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三章 攻破上京

那年,完顏撒改死了,金國停止了對遼國的進攻,操辦完顏撒改的喪事。

完顏撒改乃金國的國論勃極烈,相當於中原王朝的宰相,處於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重要地位。

因爲完顏阿骨打的爺爺完顏烏古乃喜愛次子完顏劾裡鉢,遂將部落統治權交給了完顏阿骨打的父親完顏劾裡鉢,而非是完顏撒改的父親、完顏烏古乃的長子完顏劾者。

後來,完顏劾者的子孫完顏撒改、完顏宗翰長期擔任國論勃極烈一職,而完顏劾裡鉢子孫完顏阿骨打、完顏吳乞買卻繼承着生女真部落聯盟節度使及後來的金國皇帝。

出於尊重完顏劾者一系的原因,完顏阿骨打稱爲都勃極烈時,與完顏撒改分治女真諸部。女真各部落以脫水河爲界,以北由完顏阿骨打統治,來流水一帶則由完顏撒改統治。

基於這個原因,完顏撒改在金國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故此,金國爲完顏撒改舉行了隆重的國葬。國葬後,完顏阿骨打果然封完顏粘翰爲國論勃極烈,承繼其父親的職位,完顏粘翰由此進入金國最高決策層。

時間轉眼到了十月底,在陸續攻佔和佔領了大遼上京臨潢府周邊的一些地方後,金國一直沒有任何動靜,也沒有要攻打遼國上京的意向。

針對這個情況,完顏粘翰急了,去見大金皇帝完顏阿骨打,詢問完顏阿骨打因何還遲遲不發兵?完顏粘翰再次請求完顏阿骨打發兵,抓緊時間攻打契丹上京臨潢府。

完顏阿骨打之所以遲遲沒有發兵攻打遼國上京臨潢府,乃是因爲金國的將軍們在處理完完顏撒改喪事後,產生了厭戰情緒,託詞天冷,不利作戰,以此來拖延攻打遼國上京臨潢府。

完顏阿骨打恐在此情況下,一旦打不下遼國上京,將嚴重動搖金國將士的銳氣,不利以後的作戰,遂準備把攻打遼國上京臨潢府的戰事推移到來年開春。

完顏阿骨打便將這個情況和打算說給了完顏粘翰。

完顏粘翰聞聽情況後,進諫完顏阿骨打道:“大皇帝,兩國交鋒,以乘勝作戰,豈能歇息,給對方留下重新組織力量的時機。若說天氣寒冷,不利戰事,這天氣又不僅僅是針對咱女真,他契丹人也是在寒冷天氣下作戰,契丹人比我們更怕打仗。大皇帝,越是這個情況,越要積極推進戰事,抓緊攻打臨潢府。”

聽了完顏粘翰要求攻打契丹遼國上京臨潢府的意見,完顏阿骨打心裡很是贊成,隨即便召集諸勃極烈及大將們開會,研究和安排攻打遼國上京事宜。

會上,又有大臣提出了暫緩攻打遼國上京的意見,完顏阿骨打便將完顏粘翰的意見說給了參會者。

許多參會大臣聞聽後,認爲在天氣寒冷,不便打仗的情況下,完顏粘翰極力主張打戰,攻取遼國上京,並非是時機好或者是必需,實乃完顏粘翰爲了出風頭,撈取個人名譽。

大臣們嘰嘰喳喳地說道起來,皆是表達對完顏粘翰不滿的。

對大臣們的議論,完顏阿骨打心裡不悅,正色地說道:“粘罕已是朝廷的國論勃極烈了,還需要撈取什麼個人名譽?說到底,還是你們有厭戰情緒。天氣是冷,但天冷針對的並非只是我們女真人,契丹人也天冷嘛!至於便不便於打仗,全在於有沒有打仗的勇氣,而非在天冷。要說天氣寒冷不便於打仗,更有利於我們女真人,因爲我們女真人比契丹人更有勇氣,更適合寒冷的天氣。”

完顏阿骨打如此一說,其他大臣及大將便不言語了。

完顏阿骨打掃視了諸多大臣大將一圈,命令道:“攻打契丹上京乃既定方針,不得延誤。詔令完顏斜也爲內外諸軍都統,完顏蒲家奴、完顏粘翰、完顏翰本爲副都統,由完顏繩果監軍,統兵五萬,於十日內發起攻打契丹上京臨潢府的戰役。”

完顏繩果乃是完顏阿骨打的嫡長子。

完顏斜也、完顏蒲家奴、完顏粘翰、完顏翰本起身出列,高聲答道:“遵旨!”

