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八節 明爭暗鬥(八)

兩天後,劉啓下了一道詔令,給兩個人封了官。一個是袁盎,職務太常;另外一個叫劉通,職務宗正。

兩個職務也沒什麼了不起,關鍵是這兩個人的身份都很特殊——晁錯的敵人。

至於袁盎就不用介紹了,幾十年如一日和晁錯對掐,不把對方搞倒搞臭誓不罷休。

而那個劉通大家也許很陌生。他的確沒什麼本事,也沒什麼名氣,只在此處亮了一下相後,基本上就沒他什麼戲份了。

雖然這個人表現的很差勁,但他的身份還是需要做個交代的。

要了解其身份,就需要弄清楚他的家庭背景。他爺爺叫劉仲(劉邦的二哥),他爹叫劉廣,他的大伯叫劉濞。說白了,他是吳王劉濞的親侄子。由於他和劉濞的血緣關係比較近,劉濞突然造反,他成了第一個不招人待見的主。

實際上,他是有封號的——德侯。這個人既無理想又無大志,很愜意地在家裡混日子。可突然有一天,好日子被人攪黃了。

一羣肆無忌憚的傢伙衝進他家裡,二話不說就把他按在地上,然後把他扔進一輛敞篷車(囚車),接着是莫名其妙的京城半月遊。

他千里迢迢被“請”到京城後,受到了中央領導人的“親切”接見,並且爲他按排了一間“豪華套房”,還吃喝全免。令所有人詫異的是,享受了如此高規格的待遇。劉通依然很不滿,甚至很痛苦。

的確是應該痛苦的。因爲接見他的人是廷尉,安排的住處是牢房。飯菜還有些發黴。

要說人家廷尉也是中央首長;牢房雖然簡陋點,但也算是安排了住處;飯菜雖然品質不是太好,但畢竟這是免費供應,不花錢還有的吃已經很不錯了。

劉通倒也能看得開,既然來了,那就老老實實地住幾天吧,權當“憶苦思甜”接受革命教育來了。可有件事讓他很是受不了——隔山差五被拎過去。讓一羣人圍着當賊審。這就有點侮辱人格了,咱又沒偷沒搶。只不過和劉濞沾點親,至於嘛?

審着審着,劉通終於想明白了:自己之所以會享受如此“高規格”的待遇,是因爲劉濞造反;劉濞之所以造反。是因爲“削藩”;而提議“削藩”的那個人叫晁錯。而極其諷刺的是,多天來審問劉通最多的人,恰恰就是晁錯。

如此一來,劉通不幹了。他脖子一橫,扯着嗓子開始罵,怎麼難聽怎麼罵,並且指名道姓,一點也不掖着藏着。

後來大家也懶得審他了。因爲審來審去就是那麼幾句話:晁錯你媽……

就這樣,他榮幸地成爲晁錯的敵人。並且排位還比較靠前,大有趕超袁盎的意思。

現在,皇帝突然把他放了出來。還和袁盎同時封了官,這是他本人始料不及的。

而對羣臣來說,這是一個信號。提拔了晁錯的敵人,接下來會幹些什麼,似乎不難猜到。

幾個在朝廷中摸爬滾打多年的老油條,就很快悟出了其中的道理(亦或是有人授意)。

十幾天後。丞相陶青、廷尉張歐、中尉陳嘉,聯名上書。彈劾晁錯。理由找的很堂皇——“亡臣子禮,大逆無道”,議應腰斬。

三個人手拉着手進了宮,把奏章呈給皇帝后,忐忑地站在一邊。

劉啓看了看奏章,又擡起頭,表情複雜地看了看他們,沒有說話。

劉啓的舉動,讓三人更爲不安。

沉默良久後,劉啓突然拎起大筆,在奏章上寫了一通。然後隨手把奏章擲於地上,甩袖而起。

三人嚇的連忙跪地。陶青爬在地上撿起奏章,慢慢打開,赫然一個“可”字。他愣了,皇帝的表現和批文的內容出入也太大了。一時間不知道該說些什麼。

張歐、陳嘉見他表情怪異,連忙湊了上去,看到那個“可”字時,也是一愣。

就在此時,劉啓開口了,“現在就去辦吧!”

