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旭日東昇—(六)

上邊講了很多劉邦稱帝后的舉措,但還有一件事情一直沒有來得及介紹,這件事就是遷都。在此我們做一個小小的補充,免得留下疑惑,也好讓我們的故事情節儘快往下發展。

滅掉項羽後,劉邦移駕洛陽,準備定都於此。他的這一舉動並不是突發奇想,而是經過深思熟慮和熱烈討論後的結果。

當初項羽進入咸陽後,一把大火把整個秦都燒的遍地焦黃,也把那個曾經繁華的老城摧殘的破舊不堪。劉邦本準備在這裡安家落戶,卻不想項羽那個二百五竟然一下子給他夷爲平地,看着那個爛攤子既生氣又惱火,可也毫無辦法。滅掉項羽後,劉邦也想過定都咸陽,可每次想到那個爛攤子就讓他沮喪,最終他把目光落到了洛陽。

洛陽也是一座不錯的城市。從西周初年就開始營建,東周更是定都於此,比較繁華,也比較有聲勢。並且,這個地方位於全國的中心,四通八達,非常便利。地方官來中央無需瓶瓶罐罐準備太多東西,中央大員去地方也方便快捷,這似乎是一個完美的選擇。

更爲重要的是,劉邦和他的很多小弟們都出生關東,“衣錦還鄉”這種觀念還是根深蒂固地留在每一位同仁心中,當年項羽執意要定都彭城,也是這種理念在作祟。當然這也可以理解,革命成功了,不在老家顯擺顯擺怎麼說的過去。於是,朝中上下許多人都覺得定都洛陽是最合適的選擇,劉邦的心中也這麼認爲。這似乎已經是定局了的事情,從上到下一直認同,皆大歡喜的事情。

然而還是有個不長眼的傢伙提出了反對意見,這個人叫婁敬。況且這個人也不是什麼大人物,只是剛被徵召準備派去甘肅部隊背長槍的一個小嘍囉,他對劉邦定都洛陽有看法,並且很不滿。要說你這不是吃飽了撐的慌,中央領導拍板了的事,你一個傻大兵有意見,雙方博弈的力量怎麼對比好像都不在同一個起跑線上。可有的時候不可思議的事情就是這樣發生了,事實證明,這個傻大兵勝了,並且勝的非常徹底。更爲出奇的是,這個傻大兵的確很有一套,無論是這一次還是以後,每次提出的意見都會別出心裁,每逢別人反對的他就贊成,每逢別人贊成的他就反對,而通過實踐證明,他每次都是對的。由此可見,真理真的只掌握在少數人手裡。

劉邦剛剛稱帝,叔孫通的那套禮儀還沒搗鼓成型,此時的劉邦還比較隨便,更沒有脫胎換骨,混混的血液還在全身亂流。正因有此,婁敬表現的機會來了。

婁敬被徵召服役,拉輛平板車就上路了。途徑洛陽,他準備見見自己的同鄉兼朋友虞將軍。這位虞朋友雖然是個將軍,但遠沒有婁敬出名,因爲他連名字都沒有留下來,讓我查了大量史料,最終讓我失望而歸。

婁敬見到虞將軍後,聽說劉邦要建都洛陽,他非常不滿,準備見見劉邦,因此就請虞將軍幫忙。這位虞將軍到也不是蓋的,雖然名字沒能留下來,但從這次表現來看應該在劉邦面前混的還是挺不錯的,因爲他順利地把婁敬這個傻大兵引薦給了劉邦,並且還得到了召見。

會面的時間到了,婁敬撈起自己的破羊皮襖就準備登場。身邊的虞將軍一把拉住他,把他上下打量了一番,呵呵一笑,“還是換件體面的衣服吧。”

婁敬小眼一瞪,“我穿這有什麼不好?不就是見劉邦嘛。”

虞將軍無奈,只好硬着頭皮領他進宮,這一路回頭率非常高,不知道的人還以爲虞將軍帶來了個討飯的。

事實上有這種想法的人還真不是少數,連劉邦也被他的這身打扮迷惑了。一見面,劉邦忙問:“吃飯了沒有?”

