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七節 戚姬的結局(一)

劉邦的喪事終於辦完了,劉盈也順利登基了,不過漢朝的軍國大權卻全部掌握到了呂雉的手裡。

出現這種局面要說也是合情合理的,畢竟劉盈還年輕,由老孃替他當兩天家似乎也未嘗不可。

話說回來,出現這種局面也由不得劉盈,這位17歲的老實孩子,一直以來是老爹老孃較勁的籌碼。

怕惹老爹不快,所以一直小心翼翼,唯恐多走一步路,多說一句話,多年來沒幹一件正經事,“實在”兩個字完全能代表他的生存狀態。

同時,劉盈又完全依賴老孃。他每一個舉動,全部仰仗老孃的指點。實話說,他能賴在“太子”的位置上不挪窩,全靠老孃的張羅。最終,讓他養成了一個生活習慣,任何事情都靠老孃替他拿主意。

有點生活常識的人都明白,一個人能不能獨立,不完全是靠自己的地位,而主要在於自己的思想。如果思想不獨立,無論混到什麼樣角色,最終也只是別人手中的玩偶而已。劉盈的行爲,完全符合“玩偶”這個稱呼。

既然皇帝都聽呂雉的,那天下自然就是呂雉的。她想怎麼幹就怎麼幹,想怎麼整就怎麼整,對外人來說,只有乾着急的份。

更重要的是,現在軍政大權全部掌握在呂家的手裡,雖然蕭何仍是相國,但這位老兄自從被劉邦收拾過以後,基本上處於半歇業狀態;況且他已是個63歲的老頭,精神頭也不是太好。因此,他現在基本上能處理好日常政務已經很不錯了,讓他參和呂雉母子間的事情,那是癡人說夢。

張良就更誇張了,劉邦在世時他已經閉上了嘴,更別指望這位老兄出來湊熱鬧。

至於其他人就更不用說了,雖然還站在朝堂上,但沒有一個人願意去和呂雉叫板。再說縱然你想叫板,人家劉盈也不答應,誰要不想混個自然死亡,大可上去試試。

就這樣,大漢天下順理成章的落入了呂雉的手裡。所有這一切,應該說是劉邦、劉盈父子倆共同努力的結果。

呂雉終於如願以償的登上了權力的巔峰。

話說回來,呂雉還是被傳統觀念毒害的太深,眼界還是太狹隘,掌政天下就讓她得意忘形,歸根結底也是個沒理想的傢伙。與後世那個被稱爲“武則天”的女人比起來,呂雉就差的太遠了。

但不管怎麼說,呂雉還是實現了自己的人生規劃,是可喜可賀的。

到目前爲止,我好像從來沒有說過呂雉是個好人。既然她不算是一個好人,那肯定就要去幹點壞事,要不然就對不起她的身份。

在過去的日子裡,有劉邦壓制着,呂雉雖然滿肚子壞水,但沒多少機會往外邊倒。現在可就不同了,劉邦一死,再也沒人敢在她的面前說三道四,因此,她準備大刀闊斧地收拾一些人,幹幾件壞事,向世人展現一下自己的本色。

劇情就在這種背景下展開了。

呂雉首先想要收拾的人實際上很容易想到,就是劉邦的嬪妃們。

按理說,收拾這些人的辦法很簡單,“陪葬”完全能夠解決所有問題。對歷代帝王來說,妃子陪葬這種事情是再正常不過了,用此方式解決掉這些人,合情合理,並且還能展現自己的虛懷若谷,一舉兩得的事情,按理說呂雉是沒道理拒絕的。

然而,結果很出人預料,嬪妃們還真沒一個人去陪葬,在歷代帝王中,劉邦算是一個異類吧。

歸根結底,問題還是出在呂雉的身上,原因很簡單——呂雉不願意。

要說陪葬,還真不是什麼好事,相信那些妃嬪中也沒幾個真心希望這麼搞,如果真有這種人,要麼是真愛情,要麼是神經病。可我查遍史料,在帝王家裡有真愛情的根本就沒幾個,說是鳳毛麟角一點也不誇張;至於患了神經病的那就更少了。

但呂雉卻並非出於人道主義關懷,而完全因爲嫉妒。她唯恐這些嬪妃們跟劉邦過去後,繼續誘惑劉老大,因此,呂雉別出心裁地找了些醜的不行的宮女給劉邦送了過去,當然也送過去了一些衛隊什麼的。

雖然留下了這些嬪妃們的性命,可呂雉並不願意讓她們好過,捱打的捱打,幹活的幹活,刷馬桶的刷馬桶,住冷宮的住冷宮,反正一句話,不讓她們過好日子。

當然,也是有個例出現的,那些劉邦比較冷落的妃子,現在的生活待遇將會有質的提升。比如有個稱爲薄姬的妃子,就比較幸運,她得以隨子就國爲王太后。這個女人將會有更多的故事要講,因爲她的兒子叫劉恆。待得她再次登臺準備唱主角時,讓我們再加以詳細介紹吧。

