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 天下共主

“孤亦深以爲然。”匈奴王鄭重頓首:“今漢親疏有別。先帝崩於沙丘,臨終傳位合肥侯。今合肥侯已繼帝位,不過將將及冠。策立太子,亦不過十餘歲。如此幼齒,如何能撥亂反正,坐穩江山。爲天下蒼生計,爲我等‘北人’計,天下共主,唯薊王劉備。”

“薊王麒麟降世。乃天命所歸。”右賢王羌渠言道:“只是,右丞此謀,料想薊王並不知曉。萬一降雷霆之怒,我等必引火燒身。”

“若果真如此,當由孤一肩承擔。”匈奴王指天爲誓。

“王上既如此,我二人又豈敢置身事外。”左右二賢王,亦指天爲誓。與匈奴王同進退。

一夜無話。

日上三竿。董卓這才酒醒。匈奴王殷勤款待,三日後依依惜別。馬不停蹄,沿奢延水,入十四部鮮卑屬國。

沿途所見,亦如南匈奴王庭一般。

自薊王年少時領兵北上,與檀石槐血戰白檀。鮮卑大單于盛年而薨,鮮卑就此分裂。鮮卑十四部,南下投靠漢庭。時爲臨鄉侯的薊王劉備代“鮮卑十四部”上疏,請立“上郡奢延屬國”。得以休養生息。

時光匆匆,已過數年。

刀槍入庫,馬放南山的十四部鮮卑,亦紛紛改爲漢姓。鮮卑婢風靡薊國,經久不衰。嫁入薊國者,更是屢見不鮮。以前,生男兒全家歡慶。如今,生女兒舉族同慶。將女兒好生養大,嫁入薊國。一家人跟着沾光延福。

家中青壯,可得親家作保。入薊國或從軍,或客庸,或入學壇、軍校,不一而足。效仿西域都護府,及隴右大震關,鮮卑屬國與南匈奴王庭,皆與薊國互設大使館,處理相關事宜。

數年來。鮮卑十四部,吸納漠北南下零散部落,及北匈奴回遷部族。日漸強盛。十四部,各衆萬餘落。計十餘萬部民。此,還不包括久居薊國的族中子弟。

wωω⊕тт kan⊕¢ ○

先前。公孫瓚爲屬國都尉時,募兵三千。三千鮮卑突騎,隨公孫瓚轉戰南北,屢立戰功。今又轉入遼東,震懾烏桓與島夷。得大漢軍籍,再立戰功,家眷得以遷入薊國安居。

或有人問。諸如公孫瓚、公孫康,皆梟雄也。如何肯甘居人下。久必自立,割據稱雄。

天下豪傑,本就如此。然,後世石勒一席話,或可爲諸君解惑:“朕若逢高皇,當北面而事之,與韓、彭競鞭而爭先也;脫遇光武,當並驅中原,未知鹿死誰手。”

今時今日之薊王劉備。天下豪傑,捫心自問。還有何人敢稱與薊王“並驅中原”。

劉備橫空出世,大大拔升了爭霸的上限。爭霸的門檻,亦水漲船高。非常人所及也。

得知幷州牧董卓,輕騎來見。鮮卑十四部大人,不敢怠慢。出城十里相迎。

奢延屬國,乃奢延縣原址重築。橫豎五里,氣勢絲毫不亞於南匈奴王庭。城內一切亦雷同。

唯一區別,內城並無王宮。取而代之,十四部聯盟大殿。屬國大事及涉外事務,皆由十四部大人,協商定計。董卓此來,亦是借兵。

本以爲需合二家之力,方能湊足數千兵馬。豈料單單南匈奴,便出兵三萬。抱着多多益善的心思,董卓按既定謀劃,趕來鮮卑屬國一試。

十四部大人,將禮單傳看一遍。便有大人抱拳言道:“爲朝效力,理所應當。且不知使君欲借兵多少?”

董卓本欲再伸三根手指。卻又臨時起意:“不知諸位大人,能湊足多少兵馬。”

十四部大人用鮮卑語低聲商議後,仍由那位大人言道:“我等可出精騎一萬。自備三月糧草。”

董卓喜上眉梢:“如此甚好。”得四萬胡騎,再加麾下五千盧水義從。此戰易耳!

商定好出兵日期,又六百里加急密信洛陽。董卓志得意滿,返回州治晉陽不提。

洛陽西邸,萬金堂。

遷居西園,爲先帝守喪的靈思皇后,與大將軍何進、河南尹何苗垂簾相見。

“稟皇后,幷州牧董卓,已從南匈奴、鮮卑屬國,借來精騎四萬。並麾下五千盧水義從胡,及州縣郡兵。麾下已有五萬精兵。”大將軍何進喜道。

“可與‘白波’一戰乎。”何後問道。

“當摧枯拉朽,一戰而勝。”何進豪氣自生:“胡騎勇健,遠非賊寇能敵。”

“約定何時起兵。”何後又問。

“來年開春,雪化路開。”大將軍又答。

“董卓此人,粗鄙無謀。竟有如此大能。倒是我小覷了。”何後言道。

“董卓出身西涼,善與胡虜交通。入幷州爲牧,正當適宜。”何進答曰。

“董卓此人,秉性如何?”何後再問。

“卓有武藝,力大無雙。且爲人豪爽,堪稱豪傑。”何進再答。

“天下能稱豪傑者,唯薊王一人耳。”何後索性明言:“此人手握重兵,還能甘爲大將軍驅策否。”

“董卓再強,亦無法與薊王比肩。”何進言道:“若無我家庇護,只需一道詔命,便可將其手中一切,頃刻間化爲烏有。試想,以董卓之能,敢忤逆否。”

