第90章 關右節度

bookmark

中秋節前幾日的時間裡,劉承祐顯然更加忙碌了。畢竟破城平叛之前,基本只需要操心如何克敵制勝。城既下,賊既滅,善後事宜牽扯了劉承祐態度的精力,

安民,犒軍,處置叛逆不法,嚴肅軍紀,整治佛寺,敦促秋收,甚至東京的奏章也來得勤了多了......

一系列的軍政之務,讓劉承祐有些應接不暇,身心俱疲。當然,他也已習慣了,有很長時間,他沒有放鬆過了。

十四上午,接見河中地方鄉老豪望,以示“親民”。下午,對應詔而來的河中、解、絳、華、同治下州縣官進行了一次勸農組織動員演講,第一次正式提出朝廷“寬刑簡政”的施政方針。並且,逮了幾名在地方惡行昭彰的縣官、鎮將,即刑處置以懾之。

傍晚時分,河中府衙中,劉承祐設一小宴,爲奔行數百里,匆匆應詔而來的關右諸節度。

此前,城破之後,劉承祐遣使飛騎召諸節度與會,欲同度中秋,時間很緊,但天子近在河中,挾平叛滅賊之勢,弗敢拒。

事實上,在河中關右節度已有一大半,京兆、陝、華、同、耀、邠,再加個王晏。劉承祐真正相召的,是鳳翔王峻、涇原史匡懿、鄜州張彥超以及延州高允權,這四名未參與此次平叛的方鎮。

遠近相差雖有異,幾百裡的距離,也足夠彼輩趕到了。但是,最遠的高允權都從延州日夜兼程,緊趕至河中,鳳翔的王峻,卻姍姍未至。

堂間,燈火通明,君臣在列。席間,觥籌交錯,交杯換盞,氣氛在一片祥和之中。

“勞諸卿不辭辛苦,逾數百里山水來覲,卻是朕的過失。謹以此杯,向三位賠罪。”劉承祐面部肌肉難得地柔和了些,語氣中帶着點歉意,對史匡懿、張彥超以及高允權道。

“陛下登極繼業,臣等未及進京謁見,已是分外遺憾。此番覲見,得以御前叩拜,面睹聖顏,一解臣心中敬幕之情......”彰義節度史匡懿很給劉承祐面子,出言答道。

雖然知道史匡懿是在恭維自己,但劉承祐這心裡,還是感到十分舒暢。自立國之始,史匡懿便對劉家抱有極大的“好感”,送款獻誠勸進,不管最初究竟是抱有什麼樣的想法,隨着大漢問鼎中原,並且慢慢地坐住了江山,史匡懿這國家功忠之臣的名頭也越發坐實了,對朝廷也一向恭順。進貢不曾少,奉詔出兵也不拖延。

故,哪怕這是劉承祐第一次見史匡懿,就衝着前事,極具好感。方鎮之中有此類者,劉承祐不可能不重視褒勉。

【領現金紅包】看書即可領現金!關注微信.公衆號【書友大本營】,現金/點幣等你拿!

“山西不寧久矣,敵國異族窺伺在側。關山路遠,諸卿擔御邊護民之重責,輕易不得脫離職守之地,也是可以理解的。”劉承祐說了句場面話。

在史匡懿身邊,是一名面像清癯的老者,臉色沉凝,似乎隱含着些許陰騭之意,一副不好惹的樣子。淺酌一口酒,露出一道並不怎麼熱情的笑容:“陛下大度寬懷,如此體諒臣下,實令臣等感佩不已。”

說話的,正是鄜州保大節度使張彥超。簡單地介紹下此人的情況,後唐的開國將校,後唐明宗李嗣源的養子,曾以騎校事莊宗李存勖。早年與石敬瑭不合,後晉建立後,直接投降了契丹,被拜爲雲州節度使。

契丹南下滅晉之時,帥部下從徵,禍亂河北,頗有“功績”。耶律德光入汴,後被授晉昌軍(如今的永興軍)節度使,劉知遠進取中原時,見契丹勢不妙,飛表輸誠,後被移鎮鄜州,一直至此。

這個人平素比較陰沉,待下刻薄寡恩,粗有勇力,能才普通......

