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章 孤城(二)

時狂龍並沒有全文轉發李名揚的的命令,而是要求部隊謹慎對待所謂“朝奸”問題,只是強調對於戰鬥中資助鬼子的殺無赦。其實這等於一句廢話。在戰鬥中,軍紀嚴明但是從不吃虧的戰士們早已經執行了“命令”。不是,時狂龍沒有擔當,也不是他不明白李名揚的意思,作爲前線指揮官,如果他不能嚴格約束自己的部隊,積蓄了強大戰爭能量和壓力的士兵一旦將這種能量和壓力釋放到平民身上,那將是災難性的。作爲一名受過現代高等教育的軍官,他不能允許自己的士兵由人變成鬼。

登陸部隊佔領新義州之後,立即投入到情理殘敵和建立構建城防工事之中。暴力或許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但是在某些特定的時候,又的確是具有非常高效率的解決問題的方式。冥頑不化的居民隨同他們效忠、幫助的對象一同被消滅之後,其餘的人在高壓之下非常配合的“幫助”佔領軍修築工事。爲了防止丹東變成孤城,在新義州建立一個戰略支撐點與夾江相望是非常有必要的。這樣不僅可以吸納高呼呼應,而且還可以利用鴨綠江河道實現快捷補給。畢竟,完全靠空中補給是不現實。時狂龍知道,他必須利用主戰場上還未全面展開之際,爲自己爭取實現更多的補給。

“我他媽怎麼覺得這麼彆扭呢?”陸戰旅一旅旅長周在永,看着那羣在戰士的淫威下“幫助”構建工事的平民們,對第六裝甲旅旅長溫重感慨道。

“是啊!我也覺得彆扭!”溫重目光凝重的說道“咱們這是在國外作戰,而且是在被奴化教育了50年的國外作戰,遇到這種情況也算是正常吧!咱們的遠征軍剛入緬甸作戰的時候,不也同樣遇到緬甸人的抵抗嗎?不論我們出於什麼目的來到這裡,對於人家來說我們都是外來者。再說,在看不到我們能夠徹底打敗鬼子之前,害怕鬼子秋後算帳也算是正常心理吧!”

“我就不明白,難道他們願意在鬼子的奴役下生活?”周在永搖搖頭。

“這恐怕和朝鮮的歷史有關係。在他的歷史上,長期面臨我國中央王朝的壓力,即使在他們最強盛的時候,這種狀況也未曾改變。即便中央王朝沒落,他們也要面臨我國東北地方地方政權的壓力。此外,他們還要面臨來自日本的騷擾和壓力。也就是說,他們能夠獨立行使主權的時間非常短,長期處於藩屬地位。效忠遵從強者是他們以圖自保所不得不採取的選擇。這種滋味兒其實並不好受。也正是這種原因導致他們狹隘、自卑的民族性格。韓國人的無恥,朝鮮人的瘦驢拉硬屎,其實都不過是自卑的另一種表現罷了。要想徹底征服他們,其實非常簡單,只要能夠證明我們比鬼子們更強大就行了。”

板垣徵四郎和老朋友土肥原賢二,雖然心急如焚,然而暫時失去制空權,令他們費了好大的勁兒纔來到自己的指揮崗位上。在土肥原同志強烈建議下,林省身暫時脫離大日本海軍序列,以關東軍特高科機關長的身份,一同赴任,以便解決“滿洲嚴峻的局勢”。板垣徵四郎來不及憑弔已經成爲廢墟的關東軍司令部和爲國捐軀的昔日同僚,他必須要儘快扭轉失控的態勢。

中隊在北部,攻克烏蘭浩特、白城,前鋒已經進抵到“滿蒙”邊界的五岔溝要塞附近。中央,包圍通遼,裝甲師則繞過通遼攻克雙遼城,進抵四平城下。南部,一路由赤峰而下攻克建平直逼朝陽,一路沿遼西走廊逼近葫蘆島。

