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對夏綏事宜

“雨還在下?”萬歲殿內,靜悄悄的,劉承祐默默地翻閱着各部司呈上來的奏章,突然擡頭問道。

皇帝一句話,緊張的是侍候的宮人,一名內侍立刻前去查看,而後迅速回來密語喦脫,再由喦脫向劉皇帝稟道:“官家,寒雨未止,不過已然小多了!”

劉皇帝點了下頭,難怪幾乎聽不到雨聲了。恰逢崇政殿大學士石熙載前來覲見,宣之。這兩年,石熙載更進一步,主掌崇政殿事務,成爲真正的隱相。

“凝績來了,坐了!”對石熙載,劉皇帝還是比較器重的。

朝中的官吏形形色色,不乏庸碌小人,也不缺謙謙君子,而石熙載則是少數能夠做到高官的君子。

“謝陛下!”就如往常,謹守禮節,拜謝一番,石熙載方纔落座。

身上還沾染着雨露,籠罩在明顯的水汽之中,劉皇帝見了,立刻吩咐喦脫給他盛上一碗熱湯。看着石熙載,劉承祐說道:“這場雨連續下了好幾日了,仍不見停,汴水都漲了,不知河水情況如何,希望不要再發生什麼決口潰堤的禍事......”

“陛下憂心的是,中樞已然佈告諸道,讓沿河州縣嚴加巡視戒備!”石熙載說道。

“朝廷這邊,當遣些專使御史,下去走走!”劉皇帝吩咐着。

“是!”

“卿來此,有什麼要緊事?”劉承祐問。

石熙載呈上表章,道:“夏州的奏報,党項諸部,陸續遣使表示歸附,王祐於夏州設宴,邀請諸部首領會商,代表朝廷與其盟誓。諸部皆表示,願意永遠臣服大漢,效忠朝廷。至此,夏綏悉安。”

“這倒算是則喜訊!”對此,劉皇帝的反應倒顯得平淡,說道:“只是盟誓這種事情,我們守信,對胡虜的約束又能有多強?大漢強盛,他們固然俯首稱臣,朕還能期望他們永遠效忠?”

見劉皇帝言語冷淡,石熙載一時倒也不知如何接這話了,只能附和着說:“陛下所言甚是,夷狄畏威而不懷德,如今党項諸部因畏懼大漢的強勢,迫於軍威,這才爭相表附,不足輕信。”

劉承祐笑了笑,翻開奏章的同時,問道:“對於推行漢制,繳稅貢賦,這些党項人有何反應?”

“一概應允!”

“答應得這般痛快?”劉承祐玩味道。

“據說,盟誓之時,楊都帥派了一千甲士維持秩序!”石熙載應道。

經過多年的瞭解與熟悉,大漢君臣早就有一個認識,那就是夏綏的問題,定難軍好解決,難的是對幾十萬党項人的治理。

與散佈在河隴地的那些零散党項部族不一樣,夏州党項聚落當地,時日已久,且凝聚力較高,再經過拓跋李氏將近百年的經營,完全具備產生一個獨立政權的基礎。

只是有大漢這頭猛虎在側,生生地打斷其獨立的進程,甚至扼殺這種可能。要知道在正史上,哪怕面對是趙宋,西夏的建國也是經過半個多世紀與大宋的鏖戰爭鋒,方纔實現。

如今,針對初步收復的夏綏以及生存其間的党項人,劉皇帝首先要消滅的,就是其獨立的可能,削弱定難軍經營近百年的底蘊。

此前,在劉承祐的授意下,經過政事堂諸公的綜合考慮,反覆商討,最終拿出了一套夏綏的善後辦法以及治理策略。

基本上,是在國舅李業建議的框架下進行調整,那畢竟符合皇帝心意,也是朝廷收治夏州的最終目標。只是,不像李業所求的那般急切,一步到位。

然而,即便手段相對柔和,卻有一則基本的底線,那就是党項人要真正納入大的統治體系,要服從官府的管理,要向朝廷繳納賦稅。

有了這個前提,在其他事務上,商量的餘地也就大了。党項人可以保留自己的風俗習俗,不需要強行推動改發易服,但是,大漢律法制度的推行,也是勢在必行的。

爲安撫党項人,朝廷也給予一定的優惠,比如三年之內,不收取任何賦稅。各部黨項人,仍舊允許其以部落的形式存在,尤其原首領管理,朝廷挑選恭順朝廷者授予官職。党項人所依賴的青白鹽,朝廷不直接剝奪,但會派鹽監前去“指導”,同時加強党項人與漢人之間的貿易往來、經濟聯繫。