從其履歷,劉承祐心中當然看不上這個人,甚至有些厭惡,因爲他從這張彥超身上,似乎看到了點自己的“影子”。

對其所說,劉承祐的耳朵直接過濾掉,恭維都還擺譜端着點架子。不過面上,還得做出一副大方的樣子,勉慰幾句。

目光自張彥超身上挪開,注視着延州節度高允權。高允權正當壯年,年富力強,眉目粗獷,行爲粗野,酒大口喝,肉大塊吃,不過那雙眼睛中,卻時不時地閃過精明之色。

與其他人不同,高允權在延州,屬於地頭蛇,州內豪強。其祖父在樑、唐之際,就當過延州的節度使。後雖中落,但高氏在延州素有些名氣。而高允權,也是在契丹滅晉之時,趁勢而起。

當時延州節度爲周密,表面上的情況是,州兵亂,攻周密,不下,亂兵無帥,也無敢爲帥者,然後有人喊了句“取高家西宅郎君爲帥可也”。然後稀裡糊塗受衆擁戴,與周密相抗,拉鋸數日,恰逢劉知遠稱帝,使者西來招撫河西,高允權反應賊快,立刻遣延州支使奉表太原,不待中原大局定,那周密便棄城逃了,高氏遂據有延州。

延州去年發生的變故,當然不可能如表面上那麼簡單、意外,背後的故事,想來也很精彩。但縱觀其前後來看,這個高允權,顯然不簡單,心機手段眼光都不差,若誰以他那粗鄙的行爲表現而小瞧他,絕對會吃虧。

感受到劉承祐的目光,高允權放下喝乾了的酒,很不顧形象地用袖袍抹了把嘴上的油,呵呵說道:“陛下聖明。酒好喝,肉好吃!”

饒有意味地看了高允權兩眼,劉承祐似乎也喜其曠達,說道:“這些酒肉,可都是自河中府庫中取出的,諸卿可盡情享用......”

一場接風宴,耗費了一個多時辰,並不算太久,主要是劉承祐與三節度間,聯絡一下感情,順便顯示一下他天子的威嚴與存在感。

同樣,一場酒宴下來,也基本確定了劉承祐對三節度的態度。史匡懿自不用說,只需如常安撫恩賞即可。張彥超,此人對完全談不上順服,更甭說忠誠,屬於需要打壓的那種。

至於高允權,這個人有點意思,不同於其他節度,在延州根基很深,哪怕已自成一體,輕易也動他不得。

對延州,劉承祐很重視,不說其他,就衝着其境內的猛火油,劉承祐就得上心。另外一方面,據報,高允權與夏州的李彝殷不協,兩方勢力之間,齟齬不斷,屢有衝突。

去歲的時候,還差點打起來了,還是劉知遠遣使調合。這一次,劉承祐平叛河中,高允權也派人上報,言李彝殷有異動,請劉承祐增援錢糧,願爲朝廷擋住党項人......

考慮到這一層關係,高允權在延州,還是有一些作用的,至少在防遏夏州方面。党項人在西北,已安慰發展了幾十年了,勢力不斷壯大,名義上臣服中原,實則早已自成一體,是爲一方割據勢力。

