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步步生蓮

七月七日,如期而至。

長樂宮門緊閉。西園衛精神抖擻。一干人等,如臨大敵。大將軍何進,嚴令在先。若無請柬,便是皇親國戚,三公九卿亦不得入內。

然俗語謂“財能通神”。又說“有錢能使鬼推磨”。

皇親國戚,削尖腦袋,不得入內。然洛陽城內十位豪商巨賈,金市子錢家,卻幸得入園。

長樂宮,本是先帝西園改建。百姓雖不得入內,然園外早已人山人海,萬人空巷。洛陽城百姓齊聚,皆爲一睹王母仙容。沾一沾崑崙仙氣。

天公亦作美。

入秋以來,累日淫雨霏霏,昨日忽放晴。今早晴空萬里,風和日麗。秋高氣爽,衣不沾身。

“以紫羅薦地,燔百和之香,張雲錦之幃,列玉門之棗,酌蒲萄之醴”。按前漢起居注所載迎仙規制,長秋殿外,已提前布好會場。先帝所修廣廈千棟,裸遊館間高臺,亦各置分會場。高朋滿座。

遙想當年。呂公設宴:“進不滿千錢,坐之堂下。”我高祖,“實不持一錢”,卻詐稱“賀錢萬”。時至今日,大漢約定俗成,(會)場(席)面,因人而異。位列主會場,與位列分會場,所出獻禮,不可同日而語。

另一約定俗成,便是禮單需高聲唱報,當面清點。而後開席。

與會衆人,皆不時擡頭望天。交頭接耳,竊竊私語。興奮惶恐,兼而有之。

“大隱在朝市,仙人好樓居。方平今白髮,未許見麻姑。”崑崙山上,五城十二樓。玉宇瓊樓,高處不勝寒。料想,王母必從天而降。

饒是臨軒端坐之何太后,亦如此般。

便在衆人翹首以盼,望眼欲穿時。忽聽由遠及近,潮聲四起。

環繞裸遊館,廣廈千萬間,久已無人問津的流香渠,忽生異香。先帝時,“西域所獻茵墀香,煮以爲湯,宮人以之浴浣,使以餘汁入渠,名曰‘流香渠’”。

便當沿岸分會場內賓客,被異香吸引,四處嗅探時。再聞鸞聲鶴鳴,曼妙仙音。水沫生香,瀰漫霧氣。便有玉色琉璃,輕盈宮女,執篙划船,搖漾渠水。自霧中,緩緩而來。

此船,樸實無華,渾然天成。彷彿秋葉浮於水。前曲後翹,好似龍頭鳳尾。四周輕紗縹緲,廬內隱約端坐一人。正是王母真身。

仙船劃過,清波盪漾。自先帝崩後,園內無人打理,多已凋零的“夜舒荷”,竟分波破浪,叢叢高升。先帝年間,渠中所植荷花,蓮大如蓋,高一丈餘,荷葉夜舒晝卷,一莖有四蓮叢生,故名“夜舒荷”。因每當月升後,荷葉才舒展,故又稱“望舒荷”。

或是受仙氣滋養,亦或是對西王母頂禮膜拜。月夜始開的望舒荷,竟爭先恐後,白日綻放。一時枝繁葉茂,綠意盎然。

所謂“眼見爲實”。

與會嘉賓,親眼所見,焉能不信。不約而同,羣起跪地,口中唸唸有詞。

長秋殿前高臺,與會主賓,乃至何太后本人,早已目瞪口呆,心生滔天巨浪。

待輕舟抵岸。舟上墉宮玉女,紛紛下拜,口吐蓮花:“恭迎王母”。

王母起身出廬。如蓋蓮葉,竟衝出溝渠。枝蔓攀纏,似橋飛架。越過館舍、列肆,直伸到長秋殿前石階。

王母腳踩荷葉,步步生蓮。凌空飛渡,降落殿前。

何太后,心馳目眩。領文武百官,離席下拜:“恭迎王母。”

