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 當不至於

自古以來,九州之長,稱“牧”。“牧”,乃治政安民之意。

與“牧羊”之牧,意同。

薊國大漢一藩,薊王雄踞河北。乃密林猛虎,深淵蛟龍。餘下羣雄,皆爲羣狼鷹犬。代其牧守四方。

便是士燮所悟:王治相,相治官,官治吏,吏治民。

薊王無懼養虎成患乎?

若逢高皇,當北面而事之,與韓、彭競鞭而爭先耳;遇光武,當並驅於中原,未知鹿死誰手。

此時此刻,此情此景。

羣雄捫心自問:

薊王當面,是北面而事,還是並驅中原?

薊王總王權之極。寬法嚴律,不吝封賞。高薪養廉,三食君俸。國中萬石國老,二十等列候,比比皆是。只需兼備德才,必得其用。

劉巴能料事於先,窺破時局。必是才智高絕之輩。又因“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堆出於岸,流必湍之;行高於人,衆必非之”。智多近妖之輩,非明主不可馭之。

二意相合。

故劉備慨嘆:劉巴,才智絕人。如孤,可任用之,非孤,難獨任也。

於薊王而言。先立《薊法》,再修《大百科》。以鄭學爲吏治之本,以道義爲度量之衡,兼容幷蓄,博採衆長,繩之以公道。《圩田制》並《二十等爵》,兩記撒手鐗(投出打擊)。立江表十港,寄田海外荒洲。家國天下,當不至於,羣輕折軸,積羽沉舟。

薊王宮,西宮增城殿。

融漓爲西宮(女)中書謁者,掌宮中拜授章報等事。中書謁者乃少府女官,直屬中書令趙娥。常由中書僕射荀採統御。

言傳身教,知行倍增。融漓雖遠未及笄。然宮中內外,皆竊以爲。當是“五後”之選。至於印證南方,還是東方。且看氣運若何。

另有倭妃那美,生臺與公主。是否可證“東方青帝靈威仰”,亦需看氣運若何。薊國天光三殿女仙,並雲臺觀、司寒館。另有隴右四海館,諸夏仙門齊聚,假以時日,當可窺破天機。

循例。融漓十五及笄,可接荀採爲中書僕射。荀採則繼爲中書令。中書令趙娥,以貴人禮聘,入北宮,並諸貴人共掌瑞麟閣。另有鍾存慧妃,亦才智過人。輔佐公孫王后並秦後,掌理王宮諸事。

“回稟王太后,甘夫人遣人來報,媵女已至雲臺觀。”融漓入內通稟。

“命有司善待,不可輕慢。”王太后言道。

“喏。”融漓領命自去。

“王上累月無嗣,待諸子五歲,齊入王學。長姐當可得閒。”右席義王太后言道。

“甘後入宮,或有轉機。”左席義王太后言道。薊王自斷人倫,乃王太后心事所牽。一里之回,無不知曉。

“權且觀之。”王太后言道。

正所謂“莫嫌談笑與經過,卻恐閒多病亦多;若遣心中無一事,不知爭奈日長何。”

母親大家閨秀,母子相依爲命。今家大業大,自當螽斯衍慶,多子多福。如此,待百年之後,與夫君黃泉相會,亦足可慰藉。封建時代,人口等同於生產力。難免生殖崇拜。

多子,乃是一項傑出成就。即便惜字如金,史家亦會單獨記錄,“勝爲人樂酒好內,有子百二十餘人”。如何後“長七尺一寸”,亦助其脫穎而出。

王太后,並二位義王太后,自義結金蘭,便常伴左右。二位義王太后,各有府邸。雖不居於宮中,卻常來常往。東宮飛翔殿,諸王子公主寢室,多由三位王太后照料。王子、公主,飲食起居,問暖噓寒。所謂優生優育。薊王宮妃御姬,萬里挑一。不說三百天選之女。便是東胡諸妃,西域衆妃,皆欣長健美,鳳骨英姿。生子順易,從未難產。

上佳根骨,更加四時進補,湯藥調理。薊制漢宮儀,剔除遺風陋習。又隨夫君修習容成交接合氣之術。不說容顏永駐,自當益壽延年。

薊王言,凡礦邑港城,皆爲公主湯沐邑。舉城之利大無窮也。須知,“湯沐可承”。由公主與其夫所生嫡子,繼之。可想而知,薊王姻親,必將國中青年才俊,一網打盡。

且薊王早有言在先。凡姻親適齡子,皆伴讀王子館。薊王一脈,何愁不興。

先前還有杞人憂天。恐千里封國不足分。待薊王命將作寺繪製《寰宇山海圖鑑》,標註海外荒洲,並江表十港。又公之於衆。舉國震驚。諸夏之大,正如《山海經》。

尤其幕府蛇兵,已陷大半東瀛列島。薊王新立東瀛都護府,於長崎大浦港。由輔東將軍周泰鎮守。

前邪馬臺女王,今筑紫國女主,薊王妃那美上表。改築倭國大使館,爲東瀛列國邸。

薊王欣然允之。又在博多、長崎,興建幕府閤署,統御東瀛政事。東瀛列國,另置屬國都尉領護。

一切政令,皆出幕府。

東瀛列島,自先秦時,便有方士遠渡而來,傳火蠻荒。論開化程度,海外荒洲,皆稍遜一籌。故薊王竊以爲,東瀛列國,不可複製。凡海外荒洲,築路通渠,圩田營城,待向化島夷大成,當爲諸王子封國。如此,薪盡火傳,不出三代,當可焚盡蠻荒。