完顏繩果也說道:“諸位將軍抓緊準備,於十日內準時展開攻打上京戰役。”

完顏斜也、完顏蒲家奴、完顏粘翰、完顏翰本等人領命出殿,去準備兵馬去了。

遼國這邊,把守上京臨潢府的乃是智勇雙全的大臣蕭兀納。

此前,蕭兀納在與金國初始階段的幾場戰爭中,皆以敗北而告終,被天柞帝撤職。後來,遼國連續使用多人爲都統大將,甚至連天柞帝耶律延禧都御駕親征了,仍然在於金國的戰鬥中失敗;故此,蕭兀納又被天柞帝耶律延禧重用,任其爲上京防守使,全權負責上京臨潢府防衛,而天柞帝則帶着朝中大臣,撤往中京大定府。

蕭兀納重受耶律延禧重用,並讓其全權負責上京防務,自然也是格外用命。遼國兵士從內心深處信服蕭兀納,故此皆格外賣命地守城。

在完顏阿骨打召開朝會後的第十日,女真軍隊準時發起了上京攻擊戰。

完顏斜也、完顏蒲家奴、完顏粘翰、完顏翰本統率五萬女真兵馬,開赴遼上京臨潢府城下,將臨潢府團團圍住,晝夜攻打。

蕭兀納指揮城中兩萬餘名遼國將士,堅強防禦。

女真兵馬搭起雲梯,往城牆上爬來。遼國守兵張弓射箭,女真兵被射下雲梯,遼軍士兵將女真攻城用的雲梯抽至城牆上毀之。

金國統帥完顏斜也見狀,氣得暴跳如雷,命令將士們奮勇攻城;待城破時,捉捕蕭兀納,將其碎屍萬段。

金國軍隊抓緊攻城,時間長達一月之久,遲遲不能攻下遼上京臨潢府。

作爲副都統完顏粘翰,乃是此次攻打遼上京臨潢府的主要倡議者,如今見一月之餘攻不下臨潢府,心中甚是憤怒,親自到都統完顏斜也跟前請命,要親自帶兵去攻打臨潢府西門。

完顏斜也道:“國論勃極烈肩負全國大事,豈可親臨前線,衝鋒陷陣,親冒箭矢?這太危險了,還是讓將士們去攻打。如今,我們已圍困臨潢府一月有餘,遼軍已經疲憊不堪,只要我們堅定地圍困並攻打下去,臨潢府必然會破。”

完顏粘翰道:“都統所言極是。然臨潢府乃契丹上京,那耶律延禧能眼看着臨潢府被攻破?他若派援軍來的話,臨潢府就攻不下來了!當務之急乃是抓緊攻城,不給蕭兀納以喘氣的機會。請元帥撥五千兵馬給我,我定將攻下臨潢府。”

完顏斜也見完顏粘翰態度堅決,遂派五千兵馬歸完顏粘翰率領,相機攻打大定府西門。

完顏粘翰受令,親率五千女真將士,不分晝夜猛攻上京臨潢府西門。

蕭兀納也知完顏粘翰乃女真國第一戰將,遂特別地重視,親自來到西門,率領將士把守。

蕭兀納讓遼國守城兵士於城頭上廣積滾木雷石,待完顏粘翰帶兵攻至城牆半腰時,命令將士們將滾木礌石推將下來,砸得金兵鬼哭狼嚎,死傷慘重。緊接着城牆上又是一陣箭矢射將下來。其中一支箭射中了完顏粘翰的臂膀,疼得完顏粘翰直咬牙。

完顏粘翰敗逃而回。

完顏粘翰吃了這一虧,於大帳內苦思着辦法,想着如何才能攻破臨潢府西門?爲此,完顏粘翰琢磨了一夜,終於想出了一招,便是白天時不攻,單等晚上時攻;而且,晚上也不是真攻,而是虛張聲勢,只擂鼓吶喊,由此來消耗遼軍的滾木礌石、箭矢及守城士兵精力。

第二日,金國兵馬果然沒有攻城。

蕭兀納召集大將研究對策,欲派人突圍而出,前往中京大定府,向耶律延禧求助,請求耶律延禧派兵馬馳援上京臨潢府。然而,女真兵馬圍城甚緊,蕭兀納派出的大將不是被殺,便是被截殺回城,衝將不出去。

