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二節 賈誼論政(二)

“食君之祿忠君之事”,賈誼很信服這一條。年紀輕輕就被委任爲中大夫,儼然成了皇帝身邊的紅人。他,應該是愜意的。

在愜意之餘,他展開竹簡,傾其二十年文學功底,寫下了語言華美、立意深刻的一篇近三千字的文章——《過秦論》。相信很多人對這個名字很熟悉,的確挺熟悉,因爲它其中的一部分出現在中學生教材上,更有很多人爛熟於胸。可以說,這是賈誼一生思想論著的開篇之作。

後世送給賈誼兩個稱號:思想家、文學家。這篇文章功不可沒。

魯迅曾給過這麼一個評價:沾溉後人,其澤甚遠的西漢鴻文。應該說,這個評價是比較中肯的。

關於這篇文章的評價有很多,打開一下,能讓你收穫幾萬字,肯定不會比博士生論文的字數少。因此我就不再浪費口舌了。

然而這篇文章在當時卻遭到了一些人的反對,問題在於文章本身。因爲這篇文章中有這麼一句話——“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也就是說,賈誼推崇兩個字——仁政。

前邊我曾介紹過法家、道家、儒家的主要治國理念。

簡單點說,法家是暴政,道家是無爲,而儒家是仁政。秦朝用的是法家的東西,漢初用的是道家的內容,而你賈誼宣揚“仁政”的好處,明顯與漢初的思想體系有出入。

如此一來,有很多人站出來反對,竇漪房就是其中的一位,她甚至在劉恆耳邊說過這麼一句話:腐儒,不堪爲用。

然而這篇文章寫的太好了,劉恆愛不釋手地拜讀幾遍後,把竇漪房的話當成了耳旁風。沒多久,這篇文章被謄抄多次,流出宮廷,無論是朝堂還是民間爭相傳閱。

其觀點,有人支持,也有人反對。但無論是支持者還是反對者,都被其文采所折服。久而久之,儒家思想開始在更多人的心中生根發芽。

這個年僅二十一歲的毛頭小夥,又一次把儒家思想推到了歷史舞臺的中央。孔子如果在天有靈,肯定會感激涕零的。

雖然這篇文章讓儒家思想取得了很多隱性效益,可對當時的朝廷來說並沒有多大直接意義。因爲劉恆的性格比較寬厚,與嬴政、胡亥父子迥異,就算賈誼不提什麼“仁政”,劉恆也不會做出什麼過火的事情。這是毋庸置疑的。

《過秦論》傳頌天下沒多久,在文帝二年,賈誼發表了第二篇論文——《論積貯疏》。

如果《過秦論》是借古諷今的話,那這一本則實實在在地直剖時弊,其中直指當時痹政——“背本趨末”(也就是棄農經商)。

這篇文章雖然沒有《過秦論》那麼有名,但取得了實際效果。

因爲漢文帝很快採納了他的建議,下令鼓勵農業,恢復經濟。這爲漢朝經濟的儘快復甦,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但這一條也有一些副作用。由於賈誼名氣太大,以至於後世統治者把“重農抑商”定爲長期國策,越往後其消極作用就越明顯。

這篇文章被採納後,賈誼極其興奮,趁熱打鐵地連上幾本奏章,其中有一本的主要內容是四個字:列侯就國。周勃第二次離京就是在此背景下發生的。

這本奏章送上去後,劉恆大爲讚賞,但很多人卻心存不滿。

以往無論你借古諷今還是重農抑商,都沒涉及朝廷大員的個人利益,而這一次卻大不一樣。

能夠封侯拜相,大多是戰場上一刀一槍爭來的,熬到現在不容易。由於良好職業習慣,這些人中不乏沒有文化的“大老粗”。比如周勃,以“鈍椎少文”而聞名,更兼此時年老,自恃功高,根本沒把這個毛頭小夥放在眼裡。

賈誼的這個建議,無疑是砸了人家的飯碗,自然不會善罷甘休。因此,很多人站出來反對。羣臣哭的哭,鬧的鬧,甚至三公九卿集體彈劾:賈生專欲擅權,紛亂諸事。

這一次,別說賈誼,連劉恆都沒想到會把動靜鬧的這麼大。然而劉恆在內心深處是支持賈誼的。

就在大家鬧的不可開交時,一個看似微不足道的人登場了——鄧通。然而事實證明,這個人是賈誼難以逾越的障礙。

鄧通也是個二十出頭的年輕人,但並沒多大本事,只是身份特殊而已,簡單點說他是劉恆的基友。沒辦法,漢朝皇帝都好這一口。關於鄧通這個人,我們在隨後還會介紹,在此,大家只需要曉得此人和劉恆關係密切就行了。

