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章 諸馬(一)

“歡迎啊!熱烈歡迎大名鼎鼎的虎狼之師蒞臨。”李華雄看到自己兩個得意的部下心情格外舒暢,難得的開了句玩笑。

“卑職不敢!”魏劍捷和郎朗兩人無不面露拘謹。二人和李華雄見面的機會並不多。尤其是郎朗,身爲前特種大隊少校軍官,如果不是因緣巧合,他很難有機會與一箇中將軍長近距離接觸。在狼支隊成名的過程中,郎朗漸漸受到李華雄的關注和刻意栽培。雖然兩個人接觸漸漸多了起來,但是郎朗面對李華雄時,總無法克服心理沒來由的緊張。李華雄欣賞郎朗在戰場上的敏銳和果決,更欣賞郎朗保持低調的態度。

“卑職?呵呵!”武定國也看出二人緊張,有意製造一個輕鬆的氣氛“二位都已經是中將了,不能算卑職了吧?看來你們倆還真沒白來一趟,和****學得還真像。”

“長——不,首長”魏劍捷不好意思的笑了笑,“我們倆和****接觸較多,沒辦法。”

“這次你們去河套地區有什麼打算?”李華雄突然問道。

魏劍捷和郎朗對望了一眼,他們都從對方眼裡看到遲疑。

“首長,”魏劍捷的反應很快:“到河套之後,我們一方面修整,另一方面要處理好同周邊各種勢力的關係。發揮我軍的優良傳統,積極爭取當地羣衆的支持,擴大我軍的影響。”

“還有嗎?”李華雄不動聲色。

“要格外注意宗教和***,尊重當地羣衆的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團結各族羣衆。大力協助地方進行經濟建設。”郎朗的反應也不慢。

“你們考慮得很好。”李華雄點點頭“你們在河套地區修整,最關鍵要處理好與馬鴻逵、馬鴻賓的關係。馬鴻逵是寧夏的土皇帝,馬鴻賓則是馬鴻逵的親叔伯兄弟。但是二人素來不和。我們在青銅峽、磴口的水利建設二人雖然都持積極態度,但是,此次你們到河套地區,必然引起二人的猜忌,令他們緊張,你們要格外注意。”

“是!”

“如果遇到寧馬的挑釁,就堅決殲滅之。”武定國補充道。看到二人臉上有不解之色武定國繼續說道:“寧馬盤踞寧夏多年,他們與青海的馬步芳、馬步青並稱西北四馬,控制西寧甘肅寧夏多年。軍閥意識和習氣非常重,雖然他們之間矛盾重重,但是在禁止外來軍隊染指方面卻相當一致。當年(1933)夏曾聯合攻擊孫殿英的部隊,史稱‘四馬拒孫’。我們開發綏遠、乃至河套地區,當初未派軍隊,他們可以分享經濟利益。現在,隨着第二次華北戰爭的的勝利,堅定了傅長官加入我們的決心。這必然引起他們的警覺。在他們看來是我們吞併了綏遠。現在你們又去了,加上我們對綏遠軍隊一系列的整編行動,我相信他們必然反映強烈。因此,你們要有充分的思想準備。不論他們有何種舉動,你們一定要保證青銅峽和磴口的水利工程順利實施。”

“萬一發生衝突,恐怕會授人以柄。”郎朗想了想還是決定說出心中的疑慮:“輿論會不會認爲我們破壞抗戰大局?那對我們會產生非常不利的影響。另外,我們一旦和寧馬刀兵相見,肯定會引起駐該地區其他政治勢力的不滿,恐怕會非常難辦。”

李華雄和武定國幾乎同時點點頭,看來這個郎朗還有進步的空間。

“你能考慮到這些非常好。”李華雄淡淡地說道:“能夠團結他們不發生衝突最好,一旦發生衝突要堅決執行殲滅的方針,要注意方式方法。對寧夏二馬要區別對待。此外,要儘量減少傷亡,畢竟不是對日本人。”

“是。”

“你認爲他們倆明白了嗎?”魏劍捷和郎朗離開之後,李華雄問武定國。

“我想魏劍捷未必完全明白,不過,郎朗應該差不多吧!”

“說實話,西北的渾水我真不想趟。可是,我們又不得不趟。不知道未來的歷史會怎麼描述我們。”李華雄苦笑道。

“我們需要縱深,需要積蓄力量的時間和空間。西北,是最好的選擇。身後事自有後人評說,看開點吧!”