三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頭霧水,心中暗想:這行事也太急了吧。

可鑑於皇帝剛纔的反常舉動,都沒敢說出心中的疑慮,叩頭唱了聲“喏”,然後輕輕地退了出去。

出來後,三個人犯嘀咕了。

皇帝叫他們現在就去砍晁錯,可那個人畢竟是“三公”之一啊?連個正規詔令都沒有,就撩胳膊動手,似乎有點出格了吧?

三人對了一陣腦子後,沒悟出個所以然,甚至懷疑皇帝剛纔說的是一句反話。

現在,三位老兄後悔了。後悔沒能當面問明白,搞的大家很被動。

可人都已經出來了,總不至於返回去確認吧?他們還沒膽量傻着臉去找抽。

可這事情還不能不辦。

不管皇帝說的是不是反話,畢竟是讓他們現在動手。如果毫無舉措,皇帝追究下來還是小事;若晁錯這個時候傻不拉幾地跑進宮,把皇帝嚇出個好歹來,可就擔當不起了。

沒辦法,幹吧。

好在三人都在朝廷裡混了多年,油滑指數登峰造極,很快就找到了個變通的辦法。由中尉陳嘉去找晁錯,把他騙出來去大街上溜達,一則進不去宮,二則不容易逃跑或鬧事;丞相陶青和廷尉張歐抓緊草擬詔令,再找皇帝簽字蓋章。

既能確認皇帝的態度,還捎帶補辦了手續,更重要的是確保晁錯不隨便溜達。一舉三得,真是一個不錯的辦法。

而此時,晁錯正一個人窩在書房。

實際上,自從那天出宮後,他就安排了後事,準備領死。可左等右等,一連十幾天都沒有動靜,又讓他看到了一絲生機。

就在晁錯勾着腦袋沉思時,陳嘉風風火火地來了。

這晁錯一陣緊張,以爲他有聖旨宣讀。

可陳嘉兩手一伸,若無其事地說道:“沒什麼聖旨。皇帝請晁大夫入宮議事,車架也已備好,動身吧。”他的確沒有聖旨。皇帝只寫了個“可”字就把他們趕了出來,連個竹片都給,何來聖旨?

晁錯鬆了一口氣。既然是議事,便裝入宮不太合適,因此轉身進了裡屋,認認真真地把朝服穿在身上。

準備停當後,陳嘉拉着晁錯開始在長安城溜達。出東門拐西門,那條路遠他走哪條。

一個,想盡辦法,拐彎抹角,耗時間。

一個,一門心思,急不可耐,要入宮。

兩個不同心境的人,結伴在長安城溜達,別有一番風韻。

對晁錯來說,這條再熟悉不過的進宮之路太長了,因爲馬車晃來晃去,也不知道晃到哪個旮旯裡去了。

而對陳嘉來說,這條路真是太短了,讓他走的很糾結。就這麼丁點距離,腳步放的再慢,也是越走越近。若陶青和張歐再不送來消息,晁錯可真就要進宮了。

就在此時,有人慌慌忙忙地趕了過來,和他耳語了一番後,陳嘉笑了。

陳嘉一改剛纔的風格,風風撲撲地趕了過去。

馬車終於停下了。陳嘉的聲音傳了進來,“晁大夫下車吧。”

晁錯掀開車簾時,傻眼了。這哪是皇宮,明明是東市,一個砍頭的地方。因此隨口問道:“這不還沒到皇宮嘛?”

