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〇九章 過江討賊

按照施耐庵老先生的說法,梁山好漢被朝廷招安後,爲了好生表現一下,給朝廷個好印象,先是開赴北疆,和遼國幹了一場,直打得遼國跪地求饒,而梁山好漢無一損傷,凱旋而歸,駐軍於黃橋鎮,接受了徽宗皇帝接見。

徽宗皇帝坐於龍榻之上,見宋江一行英雄,人人威武,個個英豪,心中大喜,特意賜了宋江黃馬甲、金盔甲,委任宋江爲征討方臘的先鋒官,受童貫節制,由張叔夜任督軍及招討使,即刻前去江南,征討方臘。

宋江既受朝廷厚待,自然也是歡天喜地,自信滿滿,隨即穿着徽宗皇帝賞賜的黃馬甲、金盔甲,洋洋得意地,率領梁山兄弟,跨上了戰馬,一路殺向江南。

宋江帶着梁山兄弟們,首先來到了長江岸邊。

長江乃是中國第一大河,發源於唐古拉山脈,由青藏川滇途徑兩湖兩江,直入大海,有萬里之遙,故此被稱爲“萬里長江”。

宋江一行來到長江邊上,但見煙波浩蕩,洪浪滔天,甚是壯闊。

長江對岸,便是方臘佔據的潤州,以長江爲天塹,由樞密使呂師囊,統率着五萬南軍,嚴密駐防。

那宋江計謀極深,探聽得陳觀父子勾結方臘,欲給方臘敬獻糧食的消息,遂將計就計,派將士假扮了陳觀父子及獻糧鄉民,將兵士藏於大船之中,逍遙過江,混入潤州城中,就中放起火來。

當時,夜黑風大,城中忽起大火,其勢兇猛,守城將士頓時大亂,驚慌失措,四下亂竄。

內線打開城門,宋江遂率領兵馬,趁勢入城,四下裡一頓亂殺,直殺得五萬南軍,丟盔棄甲,抱頭鼠竄,免不了做了刀下之鬼。

呂師囊見敗勢已定,驚慌逃竄,退入了丹徒縣。

宋江這一仗打得很順利,卻也損失了三位弟兄,分別是雲裡金剛宋萬、沒面目焦挺和九尾魚陶宗旺。

那雲裡金剛宋萬,乃梁山老寨的開創者,先後經歷了白衣秀士王倫、托塔天王晁蓋、及時雨宋江三任寨主,大塊吃肉,大碗喝酒,享不盡的榮華富貴,竟然在打潤州時,連同沒面目焦挺,九尾魚陶宗旺一道,在混戰中,被南軍亂箭射死,馬踏身亡,連屍首都沒得找見。

宋江得知情況,傷感了一番,然後給張招討張叔夜報捷,請張招討張叔夜移兵安撫,他帶着梁山兄弟們繼續南下,向常、蘇、宣、湖四州進軍。

常、蘇、宣、湖四州皆乃杭州門戶,欲拿下杭州,必先取了常、蘇、宣、湖四州。

宋江、盧俊義採取了分兵進擊的策略。

由宋先鋒公明帶了正將十三員、偏將二十九員,共計正偏將四十二人,隨行兵馬三萬人,攻常、蘇二州。

由副先鋒玉麒麟盧俊義率正將一十四員、偏將三十三員,共計正偏將四十七人,隨行兵馬三萬人,攻打宣、湖二州。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

先說宋江驅兵南下的情況。

話說宋江率領,正將十三員、偏將二十九員,共計正偏將四十二人,隨行兵馬三萬人,向南疾馳,不一日,便來到了常州城下,擺了陣列,擂鼓叫陣。

常州城內,是又從丹徒縣逃往常州的呂師囊。

呂師襄得知宋軍到來,遂立於城頭,向下望去,見宋江軍馬立於城門外,準備攻城。呂師襄大怒。呂師囊心裡暗思,宋江這個矬黑鬼,沒三分人樣,倒有七分鬼樣,原本是梁山泊草寇,不思圖王霸業,卻不知天時,去降那無道昏君,現在倒來和俺大國相併,俺若不殺他個片甲不留,他還不知道俺大國的厲害!

