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一節 明爭暗鬥(一)

各路諸侯鬧的差不多了,朝廷那邊也沒閒着。

早在劉濞傳檄天下時,朝廷也在第一時間得到消息——吳王反了。緊接着就傳來劉戊、劉遂、劉卬……相應而反的消息。

未央宮的劉啓聞得此訊後,大吃一驚。

他對劉濞的反是有心理準備的,因爲他和劉濞老兒之間的過節深了去了,就算不動劉濞的地盤,他依然有造反的可能,何況是自己先行動手?

然而,另外幾個人趁機作亂卻大出他的預料。因爲他一直認爲這些人沒這個實力,也沒這個膽量。何況自己只是對他們稍加“懲戒”而已,並沒把他們閉上絕路。

尤其那個劉戊,前段時間在廷尉大獄裡住了幾天,還是自己力主把他放了回去。按理說,劉戊應當感恩戴德,至少不該造反。

劉卬和劉遂的反,更出他人預料。早先,晁錯千挑萬選把二人列到了第一批“削藩”名單中。認爲劉遂沒那個膽量,因爲地理位置很特殊——離京師太近。而對劉卬則出於另一方面考慮,因爲這些年來,齊地被分割的最爲嚴重,諸侯林立,實力都比較弱小。且相互之間勾心鬥角,不好統一,量區區一個劉卬,鬧不出什麼大動靜。

但他們還是反了。不單他們反了,濟南王、膠東王、淄川王也蹦了出來,甚至周丘那類梟雄性質的人物也紛紛登場。並且劉啓不清楚還有什麼人會參和進來。應該說,他現在對所有諸侯們都失去了信心,當然樑王劉武除外。

一時間。整個大漢天下。烽煙四起。

這完全超出了劉啓的掌控。初登帝位不滿三年。就闖了這麼大的禍,對他而言是不堪承受之重。雖然業已34歲,但這是他有生以來首次面臨危局,並且是不得了的危局。更重要的是,劉啓不懂軍事,也沒經歷過戰陣,一個個不利的消息傳到他耳朵裡後,讓他坐不住了。

劉啓焦躁不安地在大殿內遊走了半天。駐足在門口。

此時,貼身太監近前,輕聲稟道:“皇上,將軍們在宮門外候見。”

“快請!”

劉啓深深地吸了幾口氣,強壓住自己的不安,轉身進殿,坐回了龍椅。

將軍們是進來請戰的。

這些人都是大老粗,說話水平讓人不敢恭維,在和平年代發揮不了特長,也找不到感覺。每逢議事,通常聽得多講的少。大部分時候都閉着嘴不說話;可一見有仗可打,立馬就亢奮起來,感覺也有了。

亮態度、表決心,情緒很高,說起話來激動萬分,大殿裡一片喊打喊殺,恨不得一時三刻就趕去前線,和劉濞幹上一架。

一片喧鬧過後,劉啓漸漸又找回了些信心,問道:“願聞各位將軍所用方略。”

短暫的沉默過後又是一陣喧鬧,你一言我一語,爭吵不休。有人提出揮師東進,迎面克敵;還有人建議兵出武關,直搗劉濞後方;甚至有人認爲先滅掉劉遂、劉卬等人,去其羽翼……

一個個唾沫橫飛,說的頭頭是道,這讓劉啓犯迷糊。每個人說的都挺有道理,可這一仗到底應該怎麼打,卻沒能做出定論。

送走將軍們後,劉啓心裡更急了。說白了,他不懂軍事,自己根本就拿不出個方略來。本想聽聽將軍們的意見,卻把搞成了場辯論會,爭執了半天,也讓自己一頭霧水。

就在此時,晁錯進宮了。

晁錯剛進大殿,劉啓就迎了上去。沒等晁錯行禮,劉啓就拉住了他,“晁大夫來的正好。剛纔將軍們前來請戰,對此次方略所言不一,朕正想聽聽你的意見。”然後滿眼期盼地望着他,等待他的高見。

晁錯傻臉了。這麼多年來,他還是頭一次有這種遭遇。他很會說話,知道的東西也很多,但對打仗卻是個門外漢。劉啓在這方面徵詢意見,真是給他出了一道難題。

晁錯愣了一會,磨蹭半天毫無一策,萬般無奈之下,只好搖了搖頭,兩手一伸,說了一句,“臣實不知。”

劉啓滿面的期盼漸漸變成了失望。心中暗生一絲慍怒:是你一天到晚喊削藩,一闖禍就拍屁股不管了,這是什麼人呀。

晁錯突然緊張了起來,他忙低聲說道:“臣以爲……”

劉啓伸手打斷了他,一邊向龍椅走去,一邊問道:“還有何事?”

