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4課:信仰自由、談緣說法、心繫善念、即爲菩薩
錢四二一和姜美麗聽說鴻哥要講關於“菩薩”的事兒,很感興趣就跟着兒子過來聽。還是由鶴弟簡單講一下本課的內容。
“’談緣’就是講因緣。佛學所說的因緣爲善緣、惡緣、無記緣(不善不惡的緣)。菩薩是梵語菩提薩埵的簡稱,漢語可譯爲‘覺有情’,就是能自覺又覺他的有情。菩薩的地位僅次於佛,是協助佛傳播佛法,救助衆生的人物。”鶴弟講得頭頭是道。
“講得不錯。我們中國人最熟悉的是觀音菩薩。我問的問題是:觀音菩薩是男的呢?還是女的?”
“當然是女的了。”一家人異口同聲。
“開始並非如此。菩薩在古印度佛教中爲男子形象,流傳到中國後,隨着菩薩信仰的深入人心及其對世人而言所具有的深切的人情味,便逐漸轉爲溫柔慈祥的女性形象。最典型的莫過於觀音菩薩。鳩摩羅什譯爲觀世音,玄奘譯爲觀自在,中國人簡稱觀音。觀音菩薩是佛教中慈悲和智慧的象徵,無論在大乘佛教,還是在民間信仰,都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觀音菩薩最重要的思想都在《心經》裡。”
“鴻哥,你知道《心經》嗎?”錢四二一問。
“何止是知道,很有研究。”鴻哥將《心經》背誦一遍,並加以解釋。
錢四二一連連點頭。
“我國是個多宗教的國家。宗教徒信奉的主要有佛教、道教、***教、天主教和基督教。我國公民可以自由地選擇、表達自己的信仰和表明宗教身份。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現有各種宗教信徒1億多人,宗教活動場所8.5萬餘處,宗教教職人員約30萬人,宗教團體3000多個。
眼下,對我國影響最大的宗教莫過於佛教。佛教從漢代傳入我國,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這是杜枚的名詩《江南村》。最初,讀到它總覺得杜枚有點誇大。後來,一查資料才明白,杜枚不但沒有誇張,而且,是大大地縮小了。
蕭朝梁武帝蕭衍統治時期,江南竟然有寺院2846所,僧尼達82700人。僅建康(現在的南京)就有寺院500餘所。蕭衍更是‘身體力行’,四次捨身同泰寺,每一次都是大臣用重金將其贖出。一共花了四萬億錢,相當於2萬兩銀子。蕭衍晚年更是一心修行,少問政事,結果是寺院發達,國力虛弱,民不聊生。最終蕭衍被叛軍軟禁在宮中,活活餓死。”
“這真是個敗家皇帝!”鶴弟口無遮攔地說。
“小孩子,別瞎說!”姜美麗捅了兒子一下。
“鴻哥,你信佛嗎?”錢四二一問。
“我沒有宗教情結。我提倡的是‘信仰自由、談緣說法、心繫善念、即爲菩薩’。一個人信與不信並不是最主要的,關鍵的是要一顆善良的心。明代萬曆年間,有個才女叫馮小青,她嫁給了富豪公子馮通爲妾,因爲大婦崔氏所妒,移居它處,親戚勸其改嫁,不從。小青深感人生痛苦,天天拜佛,拜觀音菩薩。並寫下一首千古絕唱:‘稽首慈雲大士前,不升淨土不升天。願爲一滴楊枝水,灑到人間並蒂蓮。’馮小青願望是好的,可並沒有實現,18歲那年,一代才女香消玉殞。——太可惜了!”
“求婚姻不準,求財還是挺準的。鴻哥,我每次去廟裡上香後,總會發點小財。”錢四二一很有心得地說。
“我曾在一座廟上見到一副對聯,讀後忍俊不禁。”鴻哥笑了,“上聯是:只有幾文錢,你也求,他也求,給誰是好?下聯爲:不做半點事,朝也拜,夕也拜,教我爲難。
說句實在話,千百年來,更多的中國人並沒有直接把宗教當作自己的信仰。在這個方面臨時抱佛腳的人,比比皆是。有求時,燒香許願;成了,去還原,僅此而已。佛教傳入中國之日起,就打上了權力與世俗的烙印,改造後的佛教完全中國化了。後來,便出現了禪宗,這充滿中國味的佛教很值得人們玩味。
一個小和尚問老和尚:到底有沒有真理?老和尚狠狠地打他耳光,問他痛不痛。小和尚答道:‘痛,也不痛。痛,是因爲我是一個人,有知覺。打一耳光怎麼能不痛呢?說不痛,是因爲你是我師傅,你的德行令我尊敬,你打我, 我沒有報復的想法,在這點上我不痛。’老和尚笑道:‘你都懂了,幹嗎還問我?’這倒是典型的啓發示教育,甚至可以說是‘素質教育’。”
“這故事挺好玩的!“鶴弟笑說。
“最後給大家講一個小故事:有一天清晨,沐浴後的釋迦牟尼對着自己的石像鞠躬敬拜。旁邊的弟子看到這一幕,都感到十分詫異:‘師傅,您的像,是弟子們敬拜用的,爲何您親自敬拜呢?’釋迦牟尼微微一笑,說:‘求人不如求己。’——佛祖尚且如此,何況我們這些凡夫俗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