魏劍捷和郎朗返回張家口駐地,經過緊張的準備之後,大軍開拔了。

“老狼,”專列上,魏劍捷終於還是憋不住“現在的大氣候是全民抗戰,我們在以前都是極力避免和各方發生衝突。可這次我總感覺上頭希望我們和寧馬發生衝突呢?這不是沒事兒找事兒嗎?”

“恐怕,上頭就是希望我們無事生非。”郎朗看着窗外飛馳而過的大片原野幽幽地說道。“這個惡人還是我來做吧!”

“難道就不怕輿論?”魏劍捷雖然沒有郎朗反應快,但也絕對是個聰明人,他立即就明白了郎朗的意思。

“魏頭兒,這就是咱們軍人的宿命。”郎朗突然感覺心中有無限的感慨“任何時代,軍事都是政治的延伸。而軍人僅僅是實現政治目的的工具罷了。不管在我們身上佩戴有多少勳章,不管我們頭頂的光環多麼耀眼,都改變不了我們的本質。”長時間的浴血戰鬥,使得二人彼此之間的友誼和信任都與日俱增。

“我們要想打敗日本人,必須要積蓄一定的戰爭實力。需要更廣闊的縱深,積累更強大的實力。向南向東有日本人,向北有俄國人,這就決定我們只能向西發展。因爲有日本人的存在綏遠模式才得以成型。寧夏遠離日本人,因此綏遠模式很好,但是具有不可複製性。因此,我們只能採取別的方式。”郎朗繼續說道:“就是不斷逼迫寧馬,要麼選擇加入我們,要麼奮起一搏然後被我們消滅。”

“我們爲什麼這麼急切呢?”魏劍捷的眉頭緊皺。

“如果我沒猜錯的話,我們時間不多了。”郎朗繼續解釋道:“太平洋戰爭一爆發,就是我們和日本人決戰的時刻。至少要解決關東軍問題。我們在西北的動作,不僅僅是給國人看更多的是給日本人看。我們就是新崛起的軍閥,我們就是要搶佔地盤。打日本人是爲了地盤,打寧馬還是爲了地盤。這樣日本人就會在一定時間內降低對我們的重視程度,甚至可以和我們媾和。至於國內的輿論,我覺得我們遲早要退出中國的政治舞臺。”

“退出?爲什麼?向哪兒退?”魏劍捷一連串的問題幾乎脫口而出。他的驚異是可以理解的。像在遠東建國這樣的重大決策,當初以他和郎朗的級別不可能知道。

“我只是猜測,”郎朗示意魏劍捷少安毋躁“我問你,委座與前輩有沒有可能達成和解組成聯合政府?”

“絕無可能!”魏劍捷堅定的搖搖頭。“兩種命運、兩種前途、兩種截然不同的治國理念和國家哲學!”

“一旦發生內戰,我們何以自處?”郎朗注視着漸漸明白的魏劍捷

“避開?”魏劍捷遲疑道。

“是的。我們一旦加入內戰,先不說我們在思想上能不能接受,即便參加了,只能使局面更加混亂。不得不承認,我們有自己的侷限性。魏頭,我問你,讓你和開國元勳們刀兵相見,你有這個勇氣嗎?”

“說實話,我沒有!”魏劍捷黯然說道:“那我們去哪兒呢?”

“據我估計,恐怕只有國外一途了。或者是收復被侵佔領土,比如蒙古、遠東,或者是在侵佔領土,比如朝鮮、日本甚至東南亞。”

說罷,兩個人都陷入沉默。只有火車車輪與鐵軌的撞擊聲在耳邊起伏迴響,彷彿他們此刻不平靜的思緒一樣。

包頭。

“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情知難留……”郎朗一出火車站就不自覺的哼起了《走西口》。

“怎麼?想你那個土匪老婆啦!”魏劍捷打趣道。

“滾!”郎朗白了魏劍捷一眼,“看來我得給你掃掃盲了。俗話說,黃河百害,唯富一套。這‘一套’就是河套。河套地區的範圍有多種說法,但是一般指賀蘭山以東、呂梁山以西、陰山以南、長城以北之地。分屬後來的寧夏、內蒙古、陝西。黃河在這裡先沿着賀蘭山向北,再由於陰山阻擋折而向東,後沿着呂梁山向南,形成“幾”字形,故稱“河套”。

