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課 燕鵲築巢 聚沙成塔 千里之行 始於足下
一年一度的徒步大會開始了。鶴弟領來幾個同學,拉着鴻哥參加。
鶴弟給我一一介紹:“……鴻哥,這是你的一家子,叫鄭乾元。”
“老叔,你好!” 鄭乾元笑說。
“你們認識呀?”
“何止是認識,他是我的侄子,我和他父親共同擁有一個太爺爺。”鴻哥笑說。
“乾元,以後你和我一起聽鴻哥講課吧。”
“我家離得有點遠。”
“遠沒事,在我家住,要麼在鴻哥家住。鴻哥會做飯,還管吃的。” 鶴弟大包大攬。
“聽課的事兒,以後再說。徒步大會,你們都做了什麼準備呀?” 鴻哥問。
“脫、脫、脫。”鶴弟喊着,將外衣脫下,裡面T恤衫的前胸後背,都印上了《鄭氏千字文》。其他幾個同學也是。
“鴻哥,我這個創意不錯吧?”
“有那麼點意思!”
“T恤衫就不用你掏錢了,這印字的錢,得你出吧!——要不,你中午請我們吃一頓也行。我們一宣傳,你肯定能多招幾個學生。”
“你不宣傳,我想招幾個就能招幾個。”
“那是,鴻哥招學生容易,講課還湊和,最主是不要錢。”
鴻哥和孩子們說說笑笑來到出發地。
“你們想走幾公里的?” 鴻哥問。
“當然走最遠的。” 鶴弟爽快地說。
“最遠的三十公里,你能行嗎?” 鄭乾元說,“我看還是走十公里比較合適。”
“好,那就走十公里的吧。——鴻哥,你行不行?”
“鴻哥走過‘馬拉松’。”
“今天的課,我先給你們講一講,不對的地方,請鴻哥指教。對的地方,請鴻哥表揚。今天要學的是‘燕鵲築巢、聚沙成塔、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燕鵲築巢’不用解釋,都看過。‘聚沙成塔’原指兒童堆塔遊戲,後比喻積少成多。出自《妙法蓮華經·方便品》:‘乃至童子戲,聚沙爲佛塔。’‘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出自《老子》第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壘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鴻哥,我沒講錯吧?”
“沒錯,還像那麼回事。”
“表楊啊!”
“我已經表揚過了。”
鶴弟走在前面,很快。鄭乾元不緊不慢,節奏感很好。
“你們都快點呀!這麼慢,啥時能到終點呢?” 鶴弟老是催。
“行百里路半九十。——小子,你悠着點。” 鴻哥警告道。
“鴻哥,你們經常走路吧。”
“那當然。野營拉練是常事。”
“你們最遠走多少?”
“走過40公里。”
“也不算太厲害,徒步大會最遠還30公里呢。”
“要負重20公斤。”
“那可不容易。——鴻哥,你給我們講一講拉練路上的趣聞唄。”
“拉練以後再講。我給你們講一講走路救人的故事吧。”
“走路還能救人?”
“不但能救人,還一下救了兩個人。”鴻哥回憶起過去的故事,“那時,我還在念軍校,放寒假回老家。過小年那天,雪越下越大。我家的鄰居,鄒二哥媳婦春花要生產了。請了村裡的王醫生看——難產。‘王醫生,怎麼辦?送鄉衛院嗎?’鄒二哥急切地問。‘不行,鄉衛院條件太差,直接送縣醫院纔有希望!’王醫生斬釘截鐵地說。‘我找車去。’‘這麼大雪,車跟本走不了,也太顛簸了。——用人擡!’鄒二哥來先來到我家,我和大哥、二哥分頭跑出去找人,很快聚了30多箇中青年男子。我畢竟是軍人,開始指揮大家行動。摘門板合成簡單的擔架,用瓶子灌上開水給孕婦取暖。”
“鴻哥,怎麼不用暖水袋或者是暖寶寶呢?”
“那時的農村根本就沒有暖水袋,更不會有暖寶寶。32人分成8組,每組4人擡裡一地換班。王醫生跟在擔架旁時刻觀察情況。北風呼嘯,大雪紛飛,一路夜行,奔向西南。”
“你們迷路怎麼辦?看北極星?”
“那樣的天,能看到北極星嗎?路是不會迷的,走大道,倒是挺熟的。只是因爲雪太大,行路難。我鼓勵大家,念起了詩:‘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有位韓三哥說:‘唸詩不行,得唱二人轉。東北人‘寧舍一頓飯,不捨二人轉。’一聽二人轉就來精神了。——大家想聽什麼?’‘聽《回杯記》。’《回杯記》是東北人最愛聽的二人轉。韓三哥亮起嗓子唱了起來—— ”
張廷秀未從說話深打一躬,
口尊聲王府小姐你要細聽:
你休當我是花兒乞丐,
我本是你的二哥轉回家中。
我問聲岳父岳母二老人家可都好?
恩妹你的身體可都安寧?
二妹呀!
………………………………………………
“大家一聽這曲調,勁馬上來了!”
“怎麼一聽這個就來勁了?”
“就好比一放《小蘋果》,你們就要跳舞一樣。這段唱詞,東北人年齡大一點的沒有不會唱的。”
“你們哪離縣城多遠呢?”