總體而言,對於党項人,朝廷採取的綏靖政策,在穩定局面的基礎上,逐步同化。綏靖的意義在後世已經變成了軟弱、投降,爲人所鄙棄,然而,其本意絕不是一味的退讓與妥協,只是顧全大局的一種政策罷了。

魏仁溥這幹宰臣,自是老成謀國,在大局抵定的情況下,不欲採取急切的政策與過激的手段,以免節外生枝,也是可以理解的。

劉皇帝也理解,因而認同了他們的想法。當然,最主要的是,衆臣深明皇帝吞併消化党項人的目標,也是朝着那個方向卻努力。

有了這個認識,與劉皇帝達成共識,也就不難了。

相較之下,對於拓跋李氏,就不那麼客氣了,其三代以內,不論嫡旁系,悉數遷出,沒有任何商量的餘地。

經過商討,決定將自李光睿以下的李氏族人,全部遷到河北。在集中安置還是分散安置上,最終選擇了集中,無他,方便管理,遷徙的目的地,則是相州。

銀州與綏州,並沒有出乎意料,很快就陸續投降歸附。畢竟,此前一直表現得強硬,實力也最雄厚的李光睿都投降了,他們哪裡還能有其他選擇,都老老實實的。

在夏綏四州盡復之後,朝廷的善後命令也相繼而到,沒有任何的拖延,楊業與王祐便按照朝廷的政策方針,再結合當地的具體情況,進行落實。

遷族的事情,在拓跋李氏內部,自然引起了強烈不滿,重土念家,可不是漢人獨有,党項人同樣捨不得離開自己的故土。

尤其是李氏,他們早已是脫離了傳統遊牧生產方式的“新黨項人”。同時,對李氏進行大遷徙,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其怨聲載道,再加上,拓跋原本就是党項大部,而李氏嫡系自李思恭開始,也是旺盛繁衍,僅家族就是一大堆人,想要把這幹人遷出,可想而知其中難度。

當然,人爲刀俎,彼爲魚肉,在大漢的強權下,李氏內部有再大的怨氣與不滿,在漢軍橫行的時代,也容不得他們有更多的選擇。

楊業可是得到了皇帝的授意,順昌逆亡,他的戰刀,可還未怎麼開刃了。

另一方面,則是對原定難軍軍隊的處理事項,在此事方面,要謹慎得多,沒有任何事務,比軍隊出了問題,造成的破壞還要嚴重。

夏綏四州的軍隊,加起來也有上萬人,其中漢籍全部保留,其軍中精壯骨幹,一部分挑出充入番部以及就地戍防,還有一部分則調至東京禁軍,深入同化。

剩下有六千餘衆,全部外遷,名義上是調走,這回不是內遷,而是發戍至山陽。宋琪在山陽任上,時不時地向劉皇帝要人,這回給他一份大禮。

六千定難士兵,可不是單純的六千卒,而是把他們的一家老小都包含在內的,是整整六千戶人口,對於邊地而言,足可充實好幾個縣了。

如此,將定難軍一番拆分,不管其他人怎麼看,他自己心裡是舒坦了很多。

當然,劉皇帝自己心裡也有譜,事情絕不會輕鬆,党項人也不會就真的那麼聽話,那麼順服。在排除直接反叛的可能下,大漢在夏綏的統治,還需經歷不小的考驗。

要看王祐與楊業的能力。顯而易見的,楊業此番平定夏綏,最考驗的不是他統軍作戰的能力,而是他協調關係、處置俗務的能力,到目前爲止,做得還不錯,楊業是個有大局觀的帥才。

