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初登大寶—第十一節周勃的短板(三)

按理說,劉恆好不容易趕走了周勃,那應該不會再在周老兄身上做文章。畢竟自己能夠坐上這個皇位,是應該感謝姓周的。然而,所有人都不曾想到是,劉恆竟然對他一直念念不忘,不把他折磨的體無完膚不算結束。

陳平死後,劉恆又一次想起了周勃,又派人千里迢迢地把他揪了過來,官復丞相。

按理說周勃在家歇了一年又重返崗位,是可喜可賀,是值得慶祝的事情。

然而周勃本人卻沒多少興奮。說實話,他現在根本號不準皇帝的脈。劉邦、呂雉在世時,他都沒這種感覺,可這位看似忠厚老實的年輕人卻讓他膽顫心驚。

人,往往就是如此。無論是壞人還是好人,很多都是特點分明。這些有特點的人,雖然很難共事,可一旦號準了他們的脈,交往起來還是比較容易的。怕就怕那些沒特點的,你根本猜不透他心裡到底在想些什麼,辦起事來毫無規律可循,這種人實際上是最難對付的。

劉邦、呂雉都屬於前一種。

在劉邦面前,你只要不信口開河地胡扯,也不要悶着腦袋瞎搞,基本上就沒什麼大事;

在呂雉面前,只要你不姓劉,還能管着自己的嘴別說話,基本上混個自然死亡沒多大問題。

周勃比較耿直,且不愛說話,這種性格剛好符合形勢要求,他能平平安安混到現在,與此有莫大關係。

然而,劉恆卻屬於後一種。

劉恆是那種比較安靜的人,聽的多說的少。一件事情出來後,他不輕易表態,而鼓勵大家發言。在他面前你要閉嘴裝糊塗,那是找抽。

然而,他的疑心卻很重。你不說話,會認爲你不尊重他;你要是信口開河地胡說,會認爲你有反心;可如果打太極,說一些無關疼癢的話,會認爲你沒忠心。因此,和劉恆聊天,是一件讓人抓狂的事情。

不幸的是,周勃最不擅長的就是講話。

更重要的是,劉恆的上位是別人博弈的結果,也是一次機緣巧合。因此,他絕不容許實力雄厚之人離自己太近,也不情願讓他們離的太遠。不得不說,這個距離很難把握。

當初,周勃和陳平聯手滅掉了呂家,恭迎劉恆登基。這讓劉恆在感激之餘也產生了防備之心:這兩個人是不能留在一起用的。因此,他留下了陳平而趕走了周勃,把他倆拆開,就少一些再度聯手的機會。

待陳平一死,劉恆覺得周勃離自己有些太遠了,不容易管理。因此,他又把姓周的叫了回來。目的只有一個:方便管理。

周勃碰到他,真算是倒了血黴。他當初應該是瞎了眼,請來這麼個大爺,夠他喝一壺的了。只能說,他這是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劉恆的繼位對大漢天下來說,是一個幸運;可對周勃來說,無疑算是一個不幸。

事實上,周勃重返崗位也沒幹幾天,嚴格來說只有一個月。連崗位職責都沒能弄明白,劉恆就把他叫了過來,還說了一段話:“前日朕詔令列侯就國,丞相爲我器重之人,率先回封地去吧。”

周勃茫然地擡起頭,兄弟你耍我的吧。

周勃有什麼想法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劉恆又一次奪了他的相位,把他趕了回去。他先後兩次拜相,在這個位置上滿打滿算也就十一個月。丞相,是周勃難以言說的痛。

這一次,周勃依然規規矩矩地返回了封地,屁都沒放一個。對他來說,只要能安安穩穩度個晚年就足夠了。

然而這個再簡單不過的願望,對他來說卻是一份奢望。

周勃連被耍了兩次,弄的灰頭土臉,更重要的是讓他膽顫心驚,生怕劉恆再找他麻煩。杯弓蛇影,完全可以描述他當時的心態。在這種心態的影響下,周勃的行爲就讓人納悶了。

周勃的封地在絳縣,絳縣屬於河東郡管轄。當時河東郡守、郡尉出於對老領導的尊重,有事沒事常往絳縣跑。

然而,周勃卻認爲他們沒按什麼好心,說不定是劉恆讓他們來要自己的命,因此他做出了一個莫名其妙的舉動:令家人身披鎧甲、手持兵器,以見之。

人家滿心熱情地跑來問候你,你操傢伙實槍荷彈地對着人家的腦袋,真不知道在朝堂上混了一輩子的周勃是怎麼想的。

他是怎麼想的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別人會如何做想。有個詞語叫“做賊心虛”。通常情況下,那些穿牆越戶的樑上君子,聽到大街上的警笛聲都會有這種感想,隨時會有跳窗戶的動作。而周勃的行爲,明顯是在“跳窗戶”。

因此,一些人會毫不客氣地發揮想象了:既然周勃把窗戶跳這麼起勁,那一定幹了不低道的事,難道……

這個經過揣測的信息很快傳進了朝廷。劉恆非常重視,當即着令廷尉吳公出面處理(未查到此人名字,原爲河南郡守,政績顯著,漢文帝元年被徵召爲廷尉)。

按理說,這是皇帝親自交辦的大案,廷尉署應該即刻着手,儘快拿出個結論出來,最起碼的先把周勃逮過來。

然而奇怪的一幕出現了。

廷尉署接到這個命令後毫無動靜,硬是拖了一段時間。這讓劉恆很惱火。

也許會有人疑惑,吳公何以如此膽大,對皇帝交辦的事不管不問?