廣義的河套平原,包括青銅峽至寧夏石嘴山之間的銀川平原,也稱西套和綏遠部分的東套。有時河套平原僅指東套,與銀川平原並列。東套以又分爲後套和前套。後套在狼山以南,指巴彥高勒與西山咀之間的巴彥淖爾平原。前套在大青山以南,指包頭、呼和浩特和喇嘛灣之間的土默川平原,就是著名的敕勒川,那是南北朝時的叫法,五代時叫豐州灘,明朝以後稱土默川。前套與後套以烏拉山爲界。狹義的河套平原僅指後套平原。我們的駐地現在的巴彥卓爾盟臨河縣,後來的巴彥淖爾市,就位於後套的核心位置。關於前套與後套的劃分還有一種說法,即以黃河南、長城北地區爲前套,黃河的北面爲後套。

這片區域自古以來就以水草豐美著稱,他的開發歷史可以追溯到匈奴時期。見證了無數次遊牧民族和農耕民族的較量。也痛苦的經歷了這兩個民族的輪番折騰。”

“折騰什麼?”魏劍捷不解問道。

“農耕民族佔領了要種地,於是乎就放火燒‘荒’開渠引流。遊牧民族要放牧,於是乎就毀渠撂荒,任憑‘荒’草萋萋。不斷的輪迴往復。大約清代以後,這裡又成了農耕民族的領地,一系列的開發使得這裡在農耕民族眼裡漸漸富足起來。發生在中國近代三大移民事件中的所謂走西口,就是華北地區的人其中主要是山西人‘走’到河套平原淘金。”

“另外兩件是什麼?”魏劍捷是個非常不錯的聽衆。

“闖關東和下南洋。本人祖上就是闖關東到的東北,”郎朗有點小得意“也正是由於農耕民族的過分開發,導致這裡的生態大不如從前了。不過,在蠻荒的西部,這裡的確稱得上是一片上好的地段。傅長官出身晉軍,但卻是在這裡真正壯大的。他能夠讓我們來這裡修整,足可以證明他加入我們的誠意。”

“也難怪傅長官東進抗日,馬鴻逵對此地蠢蠢欲動。”魏劍捷點點頭“我們這一來,老馬哥的願望算是落空了。”

“馬家軍雖然也稱得上彪悍,可是真要打起來相信並不困難。最難辦的就是怎麼能減少傷亡,又不引發***。”現實讓郎朗不得不收起浪漫的情緒,暫時忘卻風吹草低現牛羊的草原風情。

“據我所知,寧夏地區在清末白彥虎出走中亞後,由於清廷安撫得當,回漢之間矛盾相對和緩,民性平和。寧馬家族先人歷來都‘靠攏政府’,馬鴻奎並不諱言自己是‘良回’。寧馬軍事活動與外部勢力之爭,與一般軍閥爭鬥性質一樣,沒涉及什麼***。因此,寧馬的地方民族意識比較弱。‘回民是回教,不是回族’就是馬鴻奎的名言。國府之所以一直不承認回民是回族,我想,除了***哪一朝都是讓中央政府頭疼的事之外,與馬鴻奎、小諸葛這些回族上層人物‘回民不是回族’的表態也不無關係。在***上,我認爲倒是青馬更讓人頭疼一些。”魏劍捷嘆了一口氣。

“爲什麼?”

第六十三章諸馬(二)

