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4 望文生義

蹄聲隆隆,駿馬嘶鳴。

遠山近水,忽消失無蹤。無邊曠野,一望無垠。車隊已穿越燕山孔道,奔赴塞北。

萬輛兵車,迅速散開。組成兵車大陣,奔赴北海。

《莊子·逍遙遊》:“北冥有魚,其名爲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時人據此認爲,“北溟之海”乃大地極北。

《漢書》亦載,高祖時,婁敬自請爲“高車(形容大氣)使者”,出使匈奴,“分土定界”。婁敬至匈奴王庭,言:“汝本處北海之濱,秦亂,汝侵其界,居中國地。今婚姻已成,當還汝敝肆,還我中國地。”

意思是說,爾等本居北海,因秦亂侵略中原。現兩家和親,理應回到北海,歸還所侵漢土。婁敬又作丹書鐵券,曰:“自海以南,冠蓋之士處焉;自海以北,控弦之士處焉。”割土盟誓,然後求還。換言之,以北海居中爲界,南屬大漢,北屬匈奴。

天漢元年,蘇武奉命以中郎將持節出使匈奴,被扣爲質。匈奴人多次威脅利誘,蘇武寧死不降。不得已,遷蘇武北海牧羊。言,“公羊生子”方可釋其歸國。蘇武歷盡艱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節不屈。至始元六年,方獲釋歸漢。待去世,宣帝將蘇武位列麒麟閣十一功臣之中,彰其漢節。

後有霍去病,元狩四年北伐二千餘里,越離侯山、過弓閭水,封狼居胥,禪於姑衍,兵至瀚海。

瀚海,即北海。

平心而論。太史公言李陵諸事,自有道理。然與蘇武相比,武帝心中,高下立判。若不殺李陵,如何慰蘇武十九載,持節不屈。更何況漢匈戰爭,勝負未分。若前線將領皆如“李陵故事”,戰敗即降。此戰危矣。

孰是孰非,關鍵看與誰對照。

俗語謂“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已道盡其妙。

路過白海高車王庭,歸義王柩車入列。劉備披麻戴孝,入靈堂祭拜。歸義王妃及家人,含淚回拜。

皆出東胡一脈。高車習俗與匈奴近。“父死,妻其後母;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

然南高車,深受漢風向化,恥於舊俗。歸義王家眷,自不願再嫁其子,新任副伏羅侯。薊王入帳祭拜時,紛紛泣求。劉備遂與副伏羅侯商議,不必勉強再嫁。

副伏羅侯亦因此陋習而左右爲難,故並無異議。劉備又言,若王庭諸多不便,可遷母妃等,往薊國安居。入住國賓館,副伏羅妃亦能朝夕相見。

副伏羅侯,躬身應諾。老王家眷多已年過半百,再令其改嫁王長子,亦是強人所難。

隊伍宿營一夜,翌日繼續開拔。

自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漠北之戰後,再無如此規模漢軍,縱橫北疆。

劉備開創性的將整支大軍機動化。

正如北地稻作。對於戰車的運用,劉備亦非先例。前漢時,“大將軍(衛青)令武剛車自環爲營,而縱五千騎往當匈奴”。大將軍衛青所用“武剛車”,《後漢書·輿服志上》有載:“吳孫《兵法》雲:‘有巾有蓋,謂之武剛車。’武剛車者,爲先驅。又爲屬車輕車,爲後殿焉。”

車長二丈,闊一丈四,外綁長矛,內置大盾。平時可運送士兵、糧草、兵器等,不一而足。戰時車身蒙牛皮犀甲,捆紮長矛,上立堅盾。盾牌可另開射擊孔,弓弩手置於車內,居高下射。還可將武剛車,列成堅固車陣。用以阻擋胡騎衝鋒。

與劉備的機關兵車,有異曲同工之妙。

劉備只不過是在前人基礎上,將機關術與戰車深度結合。創造出機關馬車。事實證明,將全部兵士、輜重、乃至整個後勤機動化,對戰爭的影響,無比深遠。歸根結底一句話:農耕文明對城邑的依賴,被劉備運用到了極致。

兵車大陣,號稱“移動塢堡”。足見一斑。

只需就地展開,拼成營地。營內設置,一應俱全。所攜糧草輜重,足夠大軍數月所需。再加出外抄掠狩獵,以戰養戰。堅守數年,亦不在話下。

說走便走,說留便留。攻守兼備,如之奈何。

高車十二侯,置身兵車大陣,一路隨行,方知薊國之強。晝出夜伏,各式兵車,萬般變化。真神鬼莫測也。

時下分割漠南、漠北的浩瀚大漠,後世稱“大戈壁”。

無需尋找水源。汲水罐車內存水,足夠三萬人馬數日所需。三萬大軍直穿大漠。抵達漠北高原。

北高車斥候,開始出現。

遙見兵車橫行,旌旗蔽日。紛紛驚疑不定。

遠遠圍觀,不敢上前。劉備遂命營中南高車斥候,前去接應。

聽聞乃是“東(胡)(共)主”扶棺北上,爲南高車老王送葬。話說,東主在南。路徑、旗幟、兵鋒、氣勢皆對。北高車斥候不敢怠慢,紛紛打馬離去。

漠北亦有城池。匈奴時便有:龍城,趙信城,頹當城,範夫人城及郅支城等,大小城池,不一而足。後北匈奴遠遁,高車南下,沒鹿回部強盛。漠北高原,以北海爲界:西至西域,屬沒鹿回。東接扶余,屬北高車。