婁敬一點也不客氣,渾似到了自己家,“還沒吃呢。”

一聽他這麼說,虞將軍恨不得找個地縫鑽進去。婁敬則全然無視,胡吃胡喝大幹一場,然後一抹嘴對劉邦說:“吃完了。”

他吃完了,劉邦把關心下屬的話長篇大論的說了一遍,等他磕頭謝恩,然後出門走路。然而婁敬的表現卻大出他的預料,他不但不走還向前邁出了兩步,這讓劉邦很驚詫,難道還準備吃晚飯?

就在劉邦詫異的檔口,婁敬說話了:“陛下要定都洛陽?”

“是啊?”

“難道想要和八百年周朝比興隆?”

“是啊?你有意見?”

婁敬也不管劉邦臉上不屑的表情,接着噴着唾沫說,“您奪取天下的方式和周朝不同,怎麼能夠同樣在洛陽定都呢?”

劉邦詫異了,這不無理取鬧嘛,你一傻大兵千里迢迢跑過來,看你可憐,才管你吃頓飯,你還瞪鼻子上眼了。沒好氣地反問了一句,“這有什麼關係?”

“關係大了去了”。婁敬接着用文言文長篇大論了一番,不過我不想照搬他的原話,但他的主要意思還是要介紹一下的。他的核心觀念如下:人家周朝積德行善幾百年才取的天下,你才搗鼓幾天呀?人家是算是個老地主,而你只是個暴發戶。

他的一段話差點沒把劉邦氣背過去。就在劉邦準備發火時,婁敬說到了核心:“洛陽四處平川,無險可守,並且道路暢通,如果各地叛亂,由水路也好,陸路也好,都可很快到達。”接着他又下了一個定語:太平盛世可都洛陽,亂世則無異自尋死路。

劉邦聽着他的分析,眉頭慢慢鎖緊,“該定都何地?”

婁敬走到當殿懸掛的地圖旁,伸手指向了關中,“這裡地產豐富,百姓富足,並且地勢險要,易守難攻。退可以保守關中之地,進也可擁有天下。”

他的分析無疑是對的,劉邦鬧了這麼長時間的武裝運動,這點常識他還是很明白的。婁敬退出後,劉邦把反覆思索着這個人的話,愈想愈覺得有道理。他開始有些相信這個傻大兵了。

平頭老百姓搬個家還能把人累的半死,別說要遷都了,牽一髮而動全身,弄不好就得幾年動盪,甚至會影響後世,這讓劉邦有些猶豫。劉邦這麼多年來養成了一個習慣,每逢自己拿不定注意時就愛找一個人聊天,這個人就是張良。

當他把婁敬的話向張良複述一遍後,張良兩眼冒光,“這個注意好。”

好了,第一軍師贊成,那就只剩下拍板了。雖然還有一些人站出來唱了一陣反調,但劉邦這一次是鐵了心要遷都,既然老大要挪窩,其他人也不好太堅持。

幾天後,劉邦就找來蕭何,讓他兼任包工頭,催促其趕去咸陽,重新蓋房,爲這次搬家工作做準備。這一修就是三年多,直到漢七年(公元前199年)方纔竣工。竣工典禮就是上一節中講到的朝儀表演。至此,劉邦正式建都咸陽,史稱西漢。

還值得一提的是,婁敬自從跑來混了一頓飯,說了一段話後,沒再去甘肅扛槍,而是留在了劉邦跟前當了個郎中。更爲關鍵的是,從此以後他不再姓“婁”,而被劉邦賜了個姓——“劉”,從此這個傢伙就被改了祖宗,成了劉邦的親戚。不過他還有表演的機會,等我們的故事情節需要他露頭時候再讓他出來冒泡吧。

