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 馬植投宋

在返朝的路途上,童貫之所以答應鄭允中不帶馬植隨團返京,是因爲童貫猛然間有了新想法,而非是鄭允中有多大權力和麪子,能管住了童貫。

童貫覺得,帶馬植隨使團返回東京朝廷,目標太大,許多大臣知道後,會派生出許多問題來,有可能影響到聯金滅遼的計策;既然鄭允中也反對帶馬植隨團返京,不如就答應鄭允中,不帶馬植隨團返京,俺暗地裡安頓馬植,令他隨後悄悄自來。待馬植到東京後,俺先安排他住在自家府邸,待俺與聖上溝通好後,再引薦馬植覲見徽宗皇帝。

如此一想,童心裡大慰,才非常痛快地答應了鄭允中,不再帶馬植隨團返回朝廷。

對鄭允中來講,只要童貫不帶馬植隨使團返回朝廷,他便沒責任了,至於童貫如何和馬植會晤,在會晤中談什麼事情,那就都是他童貫的事了,他愛咋整咋整去,與俺沒有任何的關係。

鄭允中自然也就不再反對童貫和馬植接觸。

童貫、鄭允中帶着賀遼主生辰使團,連日急進,抵達了燕京南郊,那馬植果然支了帳篷,等候在路邊。

使團隊伍停止前進,童貫和馬植見面。

童貫攜了馬植的手,進入到帳篷中,單獨進行了會談。

童貫對馬植說道:“半月來,你等候在燕京南郊,專候着本官,多有辛苦。”

馬植答道:“小民敬仰童太尉,思念南朝故國,莫說是等候半月,既是等候數年,也在所不辭。”

童貫聞言大喜,說道:“你嚮往南朝故國,本官予以嘉獎。你以前對本官說的情況,本官已曉得了。本官這次出使契丹,從遼主那裡也獲悉了一些情況,與你說的情況也是相吻合的。只是現在,情況較爲複雜,需要穩妥運作。原本,本官想帶你隨使團返回京師,然而,本官考慮到人多眼雜,多有不便,搞不好會壞事,所以,本官是這樣安排的。”

馬植望着童貫,認真地聽着,急切地想知道童貫對他是如何安排的。

童貫看着馬植道:“本官率領使團,先行返京,在聖上面前言說此事,你隨後自行入京,要注意隱蔽,萬莫讓其他人知道。你入京後,莫要再叫馬植,可化名爲李良嗣,以漢人身份,直接到樞密使府邸找本官,本官安排你先居住下來,待條件成熟時,本官將你推薦至聖上面前,你再將契丹與女真的情況詳細稟告於聖上,極言聯金滅遼的妙處,到時前途無量,本官將大大提攜你。”

馬植聞言,跪伏於地,給童貫叩着頭,連聲說道:“小民感謝大人恩德,大人再造之恩,小民切齒難忘。”

童貫安排好馬植之事後,遂與鄭允中一道,率使團回到了東京汴梁,入宮向徽宗皇帝交差。

在童貫率使團離開燕京後,馬植也返回家中,約上了他的結拜兄弟賈世忠,由賈世忠護送,也與幾日後來到了東京汴梁。

根據與童貫的約定,馬植找到了樞密院童貫府邸,獻上了他化名李良嗣的名帖。童貫早已給管事安頓好了,童貫府邸管事早就在等候着李良嗣到來。馬植將李良嗣名帖送上後,管事遂安排馬植住了下來。

賈世忠見馬植已經被安排好了,遂告別馬植,獨自回到燕京郊外。

自那後,馬植每日與童貫密謀聯金滅遼之事。

這童貫雖是奸佞之人,卻也是個愛好功名,想有所作爲之人。

馬植原本就是漢民,自然也希望宋朝奪回燕雲十六州,能依據燕雲之險,穩固北部疆域,實現大宋王朝長久之繁榮,他自己也好以此爲階梯,爬上朝廷高位。

童貫視馬植爲奇才,虛心請教滅遼及攻取燕雲十六州之計。

然而,童慣作爲朝廷樞密院事,也深知聯合女真乃國之大事,不可輕舉妄動;故此,童貫通過親信,有意識地散佈女真的情況,惑動朝廷,他卻在暗處觀察着朝廷的動態。

果然,關於女真的情況,朝廷上下議論紛紛起來,皆認爲女真抗遼,遼將陷於困境,對朝廷趁機收回燕雲十六州疆域,實乃天賜良機。

此番議論,自然也傳到了徽宗耳中,徽宗不免心動。

童貫見時機成熟,遂入宮進殿,向徽宗皇帝獻上了他蓄謀已久的聯金滅遼之策。

那日,童貫入朝,徽宗便詢問其遼國及女真的情況。

童貫藉機向徽宗皇帝講了遼國和女真的情況,並將他聯合女真,奪回燕雲十六州的想法告訴了徽宗皇帝。爲了表明自己非是憑空想象,乃是有根有據的,童貫遂向徽宗皇帝講了其路遇馬植及馬植在契丹爲官、棄官的情況。