如果呂雉只是把事情搞到這種地步,似乎也沒什麼出奇的,也不值得我們專開章節在此介紹,可呂雉不同於常人,她在這件事情上將有過火的行爲上演。

呂雉過火行爲開始了。當然配合演出的人也很容易想到——戚姬,因爲這個女人,在“易儲”那件事上搗鼓的動靜不小,把呂雉氣的要死。而現在,戚姬的好日子算是到頭了。

自從劉邦病重,戚姬算是徹底死心,不光見不了劉邦的面,甚至被軟禁起來,連人身自由也得不到保障。直到此時她才突然發現,自己竟然如此的不堪一擊。

劉邦還沒死自己就淪落到這種地步,如若劉邦真的歸天,自己該何去何從?

戚姬甚至相過一死了之,先劉邦一步而去,免得活着受辱。然而,事到臨頭,她卻下不去手,她牽掛自己的好兒子。

人就是這樣,牽掛越多,痛苦越大,本希望留下一些東西,但事與願違,將會失去更多的東西。其中,包括性命,包括尊嚴,包括很多值得緬懷和銘記的東西。

戚姬的這次猶豫,把自己推進了無底的深淵,她將面臨的不是什麼希望,而是讓她自己和世人都難以承受,也無法直面的痛處。

看來,人有的時候真該對自己狠一點,也許這反而是個機會。可事實卻恰恰相反,逢事我們往往會舉棋不定,就在猶豫不決之間,錯過了最佳的機會,等待的只能是命運的抉擇,甚至是荼毒。