如不處置,日後必爲大患,這都不用靠推演什麼的,只要想想正史上北宋與西夏交鋒的辛酸血淚史,便明白了。在劉承祐的目標計劃中,西北的党項人,也是消滅的目標。

當然,延州如此要地,是不可能任由高氏把持太久的。只是,需要徐徐圖之,在短時間內,劉承祐的重心不會放在這邊,反而要盡力保證西北的穩定。

主次矛盾,孰輕孰重,劉承祐心中始終是有數的。

第92章 大調整淺談兩點第111章 棉稻,後疾第512章 最後的旅途11第99章 北使南歸第379章 南北一統第15章 漸不自知第75章 高貴妃第325章 成長與成熟第196章 橐駝兒第115章 西北情況第34章 苦難第2114章 康宗篇6 倒呂風波第349章 邊情第237章 七九不和第47章 陶谷自薦第383章 敞開談第1678章 保守與擴張第159章 亂情第354章 貴妃母子第153章 未來將帥第123章 株連不可避免第264章 強硬的道理世宗篇51 皇太孫第36章 西面來人第81章 兩日而克第58章 郭威又病了第2197章 仁宗篇14 從港區到華亭第317章 修法第179章 再見郭榮第503章 最後的旅途3第133章 卑微的武德使第18章 權謀手段第2059章 太宗篇6 一朝天子一朝臣第358章 手執硃筆第162章 兵事第23章 夜宴第40章 入長沙,定湖南第107章 飄飄然的李相第1777章 東平王的謝幕第286章 你可不能死了第174章 互揭其短第2106章 太宗篇53 遲暮第1797章 吸血的拍賣會第412章 二王第2071章 太宗篇18 轉移陣地第508章 最後的旅途7第297章 心虛第412章 本非同道第3章 取士不公第56章 契丹不乏憂患之士第45章 治安第1744章 此路不通第45章 移鎮之議第31章 首義三節度第1703章 如釋重負第131章 政事堂中的憂慮第368章 吳越結局註定第2060章 太宗篇7 開寶老臣第183章 小城寡民第64章 郭威支持穩第2134章 世宗篇9 端拱三年第144章 東宮家事,接連凋零第176章 雍王第404章 冬夜第2142章 世宗篇17 理藩院事第180章 過鄴都第171章 耶律璟選擇保守第2086章 太宗篇33 雍熙時代第5章 劉皇帝的考驗又來了第142章 着郭威鞫問第58章 當太子與首相共同針對第274章 老當益壯第425章 開寶十年第76章 處置決議第466章 經濟制裁第411章 偏航的吏政第285章 家務事第345章 剝削者第24章 不戰而屈人之兵第21章 聰明主動的安氏父子第11章 歸來謁天子第108章 戛然而止第322章 土司制與遼使第381章 功臣閣第266章 放賑遼東第78章 安東這地不簡單第2100章 太宗篇47 大漢陰影下的世界(下)第2130章 世宗篇5 安東不安第221章 全線出擊第103章 缺少一個系統的李從益第14章 外戚第5章 惡劣的處境第35章 室韋覆滅第185章 趙礪案第165章 回鶻使者第72章 駐足石壕鎮第169章 王溥的補充第93章 完了第433章 韜光養晦
第92章 大調整淺談兩點第111章 棉稻,後疾第512章 最後的旅途11第99章 北使南歸第379章 南北一統第15章 漸不自知第75章 高貴妃第325章 成長與成熟第196章 橐駝兒第115章 西北情況第34章 苦難第2114章 康宗篇6 倒呂風波第349章 邊情第237章 七九不和第47章 陶谷自薦第383章 敞開談第1678章 保守與擴張第159章 亂情第354章 貴妃母子第153章 未來將帥第123章 株連不可避免第264章 強硬的道理世宗篇51 皇太孫第36章 西面來人第81章 兩日而克第58章 郭威又病了第2197章 仁宗篇14 從港區到華亭第317章 修法第179章 再見郭榮第503章 最後的旅途3第133章 卑微的武德使第18章 權謀手段第2059章 太宗篇6 一朝天子一朝臣第358章 手執硃筆第162章 兵事第23章 夜宴第40章 入長沙,定湖南第107章 飄飄然的李相第1777章 東平王的謝幕第286章 你可不能死了第174章 互揭其短第2106章 太宗篇53 遲暮第1797章 吸血的拍賣會第412章 二王第2071章 太宗篇18 轉移陣地第508章 最後的旅途7第297章 心虛第412章 本非同道第3章 取士不公第56章 契丹不乏憂患之士第45章 治安第1744章 此路不通第45章 移鎮之議第31章 首義三節度第1703章 如釋重負第131章 政事堂中的憂慮第368章 吳越結局註定第2060章 太宗篇7 開寶老臣第183章 小城寡民第64章 郭威支持穩第2134章 世宗篇9 端拱三年第144章 東宮家事,接連凋零第176章 雍王第404章 冬夜第2142章 世宗篇17 理藩院事第180章 過鄴都第171章 耶律璟選擇保守第2086章 太宗篇33 雍熙時代第5章 劉皇帝的考驗又來了第142章 着郭威鞫問第58章 當太子與首相共同針對第274章 老當益壯第425章 開寶十年第76章 處置決議第466章 經濟制裁第411章 偏航的吏政第285章 家務事第345章 剝削者第24章 不戰而屈人之兵第21章 聰明主動的安氏父子第11章 歸來謁天子第108章 戛然而止第322章 土司制與遼使第381章 功臣閣第266章 放賑遼東第78章 安東這地不簡單第2100章 太宗篇47 大漢陰影下的世界(下)第2130章 世宗篇5 安東不安第221章 全線出擊第103章 缺少一個系統的李從益第14章 外戚第5章 惡劣的處境第35章 室韋覆滅第185章 趙礪案第165章 回鶻使者第72章 駐足石壕鎮第169章 王溥的補充第93章 完了第433章 韜光養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