第246章 遠征(十)第230章 西進(三)第256章 怒火(三)第149章 天空(三)第247章 遠征(十一)第202章 攻防(十四)第218章 諸馬(四)第349章 鏖戰(二)第180章 逢源(三)第33章 權衡(二)第259章 登陸(二)第449章 終結(一)第287章 殺戮(五)第261章 孤城(二)第243章 遠征(七)第410章 準備(一)第127章 秘密第299章 殺戮(十七)第93章 風雲(二)第188章 妥協第95章 風雲(四)第458章 終結(十)第456章 終結(八)第208章 攻防(二十)第28章 東線(五)第117章 華北(五)第153章 名聲(三)第63章 呼吸(一)第70章 呼吸(八)第452章 終結(四)第99章 大戰(四)第312章 暗戰(一)第429章 南方(十)第264章 孤城(五)第115章 華北(三)第253章 戰端(二)第132章 大師(二)第297章 殺戮(十五)第334章 南進(十)第197章 攻防(九)第47章 金蟬第339章 南進(十五)第237章 遠征(一)第159章 綢繆(六)第87章 收官(七)第21章 狸貓(二)第240章 遠征(四)第397章 迴歸(十七)第90章 改變(三)第287章 殺戮(五)第421章 南方(二)第52章 前輩(一)第139章 長江(四) (1)第158章 綢繆(五)第84章 收官(四)第323章 家園(二)第304章 殺戮(二十二)第55章 斷尾(二)第318章 驚蟄第415章 準備(六)第373章 妥協(一)第412章 準備(三)第296章 殺戮(十四)第265章 孤城(六)第132章 大師(二)第392章 迴歸(十二)第329章 南進(四)第159章 綢繆(六)第305章 殺戮(二十三)第403章 迴歸(二十三)第271章 孤城(十二)第286章 殺戮(四)第115章 華北(三)第57章 絞殺(一)第154章 綢繆(一)第323章 家園(二)第271章 孤城(十二)第7章 阻截(四)第230章 西進(三)第351章 鏖戰(四)第172章 衝突(五)第397章 迴歸(十七)第392章 迴歸(十二)第235章 謀劃(一)第197章 攻防(九)第377章 謀定(三) (1)第218章 諸馬(四)第381章 迴歸(一)第356章 鏖戰(九)第361章 鏖戰(十四)第388章 迴歸(八)第348章 鏖戰(一)第87章 收官(七)第46章 狡兔第329章 南進(四)第43章 疲兵第45章 援兵第255章 怒火(二)第212章 策對(二)第179章 逢源(二)
第246章 遠征(十)第230章 西進(三)第256章 怒火(三)第149章 天空(三)第247章 遠征(十一)第202章 攻防(十四)第218章 諸馬(四)第349章 鏖戰(二)第180章 逢源(三)第33章 權衡(二)第259章 登陸(二)第449章 終結(一)第287章 殺戮(五)第261章 孤城(二)第243章 遠征(七)第410章 準備(一)第127章 秘密第299章 殺戮(十七)第93章 風雲(二)第188章 妥協第95章 風雲(四)第458章 終結(十)第456章 終結(八)第208章 攻防(二十)第28章 東線(五)第117章 華北(五)第153章 名聲(三)第63章 呼吸(一)第70章 呼吸(八)第452章 終結(四)第99章 大戰(四)第312章 暗戰(一)第429章 南方(十)第264章 孤城(五)第115章 華北(三)第253章 戰端(二)第132章 大師(二)第297章 殺戮(十五)第334章 南進(十)第197章 攻防(九)第47章 金蟬第339章 南進(十五)第237章 遠征(一)第159章 綢繆(六)第87章 收官(七)第21章 狸貓(二)第240章 遠征(四)第397章 迴歸(十七)第90章 改變(三)第287章 殺戮(五)第421章 南方(二)第52章 前輩(一)第139章 長江(四) (1)第158章 綢繆(五)第84章 收官(四)第323章 家園(二)第304章 殺戮(二十二)第55章 斷尾(二)第318章 驚蟄第415章 準備(六)第373章 妥協(一)第412章 準備(三)第296章 殺戮(十四)第265章 孤城(六)第132章 大師(二)第392章 迴歸(十二)第329章 南進(四)第159章 綢繆(六)第305章 殺戮(二十三)第403章 迴歸(二十三)第271章 孤城(十二)第286章 殺戮(四)第115章 華北(三)第57章 絞殺(一)第154章 綢繆(一)第323章 家園(二)第271章 孤城(十二)第7章 阻截(四)第230章 西進(三)第351章 鏖戰(四)第172章 衝突(五)第397章 迴歸(十七)第392章 迴歸(十二)第235章 謀劃(一)第197章 攻防(九)第377章 謀定(三) (1)第218章 諸馬(四)第381章 迴歸(一)第356章 鏖戰(九)第361章 鏖戰(十四)第388章 迴歸(八)第348章 鏖戰(一)第87章 收官(七)第46章 狡兔第329章 南進(四)第43章 疲兵第45章 援兵第255章 怒火(二)第212章 策對(二)第179章 逢源(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