廷尉張歐已走到了跟前,“的確沒到皇宮,但晁大夫卻到站了。”隨即從袖中抽出一卷布帛,“聖旨下……”

晁錯的腦袋“嗡”的一聲,他明白了。

張歐扯着嗓子唸了半天,但晁錯卻並沒記得多少,但最後幾個字卻聽的明白:腰斬,誅三族。

晁錯向皇宮的方向三跪九叩之後,仰天長嘆一聲,“臣,死不瞑目。”

漢景帝前元三年正月(公元前154年),力主削藩的御史大夫晁錯,着朝服被腰斬於東市。

這是西漢歷史上很有名的一件冤案。然而,晁錯的冤,劉啓很清楚。但晁錯還得去死。時也,勢也,只怪晁錯自己行事太急了。()

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二十五節薄昭的結局二第19章 爭儲——第二節 慄姬的運氣第5章 楚漢爭鋒—(二)第7章 烽煙再起—(四)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六節 曹參拜相(三)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五節 改正朔(二)第19章 爭儲——第二十三節 查案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四節 醫之聖手(四)第8章 紅霞萬里—(三十三)第19章 爭儲——第十節 過招(三)第8章 紅霞萬里—(二)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四節 改正朔(一)第8章 紅霞萬里—(十二)第9章 日落長河—(六)第7章 烽煙再起—(五)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二十九節最後的日子四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二節 賈誼論政(二)第8章 紅霞萬里—(八)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十四節樑王進京(二)第12章 覆滅—第十四節 呂氏敗亡(七)第8章 紅霞萬里—(七)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二節戚姬的結局(六)第5章 楚漢爭鋒—(十七)第2章 大澤鄉起義—(四)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六節 傳檄天下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四節 曹參拜相(一)第8章 紅霞萬里—(二十一)第4章 軍挺咸陽—(四)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七節好一根攪屎棍(三)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六節 傳檄天下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二十八節審食其的尷尬三第5章 楚漢爭鋒—(二十四)第13章 亂中求穩—第十二節劉恆進京(三)第5章 楚漢爭鋒—(十)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二十二節改正朔(九)第8章 紅霞萬里—(三十七)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二十五節大婚(三)第7章 烽煙再起—(四)第8章 紅霞萬里—(十四)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七節 明爭暗鬥(七)第6章 旭日東昇—(二)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三節蕭何辭世第9章 日落長河—(六)第14章 初登大寶—第六節竇漪房的身世(一)第8章 紅霞萬里—(三十九)第11章 臨朝稱制—第六節 諸呂封王(三)第8章 紅霞萬里—(三十)第19章 爭儲——第二十節 衝動(一)第17章 削藩大略—第五節 密謀(一)第2章 大澤鄉起義——(一)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八節 廷爭(一)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十三節樑王進京(一)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二十一節天才隕落(五)第12章 覆滅—第三節陳平的動作(三)第8章 紅霞萬里—(二十二)第7章 烽煙再起—(八)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五節劉興居的抉擇(一)第4章 軍挺咸陽—(三)第7章 烽煙再起—(九)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八節 廷爭(一)第8章 紅霞萬里—(二十八)第5章 楚漢爭鋒—(十八)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五節 明爭暗鬥(五)第5章 楚漢爭鋒—(六)第5章 楚漢爭鋒—(三十)第9章 日落長河—十九 劉邦爲何能成功(一)第12章 覆滅—第一節陳平的動作(一)第11章 臨朝稱制—第五節 諸呂封王(二)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節 戚姬的結局(四)第5章 楚漢爭鋒—(二)第12章 覆滅—第十二節 呂氏敗亡(五)第11章 臨朝稱制—第七節 諸呂封王(四)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五節 籌備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三節 國喪(三)第8章 紅霞萬里—(七)第5章 楚漢爭鋒—(三十一)第19章 爭儲——第十四節 設局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四節 劉濞其人(一)第8章 紅霞萬里—(二十三)第8章 紅霞萬里—(二十三)第6章 旭日東昇—(六)第8章 紅霞萬里—(十五)第8章 紅霞萬里—(二十一)第5章 楚漢爭鋒—(三十一)第8章 紅霞萬里—(二十九)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四節 明爭暗鬥(四)第5章 楚漢爭鋒—(十三)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八節 廷爭(一)第19章 爭儲——第六節 焦急的等待第15章 懷柔天下—第十一節荒唐的謀反(二)第11章 臨朝稱制—第五節 諸呂封王(二)第19章 爭儲——第二十一節 衝動(二)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七節 曹參拜相(四)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二節 明爭暗鬥(二)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八節 戚姬的結局(二)第5章 楚漢爭鋒—(六)第5章 楚漢爭鋒—(十三)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五節 國喪(五)第8章 紅霞萬里—(二十九)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三十一節 劉盈收場(一)