夜晚來臨,忽然間,戰鼓雷鳴,殺聲四起,女真兵開始攻城了。

蕭兀納急令將士們守城。

天黑風急,城上兵士看不到城下的情況,只聽得攻城聲甚急,也不管三七二十一了,只管將滾木雷石推將下來,搭箭在弓,也只管亂射。

城牆上滾將下來的滾木礌石,全砸在城下的空地上,並未傷着金兵。金兵爲了配合演戲,還在下面假意慘叫着。城牆上面滾木礌石滾得更歡,箭矢也射得更兇猛了。

連續幾日,皆是如此,待蕭兀納感到情況不對時,城上的滾木雷石消耗光了。

第二日,完顏粘翰親率五千餘金國兵士,加緊攻城。

完顏粘翰命一部分兵士用弓箭射住城上守兵,命另一部分士兵搭雲梯攻城。

城牆上滾木礌石已用完,守城將士待用箭矢射攻城的女真兵時,又被城下女真兵用箭射住。

城牆下,女真兵搭起雲梯,向城牆上爬去。

完顏粘翰身先士卒,帶頭猛攻。

金兵士氣高昂,率先攻破了上京西門。

蕭兀納見勢不妙,忙從東門逃之夭夭。

遼國上京遂被金國攻破。

這麼大的軍事行動,耶律延禧幹什麼去了?爲什麼沒有派兵馬馳援上京臨潢府防衛戰?

原來,耶律延禧委派蕭兀納爲上京臨潢府防衛使,全權負責臨潢府防衛後,就帶着一幫親隨前往西京大同府打獵去了。那西京大同府乃在山西地方,距上京臨潢府要二千餘里地。

一來,耶律延禧對蕭兀納完全信任,覺得蕭兀納足以防衛住臨潢府;二來,耶律延禧臨行前曾安排樞密府,若蕭兀納求援,即可派兵去馳援臨潢府。

這個耶律延禧心真夠大的。他未想到女真會在天已變寒時全力攻打臨潢府,也沒考慮到臨潢府被圍後,蕭兀納根本派不出人來到朝廷求援。故此,直到臨潢府被金國攻破,耶律延禧都沒關注過臨潢府的戰事,也未派出一兵一卒去馳援臨潢府。