第124章 辭表第253章 皇帝的敬酒第122章 燕王請戰第493章 御前的表演第73章 安東大開發4第217章 大動干戈第2054章 太宗篇1 變天第275章 當與衆樂第117章 帝幸瑤華殿第1784章 結束與開始第88章 趙思綰有遠謀第82章 遼營之中的暗流第133章 卑微的武德使第59章 不知死第101章 梁山觀政第220章 一如既往,全力支持第247章 兵臨、敵情、決策第2126章 世宗篇1 誰繼大統第326章 劉皇帝的態度第240章 城塌了第461章 過重的恩典第440章 惶恐難已第503章 最後的旅途3第483章 南巡第320章 見機進言,權歸中樞第1805章 度日如年,駙馬張璟第148章 養殘的顧慮第374章 推倒重來第279章 中路軍之失第2063章 太宗篇10 二王第303章 兄弟之間第120章 結不結黨不重要完結感言第322章 再啓西進第101章 亂情控制第70章 衛公辭世第35章 東歸第9章 寫得不錯!第340章 定論第64章 和約是拿來撕毀的第267章 仁厚太子第296章 反響第75章 恩威齊下第2051章 最後的旅途(終)第263 史彥超的結局第148章 再去一臣,繼任人選第88章 天子金令第53章 交代後事第1770章 總要殺些人第1章 乾祐滅佛第108 狀元第125章 頌公亭第166章 出使歸來第43章 劉皇帝訓子第153章 亂事終不可免第1731章 一縷惆悵第98章 封禪之議第19章 趙匡贊北上第55章 拉開序幕第449章 皇帝對太子第2125章 康宗篇終 在位八年,荒怠無功第508章 最後的旅途7第1749章 調教契丹第36章 激戰三江口第133章 面聖第211章 太子掛帥第100章 無法避開的錢糧問題第421章 爲什麼不喝酒?第245章 下一步戰略第153章 削藩第26章 史卿,朕要重任相托第201章 捐資第236章 南口大戰5第353章 聰明的張德鈞第413章 態度與宣言第1706章 拾遺補闕第8章 瓊林宴第385章 怨艾、抉擇第228章 形勢危急第111章 歷史的偶然與必然第425章 安東國的太子第1758章 關係經營第9章 啖耳將軍亦回京第135章 降將→良將第299章 溫情脈脈第23章 夜宴第2077章 太宗篇24 反彈開始第394章 還欠着外債第426章 饒樂王來訪第1794章 魏王回來了第1674章 爆發第396章 天花板第142章 鐵索橫江第121章 父子異見第293章 生於憂患第62章 奸宦昏主第78章 南北併發第87章 秋後算賬第252章 後蜀君臣第173章 漢遼皇帝之間的友好交流
第124章 辭表第253章 皇帝的敬酒第122章 燕王請戰第493章 御前的表演第73章 安東大開發4第217章 大動干戈第2054章 太宗篇1 變天第275章 當與衆樂第117章 帝幸瑤華殿第1784章 結束與開始第88章 趙思綰有遠謀第82章 遼營之中的暗流第133章 卑微的武德使第59章 不知死第101章 梁山觀政第220章 一如既往,全力支持第247章 兵臨、敵情、決策第2126章 世宗篇1 誰繼大統第326章 劉皇帝的態度第240章 城塌了第461章 過重的恩典第440章 惶恐難已第503章 最後的旅途3第483章 南巡第320章 見機進言,權歸中樞第1805章 度日如年,駙馬張璟第148章 養殘的顧慮第374章 推倒重來第279章 中路軍之失第2063章 太宗篇10 二王第303章 兄弟之間第120章 結不結黨不重要完結感言第322章 再啓西進第101章 亂情控制第70章 衛公辭世第35章 東歸第9章 寫得不錯!第340章 定論第64章 和約是拿來撕毀的第267章 仁厚太子第296章 反響第75章 恩威齊下第2051章 最後的旅途(終)第263 史彥超的結局第148章 再去一臣,繼任人選第88章 天子金令第53章 交代後事第1770章 總要殺些人第1章 乾祐滅佛第108 狀元第125章 頌公亭第166章 出使歸來第43章 劉皇帝訓子第153章 亂事終不可免第1731章 一縷惆悵第98章 封禪之議第19章 趙匡贊北上第55章 拉開序幕第449章 皇帝對太子第2125章 康宗篇終 在位八年,荒怠無功第508章 最後的旅途7第1749章 調教契丹第36章 激戰三江口第133章 面聖第211章 太子掛帥第100章 無法避開的錢糧問題第421章 爲什麼不喝酒?第245章 下一步戰略第153章 削藩第26章 史卿,朕要重任相托第201章 捐資第236章 南口大戰5第353章 聰明的張德鈞第413章 態度與宣言第1706章 拾遺補闕第8章 瓊林宴第385章 怨艾、抉擇第228章 形勢危急第111章 歷史的偶然與必然第425章 安東國的太子第1758章 關係經營第9章 啖耳將軍亦回京第135章 降將→良將第299章 溫情脈脈第23章 夜宴第2077章 太宗篇24 反彈開始第394章 還欠着外債第426章 饒樂王來訪第1794章 魏王回來了第1674章 爆發第396章 天花板第142章 鐵索橫江第121章 父子異見第293章 生於憂患第62章 奸宦昏主第78章 南北併發第87章 秋後算賬第252章 後蜀君臣第173章 漢遼皇帝之間的友好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