如此想着,呂師囊便令打開城門,放下護城河橋,他一馬當先,率兵出城,列成陣勢,於陣前高聲叫道:“誰敢去退敵軍?!”

隨着呂師囊問聲,帳下一將挺身而出,高聲答道:“錢某當以效力向前!”

此人乃呂師囊帳下統制官錢振鵬也!

錢振鵬驅動胯下赤兔捲毛馬,揮舞着潑風刀,望宋江陣前策馬而來,高聲叫道:“誰敢與俺廝殺?!”

宋軍陣中,先鋒官宋江大怒,轉首問道:“誰去斬了這廝?”聲音未落,陣中衝出一騎,卻是大刀關勝。

大刀關勝也不搭話,揮舞着青龍偃月刀,打馬迎去。

關勝錢振鵬兩相照面,齊齊舉了刀,戰成一團。

雙方陣上,鼓聲大振。錢振鵬、關勝兩人奮力拼殺,大戰三十餘回合,未分勝敗。

南軍陣中惱了趙毅、範疇,兩人齊齊打馬出陣,與錢振鵬一道,三人圍了關勝一人廝殺。

宋江這邊見狀,惱了鎮三山黃信、病尉遲孫立,一個舞動喪門劍,一個使起虎眼鞭,趕上陣來,助力關勝。

三對兒六將,在陣前廝殺,兩邊的戰鼓敲得山響。

六員大將於陣前戰了許久,未分出勝敗。

宋江陣中,惱了韓滔、彭玘,兩將揮舞着大刀,衝出陣來。

南軍陣中,馳來許定、金節。

許定對彭玘,金節對韓滔,四把刀並舉,砍殺起來。

十多個回合後,金節戰韓滔不住,扯轉馬頭,落荒而走。韓滔一提馬繮繩,緊追不捨。

南軍陣中,高可立見韓滔追金節緊迫,急取雕弓,搭上硬箭,滿滿地拽開,嗖地一箭,正射在韓滔面頰上,韓滔倒撞下馬來。

宋將彭玘見狀,急了眼,急來救,旁邊衝出張近仁,挺槍刺來,噗嗤一下,直捅入彭玘肋窩,把彭玘捅下馬來,死在地上。

南軍陣中,呂師囊見己方佔了便宜,拔劍一指,南軍衝殺過來,只殺得宋江退敗二十餘里方纔止住。

停住了軍馬,宋江放聲大哭道:“誰想渡江一來,損折我五個兄弟,莫非皇天有怒,不容宋江搜捕方臘,以致損兵折將?”

李逵見死了韓滔、彭玘,大怒,提了板斧,帶了三百餘人,又去找呂師囊拼殺。

呂師囊見李逵殺來,急對周邊將領說道:“此黑鬼乃梁山第一殺人劊子手,兇狠殘暴,諸位要小心提防。”

那高可立、張近仁剛得了勢,正在興奮頭上,哪裡把李逵放在眼裡,因此踊躍上前,嘴裡道:“怕他個鳥!看末將去殺這廝!”說畢,便策馬衝殺過來,與李逵對陣。

那李逵本是個三斧子半,頭三斧子極爲犀利,再加上勇猛過人,與高可立、張近仁一照面,咔嚓、咔嚓兩斧,先砍翻了高可立、張近仁的馬,隨即又咔嚓、咔嚓兩斧子,把高可立、張近仁兩將給砍死了。

