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 無雙連環

將兩份將令,書錄完畢。

閻忠已一通百通。

簡而言之。薊王“金城太守”表奏中,不書錄姓名,只做留白(空白)。乃是無雙連環計中,點睛之筆。

而在劉備看來。“留白間韓遂”,與“抹書間韓遂”,有異曲同工之妙。

如前所說,“謀勢”大略分成:造勢,起勢,積勢,乘勢,成勢(勢成),等不同階段。

“積勢”之後,便是“乘勢”。所謂“乘勢而起”,計策一旦發動,先前所積累的“勢”,必然會不斷消耗。從“強勢”漸變“弱勢”。終而“成勢”,或終被敵人窺破,而成“敗勢”。

然,無雙連環的強悍之處便在於,能不斷積勢。謀略持續“得勢”,至今未見“勢衰”之兆。

計出安玄,千里送來續命良藥。竹筒內封二表奏:“涼州刺史”與“金城太守”。閻忠乃清白名士,性情耿烈。與此人相交,當開門見山,單刀直入。一個字:爽快。明碼開價,一步到位。“涼州刺史”,幹是不幹?

幹!

閻忠翻身下牀,藥到病除。於是以身飼虎,獻作繭自縛,甕中捉鱉之計。

此乃無雙連環第一階段。

韓遂心機深沉,常兩頭下注,善見機行事。城府極深,心性多疑。故以未署名之“金城太守”相激,“造(爭奪之)勢”。並“乘勢”將王國與北宮伯玉、李文侯,除去,推韓遂上位。

此乃無雙連環第二階段。

此後,在留白的金城太守表奏,接棒“積勢”之下,韓遂雖爲共主,卻與邊章、宋建心生嫌隙。

無雙連環悄然進入第三階段。

二桃殺三士。

韓遂、邊章、宋建,三人,誰是最後被殺的那個“士”。正如李文優所言,鹿死誰手,猶未可知也。

隴山之東。汧縣輔漢大將軍營。

軍司空田豐、軍正沮授,身兼數職。便是汧縣政事,亦交由二人打理。小小一縣之政,又豈能難倒二位薊國謀主。信手拈來。便是前幾任縣長積壓的公文,亦如風捲殘雲,短短數日便被掃蕩一空。

小小汧縣,何德何能,坐擁二謀主。

舉縣上下,皆瞠目結舌,驚爲天人。

便是婁圭任薊都尹,皆得心應手,綽綽有餘。更何況八分田沮。

幕府五校,分駐各城。麥收以過半,只需顆粒歸倉,汧縣民衆便可安然過冬。別部司馬麴義,入住隴山東寨。依山下寨,傍水紮營。阻斷賊人東進之路。領麴氏先登,探岔道小路,整日磨刀霍霍。賊人不敢出戰,只得龜縮在雄關之後。

典韋領中軍,接管汧縣城防。史渙領繡衣吏,拱衛內營(縣治)。劉備有一百御衛貼身守護,安全自當無虞。

軍司空田豐、軍正沮授,在前堂理政。劉備端坐後堂,由幕府左丞荀攸相陪。

“公達以爲,金城太守將‘花落誰家’?”劉備將千里傳書,放在案上。

時下,絲路在大漢境內,有南、北、中,三條路線。

北線由長安沿渭水至虢縣,過汧縣,越隴山,沿祖厲河,於鳳林渡口,渡大河至姑臧,路程雖短,然沿途供給條件差,乃早期路線。

南線由長安沿渭水過隴關、上邽、狄道、枹罕,仍由鳳林渡口渡河,穿臨羌,越大斗拔谷至張掖。

中線與南線在上邽分道,過隴關,至金城郡,渡大河,溯受渠水,翻洪池嶺至姑臧。

南線條件最好,但繞行亦遠。因而中線漸成爲西行主線。南北中三線會合後,由張掖經酒泉、敦煌,遠至蔥嶺。

三條線,皆需翻越隴山。

戲志才和荀公達,並稱“四才通達”。乃各取“才”、“達”,且與‘四通八達’相合而創。語出《子華子·晏子問黨》:“其途之所出,四通而八達,遊士之所湊也。”之句。

四通而八達者,乃“大道”也。戲志才、荀公達,二人皆與薊王半道相遇,此其一也。二人才智高絕,融會而貫通,此其二也。又喻得此二人,薊王之道,從此通達,爲其三也。

所謂典有所出,故有所指。便是此因。

名人必有典故。

荀攸笑問:“不知都護府二丞,意屬何人?”

“文優、志才之意,孤已盡知。”劉備笑道:“公達何不說來一聽?”

荀攸這便道出心中所想:“如我所料,金城太守,當屬韓遂。”

劉備不置可否:“何以見得?”

“韓遂此人,心機深沉,殺伐果斷。今已據主位,諸如邊章、宋建之流,皆望塵莫及。”

劉備輕輕點頭:“六大謀主,中其五也。”

“何人與我等不同?”荀攸笑問。

“正是文和。”劉備語出意外。

“右丞意屬何人?”荀攸微微一頓。此計本就出自右丞,爲何獨獨又是右丞與五人不同。

劉備遂將案上千裡傳書,遞給荀攸。

荀攸雙手接過,展開視之,這便幡然醒悟:“右丞神鬼之謀,我等不及也!”

擡頭卻見劉備面露平和,並無喜色。荀攸這便問道:“主公爲何不樂?”