東主親臨,非比尋常。

北高車雖未臣服,卻亦知劉備大名。

萬輛兵車,聲勢駭人。卻不似千軍萬馬那般,殺氣騰騰。

一言蔽之。聲勢雖大,卻無殺意。

待夜幕低垂,兵車拼組成營。便有數騎,趕來相見。

解兵搜身,引入中軍大帳。

“北高車,狄氏、袁紇氏、斛律氏、解批氏、護骨氏、異奇斤氏,拜見東主。”六人口出生硬漢話,再伏地行僵硬漢禮。

“東主”乃出班固《西都賦》:“有西都賓問於東都主人。”本爲“東都主人”之省稱。後又以“西都賓”與“東主”,引申爲“西賓”、“東主”之意。時下乃指“東家”、“家主”之意。

然此語之於劉備,乃是“東胡共主”之省稱。雖有些望文生義。

細品下來,卻別有深意。劉備不僅是“東胡共主”,貴爲一國之君,亦是所有國人之“家主”。

“諸位免禮。”劉備居高示意:“賜座。”

“謝座。”六人漢禮一絲不苟。頗得帳內文武讚許。

“敢問東主,所爲何來?”便有狄氏使者,起身相問。

“無它。”劉備笑答:“(南)高車歸義王薨天。遺命歸葬北海之濱。孤遂與十二歸義侯,護送柩車,前往北海。達成所願。”

“原來如此。”六使表情,稍得舒緩。

仍不放心,袁紇氏又起身問道:“東主此來,只爲送葬乎?”

150 機關算盡1.45 因利乘便51 以命填河122 左伯皮紙138 漏奪附黨1.40 火雲如燒170 樹大招風123 天賜之幸1.57 謀錄不盡1.97 莫問神鬼122 誰與爭鋒107 無人可用1.93 花開七朵1.63 釘接榫合172 備思前後105 野火燎原1.84 蟾宮折桂1.34 恩同再造1.203 引狼入室17 尊王攘夷179 情長謀遠1.28 帝王家事201 南北俱全136 和親之禮187 奪舍續命148 五帝之學123 同憂相救152 南下平亂1.29 迴光返照119 單刀直入1.75 一錢太守18 豈若麒麟1.29 迴光返照41 波橘雲詭136 後果前因163 顧此失彼173 絲路流金128 揮金僚朋1.239 神泉秀水174 恰如其分158 鐵壁鏵嘴1.73 何須殺人1.62 漢人西徙157 耕雲播雨184 天命有歸12 爲君之道261 寄神免禍135 四時充美1.70 王道如砥51 提頭之難192 言行若一100 取之有道149 厲兵秣馬1.65 象耕鳥耘109 密詔鋤奸1.279 危國之道196 家門之爭281 過猶不及1 天羅地網15 平輩相交142 上谷烏桓1.90 白身野士1.225 斜趨漢津158 兵貴神速81 忠奸莫辨105 未來可期1.48 八方旅人192 共赴巫山1.24 君前披香175 綠洲熔爐1.26 太后召見181 三日分曉1.83 身世成謎193 利大難估1.24 多多益善1.84 蟾宮折桂166 猛獸鬥場155 果然民貴131 深閨待嫁1.79 河間奼女16 嫁禍江東15 各有算計1.20 五供九賓111 雲龍風虎1.260 爲虎作倀41 不爲已甚41 閉關鎖國1.69 塞向堇戶112 泰山捧日1.38 溯谷而行188 爲所欲爲11 佐世之才168 英雄當出1.99 冠軍履鋒1.30 一門出仕134 大利匠城1.84 百工居肆168 無法拒絕1.80 毋論大小146 黨人認主
150 機關算盡1.45 因利乘便51 以命填河122 左伯皮紙138 漏奪附黨1.40 火雲如燒170 樹大招風123 天賜之幸1.57 謀錄不盡1.97 莫問神鬼122 誰與爭鋒107 無人可用1.93 花開七朵1.63 釘接榫合172 備思前後105 野火燎原1.84 蟾宮折桂1.34 恩同再造1.203 引狼入室17 尊王攘夷179 情長謀遠1.28 帝王家事201 南北俱全136 和親之禮187 奪舍續命148 五帝之學123 同憂相救152 南下平亂1.29 迴光返照119 單刀直入1.75 一錢太守18 豈若麒麟1.29 迴光返照41 波橘雲詭136 後果前因163 顧此失彼173 絲路流金128 揮金僚朋1.239 神泉秀水174 恰如其分158 鐵壁鏵嘴1.73 何須殺人1.62 漢人西徙157 耕雲播雨184 天命有歸12 爲君之道261 寄神免禍135 四時充美1.70 王道如砥51 提頭之難192 言行若一100 取之有道149 厲兵秣馬1.65 象耕鳥耘109 密詔鋤奸1.279 危國之道196 家門之爭281 過猶不及1 天羅地網15 平輩相交142 上谷烏桓1.90 白身野士1.225 斜趨漢津158 兵貴神速81 忠奸莫辨105 未來可期1.48 八方旅人192 共赴巫山1.24 君前披香175 綠洲熔爐1.26 太后召見181 三日分曉1.83 身世成謎193 利大難估1.24 多多益善1.84 蟾宮折桂166 猛獸鬥場155 果然民貴131 深閨待嫁1.79 河間奼女16 嫁禍江東15 各有算計1.20 五供九賓111 雲龍風虎1.260 爲虎作倀41 不爲已甚41 閉關鎖國1.69 塞向堇戶112 泰山捧日1.38 溯谷而行188 爲所欲爲11 佐世之才168 英雄當出1.99 冠軍履鋒1.30 一門出仕134 大利匠城1.84 百工居肆168 無法拒絕1.80 毋論大小146 黨人認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