王母上殿,西席東坐。有人膽大窺視,果見王母“著黃金褡襡,文采鮮明,光儀淑穆。帶靈飛大綬,腰佩分景之劍,頭上太華髻,戴太真晨嬰之冠,履玄璚鳳文之舄(鞋)。視之可年三十許,修短得中,天姿掩藹,容顏絕世,真靈人也。”

“諸位免禮。”王母仙音入耳,陰陽莫辨:“客隨主便。太后請上座。”

“謝王母。”何太后再拜起身。領百官入席。二宮太皇皆避嫌,未曾列席。

“天麟子何在?”王母問道。

“速去抱來。”何太后不疑有他。

便有宮妃,自殿中將麟子抱出。

王母輕輕招手。襁褓自行飛空,徐徐落入王母懷中。

俯身細看,王母輕輕頷首:“果是上帝之裔,真麒之子。”

聞此語,何太后險喜極而泣。

語出西王母之口,自萬無一失。

“既有仙緣。豈能令麟子空手而還。”玉指往案上金樽一點,美酒躍出。化成粒粒走盤珠,灑落桌案。懸腕繞指,走盤珠竟自行穿針引線,連成珠串。飛入襁褓,套在麟子頸間。此物名曰“項圈”。時爲西王母獨有,中夏尚無此俗。

“長命珠,不可摘。”西王母又用指尖蘸樽中美酒,塗抹麟子雙脣:“豈開金口,不可食言。”

待襁褓自行飛回,麟子脣上仍泛金箔之光。

“謝王母賜福。”何太后虔誠拜謝。

“賜其子,焉能缺其母。”西王母言猶在耳,墉宮玉女王子登應聲而出,捧一月輪玉盤,盛仙桃七顆,大如鴨卵,形圓色青,香氣襲人。王母“以四顆與帝后,三顆自食。桃味甘美,口有盈味。”

何後本欲食輒收其核,後偷種之。一想“中夏地薄,種之不生”,乃止。

食罷仙桃,再賞仙樂。王母“於坐上酒觴數遍,乃命侍女王子登彈八琅之璈,又命侍女董雙成吹雲和之笙,石公子擊昆庭之金,許飛瓊鼓震靈之簧,婉凌華拊五靈之石,範成君擊湘陰之磬,段安香作九天之鈞。於是衆聲澈朗,靈音駭空。”

席間,何太后求問修身養生之術。

王母答曰:“夫欲修身,先營其氣。所謂行“益、易之道”。“益”者益精;“易”者易形。能益能易,名上仙籍;不益不易,不離死厄。行益易者,謂常思“靈寶”也。“靈”者神也;“寶”者精也。宜當愛精握固,閉氣吞液,氣化爲血,血化爲精,精化爲神,神化爲液,液化爲骨……”

今日此語,與前漢內宮起居注,載武帝求問長生之術時,王母之言,大同小異。尤其“愛精握固,閉氣吞液”之句,記憶猶新。究竟何意,見仁見智。全憑個人領會。一言蔽之,當與仙有緣。

然,太后仍不死心,以國事相問:“天降麟子,再續國祚。三宮鼎立,新帝年幼。敢問王母,當作何解。”

西王母眸中神光,一閃而逝:“聞先帝造四百尺千秋觀,於阿亭道。觀內香火鼎盛,各門仙人棲身。不知,可有崑崙墉宮一席之地。”

“求之不得!”太后大喜。

先得天下黨魁,再得墉宮女仙。

天命所歸,莫過如此。還有何人敢窺視我兒帝位!