當然,童貫覺得馬植這個名字色彩不夠中原化,故將馬植的名字說成他提前給改了的李良嗣。

徽宗皇帝見說,遂問童貫道:“卿說的那個李良嗣,現在何處?”

童貫沒敢說馬植就在他府上,而是說道:“啓奏聖上,李良嗣棄官後,回到遼國燕京郊外,以販馬爲生。現在,李良嗣就等候在遼國燕郊,不經聖上同意,臣不敢輕易帶入。”

徽宗聞奏道:“既是如此,卿速將李良嗣秘密招入境來,帶他到宮中來,朕要向他親詢女真及遼國之情。”

童貫求之不得,隨即回答道:“啓奏聖上,臣即派人趕赴邊境,招李良嗣入朝,恭請聖上請詢國事。”

童貫掐着時間,於十多日後,將隱藏在他府中的馬植,帶入了皇宮,覲見了徽宗,由徽宗皇帝親詢方略。

那馬植一步登天,得以與天子直接談話,更拿出了渾身的本事,對徽宗皇帝說道:“聖上,遼國必亡。聖上若代天譴責,以治攻亂,眼見得王師一出,遼人必壺漿來迎,既可拯救遼民於困苦之中,又可復收中國之舊疆,實乃兩全之策;若此機一失,恐女真得志,先行入遼,情勢便與今不同了。”

對於女真的情況,徽宗皇帝也略知一二。

真宗朝時,女真人曾向宋朝進貢,表示友好;宋朝也禮待女真,多有賜舍。後來,仁宗皇帝時,遼國加強了海禁,隔斷了女真和宋朝的往來,女貞也臣服了遼國,接受了遼國生女真節度使職務,自此和宋朝之間的來往就少了,僅限於民間交往。

從那後,女真就淡出了宋朝朝廷的視野,朝廷上也不再關注女真的事情,故此對女真的情況,雖有耳聞,卻知之甚少,即使是女真反遼,建立金國這樣的大事,朝廷也毫無知曉。

現在,徽宗又聽馬植提起女真,知道女真意欲反遼,假若和女真結盟的話,能夠收回燕雲十六州,一下子來了精神。

燕雲十六州是中原與契丹緩衝的地帶,對中原王朝有着至關重要的意義。從歷史上來講,但凡佔據了雲燕十六州的王朝,都是疆域穩定,國防強大的王朝。

徽宗皇帝心裡暗道,若是奪回了燕雲十六州,以大宋雄厚的經濟實力,定然是繁花錦繡,江山永固。

然而,徽宗皇帝還是心有疑慮,一來是疑慮女真人究竟能否打得過遼人?二來是女真人真要是強大起來,是否對大宋造成威脅?

於是,徽宗又問馬植道:“據童樞密講,卿曾爲遼國光祿卿,寧邊州刺史,也與女真熟悉,知道女貞的情況,朕且問你,那女真究竟有多大實力?其終極目標爲甚?”

關於女真實力情況,馬植是有過親身體驗的。他隨蕭兀納在寧邊州做副刺史,後來又擔任了寧邊州刺史,與女真人多有接觸,自然掌握女真人的實際情況;然而,爲了成就自己的輝煌,馬植也少不了動了番腦子。

馬植心想,大宋天子問這個問題,一定是擔心將來女真人強大起來了,把大宋也給吞併了,所以,我不能把女真人說得太強大,我得給大宋天子寬寬心,好讓大宋天子早下決心,早做決定。

想好了後,馬植對徽宗說道:“聖上,女真乃混同江流域一個尚未開化的民族,全部人口不過十來萬人,散居於江河草原之上,只是深受遼國壓榨,恨遼國切齒,故此要反遼而已。那女真人,生性野蠻,正是遼國的對手;然女真與上國並無過節,他們的願景,無非是想擺脫遼國的剝削而已,並無其他野心。聖上,天朝上國假若聯合了女真,由女真從東北方向牽扯遼國,天朝上國從南方攻取燕雲十六州,必然先佔領了燕雲十六州,也形成了對北方蠻族的制衡,確保了中原大地的安穩,實乃上上策也。”