由於關係特殊,鄧通得以混了個上大夫。而此時的賈誼只是中大夫,明顯要低一個層級。雖然職務有高低,但都有機會陪劉恆聊天。可聊着聊着問題就出現了。

簡單點說,倆人誰都看不慣對方。

賈誼看不起鄧通,一個男人憑姿色上位,似乎沒多少讓人看得起的資本,更何況賈誼還是才高八斗有爲青年,更對鄧通的行爲嗤之以鼻。

而鄧通也看不慣賈誼。明明賈誼的地位沒自己高,可把頭仰的挺高。更讓他受不了的是,賈誼還常在劉恆面前譏諷他。

一來二去,倆人較上了勁,瞪着倆眼在對方身上找破綻。賈誼現在一不小心得罪了羣臣,搞的朝堂上沸沸揚揚,這讓鄧通樂不可支。機會來了,他生怕賈誼死不了,決定給他下一副猛藥。找了個合適的機會,他在劉恆面前說了這麼一句話:賈生爲謀私名而置陛下於不義,大奸似忠,恐久後有變。

完了,徹底完了。得罪了羣臣是小,惹上了鄧通事大,想再翻身,機會渺茫。

事實也確實如此。

外有大臣攻擊,內有鄧通進讒,在內外夾攻下,劉恆有些頂不住了,沒必要爲一個賈誼而得罪所有人。

現在的賈誼別說在朝廷中立足,能不能活命就是個未知數。

而就在賈誼內外交困之時,一個意想不到的人想他伸出了援助之手,這個人是竇漪房。竇漪房雖然討厭他,但愛惜其才華,在劉恆面前她說了這麼一句話:賈生雖然行事偏頗,但才高志城,輔佐諸侯,或許會創下一份功業。