“說遠不遠,說近不近,60裡地。用了5個小時,一氣將春花擡到了縣醫院,大人和孩子全得救了。我們一個個全累趴下來。”
“鴻哥,我也累了。”鶴弟開始耍熊了。
“還沒走三分之一呢,不行,走!於曉燕都沒喊累,你喊累,好意思嗎?”鴻哥不客氣地批評說。
鶴弟沒辦法,只好前行。
走到5公里的終點,鴻哥覺得差不多了,讓大家休息。
“我可不走了,5公里正好。” 鶴弟一屁股坐在石頭上。
“誰一個勁地喊,要走10公里?”鴻哥笑問。
“來5公里,回去5公里,加在一塊正好10公里。” 鶴弟總是有說的,“鴻哥那兒有個飯店。”
鶴弟一指,孩子們都住那兒看。沒辦法,鴻哥又得破費點“銀子”。
走到飯店前,鴻哥停了下來。兩隻燕子,一落一起正在啄泥,在飯店的屋檐下築巢,剛剛築個底座。真是情景教學的好教材。
“你們說一說,燕子築完這巢得多長時間?”鴻哥問。
短得答1個小時,長的答一天。
“你們回答得都不對,大約得三天時間。”
“那麼長時間呢?!”孩子們感嘆。
“巢不是一次築成的,得分幾次才行。”
“鴻哥,是不是前面的幹了,才能接着築哇?”於曉燕問,女孩子心就是細。
“是的,一次築完這巢就會地跨掉的。燕子很聰明,它不只是啄泥,還會叼乾草、羽毛混在泥中,吐出黏液將這些‘建築材料澆鑄’在一起,很結實的……”
“搭個窩還真不容易呀!” 鶴弟感嘆。
“你們每人說一句燕子方面的古詩詞,我才請你們吃飯。”
“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來這裡……” 鶴弟搶答。
“這個不算,這是兒歌。於曉燕,你先來。”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曉燕輕快地說。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王豐說。
“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鄭乾元說。
“鶴弟,想沒想起來?” 鴻哥催問。
“我會的,都讓他們給說了。”
“你還是不會,要會你早說了。於曉燕,替他說一個。”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於曉燕張嘴就來。
鴻哥要了幾盤餃子,既省事又省錢。一邊看燕子築巢,一邊吃餃子,倒也挺有意思。
“鴻哥,你就講個故事當下酒菜吧。” 鶴弟話裡有話。
“好,那我就給你們講個故事。古時候有這麼哥四個進京趕考。走了一陣子,老二說:‘幹走沒意思,咱們賦詩吧。’老大說:‘好啊!咱們就以進京考試爲題。我先說:弟兄四人奔京城——’老二接道:‘起早貪黑爲功名。’老三說:‘但願四人都考中。’老四反應比較慢,想了半天說:‘命。’”
四個孩子聽完笑了。
“又走了一陣子,看見一個小山村。老大說:‘遠遠望見一村莊——’老二接:‘黎民百姓裡面藏。’老三接道:‘不知張王和李趙?’老四又想了半天說:‘問。’老三挺生氣,說:‘你怎麼就一個字一個字住外嘣,像你這樣去考試,什麼也考不中。’老大說:‘只要押韻就好。’這時候看見幾個村民擡棺材。老大又說:‘遠遠望見一口材——’老二接:‘閒等之人把它擡。’老三接:‘將它擡到荒郊外——我告訴你老四,不許接一個字。’老四想了半天說:‘埋!’老二說:‘四弟說得對,擡到荒郊外,可不得埋。’”
孩子們又笑了。
“哥四個走着走着,來到一家小店。這家店只管住,不管伙食,只能自己做飯。哥四個想了想,包餃子吧。餃子煮好後,老大說:‘兄弟們吃吧。’老三說:‘慢,咱們還得做詩,說幾個字,吃幾個餃子。’老大說:‘擡頭瞧見一燕窩——’老二說:‘小燕裡面七八個。’老三接:‘大燕打食回窩轉——我說七個字,來七個餃子。’老四剛要張嘴說‘喂’。老大說話了:‘四弟,說幾個字吃幾個餃子。這回,你可不能一個字一個字地嘣了。’老三笑說:‘他就會說一個字,肯定是——喂。’老四說:‘做幾個字的詩,吃幾個餃子?’老三說:‘對呀,就看你有沒那個學問。’老四看了看燕窩,說:‘那我說了。’老三說:‘你倒說呀!’老四說:‘我把大燕說一說——大燕清晨出窩去,展翅搖翎往前挪。飛過三裡桃花堰,越過五里杏花坡。桃花堰裡喝美酒,杏花坡前美人多。半天才把食打夠,大燕這才飛回窩。大燕剛剛進窩門,小燕一見笑呵呵。這個就把媽媽叫,叫聲媽媽你聽着。你在外面把食打,溜溜過了半天多。大燕一聽不怠慢,餵了這個喂那個,餵了這個喂那個……’老三急了:‘你別說了,再說餃子都成你的了!’”
孩子們聽完哈哈大笑。鴻哥心裡十分爽快。
“故事講得不錯,咱們敬鴻哥一杯。”鶴弟提議說,“——總不能用白開水呀。”
“拿飲料去吧。”聽鴻哥這麼一說,鶴弟第一個衝過去取可口可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