徽宗聞言,大喜,笑着對馬植說道:“卿言甚是。遼國不滅,燕雲不收,朝廷北部邊陲永無安寧。今卿所獻之策,實乃良策,或可解朕心頭之病。念在卿一片忠心,朕賜你皇姓,以後就叫趙良嗣吧。”

馬植聞言,俯身在地,涕淚橫流,連磕着響頭,高聲說道:“臣深感天子厚恩,唯有捨身相報,無以報恩。”

徽宗道:“卿且起身。”

馬植,現在改叫趙良嗣了。

趙良嗣從地上爬起身來,仍激動得渾身顫抖。一介草民,莫名其妙之間,竟然成皇家姓氏了,這是何等的榮耀?!那馬植祖宗墳頭上冒青煙了,得到如此造化,能不激動地渾身顫抖?!

徽宗皇帝讓趙良嗣平身後,對其說道:“聯絡女真之事,乃朝廷大事,當從長計議。朕先授你秘書丞之職,專事對女真及遼國的研究,你當對女真及遼國的情況和動態多加關注,但有情報,可隨時進宮,奏報於朕。”

趙良嗣聞言,又跪伏在地,顫聲答道:“臣謹遵聖旨。”

自那後,趙良嗣得遇徽宗皇帝,成爲少有的、能隨時覲見徽宗皇帝的朝廷官員,徽宗皇帝也對趙良嗣寵眷有加,後來又提拔爲右文殿修撰。

也是自那後,徽宗皇帝開始運作聯金滅遼之事,並與女真簽訂了海上之盟,爲靖康之難的發生,埋下了隱患。

第一百八十九章 藥師投宋 (3)第二百一十一章 藥師叛宋 (1)第一百三十九章 雲壁救難第二百二十三章 晉陽城下(1)第一百四十五章 逃離汴京第一百四十三章 閣樓議事第二十一章 徽宗偷情第二百五十八章 夜劫金營第一百九十八章 二次伐遼 (1)第一百六十二章 大禹山中 (3)第一百二十九章 聚仙樓上 (2)第二十一章 徽宗偷情第六十六章 達魯之戰 (2)第十章 元祐黨碑第七十四章 林沖遭禍第二百二〇九章 張覺降宋 (6)第二百〇七章 收復燕京 (1)第三十三章 完顏函普 (1)第二百五十一章 朱勔伏誅第六十二章 首戰寧邊 (3)第一百二十九章 聚仙樓上 (2)第一百五十四章 又見宋江第十六章 初次罷相第一百九十二章 藥師投宋(6)第二百一十八章 徽宗禪位 (1)第一百三十九章 雲壁救難第一百五十二章 挽留銀芝第二百四十二章 朝堂議事第一百〇六章 歸順朝廷第六十八章 章奴反叛第二章 陳年往事第一百〇二章 征剿梁山 (1)第二百一十九章 徽宗禪位 (2)第一百四十一章 惺惺相惜第一百八十四章 鴆殺宋江 (2)第二百一十五章 藥師叛宋 (5)第一百〇四章 征剿梁山 (3)第四十章 立業初期第九十一章 二次使金第一百四十四章 巧扮出城第二百一十六章 藥師叛宋 (6)第二十二章 王黼其人第二百一十五章 收復燕京 (9)第二十二章 王黼其人第六十六章 達魯之戰 (2)第七十一章 返朝途中第一百一十一章 拼死奪關 (1)第一百八十四章 鴆殺宋江 (2)第八十九章 三次罷相第三十二章:兩族拼殺 (2)第四十九章 結識世忠 (1)第九十二章 居中闖殿第一百九十章 藥師投宋(4)第四十二章 出爾反爾第二十三章 曹輔勸諫第四十二章 出爾反爾第十四章 得遇高俅第二百一十五章 收復燕京 (9)第二十一章 徽宗偷情第四章 奇花異草第六十八章 章奴反叛第二百五十五章 開封府尹第五章 橫生災禍第二百二十三章 晉陽城下(1)第一百四十七章 半夜求宿第二百二〇二章 收復燕京 (16)第一百七十四章 首次伐遼 (1)第二百三十六章 拜見師師第十六章 初次罷相第二百二〇章 收復燕京 (14)第三十八章 吞併石顯第四十章 立業初期第三十三章 完顏函普 (1)第一百八十四章 鴆殺宋江 (2)第十九章 結識朱衝第六十七章 金使喪命第七十七章 火併梁山第二百四十七章 保衛太原 (3)第一百一十章 大戰蘇州第三章 女皇碩貞第一百四十八章 借宿莊院第二十七章 童貫用兵第一百〇一章 運籌帷幄第一百三十六章 比武招親 (2)第一百五十章 月下比武第二百二〇五章 張覺降宋 (2)第二百五十七章 商議出兵第一百〇一章 運籌帷幄第二百一十三章 收復燕京 (7)第九十章 遼臣使金第一百五十章 月下比武第一百七十三章 銀芝歸燕第一百四十二章 暗中較勁第一百三十章 醉仙樓上 (3)第二百一十五章 藥師叛宋 (5)第二百一十七章 收復燕京 (11)第一百九十三章 藥師投宋(7)第六十八章 章奴反叛第八十三章 攻破上京第一百七十八章 首次伐遼 (5)