戰況緊急,雖然板垣徵四郎還未完全弄明白中隊的意圖和情況,但是他並不慌亂。這是作爲一名統帥最基本的素質,況且此時他手中還有牌,而且是一副好牌。關東軍現在有擁有:第3、4、5、6和關東軍防衛軍5個軍,第1、8、9、10、11、12、14、23、24、25、28、29、57、71等14個師團,第1、2等2個戰車團;第1至第9獨立守備隊,第1至第14國境守備隊,總兵力50餘萬人。此外還可以動用十幾萬的滿洲。關東軍不僅在兵力上佔據巨大優勢,而且還有堅固的要塞、野戰和城防工事。他通過匯聚而來的戰報,迅速判定判定中部爲中隊的主攻方向。因此,他把第一、第二戰車師團調集到長春方向。爲了防止俄國人可能趁火打劫,他並沒有調動沿國境線部署的兵力。對於丹東地區的中國登陸部隊,他命令第14師團和朝鮮第20師團和第19師團餘部,全力進攻。後路被斷,對於任何一支部隊,不論從戰役展開方面,還是從對官兵的心理上的影響方面,都是巨大的消極因素,因此,務必儘快消滅這股部隊。

失去制空權,讓日本鬼子感受到了切身之痛。在關東軍司令部的不斷催促下,以蒼龍號、飛龍號航母爲核心的艦隊,經過兩天的準備和航行,已經抵達東朝鮮灣的興南港,改變了陷於空白的關東軍空中打擊力量。與此同時,關東軍在各戰略要地開始修復或者新建野戰機場。由於有上次毀滅的教訓,關東軍增強了機場和要害的防空力量。大批作戰飛機由日本北九州、廣島等地集結,一方面爲朝鮮日軍提供空中支持,防禦特區對朝鮮、本土的空襲,另一方面伺機經朝鮮飛抵東北或者直接運輸到東北(限於作戰距離,在取得足夠的制空權時纔可直接從本土飛抵東北參戰。否則滯空時間過短於事無補)恢復關東軍空中力量。在中國南方的日本飛機也加大了對特區騷擾和進攻的力度,並不斷向朝鮮增派飛機。

已經取得制空權的特區軍隊豈能坐視關東軍恢復空中力量。在朝鮮、在東北、在黃海的天空中,中日飛機展開了規模空前的大空戰。到這個時候,日本帝國與特區之間工業實力的差距集中顯現出來。在飛機性能方面特區佔優、在飛行員總體素質方面雙方基本持平,特區略佔下風,但是在飛機、飛行員數量以及恢復生產培養的速度方面,特區佔絕對下風。日本憑藉其強大的工業生產能力,能夠迅速彌補飛機、艦船等作戰武器的損失。而特區雖然在每次空戰中都能取勝或者佔據上風,但是世界上不存在沒有戰損的戰鬥。雖然有美國人的支持,但是一來路途遙遠,二來此時的美國作戰飛機性能不及日本飛機。可謂遠水難解近渴。特區自己的航空工業應對如此大規模的空戰,頗感力不從心。經過十天的制空權爭奪戰,越來越多的日本作戰飛機來到戰場參加戰鬥。雙方暫時處於平衡狀態。但是,再發展下去,特區軍隊將無可避免的處於不利地位。

制空權的爭奪,直接影響了地面戰鬥的進程。中央方面軍攻佔四平之後,截斷了長春和瀋陽之間的聯繫,準備進攻長春的時候,鬼子的飛機開始出現在戰場上空。雖然有防空火力和空軍的纏鬥,但是部隊的進攻失去了往日的流暢。右翼方面軍攻克葫蘆島,正準備圍攻錦州的時候同樣出現相似的問題。不流暢就意味着增大傷亡。受到壓力最大的當屬丹東新義州一線的登陸部隊。爲了應對日本的艦隊,特區海軍不得不放棄連日來對平壤至新義州一線的炮擊,而回撤至陸基航空兵戰鬥範圍之內。壓力頓減的第20師團和第19師團餘部進展速度明顯加快。前鋒已經抵達新義州外圍。與此同時,漸漸減弱的空中襲擾攻擊,也令第14師團的進軍速度明顯加快,前鋒已達鳳城北面的劉家河。由於前期部隊進展速度緩慢,板垣徵四郎又命令駐吉林的第57師團由吉林通化向丹東進攻。板垣徵四郎的意圖就是解決丹東的登陸部隊之後,全力支援遼寧關東軍,一勞永逸的解決遼寧問題(旅大地區)。

同時面對三個多師團的進攻,時狂龍立即感覺到巨大壓力。雖然野戰機場已經修建完畢,他可以獲得近距離的空中支持,但是飛機數量上的差距導致飛行員疲憊不堪,飛行事故發生機率開始攀升,非戰鬥減員和毀損增加。