“文和多智。論揣度人心,審時度勢,奇計百出,變化無窮,天下無出其右者。今巧設連環,讓我等可兵不血刃,平定關西之亂。且結局更出人意表,計成而謀勢不減。縱觀全局,此神謀,起承轉合,首尾相顧;環環相扣,天衣無縫。實在令孤,歎爲觀止。”

“得此大才,主公還有何所憂?”荀攸不解。

“孤乃心憂,文和憂孤之心憂。”劉備道破心憂。

荀攸這便醒悟:“主公乃是心憂,文和因多智而心憂被主公所忌?”

“然也。”劉備欣然點頭:“故而,文和在此處‘賣了個破綻’給孤,便爲藏拙自保也。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孤才智不足,故需良臣輔佐。君臣勠力同心,何愁天下不定。文和多慮了。”

“原來如此。”荀攸拜服:“主公真明主也。”

劉備伸手虛扶:“我當去信明言,以後切莫如此……”

話到此處,卻又幡然醒悟:“薊國六謀主並稱於世,豈能五人皆看錯?想必皆學文和,藏拙自保也。以後切莫如此。”

“臣,領命。”荀攸再拜。

良臣擇主。亂世之中,能出仕明主,何其幸也。

175 漢世之傑第2102章 1.291 帝國雄心1.207 以退爲進14 公孫劍器198 大權獨攬81 俱合法相1.6 網開一面1.42 劉備四友1.224 鬥戰取將1.6 以物易物107 無人可用1.36 渾天大陣1.55 鬥戰決勝1.225 將星雲集1.250 天下之始187 貨幣戰爭1.97 鐘鳴漏盡1.26 再無歸期129 琉璃易碎105 未來可期1.87 開門揖盜152 善刀而藏1.8 北面而事1.257 美事將近1.20 言稱必效146 有恃無恐141 以一濟全128 揮金僚朋1.245 更始決裂1.43 骨肉至親1.4 各懷鬼胎196 三方推演1.83 尚書來訪185 少不知味135 爲主捉刀1.206 猛將之烈1.33 四郡亡胡15 平輩相交1.7 野火將熄41 細數家珍124 上公九命158 天下嚥喉199 千里追兇1.224 碧血丹心第2084章 1.273 賊心不死41 不爲已甚165 天下至理1.75 粗中有細1.5 空穴來風1.208 殺出重圍1.79 別開生面1.38 麒麟識英130 輔車相依134 君何所求1.69 洛陽紙貴1.236 兵器時代189 開立幕府100 取之有道1.38 麒麟識英1.50 下辯除石143 大展宏圖1.209 轅門射戟1.7 舊友重聚1.6 網開一面167 薄海從風140 盡數歸心1.43 白馬楊氏1.62 漢人西徙41 早去早回150 洛陽上計1.2 圈地爲邑176 封國在即1.56 風向突變152 南下平亂124 國士待之114 闢禍樓桑1.256 全勝立威175 菩薩女蠻196 遠古迴響117 盜亦有道167 薄海從風102 自薦枕蓆181 臨時改意81 融爲一體105 野火燎原194 輕車南下14 公孫劍器1.282 不擇手段121 功在不捨1.27 託妻寄子1.26 開荒種田1.62 兵不厭詐112 泰山捧日1.259 世道人心140 青雲之志111 義高於律221 大秦魚麗1.32 上下求索1.66 甕中捉鱉1.76 舉世無雙
175 漢世之傑第2102章 1.291 帝國雄心1.207 以退爲進14 公孫劍器198 大權獨攬81 俱合法相1.6 網開一面1.42 劉備四友1.224 鬥戰取將1.6 以物易物107 無人可用1.36 渾天大陣1.55 鬥戰決勝1.225 將星雲集1.250 天下之始187 貨幣戰爭1.97 鐘鳴漏盡1.26 再無歸期129 琉璃易碎105 未來可期1.87 開門揖盜152 善刀而藏1.8 北面而事1.257 美事將近1.20 言稱必效146 有恃無恐141 以一濟全128 揮金僚朋1.245 更始決裂1.43 骨肉至親1.4 各懷鬼胎196 三方推演1.83 尚書來訪185 少不知味135 爲主捉刀1.206 猛將之烈1.33 四郡亡胡15 平輩相交1.7 野火將熄41 細數家珍124 上公九命158 天下嚥喉199 千里追兇1.224 碧血丹心第2084章 1.273 賊心不死41 不爲已甚165 天下至理1.75 粗中有細1.5 空穴來風1.208 殺出重圍1.79 別開生面1.38 麒麟識英130 輔車相依134 君何所求1.69 洛陽紙貴1.236 兵器時代189 開立幕府100 取之有道1.38 麒麟識英1.50 下辯除石143 大展宏圖1.209 轅門射戟1.7 舊友重聚1.6 網開一面167 薄海從風140 盡數歸心1.43 白馬楊氏1.62 漢人西徙41 早去早回150 洛陽上計1.2 圈地爲邑176 封國在即1.56 風向突變152 南下平亂124 國士待之114 闢禍樓桑1.256 全勝立威175 菩薩女蠻196 遠古迴響117 盜亦有道167 薄海從風102 自薦枕蓆181 臨時改意81 融爲一體105 野火燎原194 輕車南下14 公孫劍器1.282 不擇手段121 功在不捨1.27 託妻寄子1.26 開荒種田1.62 兵不厭詐112 泰山捧日1.259 世道人心140 青雲之志111 義高於律221 大秦魚麗1.32 上下求索1.66 甕中捉鱉1.76 舉世無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