“大將軍言下之意。正因有薊王虎踞在側,董卓纔不敢不從。”何後心領神會:“強敵環伺,唯抱團取暖。董卓不靠我等,只能去投薊王。然,薊王天降麒麟,明以照奸。又豈能容董卓之狼子野心。”

物以類聚,人以羣分。

說到底,董卓與薊王,天生便不是一路人。

“皇后……所言極是。”何進亦不遮掩。何氏一門,先前不過南陽一屠戶。今位極人臣,不正是賤買高賣,利益交換,一步步走到今天。

“薊王欲表涼州刺史閻忠爲涼州牧。大將軍以爲如何?”何後又問。

“涼州乃大亂之地。棄不足惜。然廢史立牧,乃大勢所趨。薊王此舉,乃順勢而爲。”何進言道。

“換言之。薊王此舉,乃釋善意。欲與大將軍相向而行。”何後果然聰慧。

“臣,亦如此想。”何進面色如常。話說薊王披喪送親,雖殺盡府中死士,卻終歸未傷何氏一人。新帝繼位,清洗在即,當以大局爲重。

須知,新帝亦有外戚。

“新帝爲合肥侯時,可曾與人定親?”何後忽問。

“乃前司徒袁隗之女。”何進答曰。

“四世三公,汝南袁氏。”何後眸中戾芒,一閃而逝。

汝南袁氏,袁安,章帝時爲司徒,子袁敞爲司空,孫袁湯爲太尉,曾孫袁逢爲司空,袁隗爲太傅,四世居三公位,人稱“四世三公”。

1.22 東西合璧1.82 可以爲報第2098章 1.287 王者見王170 乞伏來投190 封賞羣臣第2102章 1.291 帝國雄心107 以夢爲繭173 戰團威力1 實木地板1.47 以儆猢猻167 遙遠綠洲1.33 天助我主195 回京在即1.34 望文生義188 舉火爲先1.87 溫故知新189 天降大任1.7 野火將熄71 如同吹灰1.9 修繕祖宅1.32 公孫二雄171 獨步天下1.83 以綏四方1.65 如湯沃雪1.28 雌雄雙劍125 偶露崢嶸17 忽左忽右1.44 非同尋常1.24 君前披香166 落子無悔147 雙食君俸164 盡數滅口138 漏奪附黨142 萬物生輝1 十里少年第2094章 1.283 一衣帶水1.96 百億地產1.52 母子相見134 君何所求1.208 殺出重圍198 絕席而坐187 良平之奇100 大象無形1.24 家國同構145 無人接盤118 陳寔遺盜120 四面合圍1.268 十日未卜17 同軌畢至12 何方妖孽1.86 摒除破綻129 山海之盟158 太后有疾115 天下都北1.59 將星閃耀281 過猶不及1.59 飽虎飢鷹187 貨幣戰爭112 莫如勤王145 顯山露水1.98 衣帶秘詔149 刀山劍樹1.86 義舍病院1.68 清溪橋樓126 諸事不宜136 悲秋盡露149 聖上好驢1.7 舊友重聚1.74 畫地作餅192 兵進隴關1.53 吾道東流137 共飲此杯177 拔毒食鮮1.9 麻姑獻壽156 仁道在邇159 白波立寨182 共握權柄199 半天一夜1.27 出宮闢禍126 分胙之禮1.54 正中下懷1.5 重操舊業157 至人無己1.60 伏波定海142 斷不可棄167 萬里征程126 分胙之禮184 亂之道也18 張家小胖1.44 豐取刻與1.2 奉國守孝1.82 遼東婢女189 天降大任216 五射之術12 半城煙火1.235 貌合心離126 向死而生129 欺君太甚81 荒島求生114 支渠四通
1.22 東西合璧1.82 可以爲報第2098章 1.287 王者見王170 乞伏來投190 封賞羣臣第2102章 1.291 帝國雄心107 以夢爲繭173 戰團威力1 實木地板1.47 以儆猢猻167 遙遠綠洲1.33 天助我主195 回京在即1.34 望文生義188 舉火爲先1.87 溫故知新189 天降大任1.7 野火將熄71 如同吹灰1.9 修繕祖宅1.32 公孫二雄171 獨步天下1.83 以綏四方1.65 如湯沃雪1.28 雌雄雙劍125 偶露崢嶸17 忽左忽右1.44 非同尋常1.24 君前披香166 落子無悔147 雙食君俸164 盡數滅口138 漏奪附黨142 萬物生輝1 十里少年第2094章 1.283 一衣帶水1.96 百億地產1.52 母子相見134 君何所求1.208 殺出重圍198 絕席而坐187 良平之奇100 大象無形1.24 家國同構145 無人接盤118 陳寔遺盜120 四面合圍1.268 十日未卜17 同軌畢至12 何方妖孽1.86 摒除破綻129 山海之盟158 太后有疾115 天下都北1.59 將星閃耀281 過猶不及1.59 飽虎飢鷹187 貨幣戰爭112 莫如勤王145 顯山露水1.98 衣帶秘詔149 刀山劍樹1.86 義舍病院1.68 清溪橋樓126 諸事不宜136 悲秋盡露149 聖上好驢1.7 舊友重聚1.74 畫地作餅192 兵進隴關1.53 吾道東流137 共飲此杯177 拔毒食鮮1.9 麻姑獻壽156 仁道在邇159 白波立寨182 共握權柄199 半天一夜1.27 出宮闢禍126 分胙之禮1.54 正中下懷1.5 重操舊業157 至人無己1.60 伏波定海142 斷不可棄167 萬里征程126 分胙之禮184 亂之道也18 張家小胖1.44 豐取刻與1.2 奉國守孝1.82 遼東婢女189 天降大任216 五射之術12 半城煙火1.235 貌合心離126 向死而生129 欺君太甚81 荒島求生114 支渠四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