事實上,並不是他膽大,而是周勃的影響力太強。簡單點說,廷尉同志是周勃的嫡系人員,他對老領導有些下不去手。

廷尉的不作爲很讓劉恆火大,因此把他叫過了狠狠教訓了一番。如此一來,廷尉也坐不住了。不過他還是沒勇氣去找周勃的麻煩,最終拍腦袋想了個好辦法:由長安縣令全權處理此事。

不到京城,不知道自己的官小。在京城混個縣令,你要說他是個官,連他自己都不好意思承認。

通常情況下,他這種角色別說去找丞相、太尉的麻煩了,連給人家磕頭的機會都沒有。可令人啼笑皆非的是,這位芝麻大的小官,突然翻了身,竟然有機會掌控政界大佬的命運,真是造化弄人。。.。

第5章 楚漢爭鋒—(七)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四節 國喪(四)第11章 臨朝稱制—第二節 走上前臺(二)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三節蕭何辭世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六節劉邦的遺產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二節 醫之聖手(二)第5章 楚漢爭鋒—(二十五)第8章 紅霞萬里—(二)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十三節 劉卬的結局第19章 爭儲——第十二節 伏筆第14章 初登大寶—第三節 掌控朝局(三)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四節 醫之聖手(四)第8章 紅霞萬里—(四十一)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二十四節大婚(二)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四節 劉濞其人(一)第14章 初登大寶—第十一節周勃的短板(三)第8章 紅霞萬里—(十八)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五節 曹參拜相(二)第8章 紅霞萬里—(九)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二十一節改正朔(八)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六節劉邦的遺產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九節 劉肥避險(二)第3章 亂世紛爭—(六)第9章 日落長河—(七)第15章 懷柔天下—第十八節 天才隕落(二)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六節 密謀(二)第2章 大澤鄉起義—(五)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六節 密謀(二)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三節好一根攪屎棍九第19章 爭儲——第二十四節 抓人(一)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五節 改正朔(二)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四節 醫之聖手(四)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二十二節蕭規曹隨(三)第14章 初登大寶—第二節 掌控朝局(二)第9章 日落長河—(二)第3章 亂世紛爭—(十)第5章 楚漢爭鋒—(三十一)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十五節 樑王的痛苦第17章 削藩大略—第七節 密謀(三)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節好一根攪屎棍(六)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三節 賈誼論政(三)第7章 烽煙再起—(六)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七節劉興居的抉擇(三)第15章 懷柔天下—第十三節荒唐的謀反(四)第11章 臨朝稱制—第九節 諸呂封王(六)第8章 紅霞萬里—(六)第5章 楚漢爭鋒—(二十八)第7章 烽煙再起—(十四)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四節 明爭暗鬥(四)第15章 懷柔天下—第十九節 天才隕落(三)第4章 軍挺咸陽—(七)第5章 楚漢爭鋒—(二十四)第19章 爭儲——第十二節 伏筆第19章 爭儲——第十九節 對症下藥(三)第8章 紅霞萬里—(二十)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十節 敗亡(二)第9章 日落長河—(十)第14章 初登大寶—第十二節周勃的短板(四)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八節 劉肥避險(一)第13章 亂中求穩—第七節 羣臣定主(四)第8章 紅霞萬里—(四十一)第8章 紅霞萬里—(三十一)第4章 軍挺咸陽—(三)第11章 臨朝稱制—第三節 走上前臺(三)第19章 爭儲——第七節 定親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九節 劉肥避險(二)第19章 爭儲——第八節 過招(二)第12章 覆滅—第十一節 呂氏敗亡(四)第20章 拔刺——第一節 廢太子的結局第7章 烽煙再起—(十五)第13章 亂中求穩—第八節 羣臣定主(五)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三十一節 劉盈收場(一)第15章 懷柔天下—第十二節荒唐的謀反(三)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十二節 削藩策第14章 初登大寶—第八節竇漪房的身世(三)第8章 紅霞萬里—(二十六)第8章 紅霞萬里—(一)第5章 楚漢爭鋒—(十二)第19章 爭儲——第十節 過招(三)第19章 爭儲——第十一節 釋疑第7章 烽煙再起—(四)第5章 楚漢爭鋒—(十六)第8章 紅霞萬里—(十二)第13章 亂中求穩—第一節新一輪博弈(一)第5章 楚漢爭鋒—(六)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五節好一根攪屎棍(二)第19章 爭儲——第十七節 對症下藥(一)第20章 拔刺——第一節 廢太子的結局第19章 爭儲——第十節 過招(三)第8章 紅霞萬里—(十六)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一節戚姬的結局(五)第12章 覆滅—第十二節 呂氏敗亡(五)第11章 臨朝稱制—第二節 走上前臺(二)第14章 初登大寶—第二節 掌控朝局(二)第5章 楚漢爭鋒—(二十八)第7章 烽煙再起—(六)第11章 臨朝稱制—第六節 諸呂封王(三)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五節好一根攪屎棍(一)第4章 軍挺咸陽—(五)
