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7章 大同

大同這個地方與河洛不同,河洛雖也可稱之爲控帶山河,九州腹地,有王者之氣,但大同不一樣,自從建成,便是爲了防禦北方胡虜而設,一直以來,都是邊鎮一般的存在。

河洛一馬平川,幾乎無險可守,大同則城高池深,長城環繞,不論胡漢據之,皆駐有重兵把守。

自遼國契丹據有雲內,這裡更是被契丹人當做了陪都,稱之爲西京,改名爲大同,這也是大同名字的由來。

而契丹人也沒少在這裡下功夫,大同最終成型也是在契丹人治下的時候,那時契丹人稱大同“非親王不得主之”或“大抵西京,多邊防官”。

這般說來,大同的作用便說的極爲明白了,契丹人兵強馬壯之時,這裡還是邊防重鎮,那時契丹人一邊防着北方草原部族南下,一邊也將這裡作爲遼國進軍草原的起始之地。

乃至於金,作用並未發生什麼大的變化,甚至於,很多任西京路安撫使的任所都在大同,後來一些金國官吏爲了享受,又不願爲大同的邊將們所掣肘,這才移到太原。

後來金國在西京還設過一整套的理政制度,設西京尚書省,轄制下邊半壁山河,到了海陵王時,才罷廢下來,只設西京留守等官職,可以說,自契丹人到此,一直到如今,每一次的沿革,都伴隨着千里之外的胡人京師的政治風波,而大同在北地的重要性也就一覽無餘了。

而西京作爲中原往來草原的通道。在契丹遼國時,曾經鼎盛一時,這裡曾設有邊市,也曾有胡人部落首領絡繹不絕的自這裡經過,到遼國京師納貢稱臣,在遼國,金國鼎盛的時候,西夏人的使節每年纔會從這裡經過,向兩國進貢,那時候大同之繁盛。幾乎盛絕北地,聞名諸族。

不過實際上,到得如今,隨着秦人北渡,西夏人年年來犯,西京大同的輝煌早已過去,連韃靼人也不願再受金人轄制了,還有什麼使節會路過這裡呢?

而今這裡也徹頭徹尾的成爲了金人西部邊防重鎮,駐兵十餘萬。與太原互爲倚仗,控制着河東諸地。

作爲大同最高軍事長官的西京留守海珠兒。實際上身上還掛着西京路安撫使的職銜兒,掌握着河東軍政大權。

完顏和尚,獨吉思忠陸續到來,其實便有掣肘這位西京留守的意思在裡面,但兩人也是倒黴,爭鋒秦人北渡,太原府一戰,直接讓太原守軍十餘萬大軍幾近於全軍覆沒,太原屏障。已不可持。

完顏和尚回了南京,獨吉思忠則作爲議和使臣去了漢人地界,而海珠兒在大同北與西夏人激戰一場,將西夏人趕回了河套,雖說也是慘勝,但比起完顏和尚來,功績卻要好看的多的多。

如此這般。再沒人提什麼掣肘邊將,使其不能獨大於河東等等的話了,而這般一來,造就出來的。其實就是一個聽調不聽宣的如同諸侯般的存在了。

而這一年多來,大同守軍也確實如此,金人朝廷皇命到了這裡,還沒有西京留守海珠兒的一句話好使,反之,西京這裡除了向朝廷要糧要餉之外,也再沒有動彈過地方,對了,也不是沒動過地方,因大同缺糧,大同守軍在海珠兒命令之下,沒少出去打了草谷。

即便如此,大同守軍也是出了許多問題,與西夏人大戰一場,損傷慘重,一直元氣未復,接下來又鬧糧鬧餉,大同守軍士氣低迷,前所未見,出現了大批的逃兵。

直到海珠兒放開了手腳,大同守軍們歡呼雀躍,開始了四出劫掠的生涯,士氣纔有所恢復,海珠兒也無愧於金人大將,氣度上要比許多人強的多。

各部打草谷所得,他只要一成,其餘全部分給部下以及兵士,在大同守軍當中,威望實不做第二人想的。

如果這樣的日子久了,難保盡收大同守軍人心,坐鎮一方,再南下拿下太原重鎮,成爲割據一方的諸侯。

而海珠兒本人其實也是這麼想的,但世事如棋,變幻莫測,誰也不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

當蕭除虎的戰報來到西京,海珠兒是大驚失色,秦人北來,兵力數十萬衆,由秦人大將趙石統帥,已陷太原,兵鋒直抵雁門。

接到這個消息,就像是一聲炸雷在海珠兒耳邊響起,當即就有些懵了,甚至有些懷疑自己的眼睛,秦人不是還在汾州窩着,怎麼會突然到了雁門?