面對漸漸嚴峻的局勢,李華雄等人不得不坐下來重新部署。

“現在的態勢說明,我們戰前對敵我雙方實力的判斷過於樂觀,低估了關東軍乃至日本對保衛東北的決心。”武定國聽完各方的報告說道:“我們兵力相對分散,尤其是左翼方面軍沒有真正起到牽制關東軍的作用。板垣徵四郎既然不上當,我建議我們應集中精力解決遼寧和朝鮮的關東軍。”

“你說具體一些”李華雄眉頭難以舒展。正如武定國所說,包括李華雄在內的所有特區指戰員,對於形勢估計的過於樂觀。真正交上手之後才切實感覺到敵我雙方在戰爭動員能力和潛力上依然存在巨大的差距。這種差距在以前表現的之所以不充分,在於日本人一直沒有拿特區作爲主要對手。現在特區要觸動日本人的戰略底線,日本人竟然不惜放棄已佔的中國大片土地,延緩太平洋的進攻並主動收縮防線,幾乎不惜一切代價反擊。難道是時機選擇不對?難道是操之過急?可是戰爭一旦發動起來,不是誰想停下來就能夠停下來。

“第一、中央方面軍暫緩對長春的進攻,堅守通遼、四平、遼源一線;第二、左翼方面軍轉攻爲守,抽調第四、第七裝甲師和第三十八摩步師加入中央方面軍作戰序列;第三,第四、第七裝甲師和第三十八摩步師由通遼向瀋陽進攻;中央方面軍第三、第六裝甲師,第三十一、三十四摩步師由四平方向進攻瀋陽;右翼方面軍的摩西達揚裝甲師和伊扎克拉賓摩步師,繞過錦州,由阜新方向進攻瀋陽。第四,旅大守備第一、第二師,在第二艦隊的協同下由旅大地區北上向遼東半島展開進攻。這樣既可以緩解丹東地區的壓力,還可以牽制錦州地區日軍無法回援。第五、集中所有的空軍和陸航部隊向瀋陽展開進攻。”

“可以!”李華雄點點頭,“在戰役展開之前,我空軍應該充分利用鬼子空軍不善夜戰的弱點,對其機場再次展開轟炸。各部隊也要充分利用夜間展開作戰。”

“鬼子現在已經重點加強了各機場的防空力量,攻擊效果可能要打折扣。”徐鵬雄心疼飛機更心疼飛行員。

“那就動用後世飛機!一定要保證在五天之內我們佔據絕對的空中優勢!”李華雄堅決地說道,然後目光爍爍的盯着徐鵬雄。李華雄在大空戰後期就有動用後世飛機的打算,然而徐鵬雄一直堅決反對。他始終堅持用現代飛機和鬼子作戰。一方面動用越來越少的後世飛機會造成多方面的問題,另一方面,美國援助的飛機正在途中。可是嚴峻的現實證明,鬼子飛機的恢復速度大大超過戰前預想,而不得不調整部署。在這種情況下,徐鵬雄也只能點頭同意。

其實,如果不是形勢嚴峻,李華雄也不會強迫徐鵬雄動用後世飛機。戰鬥已經打了近二十天關東軍的頑強異乎尋常,各個方面的進展都比預計遲緩。日本本土開始向朝鮮增兵,日本海軍也在向黃海增派力量,南方日軍正在集結更多的兵力準備向湯恩伯部展開進攻,如果在東北不能儘快取得階段性勝利,那麼後果不堪設想。重重壓力之下,李華雄不得不做出艱難的選擇。