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二十五節薄昭的結局二第19章 爭儲——第二節 慄姬的運氣第5章 楚漢爭鋒—(二)第7章 烽煙再起—(四)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六節 曹參拜相(三)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五節 改正朔(二)第19章 爭儲——第二十三節 查案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四節 醫之聖手(四)第8章 紅霞萬里—(三十三)第19章 爭儲——第十節 過招(三)第8章 紅霞萬里—(二)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四節 改正朔(一)第8章 紅霞萬里—(十二)第9章 日落長河—(六)第7章 烽煙再起—(五)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二十九節最後的日子四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二節 賈誼論政(二)第8章 紅霞萬里—(八)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十四節樑王進京(二)第12章 覆滅—第十四節 呂氏敗亡(七)第8章 紅霞萬里—(七)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二節戚姬的結局(六)第5章 楚漢爭鋒—(十七)第2章 大澤鄉起義—(四)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六節 傳檄天下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四節 曹參拜相(一)第8章 紅霞萬里—(二十一)第4章 軍挺咸陽—(四)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七節好一根攪屎棍(三)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六節 傳檄天下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二十八節審食其的尷尬三第5章 楚漢爭鋒—(二十四)第13章 亂中求穩—第十二節劉恆進京(三)第5章 楚漢爭鋒—(十)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二十二節改正朔(九)第8章 紅霞萬里—(三十七)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二十五節大婚(三)第7章 烽煙再起—(四)第8章 紅霞萬里—(十四)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七節 明爭暗鬥(七)第6章 旭日東昇—(二)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三節蕭何辭世第9章 日落長河—(六)第14章 初登大寶—第六節竇漪房的身世(一)第8章 紅霞萬里—(三十九)第11章 臨朝稱制—第六節 諸呂封王(三)第8章 紅霞萬里—(三十)第19章 爭儲——第二十節 衝動(一)第17章 削藩大略—第五節 密謀(一)第2章 大澤鄉起義——(一)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八節 廷爭(一)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十三節樑王進京(一)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二十一節天才隕落(五)第12章 覆滅—第三節陳平的動作(三)第8章 紅霞萬里—(二十二)第7章 烽煙再起—(八)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五節劉興居的抉擇(一)第4章 軍挺咸陽—(三)第7章 烽煙再起—(九)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八節 廷爭(一)第8章 紅霞萬里—(二十八)第5章 楚漢爭鋒—(十八)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五節 明爭暗鬥(五)第5章 楚漢爭鋒—(六)第5章 楚漢爭鋒—(三十)第9章 日落長河—十九 劉邦爲何能成功(一)第12章 覆滅—第一節陳平的動作(一)第11章 臨朝稱制—第五節 諸呂封王(二)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節 戚姬的結局(四)第5章 楚漢爭鋒—(二)第12章 覆滅—第十二節 呂氏敗亡(五)第11章 臨朝稱制—第七節 諸呂封王(四)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五節 籌備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三節 國喪(三)第8章 紅霞萬里—(七)第5章 楚漢爭鋒—(三十一)第19章 爭儲——第十四節 設局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四節 劉濞其人(一)第8章 紅霞萬里—(二十三)第8章 紅霞萬里—(二十三)第6章 旭日東昇—(六)第8章 紅霞萬里—(十五)第8章 紅霞萬里—(二十一)第5章 楚漢爭鋒—(三十一)第8章 紅霞萬里—(二十九)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四節 明爭暗鬥(四)第5章 楚漢爭鋒—(十三)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八節 廷爭(一)第19章 爭儲——第六節 焦急的等待第15章 懷柔天下—第十一節荒唐的謀反(二)第11章 臨朝稱制—第五節 諸呂封王(二)第19章 爭儲——第二十一節 衝動(二)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七節 曹參拜相(四)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二節 明爭暗鬥(二)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八節 戚姬的結局(二)第5章 楚漢爭鋒—(六)第5章 楚漢爭鋒—(十三)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五節 國喪(五)第8章 紅霞萬里—(二十九)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三十一節 劉盈收場(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