秦人哪裡來的數十萬大軍,秦人大將趙石不是已經回去他們的京師了嗎,怎麼會,怎麼會,怎麼會……

等到他稍稍定了定神,纔想到,蕭除虎乃他心腹將領,一定不會在這樣的大事上跟他說謊,不要腦袋了嗎?

所以他一邊急令心腹將領率兵去救雁門,一邊破口大罵朝廷那些酒囊飯袋,以及在太原駐守的完顏花麻。

這樣的大事,竟然等秦人到了雁門他才知曉,也不知朝廷那些議和使臣是幹什麼吃的,太原城裡的那些廢物連個消息都傳不出來?數十萬大軍,那是什麼個樣子,聚集在一起,足以讓天地失色,使日月無光,那能是憑空出現的嗎,太原竟然一點察覺防範都沒有?

秦人從什麼時候聚集的如此大軍,秦人大將趙石又是什麼時候到的陣前,沒人能回答他的疑問,但算算時日其實也就能明白,自從大金使節離開漢人地界,秦人一定便已經開始了準備,但那時應該還是冬天吧,想到這裡,海珠兒背後是一片冰涼。

秦人這是瘋了,鋪天蓋地而來,數十萬大軍,以以往的經歷看,已是盡起國內精兵強將,難道秦人其他的地方都不要了,只來尋他海珠兒的麻煩?

醒過神來的海珠兒沒有驚慌失措,而是立即派出快馬,一面知會朝廷,速速派兵來援,但那是遠水,已經不可能救得了近火,考慮到這個,海珠兒再次心裡詛咒,那些玩忽職守的傢伙,活該千刀萬剮。

一面又派人去河套西夏人所在,向西夏人求援。

這個決定並不容易做出,因爲只還在一年多以來,還和西夏人大戰了一場,雙方都是傷亡慘重,西夏人這些年,聽到他海珠兒的名字,一定也是咬牙切齒,恨不能生食其肉的。

但今時不同往日,去歲,西夏使節曾經從大同這裡過去過,深諳內情的海珠兒自然曉得,西夏向大金稱臣的日子恐怕不用再等太久了,他那會兒還曾動過心思,將西夏人使節隊伍在什麼僻靜地方全都宰了。

要知道,沒了西夏人的威脅,大同的重要性也就降低了許多,那他這個西京留守還能幹多長時間也就有待商量了的,但最終,他還是派人將使節送到了上京,他的根基還弱,又非皇族嫡系,若行那養寇自重之事,也不知手下軍兵會不會造反,也就是說,經營的日子還是短了些。

而在此危急關頭,他卻也顧不上那麼多了,心裡還暗自慶幸,幸虧自己沒昏了頭,不然的話,哪裡能指望的上西夏人?希望西夏人別再耍弄那些小聰明纔好,一旦秦人破了大同重鎮,脣亡齒寒的道理也不知那些西夏蠻子知道不知道?

他這裡憂心忡忡,哪裡曉得,即便派人去了,西夏人也是無能爲力的,只因西夏人現在也是焦頭爛額,西北那邊被秦人打的稀爛,數十年經營,幾乎一朝盡喪,京師震動,朝野上下人心惶惶,哪裡還會顧得上東邊?

實際上,如今的大同,已是外無援應,內無糧草,情勢險惡到了極處的。

壞消息傳來,蕭除虎戰死,雁門已陷,寧化也在之後失陷,大同南邊,已經無險可守,之後朔州陷落,秦人兵鋒直指大同。

消息已經隱瞞不下來,大同上下,人心惶惶,風雨飄搖……

等到秦人大軍如天邊烏雲般出現在大同城下,漫過原野,如洪流般在大同守軍眼皮子底下,將大同圍住,絕望的情緒不可避免的升起在所有人的心頭……

秦軍各部陸續到來,刀槍如林,旌旗蔽日,黑壓壓的營盤一眼望不到邊際,最遠處,可能都道了十幾二十裡之外了。

和太原相仿,在這樣的大軍面前,大同城孤單的就像是一塊被海水圍住的礁石,只能任憑海浪衝刷,直到被淹沒,在見過的秦軍兵威之後,沒有人在這個時候有什麼出城溺戰的心思,那簡直就是在找死,再悍勇的將領兵卒,於如此大軍面前,也渺小的好像螻蟻一般……

實際上,讓海珠兒甚至是大同守軍最後悔的一件事,卻是二月初的時候,已經有人率兵去了草原打草谷,真真的是雪上加霜。

而更讓人恐懼的其實還在後面……

(月票,更新越來越不穩定了,誰讓是星期一呢,再說了,之前累壞了,阿草一直嚷着休息,但實際上沒怎麼歇着,一直在更新,到了近些天,可能是實在挺不住了吧,誰知道呢,還是在堅挺着不是嗎?)