就這樣,賈誼灰溜溜地離開了京城,目的地長沙,職務長沙王太傅。

此時的長沙王叫吳著,此時唯一的異姓王。劉恆讓賈誼去給這位仁兄當師傅,實際上是在對外宣佈:這個人的政治生涯結束了。

隨着賈誼的身影漸漸離開長安,反對的浪潮終於落了下來。。.。

第7章 烽煙再起—(三)第7章 烽煙再起—(六)第2章 大澤鄉起義——(二)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二節戚姬的結局(六)第5章 楚漢爭鋒—(二十七)第12章 覆滅—第八節 呂氏敗亡(一)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七節 傳檄天下(二)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四節 曹參拜相(一)第13章 亂中求穩—第十一節劉恆進京(二)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六節 曹參拜相(三)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二節 賈誼論政(二)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五節 國喪(五)第5章 楚漢爭鋒—(二十八)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二十五節薄昭的結局二第15章 懷柔天下—第六節劉興居的抉擇(二)第13章 亂中求穩—第一節新一輪博弈(一)第3章 亂世紛爭—(一)第3章 亂世紛爭—(六)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八節 改正朔(五)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四節 醫之聖手(四)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十節 暗鬥(一)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八節好一根攪屎棍(四)第5章 楚漢爭鋒—(十八)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二十六節審食其的尷尬一第11章 臨朝稱制—第四節 諸呂封王(一)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十二節 削藩策第5章 楚漢爭鋒—(八)第7章 烽煙再起—(十二)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二十三節大婚(一)第8章 紅霞萬里—(二十八)第17章 削藩大略—第一節 鄧通的結局第3章 亂世紛爭—(十)第12章 覆滅—第九節 呂氏敗亡(二)第8章 紅霞萬里—(三十)第14章 初登大寶—第十二節周勃的短板(四)第13章 亂中求穩—第八節 羣臣定主(五)第9章 日落長河—(九)第12章 覆滅—第七節 呂雉駕崩第8章 紅霞萬里—(二十六)第5章 楚漢爭鋒—(十七)第12章 覆滅—第二節陳平的動作(二)第19章 爭儲——第十一節 釋疑第17章 削藩大略—第二節 張釋之的恐慌第8章 紅霞萬里—(三十七)第13章 亂中求穩—第四節 羣臣定主(一)第5章 楚漢爭鋒—(三)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七節劉興居的抉擇(三)第8章 紅霞萬里—(二十)第8章 紅霞萬里—(十一)第12章 覆滅—第十三節 呂氏敗亡(六)第9章 日落長河—(五)第5章 楚漢爭鋒—(二十)第14章 初登大寶—第十節周勃的短板(二)第8章 紅霞萬里—(二十九)第1章 起點——(三)第7章 烽煙再起—(十六)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二十九節審食其的尷尬四第5章 楚漢爭鋒—(六)第13章 亂中求穩—第十節 劉恆進京(一)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二十四節大婚(二)第9章 日落長河—(八)第5章 楚漢爭鋒—(一)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九節 無雙國士(二)第19章 爭儲——第二十二節 衝動(三)第13章 亂中求穩—第七節 羣臣定主(四)第15章 懷柔天下—第六節劉興居的抉擇(二)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五節好一根攪屎棍(一)第8章 紅霞萬里—(八)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九節 敗亡(一)第8章 紅霞萬里—(五)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六節 改正朔(三)第14章 初登大寶—第十節周勃的短板(二)第7章 烽煙再起—(二)第12章 覆滅—第十七節 呂氏敗亡(十)第7章 烽煙再起—(十)第14章 初登大寶—第七節竇漪房的身世(二)第15章 懷柔天下—第四節 匈奴叩邊第8章 紅霞萬里—(二十八)第5章 楚漢爭鋒—(一)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七節 曹參拜相(四)第14章 初登大寶—第五節 早立太子第13章 亂中求穩—第三節新一輪博弈(三)第9章 日落長河—(十二)第5章 楚漢爭鋒—(二十)第8章 紅霞萬里—(九)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六節 密謀(二)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二十三節改正朔(十)第15章 懷柔天下—第十九節 天才隕落(三)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二節 明爭暗鬥(二)第8章 紅霞萬里—(五)第19章 爭儲——第一節 洗牌第2章 大澤鄉起義——(一)第19章 爭儲——第二十五節 抓人(二)第8章 紅霞萬里—(十三)第5章 楚漢爭鋒—(七)第5章 楚漢爭鋒—(三十一)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三節 串謀(二)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五節 明爭暗鬥(五)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十七節 斷糧(二)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三節好一根攪屎棍九
第7章 烽煙再起—(三)第7章 烽煙再起—(六)第2章 大澤鄉起義——(二)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二節戚姬的結局(六)第5章 楚漢爭鋒—(二十七)第12章 覆滅—第八節 呂氏敗亡(一)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七節 傳檄天下(二)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四節 曹參拜相(一)第13章 亂中求穩—第十一節劉恆進京(二)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六節 曹參拜相(三)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二節 賈誼論政(二)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五節 國喪(五)第5章 楚漢爭鋒—(二十八)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二十五節薄昭的結局二第15章 懷柔天下—第六節劉興居的抉擇(二)第13章 亂中求穩—第一節新一輪博弈(一)第3章 亂世紛爭—(一)第3章 亂世紛爭—(六)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八節 改正朔(五)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四節 醫之聖手(四)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十節 暗鬥(一)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八節好一根攪屎棍(四)第5章 楚漢爭鋒—(十八)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二十六節審食其的尷尬一第11章 臨朝稱制—第四節 諸呂封王(一)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十二節 削藩策第5章 楚漢爭鋒—(八)第7章 烽煙再起—(十二)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二十三節大婚(一)第8章 紅霞萬里—(二十八)第17章 削藩大略—第一節 鄧通的結局第3章 亂世紛爭—(十)第12章 覆滅—第九節 呂氏敗亡(二)第8章 紅霞萬里—(三十)第14章 初登大寶—第十二節周勃的短板(四)第13章 亂中求穩—第八節 羣臣定主(五)第9章 日落長河—(九)第12章 覆滅—第七節 呂雉駕崩第8章 紅霞萬里—(二十六)第5章 楚漢爭鋒—(十七)第12章 覆滅—第二節陳平的動作(二)第19章 爭儲——第十一節 釋疑第17章 削藩大略—第二節 張釋之的恐慌第8章 紅霞萬里—(三十七)第13章 亂中求穩—第四節 羣臣定主(一)第5章 楚漢爭鋒—(三)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七節劉興居的抉擇(三)第8章 紅霞萬里—(二十)第8章 紅霞萬里—(十一)第12章 覆滅—第十三節 呂氏敗亡(六)第9章 日落長河—(五)第5章 楚漢爭鋒—(二十)第14章 初登大寶—第十節周勃的短板(二)第8章 紅霞萬里—(二十九)第1章 起點——(三)第7章 烽煙再起—(十六)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二十九節審食其的尷尬四第5章 楚漢爭鋒—(六)第13章 亂中求穩—第十節 劉恆進京(一)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二十四節大婚(二)第9章 日落長河—(八)第5章 楚漢爭鋒—(一)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九節 無雙國士(二)第19章 爭儲——第二十二節 衝動(三)第13章 亂中求穩—第七節 羣臣定主(四)第15章 懷柔天下—第六節劉興居的抉擇(二)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五節好一根攪屎棍(一)第8章 紅霞萬里—(八)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九節 敗亡(一)第8章 紅霞萬里—(五)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六節 改正朔(三)第14章 初登大寶—第十節周勃的短板(二)第7章 烽煙再起—(二)第12章 覆滅—第十七節 呂氏敗亡(十)第7章 烽煙再起—(十)第14章 初登大寶—第七節竇漪房的身世(二)第15章 懷柔天下—第四節 匈奴叩邊第8章 紅霞萬里—(二十八)第5章 楚漢爭鋒—(一)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七節 曹參拜相(四)第14章 初登大寶—第五節 早立太子第13章 亂中求穩—第三節新一輪博弈(三)第9章 日落長河—(十二)第5章 楚漢爭鋒—(二十)第8章 紅霞萬里—(九)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六節 密謀(二)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二十三節改正朔(十)第15章 懷柔天下—第十九節 天才隕落(三)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二節 明爭暗鬥(二)第8章 紅霞萬里—(五)第19章 爭儲——第一節 洗牌第2章 大澤鄉起義——(一)第19章 爭儲——第二十五節 抓人(二)第8章 紅霞萬里—(十三)第5章 楚漢爭鋒—(七)第5章 楚漢爭鋒—(三十一)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三節 串謀(二)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五節 明爭暗鬥(五)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十七節 斷糧(二)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三節好一根攪屎棍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