第14章 初登大寶—第六節竇漪房的身世(一)第4章 軍挺咸陽—(六)第13章 亂中求穩—第十三節劉恆進京(四)第5章 楚漢爭鋒—(二十一)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二十三節改正朔(十)第5章 楚漢爭鋒—(二十七)第5章 楚漢爭鋒—(九)第8章 紅霞萬里—(一)第4章 軍挺咸陽—(一)第14章 初登大寶—第七節竇漪房的身世(二)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十三節 劉卬的結局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十一節 敗亡(三)第12章 覆滅—第十三節 呂氏敗亡(六)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二節好一根攪屎棍八第5章 楚漢爭鋒—(二十九)第11章 臨朝稱制—第十節 三王殞命第15章 懷柔天下—第十三節荒唐的謀反(四)第8章 紅霞萬里—(三十八)第2章 大澤鄉起義——(一)第5章 楚漢爭鋒—(四)第4章 軍挺咸陽—(一)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十七節 斷糧(二)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二十三節大婚(一)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七節劉興居的抉擇(三)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五節劉興居的抉擇(一)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二十八節審食其的尷尬三第8章 紅霞萬里—(十四)第11章 臨朝稱制—第二節 走上前臺(二)第8章 紅霞萬里—(五)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五節好一根攪屎棍(二)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二節 明爭暗鬥(二)第4章 軍挺咸陽—(四)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二十一節蕭規曹隨(二)第7章 烽煙再起—(十三)第8章 紅霞萬里—(十七)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二十節 改正朔(七)第8章 紅霞萬里—(三十四)第5章 楚漢爭鋒—(二十九)第11章 臨朝稱制—第一節走上前臺(一)第2章 大澤鄉起義—(六)第17章 削藩大略—第一節 鄧通的結局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二十五節薄昭的結局二第5章 楚漢爭鋒—(二十四)第14章 初登大寶—第十二節周勃的短板(四)第12章 覆滅—第十二節 呂氏敗亡(五)第11章 臨朝稱制—第八節 諸呂封王(五)第14章 初登大寶—第五節 早立太子第13章 亂中求穩—第十三節劉恆進京(四)第8章 紅霞萬里—(十六)第14章 初登大寶—第一節 掌控朝局(一)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二十二節改正朔(九)第7章 烽煙再起—(八)第7章 烽煙再起—(一)第12章 覆滅—第十四節 呂氏敗亡(七)第12章 覆滅—第十二節 呂氏敗亡(五)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二十三節改正朔(十)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九節 改正朔(六)第17章 削藩大略—第三節 晁錯其人第13章 亂中求穩—第七節 羣臣定主(四)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六節 改正朔(三)第19章 爭儲——第二十二節 衝動(三)第13章 亂中求穩—第十二節劉恆進京(三)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四節 國喪(四)第12章 覆滅—第六節 陳平的動作(六)第5章 楚漢爭鋒—(二十六)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三節蕭何辭世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四節 醫之聖手(四)第13章 亂中求穩—第四節 羣臣定主(一)第19章 爭儲——第十七節 對症下藥(一)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四節 改正朔(一)第9章 日落長河—(七)第5章 楚漢爭鋒—(一)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八節 明爭暗鬥(八)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二十節 蕭規曹隨(一)第7章 烽煙再起—(二)第13章 亂中求穩—第四節 羣臣定主(一)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二十一節改正朔(八)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二節戚姬的結局(六)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九節 戚姬的結局(三)第11章 臨朝稱制—第七節 諸呂封王(四)第5章 楚漢爭鋒—(十七)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十四節 頑強的人第7章 烽煙再起—(九)第19章 爭儲——第十三節 腦殘的對答第9章 日落長河—二十 劉邦爲何能成功(二)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三節 明爭暗鬥(三)第19章 爭儲——第十二節 伏筆第5章 楚漢爭鋒—(二十三)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節好一根攪屎棍(六)第19章 爭儲——第二十二節 衝動(三)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八節 改正朔(五)第8章 紅霞萬里—(三十八)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十五節樑王進京(三)第4章 軍挺咸陽—(三)第11章 臨朝稱制—第七節 諸呂封王(四)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一節 賈誼論政(一)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九節 改正朔(六)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十九節 劉濞收場(二)第3章 亂世紛爭—(一)