晁錯暗鬆一口氣:皇帝終於不再這個問題上爲難自己了。他恢復了常態,“袁盎多收吳王重金,而言其不反,今吳王作亂,當治其袁盎之罪。”

我前邊介紹過,袁盎、晁錯這對活寶一天到晚都在爭鬥,一有機會就想弄死對方。雖然袁盎已被削職爲民,但晁錯依然不準備放過他。劉濞造反,恰是置袁盎於死地的一個很好的油頭,誰叫你當過吳國丞相呢?不利用一下真是太可惜了。

晁錯說完這句話後,本以爲皇帝會當即表態——砍掉袁盎的腦袋。然而,劉啓的表現卻出乎他的預料。

劉啓扭過身,莫名其妙地看着他,不發一言。沉默了很長一段時間後,終於開口了,“等等再說吧!”

這是一句模棱兩可的話,既沒說治袁盎的罪,也沒說不治其罪。但意思很明白——現在不是表態時候。

晁錯突然覺得今天的氛圍有些異樣,他本準備再說一些其他事情,可話到嘴邊卻嚥了回去。

在頗爲尷尬的氛圍中,劉啓開口了,“晁大夫若沒其他事情就先下去吧。”

晁錯叩頭行禮後,默默地退了出去。

然而晁錯並沒放棄自己的想法。他認爲皇帝雖然說了一句模棱兩可的話,但對“袁盎有罪”這個事實是認可的。因此,他回到御史府後,召來丞史(御史大夫助手)商量,準備給袁盎定個罪名。

可丞史思忖一番,唱了句反調:“事未發前若治其罪,或可斷絕吳楚反叛之念。而今,吳楚已反,再行此事還有合益?再說,吳楚反,袁盎不往投奔而留置京城,不當有何奸謀。”