呂師囊見狀,心裡恐極,急退入城中,扯了護城河橋,關閉城門,嚴密防守。

宋江揮師前進,又圍在了常州城邊。

當夜,與韓滔廝殺了的金節原本就想投靠朝廷,故此於夜間偷偷摸上城牆,嗖地射出一箭。那箭上綁有書信。

綁着書信的箭矢落入宋軍陣中。宋軍兵士撿了,急送到宋江大帳中。

宋江展開書信,見金節在書信中寫明,約定晚上在城中放火,叫宋江趁勢攻城。宋江心中大喜,便安排諸將提前準備,到時候只管放開了殺,殺他個片甲不留。

半夜三更,金節準時放了火。火起時,城中大亂,金節趁機安排人放下了護城河橋,打開了城門。宋江驅兵殺入,亂砍亂殺。呂師囊見城破,知無力挽回,遂趁亂逃走。

常州由此收復。

現在再說副先鋒玉麒麟盧俊義那路的情況。

自和宋江分兵後,副先鋒玉麒麟盧俊義,驅兵直入,來到了宣州城下。

把守宣州城的守將,乃是方臘部下經略使家餘慶。

雙方初次見面, 相互不知底細。家餘慶派出了統制官李韶、韓明、杜敬臣、魯安、潘濬、程勝祖。盧俊義派出了呼延均、董平、林沖、索超、張清、穆弘。雙方十二將分成了六隊,混戰起來。

韓明被董平兩槍刺死,杜敬臣被林沖一矛刺死,索超一斧劈死了魯安,張清一石塊打下了潘濬,被打虎將李忠趕過來一槍挑了。

盧先鋒揮鞭催進,宋軍奮勇爭先,家餘慶守城不住,棄城而逃。

盧先鋒就此得了宣州。

只是戰鬥中的一個小細節不得不特意敘述一下。

話說家餘慶沒死的幾個統制官見戰宋軍不過,急忙退入城中。

呼延均、林沖等將急追,城上早扯起了護城河橋,緊緊關閉了城門。

盧先鋒見狀大怒,催兵攻城。

白麪郎君鄭天壽、操刀鬼曹正、霍閃婆王定六帶了兵勇,搭起雲梯,攀登而上。城牆上守兵急忙向下射箭。

操刀鬼曹正和霍閃婆王定六躲閃不及,被城牆上守兵箭射頭部,倒栽下雲梯來,直摔的頭都到了胸腔中。

白麪郎君鄭天壽大怒,指着守兵大罵,定要將守兵碎屍萬段,方出得口惡氣。鄭天壽尚未罵完,城牆上面飛下一塊磨盤,轉着圈兒,“噗通”一下,正砸在鄭天壽頭頂。鄭天壽的罵聲戛然而止,連同雲梯一道,被磨盤砸在地上,成了肉泥一團。

正先鋒宋江在攻破常州後,派了神行太保戴宗打聽副先鋒盧俊義戰況如何?

戴宗將兩隻甲馬拴在兩隻腿上,行起了神行法,不多時,便到了副先鋒盧俊義帳下。

盧俊義見戴宗到來,忙將戰役情況告知了戴宗,讓其速速回去,告訴正先鋒公明哥哥,雖然損失了鄭天壽、曹正、王定六三個弟兄,但奪得了宣州偌大一座城池,可謂是初戰告捷。

戴宗復將兩隻甲馬拴在兩隻腿上,又行起了神行法,用不多時,回到了正先鋒宋江帳下,將副先鋒盧俊義攻打宣州並一舉拿下的情況,告訴了宋江。

宋江聽到收復了宣州,自然是歡喜,待聽到損失了鄭天壽、曹正、王定六三個弟兄時,大叫一聲,轟然倒地,只見麪皮黃,脣口紫,指甲青,眼無光,平躺在地,四肢不舉。

敢情宋江這廝是悲傷過度,死毬掉了?

周邊人見狀大驚,急忙扶了宋江,揉胸的揉胸,搓背的搓背,摸脈搏的摸脈搏,掐人中的掐人中,好不容易侍候得宋江喘出了一口弱氣,迷糊了半晌,總算甦醒了過來。

接下來,自然又是老一套。

宋江哭訴道:“我等兄弟,梁山聚義,上應星魁,生死同心,不期又損了俺幾位弟兄,真真痛殺死我也!”