第14章 初登大寶—第六節竇漪房的身世(一)第4章 軍挺咸陽—(六)第13章 亂中求穩—第十三節劉恆進京(四)第5章 楚漢爭鋒—(二十一)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二十三節改正朔(十)第5章 楚漢爭鋒—(二十七)第5章 楚漢爭鋒—(九)第8章 紅霞萬里—(一)第4章 軍挺咸陽—(一)第14章 初登大寶—第七節竇漪房的身世(二)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十三節 劉卬的結局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十一節 敗亡(三)第12章 覆滅—第十三節 呂氏敗亡(六)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二節好一根攪屎棍八第5章 楚漢爭鋒—(二十九)第11章 臨朝稱制—第十節 三王殞命第15章 懷柔天下—第十三節荒唐的謀反(四)第8章 紅霞萬里—(三十八)第2章 大澤鄉起義——(一)第5章 楚漢爭鋒—(四)第4章 軍挺咸陽—(一)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十七節 斷糧(二)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二十三節大婚(一)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七節劉興居的抉擇(三)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五節劉興居的抉擇(一)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二十八節審食其的尷尬三第8章 紅霞萬里—(十四)第11章 臨朝稱制—第二節 走上前臺(二)第8章 紅霞萬里—(五)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五節好一根攪屎棍(二)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二節 明爭暗鬥(二)第4章 軍挺咸陽—(四)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二十一節蕭規曹隨(二)第7章 烽煙再起—(十三)第8章 紅霞萬里—(十七)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二十節 改正朔(七)第8章 紅霞萬里—(三十四)第5章 楚漢爭鋒—(二十九)第11章 臨朝稱制—第一節走上前臺(一)第2章 大澤鄉起義—(六)第17章 削藩大略—第一節 鄧通的結局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二十五節薄昭的結局二第5章 楚漢爭鋒—(二十四)第14章 初登大寶—第十二節周勃的短板(四)第12章 覆滅—第十二節 呂氏敗亡(五)第11章 臨朝稱制—第八節 諸呂封王(五)第14章 初登大寶—第五節 早立太子第13章 亂中求穩—第十三節劉恆進京(四)第8章 紅霞萬里—(十六)第14章 初登大寶—第一節 掌控朝局(一)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二十二節改正朔(九)第7章 烽煙再起—(八)第7章 烽煙再起—(一)第12章 覆滅—第十四節 呂氏敗亡(七)第12章 覆滅—第十二節 呂氏敗亡(五)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二十三節改正朔(十)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九節 改正朔(六)第17章 削藩大略—第三節 晁錯其人第13章 亂中求穩—第七節 羣臣定主(四)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六節 改正朔(三)第19章 爭儲——第二十二節 衝動(三)第13章 亂中求穩—第十二節劉恆進京(三)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四節 國喪(四)第12章 覆滅—第六節 陳平的動作(六)第5章 楚漢爭鋒—(二十六)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三節蕭何辭世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四節 醫之聖手(四)第13章 亂中求穩—第四節 羣臣定主(一)第19章 爭儲——第十七節 對症下藥(一)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四節 改正朔(一)第9章 日落長河—(七)第5章 楚漢爭鋒—(一)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八節 明爭暗鬥(八)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二十節 蕭規曹隨(一)第7章 烽煙再起—(二)第13章 亂中求穩—第四節 羣臣定主(一)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二十一節改正朔(八)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二節戚姬的結局(六)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九節 戚姬的結局(三)第11章 臨朝稱制—第七節 諸呂封王(四)第5章 楚漢爭鋒—(十七)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十四節 頑強的人第7章 烽煙再起—(九)第19章 爭儲——第十三節 腦殘的對答第9章 日落長河—二十 劉邦爲何能成功(二)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三節 明爭暗鬥(三)第19章 爭儲——第十二節 伏筆第5章 楚漢爭鋒—(二十三)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節好一根攪屎棍(六)第19章 爭儲——第二十二節 衝動(三)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八節 改正朔(五)第8章 紅霞萬里—(三十八)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十五節樑王進京(三)第4章 軍挺咸陽—(三)第11章 臨朝稱制—第七節 諸呂封王(四)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一節 賈誼論政(一)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九節 改正朔(六)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十九節 劉濞收場(二)第3章 亂世紛爭—(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