晁錯開始猶豫了。不光皇帝說不表態,連屬下都開始和自己唱反調,袁盎這個人還真得挺難收拾。

丞史所言這是一句實在話。只能說晁錯被私仇矇蔽了雙眼,沒去認真揣摩皇帝此時心中所想。

如果他不來這麼一手,也許自己悲慘的結局還不會來的那麼快。然而,對他來說,事情已經到了無可挽回的地步。但他並不自知。

第8章 紅霞萬里—(十四)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十六節 斷糧第8章 紅霞萬里—(六)第9章 日落長河—(五)第5章 楚漢爭鋒—(二十三)第5章 楚漢爭鋒—(二十七)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一節戚姬的結局(五)第8章 紅霞萬里—(十五)第5章 楚漢爭鋒—(六)第13章 亂中求穩—第十節 劉恆進京(一)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四節 不滿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二十一節改正朔(八)第5章 楚漢爭鋒—(二十九)第9章 日落長河—(四)第8章 紅霞萬里—(十六)第3章 亂世紛爭—(十)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二節戚姬的結局(六)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二十節 蕭規曹隨(一)第3章 亂世紛爭—(四)第3章 亂世紛爭—(九)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十節 暗鬥(一)第14章 初登大寶—第十節周勃的短板(二)第13章 亂中求穩—第四節 羣臣定主(一)第7章 烽煙再起—(六)第8章 紅霞萬里—(七)第14章 初登大寶—第十一節周勃的短板(三)第14章 初登大寶—第四節 廢除“連坐”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三節 明爭暗鬥(三)第8章 紅霞萬里—(五)第2章 大澤鄉起義——(二)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五節 改正朔(二)第14章 初登大寶—第一節 掌控朝局(一)第15章 懷柔天下—第八節 無雙國士(一)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九節 無雙國士(二)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十五節 樑王的痛苦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二節戚姬的結局(六)第9章 日落長河—(一)第15章 懷柔天下—第十一節荒唐的謀反(二)第14章 初登大寶—第八節竇漪房的身世(三)第2章 大澤鄉起義—(六)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一節戚姬的結局(五)第3章 亂世紛爭—(六)第9章 日落長河—(十四)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十五節樑王進京(三)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二十六節審食其的尷尬一第6章 旭日東昇—(二)第14章 初登大寶—第二節 掌控朝局(二)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三節 醫之聖手(三)第3章 亂世紛爭—(十)第7章 烽煙再起—(九)第12章 覆滅—第十六節 呂氏敗亡(九)第5章 楚漢爭鋒—(三)第8章 紅霞萬里—(四)第5章 楚漢爭鋒—(十六)第19章 爭儲——第二十節 衝動(一)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十五節 樑王的痛苦第8章 紅霞萬里—(三十一)第19章 爭儲——第二十六節 樑王請罪(一)第4章 軍挺咸陽—(二)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一節戚姬的結局(五)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一節 國喪(一)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七節 改正朔(四)第7章 烽煙再起—(十五)第19章 爭儲——第五節 劉啓的那些女人們第7章 烽煙再起—(五)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二十五節大婚(三)第19章 爭儲——第七節 定親第5章 楚漢爭鋒—(二十二)第5章 楚漢爭鋒—(十八)第19章 爭儲——第七節 定親第9章 日落長河—(八)第2章 大澤鄉起義—(五)第5章 楚漢爭鋒—(九)第19章 爭儲——第十一節 釋疑第13章 亂中求穩—第十二節劉恆進京(三)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十八節 劉濞收場(一)第5章 楚漢爭鋒—(二十七)第19章 爭儲——第十三節 腦殘的對答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節好一根攪屎棍(六)第13章 亂中求穩—第十三節劉恆進京(四)第13章 亂中求穩—第十二節劉恆進京(三)第12章 覆滅—第十六節 呂氏敗亡(九)第12章 覆滅—第十一節 呂氏敗亡(四)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二十一節改正朔(八)第6章 旭日東昇—(五)第8章 紅霞萬里—(二十)第7章 烽煙再起—(三)第11章 臨朝稱制—第十節 三王殞命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二十六節薄昭的結局三第7章 烽煙再起—(十六)第3章 亂世紛爭—(一)第14章 初登大寶—第九節 周勃的短板(一)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六節 改正朔(三)第5章 楚漢爭鋒—(七)第9章 日落長河—(八)第5章 楚漢爭鋒—(十四)第14章 初登大寶—第十二節周勃的短板(四)第3章 亂世紛爭—(十)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四節 曹參拜相(一)第8章 紅霞萬里—(三十三)
第8章 紅霞萬里—(十四)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十六節 斷糧第8章 紅霞萬里—(六)第9章 日落長河—(五)第5章 楚漢爭鋒—(二十三)第5章 楚漢爭鋒—(二十七)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一節戚姬的結局(五)第8章 紅霞萬里—(十五)第5章 楚漢爭鋒—(六)第13章 亂中求穩—第十節 劉恆進京(一)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四節 不滿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二十一節改正朔(八)第5章 楚漢爭鋒—(二十九)第9章 日落長河—(四)第8章 紅霞萬里—(十六)第3章 亂世紛爭—(十)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二節戚姬的結局(六)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二十節 蕭規曹隨(一)第3章 亂世紛爭—(四)第3章 亂世紛爭—(九)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十節 暗鬥(一)第14章 初登大寶—第十節周勃的短板(二)第13章 亂中求穩—第四節 羣臣定主(一)第7章 烽煙再起—(六)第8章 紅霞萬里—(七)第14章 初登大寶—第十一節周勃的短板(三)第14章 初登大寶—第四節 廢除“連坐”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三節 明爭暗鬥(三)第8章 紅霞萬里—(五)第2章 大澤鄉起義——(二)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五節 改正朔(二)第14章 初登大寶—第一節 掌控朝局(一)第15章 懷柔天下—第八節 無雙國士(一)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九節 無雙國士(二)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十五節 樑王的痛苦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二節戚姬的結局(六)第9章 日落長河—(一)第15章 懷柔天下—第十一節荒唐的謀反(二)第14章 初登大寶—第八節竇漪房的身世(三)第2章 大澤鄉起義—(六)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一節戚姬的結局(五)第3章 亂世紛爭—(六)第9章 日落長河—(十四)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十五節樑王進京(三)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二十六節審食其的尷尬一第6章 旭日東昇—(二)第14章 初登大寶—第二節 掌控朝局(二)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三節 醫之聖手(三)第3章 亂世紛爭—(十)第7章 烽煙再起—(九)第12章 覆滅—第十六節 呂氏敗亡(九)第5章 楚漢爭鋒—(三)第8章 紅霞萬里—(四)第5章 楚漢爭鋒—(十六)第19章 爭儲——第二十節 衝動(一)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十五節 樑王的痛苦第8章 紅霞萬里—(三十一)第19章 爭儲——第二十六節 樑王請罪(一)第4章 軍挺咸陽—(二)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一節戚姬的結局(五)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一節 國喪(一)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七節 改正朔(四)第7章 烽煙再起—(十五)第19章 爭儲——第五節 劉啓的那些女人們第7章 烽煙再起—(五)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二十五節大婚(三)第19章 爭儲——第七節 定親第5章 楚漢爭鋒—(二十二)第5章 楚漢爭鋒—(十八)第19章 爭儲——第七節 定親第9章 日落長河—(八)第2章 大澤鄉起義—(五)第5章 楚漢爭鋒—(九)第19章 爭儲——第十一節 釋疑第13章 亂中求穩—第十二節劉恆進京(三)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十八節 劉濞收場(一)第5章 楚漢爭鋒—(二十七)第19章 爭儲——第十三節 腦殘的對答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節好一根攪屎棍(六)第13章 亂中求穩—第十三節劉恆進京(四)第13章 亂中求穩—第十二節劉恆進京(三)第12章 覆滅—第十六節 呂氏敗亡(九)第12章 覆滅—第十一節 呂氏敗亡(四)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二十一節改正朔(八)第6章 旭日東昇—(五)第8章 紅霞萬里—(二十)第7章 烽煙再起—(三)第11章 臨朝稱制—第十節 三王殞命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二十六節薄昭的結局三第7章 烽煙再起—(十六)第3章 亂世紛爭—(一)第14章 初登大寶—第九節 周勃的短板(一)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六節 改正朔(三)第5章 楚漢爭鋒—(七)第9章 日落長河—(八)第5章 楚漢爭鋒—(十四)第14章 初登大寶—第十二節周勃的短板(四)第3章 亂世紛爭—(十)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四節 曹參拜相(一)第8章 紅霞萬里—(三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