薊國四百城港,千五百萬民。移民海外,並不足夠。過萬萬之數,勉強可爲。故需休養生息並向化島夷,雙軌並行。

薊民爲貴。一個漢民,與一羣島夷。文明相差,天壤之別。

在漢人看來,柴米油鹽醬醋茶,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四時化育,因地制宜。所有習以爲常。對島夷而言,皆是天方夜譚。聞所未聞,見所未見。一家漢人居於一衆島夷之中。言傳身教,爭相效仿,足可令其開化。謂“文明之火”,莫過於此。

一家帶一伍,二家帶一什。順延閭里,街衢縱橫。並土分封,列國自成。

雲臺觀邸。

張姜子、李真多,長途跋涉,輾轉舟車。終抵薊國。

自鴻溝入河,順下漳水,舟行千里薊國渠時,恰逢深夜。除去夜行船舶,接燈如龍。兩岸狀貌,皆不可辨。

列隊入南港,天光微亮。登雲臺之上,破曉晨光。

俯瞰大衍之都,一時萬千氣象。

1.237 生死立判1.22 薪盡火傳1.73 大雅無傷1.42 變置社稷168 無法拒絕164 奴隸貿易14 步步生蓮166 勝者爲王119 萬全之策195 避無可避1.62 風月常新71 三令五申15 督亢新城1.54 君臣有道185 有神無鬼119 萬全之策1.47 帝國時代121 各取所需1.70 奉詔和親31 垂綏琬琰1.86 枕山跨海11 珠聯璧合115 與虎謀皮1.80 西邸賣官161 漢祚復興1.48 百善孝先1.77 望洋興嘆1.75 蔡邕來了1.95 平樂會盟192 兵進隴關1.238 一里之回1.55 情義無價114 支渠四通1.69 義立而王119 萬全之策158 天下嚥喉111 隴右鮮卑135 借兵剿匪第2076章 1.265 分曹治事1.200 兼顧利弊1.46 菟園解驂140 盡數歸心217 上交下讓1.65 掃平天下1.82 年末大賞15 生財有術160 改造它乾195 回京在即10 義結金蘭1.82 捷足先登1.205 請君入徐1.248 毒蠍擺尾231 司馬爭先1.56 英雄末路1.4 各懷鬼胎1.243 十有八九174 生死交替1.8 周鄭交惡145 無人接盤134 光融天下1.235 貌合心離1.94 貴不能言133 往甯難了1.95 十面埋伏1.94 貴不能言1.26 循跡追兇1.49 覆水難收1.277 賊臣授首106 重症猛藥162 畢生所願135 各有奇謀119 匡弼輔正1.50 從風而服1.54 一國之主125 賽馬效應1.3 風潮不減1.244 薊國民貴1.67 何爲樓桑138 必有後報1.33 功敗垂成1.86 學壇祭酒149 白馬非馬1.32 明隱之爭1.57 謀錄不盡187 都護西域191 魚梁血濺177 拔毒食鮮147 昏夜奔襲177 坐等期滿1.43 白馬楊氏1.65 洛陽邸報1.56 巡視國境1.26 塢堡治所109 黑山飛燕14 西域風雲241 楚河漢界51 以命填河1.40 兵車夜行1.88 二賊授首19 編戶分遷
1.237 生死立判1.22 薪盡火傳1.73 大雅無傷1.42 變置社稷168 無法拒絕164 奴隸貿易14 步步生蓮166 勝者爲王119 萬全之策195 避無可避1.62 風月常新71 三令五申15 督亢新城1.54 君臣有道185 有神無鬼119 萬全之策1.47 帝國時代121 各取所需1.70 奉詔和親31 垂綏琬琰1.86 枕山跨海11 珠聯璧合115 與虎謀皮1.80 西邸賣官161 漢祚復興1.48 百善孝先1.77 望洋興嘆1.75 蔡邕來了1.95 平樂會盟192 兵進隴關1.238 一里之回1.55 情義無價114 支渠四通1.69 義立而王119 萬全之策158 天下嚥喉111 隴右鮮卑135 借兵剿匪第2076章 1.265 分曹治事1.200 兼顧利弊1.46 菟園解驂140 盡數歸心217 上交下讓1.65 掃平天下1.82 年末大賞15 生財有術160 改造它乾195 回京在即10 義結金蘭1.82 捷足先登1.205 請君入徐1.248 毒蠍擺尾231 司馬爭先1.56 英雄末路1.4 各懷鬼胎1.243 十有八九174 生死交替1.8 周鄭交惡145 無人接盤134 光融天下1.235 貌合心離1.94 貴不能言133 往甯難了1.95 十面埋伏1.94 貴不能言1.26 循跡追兇1.49 覆水難收1.277 賊臣授首106 重症猛藥162 畢生所願135 各有奇謀119 匡弼輔正1.50 從風而服1.54 一國之主125 賽馬效應1.3 風潮不減1.244 薊國民貴1.67 何爲樓桑138 必有後報1.33 功敗垂成1.86 學壇祭酒149 白馬非馬1.32 明隱之爭1.57 謀錄不盡187 都護西域191 魚梁血濺177 拔毒食鮮147 昏夜奔襲177 坐等期滿1.43 白馬楊氏1.65 洛陽邸報1.56 巡視國境1.26 塢堡治所109 黑山飛燕14 西域風雲241 楚河漢界51 以命填河1.40 兵車夜行1.88 二賊授首19 編戶分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