第51章 詭計第438章 分治(三)第272章 孤城(十三)第420章 南方(一)第134章 元首第119章 圍獵(一)第179章 逢源(二)第51章 詭計第274章 孤城(十五)第114章 華北(二)第301章 殺戮(十九)第311章 交易第158章 綢繆(五)第58章 絞殺(二)第238章 遠征(二)第455章 終結(七)第347章 出兵(三)第59章 絞殺(三)第65章 呼吸(三)第196章 攻防(八)第84章 收官(四)第362章 鏖戰(十五)第119章 圍獵(一)第103章 大戰(八)第284章 殺戮(二)第170章 衝突(三)第279章 “意外”(二)第60章 絞殺(四)第55章 斷尾(二)第22章 思謀(一)第417章 準備(八)第363章 鏖戰(十六)第67章 呼吸(五)第425章 南方(六)第360章 鏖戰(十三)第119章 圍獵(一)第106章 大戰(十) (2)第134章 元首第44章 追兵第354章 鏖戰(七)第449章 終結(一)第211章 策對(一)第355章 鏖戰(八)第195章 攻防(七)第260章 孤城(一)第236章 謀劃(二)第116章 華北(四)第267章 孤城(八)第434章 貴族第453章 終結(五)第274章 孤城(十五)第155章 綢繆(二)第15章 序幕(二) (3)第133章 大師(三)第422章 南方(三)第427章 南方(八)第280章 爆發(一)第446章 刺痛(四)第217章 諸馬(三)第388章 迴歸(八)第190章 攻防(二)第198章 攻防(十)第4章 阻截(一)第287章 殺戮(五)第311章 交易第355章 鏖戰(八)第83章 收官(三)第154章 綢繆(一)第324章 家園(三)第53章 前輩(二)第460章 終結(十二)第172章 衝突(五)第90章 改變(三)第10章 煉獄(一)第342章 南進(十八)第129章 風波(一)第259章 登陸(二)第175章 衝突(八)第351章 鏖戰(四)第373章 妥協(一)第157章 綢繆(四)第122章 圍獵(四)第238章 遠征(二)第243章 遠征(七)第448章 刺痛(六)第253章 戰端(二)第287章 殺戮(五)第372章 要價第218章 諸馬(四)第404章 迴歸(二十四)第155章 綢繆(二)第381章 迴歸(一)第17章 利刃(二)第138章 長江(三)第188章 妥協第220章 諸馬(六)第5章 阻截(二)第265章 孤城(六)第94章 風雲(三)
第51章 詭計第438章 分治(三)第272章 孤城(十三)第420章 南方(一)第134章 元首第119章 圍獵(一)第179章 逢源(二)第51章 詭計第274章 孤城(十五)第114章 華北(二)第301章 殺戮(十九)第311章 交易第158章 綢繆(五)第58章 絞殺(二)第238章 遠征(二)第455章 終結(七)第347章 出兵(三)第59章 絞殺(三)第65章 呼吸(三)第196章 攻防(八)第84章 收官(四)第362章 鏖戰(十五)第119章 圍獵(一)第103章 大戰(八)第284章 殺戮(二)第170章 衝突(三)第279章 “意外”(二)第60章 絞殺(四)第55章 斷尾(二)第22章 思謀(一)第417章 準備(八)第363章 鏖戰(十六)第67章 呼吸(五)第425章 南方(六)第360章 鏖戰(十三)第119章 圍獵(一)第106章 大戰(十) (2)第134章 元首第44章 追兵第354章 鏖戰(七)第449章 終結(一)第211章 策對(一)第355章 鏖戰(八)第195章 攻防(七)第260章 孤城(一)第236章 謀劃(二)第116章 華北(四)第267章 孤城(八)第434章 貴族第453章 終結(五)第274章 孤城(十五)第155章 綢繆(二)第15章 序幕(二) (3)第133章 大師(三)第422章 南方(三)第427章 南方(八)第280章 爆發(一)第446章 刺痛(四)第217章 諸馬(三)第388章 迴歸(八)第190章 攻防(二)第198章 攻防(十)第4章 阻截(一)第287章 殺戮(五)第311章 交易第355章 鏖戰(八)第83章 收官(三)第154章 綢繆(一)第324章 家園(三)第53章 前輩(二)第460章 終結(十二)第172章 衝突(五)第90章 改變(三)第10章 煉獄(一)第342章 南進(十八)第129章 風波(一)第259章 登陸(二)第175章 衝突(八)第351章 鏖戰(四)第373章 妥協(一)第157章 綢繆(四)第122章 圍獵(四)第238章 遠征(二)第243章 遠征(七)第448章 刺痛(六)第253章 戰端(二)第287章 殺戮(五)第372章 要價第218章 諸馬(四)第404章 迴歸(二十四)第155章 綢繆(二)第381章 迴歸(一)第17章 利刃(二)第138章 長江(三)第188章 妥協第220章 諸馬(六)第5章 阻截(二)第265章 孤城(六)第94章 風雲(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