105 直言不罪174 夜半十分1.30 陣前反水1.84 東海揚塵112 幼獸初生1.52 契約精神1.56 拱手相送109 素首雪女1.59 心悅誠服1.25 百鳥朝凰191 另立門戶13 改造閭里1.39 一棒成名151 平定龜茲116 我有一計111 計程馬車1.62 陰陽連環1.247 櫟陽雨金1.77 蜩螗之鳴1.48 微觀天下1.25 辛陳杜趙11 反客爲主1.92 相見恨晚128 欲蓋彌彰180 一罪足矣1.45 好治不病1.234 王允解懸185 有神無鬼110 棄親從曹1.28 豎子成名182 取捨有道1.28 帝王家事1.95 崔烈買官153 以身擋箭1.52 借刀殺人182 羣仙聚會18 張家小胖1 末路之難1.56 拱手相送1.257 美事將近158 北面稱臣105 野火燎原1.3 香消玉損177 人神不擾1.253 陰相與謀1.83 銳不可當137 和氣生財91 不脛而走114 割肉飼虎1.75 愁雲散盡16 嫁禍江東1.289 四面樹敵71 戲送大禮102 腰牌傍身第2086章 1.275 怒馬揚鬃1.48 八方旅人194 無事相安117 七國馬會186 見機行事122 左伯皮紙1.99 進身之階1.88 藩強朝弱1.9 牛刀小試1.255 非淬不銛139 龜茲諸情1.5 米中摻沙1.9 伐毛洗髓132 千里送藥1.265 大有玄機1.87 長樂未央1.94 長城邊患1.74 樓桑重器1.20 軟語溫言155 恩威並濟1.57 樓桑武卒1.75 真相大白158 鐵壁鏵嘴1.255 突施冷箭1.290 春王正月129 山海之盟1.258 搶佔先機169 以日易月1.32 銅錢雨落185 天經地義1.87 大漢風骨1.3 亂世梟雄113 芳蘭之舉1.78 河北豪傑187 中分天下196 三方推演142 請立宗廟1.75 後會有期128 勢不兩立1.46 尋機而動19 編戶分遷100 三馬同槽104 掃榻以待114 百里之命195 避無可避1.45 入園面後
105 直言不罪174 夜半十分1.30 陣前反水1.84 東海揚塵112 幼獸初生1.52 契約精神1.56 拱手相送109 素首雪女1.59 心悅誠服1.25 百鳥朝凰191 另立門戶13 改造閭里1.39 一棒成名151 平定龜茲116 我有一計111 計程馬車1.62 陰陽連環1.247 櫟陽雨金1.77 蜩螗之鳴1.48 微觀天下1.25 辛陳杜趙11 反客爲主1.92 相見恨晚128 欲蓋彌彰180 一罪足矣1.45 好治不病1.234 王允解懸185 有神無鬼110 棄親從曹1.28 豎子成名182 取捨有道1.28 帝王家事1.95 崔烈買官153 以身擋箭1.52 借刀殺人182 羣仙聚會18 張家小胖1 末路之難1.56 拱手相送1.257 美事將近158 北面稱臣105 野火燎原1.3 香消玉損177 人神不擾1.253 陰相與謀1.83 銳不可當137 和氣生財91 不脛而走114 割肉飼虎1.75 愁雲散盡16 嫁禍江東1.289 四面樹敵71 戲送大禮102 腰牌傍身第2086章 1.275 怒馬揚鬃1.48 八方旅人194 無事相安117 七國馬會186 見機行事122 左伯皮紙1.99 進身之階1.88 藩強朝弱1.9 牛刀小試1.255 非淬不銛139 龜茲諸情1.5 米中摻沙1.9 伐毛洗髓132 千里送藥1.265 大有玄機1.87 長樂未央1.94 長城邊患1.74 樓桑重器1.20 軟語溫言155 恩威並濟1.57 樓桑武卒1.75 真相大白158 鐵壁鏵嘴1.255 突施冷箭1.290 春王正月129 山海之盟1.258 搶佔先機169 以日易月1.32 銅錢雨落185 天經地義1.87 大漢風骨1.3 亂世梟雄113 芳蘭之舉1.78 河北豪傑187 中分天下196 三方推演142 請立宗廟1.75 後會有期128 勢不兩立1.46 尋機而動19 編戶分遷100 三馬同槽104 掃榻以待114 百里之命195 避無可避1.45 入園面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