第976章 會盟第123章 頑劣(三)第950章 思慮第805章 種氏第79章 僧道第1417章 漢陰第1427章 血色第617章 家族第196章 音境(二)第1376章 行軍第780章 議和(二)第980章 稱臣第1364章 馬伕第636章 定計(二)第298章 夜襲(一)第1451章 揪心第293章 小勝第1013章 女眷第1417章 漢陰第370章 遭遇第1346章 文會第1564章 相議第1431章 整編第798章 見駕(四)第413章 離京第150章 陌刀第977章 乃蠻第598章 相聚第215章 年關(八)第1159章 朝局第542章 奏表(二)第1389章 兄弟(三)第814章 內衙第722章 相邀第1359章 縮編第44章 麻衣第1402章 糾結第1055章 宴請(二)第939章 道士第1410章 樞密第1229章 軟硬第1203章 訓誡第1236章 右廂第1449章 隨行第1377章 談戰第466章 準備第1048章 變化第1514章 緣由第50章 定軍(三)第449章 笑語第970章 收穫第800章 頒賞第343章 突圍(二)第262章 練兵第1260章 韋州(六)第194章 故人(四)第154章 開場第246章 故人第977章 乃蠻第651章 教武第1535章 議戰第1237章 西涼第377章 豪傑(一)第967章 殘酷第558章 寨子(二)第1515章 開端第243章 崩殂第1429章 書信第1388章 兄弟(二)第1418章 流放第145章 出行(四)第831章 蛻變第305章 完顏第549章 軍法第692章 新鮮(六)第813章 着涼第385章 狂戰(一)第199章 嚴苛(一)第820章 天妖第407章 親族(二)第1426章 震懾第736章 細數第377章 遇匪(三)第517章 雲涌(十七)第1371章 聚飲(六)第1358章 考量第1169章 爭辯第685章 歸人第1308章 獻捷第849章 侯府第405章 論人第2章 親戚第379章 豪傑(三)第33章 驚議第556章 奇士第323章 大戰(一)第221章 校場(二)第270章 進京第683章 相遇(六)第788章 驚異
第976章 會盟第123章 頑劣(三)第950章 思慮第805章 種氏第79章 僧道第1417章 漢陰第1427章 血色第617章 家族第196章 音境(二)第1376章 行軍第780章 議和(二)第980章 稱臣第1364章 馬伕第636章 定計(二)第298章 夜襲(一)第1451章 揪心第293章 小勝第1013章 女眷第1417章 漢陰第370章 遭遇第1346章 文會第1564章 相議第1431章 整編第798章 見駕(四)第413章 離京第150章 陌刀第977章 乃蠻第598章 相聚第215章 年關(八)第1159章 朝局第542章 奏表(二)第1389章 兄弟(三)第814章 內衙第722章 相邀第1359章 縮編第44章 麻衣第1402章 糾結第1055章 宴請(二)第939章 道士第1410章 樞密第1229章 軟硬第1203章 訓誡第1236章 右廂第1449章 隨行第1377章 談戰第466章 準備第1048章 變化第1514章 緣由第50章 定軍(三)第449章 笑語第970章 收穫第800章 頒賞第343章 突圍(二)第262章 練兵第1260章 韋州(六)第194章 故人(四)第154章 開場第246章 故人第977章 乃蠻第651章 教武第1535章 議戰第1237章 西涼第377章 豪傑(一)第967章 殘酷第558章 寨子(二)第1515章 開端第243章 崩殂第1429章 書信第1388章 兄弟(二)第1418章 流放第145章 出行(四)第831章 蛻變第305章 完顏第549章 軍法第692章 新鮮(六)第813章 着涼第385章 狂戰(一)第199章 嚴苛(一)第820章 天妖第407章 親族(二)第1426章 震懾第736章 細數第377章 遇匪(三)第517章 雲涌(十七)第1371章 聚飲(六)第1358章 考量第1169章 爭辯第685章 歸人第1308章 獻捷第849章 侯府第405章 論人第2章 親戚第379章 豪傑(三)第33章 驚議第556章 奇士第323章 大戰(一)第221章 校場(二)第270章 進京第683章 相遇(六)第788章 驚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