然而,征剿方臘,任重道遠,如何能就死呢?

所以,衆弟兄,特別是智多星吳用,少不了將出“生死人之分定,個人壽數,皆乃天定,非人力所能作爲的;而今,連奪幾座城池,全賴了哥哥神威,哥哥保全玉體,且請收起悲傷,理論人事”。

宋江乃幹大事的人,知道天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而後方能成大事也,如此大的戰爭,豈能不死幾個人?

隨後,宋江自然是打足精神,揮師挺進,爲國立功。

第一百三十九章 雲壁救難第二百〇三章 二次伐遼 (6)第七十七章 火併梁山第六十八章 章奴反叛第二百一十三章 藥師叛宋 (3)第一百三十三章 攔路打劫 (2)第一百五十三章 拜見舊主第二百二〇九章 張覺降宋 (6)第二百二〇四章 張覺降宋 (1)第一百一十六章 三娘死節第一百二十三章 凱旋途中第七十一章 返朝途中第六十七章 金使喪命第九十四章 暗通梁山 (2)第一百五十四章 又見宋江第一百四十九章 堂上寒暄第七十六章 宋江通匪第一百二十章 柴進稱雄第二十九章 童貫出使第二十四章 三次任相第三十章 女真起源第五十八章 密謀反遼第一百八十九章 藥師投宋 (3)第一百五十七章 得見柴進第二百二〇四章 張覺降宋 (1)第二百二〇九章 張覺降宋 (6)第二百五十三章 追殺王黼第九十四章 暗通梁山 (2)第二百三十七章 殺雞儆猴第一百一十三章 前往睦州第一百五十二章 挽留銀芝第五十七章 事出有因第一百四十五章 逃離汴京第二百一十三章 收復燕京 (7)第一百二十八章 聚仙樓上 (1)第一百九十八章 二次伐遼 (1)第四十三章 暗中施計 (1)第二十六章 大興土木第九十八章 海上之盟 (4)第二百五十一章 朱勔伏誅第一百一十三章 前往睦州第七十二章 馬植投宋第十八章 二次罷相第二百三十五章 燕青護花第一百四十四章 巧扮出城第六十四章 太祖稱帝 (2)第八十二章 魔君排座第二百〇八章 收復燕京 (2)第一百二十九章 聚仙樓上 (2)第六十一章 首戰寧邊 (2)第八十七章 激烈爭論第一百六十七章 醞釀出兵 (2)第二百四十章 君臣議事第一百三十四章 凱旋而歸第一百九十章 藥師投宋(4)第二百二〇七章 張覺降宋 (4)第一百三十章 醉仙樓上 (3)第二百〇二章 二次伐遼 (5)第六十一章 首戰寧邊 (2)第七十章 叛賊下場第五十一章 天祚繼位第一百〇三章 征剿梁山 (2)第五十章 結識世忠 (2)第二百一十七章 大爲驚慌第二百〇六章 二次伐遼 (9)第二百一十章 收復燕京 (4)第九十五章 海上之盟 (1)第一百五十五章 故地重遊第一百九十四章 冤仇難解 (1)第二百二〇一章 收復燕京 (15)第二百三十章 徽宗禪位 (6)第九十六章 海上之盟 (2)第十三章 徽宗皇帝第四十九章 結識世忠 (1)第一百章 方臘起義第七十七章 火併梁山第四十八章 馬植探營 (2)第七十三章 楊志賣刀第一百八十九章 藥師投宋 (3)第四十六章 監視女真 (2)第一百五十章 月下比武第二百二〇八章 張覺降宋 (5)第六十四章 太祖稱帝 (2)第一百二十一章 臨陣反戈第二百三十一章 趙佶南逃 (1)第二百五十五章 開封府尹第二百〇三章 二次伐遼 (6)第二百五十九章 宮前情願 (1)第七十七章 火併梁山第二百四十章 君臣議事第一百六十八章 醞釀出兵 (3)第二百一十八章 徽宗禪位 (1)第二十四章 三次任相第九十六章 海上之盟 (2)第一百二十四章 銀芝公主第二百二十二章 再遇卦師第二百二十五章 藥師獻計第八十章 嘯聚梁山第一百八十章 首次伐遼 (7)第一百四十八章 借宿莊院