第一百八十九章 藥師投宋 (3)第二百一十一章 藥師叛宋 (1)第一百三十九章 雲壁救難第二百二十三章 晉陽城下(1)第一百四十五章 逃離汴京第一百四十三章 閣樓議事第二十一章 徽宗偷情第二百五十八章 夜劫金營第一百九十八章 二次伐遼 (1)第一百六十二章 大禹山中 (3)第一百二十九章 聚仙樓上 (2)第二十一章 徽宗偷情第六十六章 達魯之戰 (2)第十章 元祐黨碑第七十四章 林沖遭禍第二百二〇九章 張覺降宋 (6)第二百〇七章 收復燕京 (1)第三十三章 完顏函普 (1)第二百五十一章 朱勔伏誅第六十二章 首戰寧邊 (3)第一百二十九章 聚仙樓上 (2)第一百五十四章 又見宋江第十六章 初次罷相第一百九十二章 藥師投宋(6)第二百一十八章 徽宗禪位 (1)第一百三十九章 雲壁救難第一百五十二章 挽留銀芝第二百四十二章 朝堂議事第一百〇六章 歸順朝廷第六十八章 章奴反叛第二章 陳年往事第一百〇二章 征剿梁山 (1)第二百一十九章 徽宗禪位 (2)第一百四十一章 惺惺相惜第一百八十四章 鴆殺宋江 (2)第二百一十五章 藥師叛宋 (5)第一百〇四章 征剿梁山 (3)第四十章 立業初期第九十一章 二次使金第一百四十四章 巧扮出城第二百一十六章 藥師叛宋 (6)第二十二章 王黼其人第二百一十五章 收復燕京 (9)第二十二章 王黼其人第六十六章 達魯之戰 (2)第七十一章 返朝途中第一百一十一章 拼死奪關 (1)第一百八十四章 鴆殺宋江 (2)第八十九章 三次罷相第三十二章:兩族拼殺 (2)第四十九章 結識世忠 (1)第九十二章 居中闖殿第一百九十章 藥師投宋(4)第四十二章 出爾反爾第二十三章 曹輔勸諫第四十二章 出爾反爾第十四章 得遇高俅第二百一十五章 收復燕京 (9)第二十一章 徽宗偷情第四章 奇花異草第六十八章 章奴反叛第二百五十五章 開封府尹第五章 橫生災禍第二百二十三章 晉陽城下(1)第一百四十七章 半夜求宿第二百二〇二章 收復燕京 (16)第一百七十四章 首次伐遼 (1)第二百三十六章 拜見師師第十六章 初次罷相第二百二〇章 收復燕京 (14)第三十八章 吞併石顯第四十章 立業初期第三十三章 完顏函普 (1)第一百八十四章 鴆殺宋江 (2)第十九章 結識朱衝第六十七章 金使喪命第七十七章 火併梁山第二百四十七章 保衛太原 (3)第一百一十章 大戰蘇州第三章 女皇碩貞第一百四十八章 借宿莊院第二十七章 童貫用兵第一百〇一章 運籌帷幄第一百三十六章 比武招親 (2)第一百五十章 月下比武第二百二〇五章 張覺降宋 (2)第二百五十七章 商議出兵第一百〇一章 運籌帷幄第二百一十三章 收復燕京 (7)第九十章 遼臣使金第一百五十章 月下比武第一百七十三章 銀芝歸燕第一百四十二章 暗中較勁第一百三十章 醉仙樓上 (3)第二百一十五章 藥師叛宋 (5)第二百一十七章 收復燕京 (11)第一百九十三章 藥師投宋(7)第六十八章 章奴反叛第八十三章 攻破上京第一百七十八章 首次伐遼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