結果,遼國上京臨潢府就這樣被金國給攻破了。

上京被金國給攻佔了,心再大的耶律延禧也不能等閒待之了,遂匆匆忙忙從西京大同府趕往中京大定府,在途徑南京幽州府時也未停留,忙着調集兵力應對金國的軍事攻擊去了。

至此,女真和契丹勢均力敵,進入到相互攻伐的狀態。

第八十七章 激烈爭論第九十九章 君臣議事第二百一十八章 收復燕京 (12)第二百一十五章 收復燕京 (9)第二百二〇七章 張覺降宋 (4)第一百四十三章 閣樓議事第二十一章 徽宗偷情第一百八十六章 宋江託夢 (2)第二百一十五章 收復燕京 (9)第一百七十八章 首次伐遼 (5)第一百九十七章 冤仇難解 (4)第一百〇一章 運籌帷幄第一百四十章 宋江釋疑第一百〇七章 江南民變第九十五章 海上之盟 (1)第二百三十五章 燕青護花第一百六十八章 醞釀出兵 (3)第十九章 結識朱衝第二百一十九章 徽宗禪位 (2)第一百三十九章 雲壁救難第六十七章 金使喪命第二百五十一章 朱勔伏誅第二百四十章 君臣議事第一百一十章 大戰蘇州第八十一章 宋江上位第一百三十一章 仇人相見第七十七章 火併梁山第五十七章 事出有因第一百四十三章 閣樓議事第一百二十七章 雙林幽谷第三十八章 吞併石顯第七十二章 馬植投宋第二百〇五章 二次伐遼 (8)第二百〇二章 二次伐遼 (5)第二百一十四章 藥師叛宋 (4)第四十四章 暗中施計 (2)第二百五十八章 夜劫金營第二百四十四章 與金議和第二十七章 童貫用兵第二百一十四章 收復燕京 (8)第一百〇六章 歸順朝廷第二十二章 王黼其人第五章 橫生災禍第二百四十九章 西軍抵京第二百一十八章 收復燕京 (12)第一百一十一章 拼死奪關 (1)第二百二〇九章 張覺降宋 (6)第四十八章 馬植探營 (2)第一百八十二章 童貫返京第一百四十七章 半夜求宿第一百六十三章 大禹山中 (4)第一百八十六章 宋江託夢 (2)第一百一十三章 前往睦州第八章 奸賊蔡京 (2)第七十六章 宋江通匪第二百三十五章 燕青護花第二百〇一章 二次伐遼 (4)第二十七章 童貫用兵第二百五十六章 搬運金銀第二百一十七章 收復燕京 (11)第一百〇六章 歸順朝廷第一百五十三章 拜見舊主第一百〇五章 征剿梁山 (4)第一百九十八章 二次伐遼 (1)第二百二一〇章 張覺降宋 (7)第一百二十四章 銀芝公主第二百四十五章 保衛太原 (1)第二百二十二章 再遇卦師第一百一十五章 柴進成婚第七十五章 逼上梁山第一百五十九章 保媒拉縴 (2)第九十一章 二次使金第二百四十三章 初次議和第九十八章 海上之盟 (4)第十章 元祐黨碑第六十四章 太祖稱帝 (2)第二百五十四章 師師被逼第一百〇六章 歸順朝廷第一百五十八章 保媒拉縴 (1)第一百七十九章 首次伐遼 (6)第二百二〇三章 收復燕京 (17)第七章 奸賊蔡京 (1)第二百四十三章 初次議和第一百二十三章 凱旋途中第一百〇九章 過江討賊第五章 橫生災禍第二百一十五章 藥師叛宋 (5)第八章 奸賊蔡京 (2)第五十四章 海里叛亂第一百一十二章 拼死奪關(2)第三十六章 調停族爭 (2)第二百一十二章 收復燕京 (6)第一百三十六章 比武招親 (2)第七十九章 宋江殺惜第五十三章 馬植獻策第一百一十三章 前往睦州第二百五十五章 開封府尹第二百一十七章 收復燕京 (11)第二百三十五章 燕青護花第二百一十三章 藥師叛宋 (3)
第八十七章 激烈爭論第九十九章 君臣議事第二百一十八章 收復燕京 (12)第二百一十五章 收復燕京 (9)第二百二〇七章 張覺降宋 (4)第一百四十三章 閣樓議事第二十一章 徽宗偷情第一百八十六章 宋江託夢 (2)第二百一十五章 收復燕京 (9)第一百七十八章 首次伐遼 (5)第一百九十七章 冤仇難解 (4)第一百〇一章 運籌帷幄第一百四十章 宋江釋疑第一百〇七章 江南民變第九十五章 海上之盟 (1)第二百三十五章 燕青護花第一百六十八章 醞釀出兵 (3)第十九章 結識朱衝第二百一十九章 徽宗禪位 (2)第一百三十九章 雲壁救難第六十七章 金使喪命第二百五十一章 朱勔伏誅第二百四十章 君臣議事第一百一十章 大戰蘇州第八十一章 宋江上位第一百三十一章 仇人相見第七十七章 火併梁山第五十七章 事出有因第一百四十三章 閣樓議事第一百二十七章 雙林幽谷第三十八章 吞併石顯第七十二章 馬植投宋第二百〇五章 二次伐遼 (8)第二百〇二章 二次伐遼 (5)第二百一十四章 藥師叛宋 (4)第四十四章 暗中施計 (2)第二百五十八章 夜劫金營第二百四十四章 與金議和第二十七章 童貫用兵第二百一十四章 收復燕京 (8)第一百〇六章 歸順朝廷第二十二章 王黼其人第五章 橫生災禍第二百四十九章 西軍抵京第二百一十八章 收復燕京 (12)第一百一十一章 拼死奪關 (1)第二百二〇九章 張覺降宋 (6)第四十八章 馬植探營 (2)第一百八十二章 童貫返京第一百四十七章 半夜求宿第一百六十三章 大禹山中 (4)第一百八十六章 宋江託夢 (2)第一百一十三章 前往睦州第八章 奸賊蔡京 (2)第七十六章 宋江通匪第二百三十五章 燕青護花第二百〇一章 二次伐遼 (4)第二十七章 童貫用兵第二百五十六章 搬運金銀第二百一十七章 收復燕京 (11)第一百〇六章 歸順朝廷第一百五十三章 拜見舊主第一百〇五章 征剿梁山 (4)第一百九十八章 二次伐遼 (1)第二百二一〇章 張覺降宋 (7)第一百二十四章 銀芝公主第二百四十五章 保衛太原 (1)第二百二十二章 再遇卦師第一百一十五章 柴進成婚第七十五章 逼上梁山第一百五十九章 保媒拉縴 (2)第九十一章 二次使金第二百四十三章 初次議和第九十八章 海上之盟 (4)第十章 元祐黨碑第六十四章 太祖稱帝 (2)第二百五十四章 師師被逼第一百〇六章 歸順朝廷第一百五十八章 保媒拉縴 (1)第一百七十九章 首次伐遼 (6)第二百二〇三章 收復燕京 (17)第七章 奸賊蔡京 (1)第二百四十三章 初次議和第一百二十三章 凱旋途中第一百〇九章 過江討賊第五章 橫生災禍第二百一十五章 藥師叛宋 (5)第八章 奸賊蔡京 (2)第五十四章 海里叛亂第一百一十二章 拼死奪關(2)第三十六章 調停族爭 (2)第二百一十二章 收復燕京 (6)第一百三十六章 比武招親 (2)第七十九章 宋江殺惜第五十三章 馬植獻策第一百一十三章 前往睦州第二百五十五章 開封府尹第二百一十七章 收復燕京 (11)第二百三十五章 燕青護花第二百一十三章 藥師叛宋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