第一百三十九章 雲壁救難第二百〇三章 二次伐遼 (6)第七十七章 火併梁山第六十八章 章奴反叛第二百一十三章 藥師叛宋 (3)第一百三十三章 攔路打劫 (2)第一百五十三章 拜見舊主第二百二〇九章 張覺降宋 (6)第二百二〇四章 張覺降宋 (1)第一百一十六章 三娘死節第一百二十三章 凱旋途中第七十一章 返朝途中第六十七章 金使喪命第九十四章 暗通梁山 (2)第一百五十四章 又見宋江第一百四十九章 堂上寒暄第七十六章 宋江通匪第一百二十章 柴進稱雄第二十九章 童貫出使第二十四章 三次任相第三十章 女真起源第五十八章 密謀反遼第一百八十九章 藥師投宋 (3)第一百五十七章 得見柴進第二百二〇四章 張覺降宋 (1)第二百二〇九章 張覺降宋 (6)第二百五十三章 追殺王黼第九十四章 暗通梁山 (2)第二百三十七章 殺雞儆猴第一百一十三章 前往睦州第一百五十二章 挽留銀芝第五十七章 事出有因第一百四十五章 逃離汴京第二百一十三章 收復燕京 (7)第一百二十八章 聚仙樓上 (1)第一百九十八章 二次伐遼 (1)第四十三章 暗中施計 (1)第二十六章 大興土木第九十八章 海上之盟 (4)第二百五十一章 朱勔伏誅第一百一十三章 前往睦州第七十二章 馬植投宋第十八章 二次罷相第二百三十五章 燕青護花第一百四十四章 巧扮出城第六十四章 太祖稱帝 (2)第八十二章 魔君排座第二百〇八章 收復燕京 (2)第一百二十九章 聚仙樓上 (2)第六十一章 首戰寧邊 (2)第八十七章 激烈爭論第一百六十七章 醞釀出兵 (2)第二百四十章 君臣議事第一百三十四章 凱旋而歸第一百九十章 藥師投宋(4)第二百二〇七章 張覺降宋 (4)第一百三十章 醉仙樓上 (3)第二百〇二章 二次伐遼 (5)第六十一章 首戰寧邊 (2)第七十章 叛賊下場第五十一章 天祚繼位第一百〇三章 征剿梁山 (2)第五十章 結識世忠 (2)第二百一十七章 大爲驚慌第二百〇六章 二次伐遼 (9)第二百一十章 收復燕京 (4)第九十五章 海上之盟 (1)第一百五十五章 故地重遊第一百九十四章 冤仇難解 (1)第二百二〇一章 收復燕京 (15)第二百三十章 徽宗禪位 (6)第九十六章 海上之盟 (2)第十三章 徽宗皇帝第四十九章 結識世忠 (1)第一百章 方臘起義第七十七章 火併梁山第四十八章 馬植探營 (2)第七十三章 楊志賣刀第一百八十九章 藥師投宋 (3)第四十六章 監視女真 (2)第一百五十章 月下比武第二百二〇八章 張覺降宋 (5)第六十四章 太祖稱帝 (2)第一百二十一章 臨陣反戈第二百三十一章 趙佶南逃 (1)第二百五十五章 開封府尹第二百〇三章 二次伐遼 (6)第二百五十九章 宮前情願 (1)第七十七章 火併梁山第二百四十章 君臣議事第一百六十八章 醞釀出兵 (3)第二百一十八章 徽宗禪位 (1)第二十四章 三次任相第九十六章 海上之盟 (2)第一百二十四章 銀芝公主第二百二十二章 再遇卦師第二百二十五章 藥師獻計第八十章 嘯聚梁山第一百八十章 首次伐遼 (7)第一百四十八章 借宿莊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