戚姬就是一個明證。

當然,如果沒有戚姬的配合,也許呂雉的名聲不會壞的這麼透徹。可歷史沒有那麼多如果。

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二十三節改正朔(十)第9章 日落長河—(十八)第8章 紅霞萬里—(二十六)第8章 紅霞萬里—(九)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五節好一根攪屎棍(二)第8章 紅霞萬里—(三十一)第7章 烽煙再起—(一)第19章 爭儲——第二十六節 樑王請罪(一)第5章 楚漢爭鋒—(三十一)第5章 楚漢爭鋒—(十二)第5章 楚漢爭鋒—(十六)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十四節樑王進京(二)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二十六節薄昭的結局三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三節 醫之聖手(三)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一節 明爭暗鬥(一)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十六節 斷糧第5章 楚漢爭鋒—(十六)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十四節 頑強的人第4章 軍挺咸陽—(七)第8章 紅霞萬里—(三十二)第5章 楚漢爭鋒—(三十一)第8章 紅霞萬里—(七)第17章 削藩大略—第二節 張釋之的恐慌第8章 紅霞萬里—(十五)第14章 初登大寶—第十節周勃的短板(二)第4章 軍挺咸陽—(二)第11章 臨朝稱制—第八節 諸呂封王(五)第19章 爭儲——第一節 洗牌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十五節樑王進京(三)第17章 削藩大略—第七節 密謀(三)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九節好一根攪屎棍(五)第9章 日落長河—(十七)第9章 日落長河—(十六)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七節 戚姬的結局(一)第19章 爭儲——第二十一節 衝動(二)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五節好一根攪屎棍(二)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四節 改正朔(一)第8章 紅霞萬里—(十六)第3章 亂世紛爭—(七)第19章 爭儲——第六節 焦急的等待第8章 紅霞萬里—(二十二)第8章 紅霞萬里—(十九)第13章 亂中求穩—第十二節劉恆進京(三)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二十四節大婚(二)第2章 大澤鄉起義—(五)第12章 覆滅—第七節 呂雉駕崩第7章 烽煙再起—(十五)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三節 明爭暗鬥(三)第13章 亂中求穩—第七節 羣臣定主(四)第8章 紅霞萬里—(二十五)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七節 曹參拜相(四)第3章 亂世紛爭—(四)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二十二節蕭規曹隨(三)第19章 爭儲——第五節 劉啓的那些女人們第7章 烽煙再起—(六)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八節 諸侯興兵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四節 改正朔(一)第11章 臨朝稱制—第十節 三王殞命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三十二節 劉盈收場(二)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八節 諸侯興兵第12章 覆滅—第十七節 呂氏敗亡(十)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十一節 暗鬥(二)第14章 初登大寶—第十一節周勃的短板(三)第6章 旭日東昇—(五)第11章 臨朝稱制—第五節 諸呂封王(二)第8章 紅霞萬里—(二十六)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十六節 斷糧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七節 戚姬的結局(一)第12章 覆滅—第十五節 呂氏敗亡(八)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十一節 敗亡(三)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三十三節 劉盈收場(三)第5章 楚漢爭鋒—(二十)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五節 明爭暗鬥(五)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三節蕭何辭世第12章 覆滅—第十節 呂氏敗亡(三)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七節 戚姬的結局(一)第6章 旭日東昇—(六)第19章 爭儲——第十一節 釋疑第15章 懷柔天下—第十九節 天才隕落(三)第19章 爭儲——第二十三節 查案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五節 明爭暗鬥(五)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十五節樑王進京(三)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六節 改正朔(三)第4章 軍挺咸陽—(四)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六節好一根攪屎棍(三)第8章 紅霞萬里—(四十一)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節好一根攪屎棍(六)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八節 諸侯興兵第5章 楚漢爭鋒—(十三)第11章 臨朝稱制—第五節 諸呂封王(二)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二節 國喪(二)第8章 紅霞萬里—(六)第19章 爭儲——第六節 焦急的等待第7章 烽煙再起—(一)第14章 初登大寶—第十二節周勃的短板(四)第19章 爭儲——第二十二節 衝動(三)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四節 劉濞其人(一)第13章 亂中求穩—第二節新一輪博弈(二)第8章 紅霞萬里—(十)第8章 紅霞萬里—(三十五)
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二十三節改正朔(十)第9章 日落長河—(十八)第8章 紅霞萬里—(二十六)第8章 紅霞萬里—(九)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五節好一根攪屎棍(二)第8章 紅霞萬里—(三十一)第7章 烽煙再起—(一)第19章 爭儲——第二十六節 樑王請罪(一)第5章 楚漢爭鋒—(三十一)第5章 楚漢爭鋒—(十二)第5章 楚漢爭鋒—(十六)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十四節樑王進京(二)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二十六節薄昭的結局三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三節 醫之聖手(三)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一節 明爭暗鬥(一)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十六節 斷糧第5章 楚漢爭鋒—(十六)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十四節 頑強的人第4章 軍挺咸陽—(七)第8章 紅霞萬里—(三十二)第5章 楚漢爭鋒—(三十一)第8章 紅霞萬里—(七)第17章 削藩大略—第二節 張釋之的恐慌第8章 紅霞萬里—(十五)第14章 初登大寶—第十節周勃的短板(二)第4章 軍挺咸陽—(二)第11章 臨朝稱制—第八節 諸呂封王(五)第19章 爭儲——第一節 洗牌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十五節樑王進京(三)第17章 削藩大略—第七節 密謀(三)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九節好一根攪屎棍(五)第9章 日落長河—(十七)第9章 日落長河—(十六)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七節 戚姬的結局(一)第19章 爭儲——第二十一節 衝動(二)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五節好一根攪屎棍(二)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四節 改正朔(一)第8章 紅霞萬里—(十六)第3章 亂世紛爭—(七)第19章 爭儲——第六節 焦急的等待第8章 紅霞萬里—(二十二)第8章 紅霞萬里—(十九)第13章 亂中求穩—第十二節劉恆進京(三)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二十四節大婚(二)第2章 大澤鄉起義—(五)第12章 覆滅—第七節 呂雉駕崩第7章 烽煙再起—(十五)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三節 明爭暗鬥(三)第13章 亂中求穩—第七節 羣臣定主(四)第8章 紅霞萬里—(二十五)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七節 曹參拜相(四)第3章 亂世紛爭—(四)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二十二節蕭規曹隨(三)第19章 爭儲——第五節 劉啓的那些女人們第7章 烽煙再起—(六)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八節 諸侯興兵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四節 改正朔(一)第11章 臨朝稱制—第十節 三王殞命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三十二節 劉盈收場(二)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八節 諸侯興兵第12章 覆滅—第十七節 呂氏敗亡(十)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十一節 暗鬥(二)第14章 初登大寶—第十一節周勃的短板(三)第6章 旭日東昇—(五)第11章 臨朝稱制—第五節 諸呂封王(二)第8章 紅霞萬里—(二十六)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十六節 斷糧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七節 戚姬的結局(一)第12章 覆滅—第十五節 呂氏敗亡(八)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十一節 敗亡(三)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三十三節 劉盈收場(三)第5章 楚漢爭鋒—(二十)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五節 明爭暗鬥(五)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三節蕭何辭世第12章 覆滅—第十節 呂氏敗亡(三)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七節 戚姬的結局(一)第6章 旭日東昇—(六)第19章 爭儲——第十一節 釋疑第15章 懷柔天下—第十九節 天才隕落(三)第19章 爭儲——第二十三節 查案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五節 明爭暗鬥(五)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十五節樑王進京(三)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六節 改正朔(三)第4章 軍挺咸陽—(四)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六節好一根攪屎棍(三)第8章 紅霞萬里—(四十一)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節好一根攪屎棍(六)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八節 諸侯興兵第5章 楚漢爭鋒—(十三)第11章 臨朝稱制—第五節 諸呂封王(二)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二節 國喪(二)第8章 紅霞萬里—(六)第19章 爭儲——第六節 焦急的等待第7章 烽煙再起—(一)第14章 初登大寶—第十二節周勃的短板(四)第19章 爭儲——第二十二節 衝動(三)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四節 劉濞其人(一)第13章 亂中求穩—第二節新一輪博弈(二)第8章 紅霞萬里—(十)第8章 紅霞萬里—(三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