第5章 楚漢爭鋒—(七)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四節 國喪(四)第11章 臨朝稱制—第二節 走上前臺(二)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三節蕭何辭世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六節劉邦的遺產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二節 醫之聖手(二)第5章 楚漢爭鋒—(二十五)第8章 紅霞萬里—(二)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十三節 劉卬的結局第19章 爭儲——第十二節 伏筆第14章 初登大寶—第三節 掌控朝局(三)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四節 醫之聖手(四)第8章 紅霞萬里—(四十一)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二十四節大婚(二)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四節 劉濞其人(一)第14章 初登大寶—第十一節周勃的短板(三)第8章 紅霞萬里—(十八)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五節 曹參拜相(二)第8章 紅霞萬里—(九)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二十一節改正朔(八)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六節劉邦的遺產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九節 劉肥避險(二)第3章 亂世紛爭—(六)第9章 日落長河—(七)第15章 懷柔天下—第十八節 天才隕落(二)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六節 密謀(二)第2章 大澤鄉起義—(五)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六節 密謀(二)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三節好一根攪屎棍九第19章 爭儲——第二十四節 抓人(一)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五節 改正朔(二)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四節 醫之聖手(四)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二十二節蕭規曹隨(三)第14章 初登大寶—第二節 掌控朝局(二)第9章 日落長河—(二)第3章 亂世紛爭—(十)第5章 楚漢爭鋒—(三十一)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十五節 樑王的痛苦第17章 削藩大略—第七節 密謀(三)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節好一根攪屎棍(六)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三節 賈誼論政(三)第7章 烽煙再起—(六)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七節劉興居的抉擇(三)第15章 懷柔天下—第十三節荒唐的謀反(四)第11章 臨朝稱制—第九節 諸呂封王(六)第8章 紅霞萬里—(六)第5章 楚漢爭鋒—(二十八)第7章 烽煙再起—(十四)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四節 明爭暗鬥(四)第15章 懷柔天下—第十九節 天才隕落(三)第4章 軍挺咸陽—(七)第5章 楚漢爭鋒—(二十四)第19章 爭儲——第十二節 伏筆第19章 爭儲——第十九節 對症下藥(三)第8章 紅霞萬里—(二十)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十節 敗亡(二)第9章 日落長河—(十)第14章 初登大寶—第十二節周勃的短板(四)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八節 劉肥避險(一)第13章 亂中求穩—第七節 羣臣定主(四)第8章 紅霞萬里—(四十一)第8章 紅霞萬里—(三十一)第4章 軍挺咸陽—(三)第11章 臨朝稱制—第三節 走上前臺(三)第19章 爭儲——第七節 定親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九節 劉肥避險(二)第19章 爭儲——第八節 過招(二)第12章 覆滅—第十一節 呂氏敗亡(四)第20章 拔刺——第一節 廢太子的結局第7章 烽煙再起—(十五)第13章 亂中求穩—第八節 羣臣定主(五)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三十一節 劉盈收場(一)第15章 懷柔天下—第十二節荒唐的謀反(三)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十二節 削藩策第14章 初登大寶—第八節竇漪房的身世(三)第8章 紅霞萬里—(二十六)第8章 紅霞萬里—(一)第5章 楚漢爭鋒—(十二)第19章 爭儲——第十節 過招(三)第19章 爭儲——第十一節 釋疑第7章 烽煙再起—(四)第5章 楚漢爭鋒—(十六)第8章 紅霞萬里—(十二)第13章 亂中求穩—第一節新一輪博弈(一)第5章 楚漢爭鋒—(六)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五節好一根攪屎棍(二)第19章 爭儲——第十七節 對症下藥(一)第20章 拔刺——第一節 廢太子的結局第19章 爭儲——第十節 過招(三)第8章 紅霞萬里—(十六)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一節戚姬的結局(五)第12章 覆滅—第十二節 呂氏敗亡(五)第11章 臨朝稱制—第二節 走上前臺(二)第14章 初登大寶—第二節 掌控朝局(二)第5章 楚漢爭鋒—(二十八)第7章 烽煙再起—(六)第11章 臨朝稱制—第六節 諸呂封王(三)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五節好一根攪屎棍(一)第4章 軍挺咸陽—(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