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6 兵器時代

井闌高臺本就逼仄,今又人滿爲患。

人馬飛撞,無從抵擋。見事不可爲,泰山兵,縱身躍下,墜入攔網。

呼廚泉斬繩奪旗。反敗爲勝。

“呼廚泉既墜高臺,因何復起?”聞邊裁唱報,便有看客不解發問。

“試想,若攻城時,墜落城下積屍,能捉刀再戰否?”便有人看破。

“原來如此。”聞者無不醒悟。

“如此說來,泰山兵跳下避險,亦可生還。”令有人問道。

“大旗被奪,爲時晚矣。”

“言之有理。”衆人紛紛點頭。

“於夫羅得演武器一、三,呼廚泉得演武器二、四。若再戰時,莫非二器同出?”忽有人問。

“想必便是如此。”

“王上此舉,必有深意。”連觀數戰,便是看客亦有所覺。

“言之有理……”懷揣疑問,衆人次第退場。

北宮,瑞麟閣。

“夫君此舉,有何深意?”士貴妃,亦有此問。

“乃爲演武練兵,擇選良將也。”薊王答曰。

“妾等,願聞其詳。”士貴妃嬌笑。

“孟德掘環渠,火攻壽春,令爲夫,心有所悟。”薊王這便將前後諸情,娓娓道來:“世人皆知,薊國大利機關。然論機關,多爲營城術。實則大謬矣。時,王傅攻楊氏城,機關舫車,便威力初顯。城上黑山賊寇,幾無還手之力。天將變矣。舊時行伍,已無從應對,機關之利。故設演武,令國人一觀。料想,必有所悟。”

“夫君置演武十器,以示機關兵器之利。”士貴妃如何能不醒悟。

“正是。”薊王睿智一笑。

謂“一回生,二回熟”。又謂,習以爲常,屢見不鮮。待國人親眼所見,機關兵器,戰場揚威。對新式戰法,新型兵器,新興兵種,當欣然接受,無有見疑。

民衆尚且如此,何況兵卒乎?親眼所見,親身體驗,機關威力。若能爲己所用,倍增戰力。從“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到殺敵一千,不費一兵一卒。無數袍澤,得以保全。對機關兵器,兵士又豈會心生排斥。

薊王此舉,謂“拋磚引玉”。循序漸進,啓蒙國人認知。於是乎,借一場演武決勝,既甄選牙門四將,賺足眼球。又拉開機關兵器時代序幕。

無出意外。傳統意義上的戰鬥,將會迅速退出戰場。

正如人有生老病死,機關器亦有年限。尤其高強度戰鬥,維護保養不及。易至損毀。此弊,於廣陵之戰中,顯露無疑。

重金販來薊國守城諸器,陳列城頭。戰爭初期,確收奇效。可禦敵於城門之外。待戰況持續,守城機關器,紛紛損毀。無從遠射斃敵。乃至於被紀靈先登,若非呂布千里馳援。廣陵易主矣。

此,亦是機關器,利弊使然。試想,薊式機關船,遠行四海。然皆需回薊國船塢,維護保養。謂熟能生巧,助推薊國工匠,人才輩出。又如幕府大營,輔兵營士,幾佔一半。機關兵器維護保養,皆需匠人助力。

正因機關兵器,有利有弊。普天之下,唯薊國能趨利避害,揚長避短。與薊國爲敵,若不能速勝,必然完敗收場。

次日再戰。

護軍別部左司馬夷廖,率南越白毦,攜演武器五;並輔南偏將軍假司馬秦狼,領無當飛軍,攜演武器六。對陣,護軍將軍營,司馬魯比莫納,將山夷白毦,攜演武器七;並繡衣軍曲候魏疏,統順陽衛,攜演武器八。

循例。五對七,六對八。

亦如先前,觀衆陸續入場。忽見演武場地,似與先前,多有不同。平整如砥的演武沙場,被無數縱橫排列之田字格分割。田字框格,依稀泛有鑄鐵光澤。便有人忽然醒悟:“西林軌路!”

沒錯,正是西林獨有鑄鐵軌路。

“莫非……”畢竟久居樓桑,種種傳聞,耳熟能詳。諸如樓桑五闕,下設捲簾門。人盡皆知。更有甚至,少君侯曾不惜工本,於十裡樓桑內,暗修軌路,以備不虞。

果不其然。

演武器五,並演武器七,聯袂入場。正是隻聞其名,未見其物之:“戰車樓!”

初代戰車樓,乃劉備親手設計。類西林車樓。此樓不爲居住,只爲防禦有邑無門,來去自由之樓桑。故將家用諸器盡皆捨去。外包搪瓷甲片,內藏牀弩、板楯,拒馬、鹿角,及百戰精兵。共分四層。上設弓弩手,可居高下射。中設牀弩,專破重甲。下駐精兵,刀盾齊備,短兵相接。底層內藏機關,可由力士或牛馬驅動,在軌道上往來行走。

戰車樓,亦設四輪。藉助槓桿、曲軸、齒輪等裝置驅動,時速可達三十里。常由四人驅策,前後各二,皆爲力士。只需雙手握住槓柄,上下交替軋動,車子便可前行後退,十分便利。唯一需求,鋪裝鐵軌。

正如初代寢墊,與時下寢墊,已天壤之別。

初代戰車樓,歷經多次升級。早已今非昔比。內中機關器,更是五花八門。更有甚者,謹遵王命。將作寺,能工巧匠,嘔心瀝血,將戰車樓,打造成“機關載器”。可與薊式機關器,相互組合,任意拼裝。必要時,還可作爲備有武庫,將內中機關器拆解,裝備大營兵士。

或有人言。大營豈無武備。何以費此心機。

春秋時,趙簡子家臣董安於,修築晉陽城。不惜工本,以青石砌基,夾板夯土築牆,又以粗大銅柱支撐宮廷,牆內另加荻、蒿、楚,堅木爲骨。後趙襄子,爲智伯等三家所敗,困守晉陽城。戰前,趙襄子見城內弓矢,不足以久持。遂問計家臣張孟談。

張孟談答曰:當年,董安於修築晉陽城,用荻、蒿、楚等,堅木爲牆骨,以銅柱代替木柱。此時,皆可用來製造箭桿及熔鍊箭鏃。趙襄子大喜,遂命人熔銅柱,拆牆骨,廣造箭矢。這才反敗爲勝,逃過滅族之災。史稱“晉陽之戰”。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樓桑戰車樓,悄然屹立二十載。乃至劉氏宗親,多半皆已忘卻。薊王卻命將作寺,年年修繕,正因,有備無患。

167 萬里征程108 天下名騎1.29 扶搖直上170 列城豪俠135 四時充美1.22 天下殘局1.85 得隴望蜀136 後果前因162 一戰揚名19 馬兒快跑136 甘心如薺1.65 攻略壽春14 公孫劍器167 萬里征程第2100章 1.289 洞若觀火第2103章 1.292 忠義無缺114 闢禍樓桑第2094章 1.283 一衣帶水192 夫子之牆184 南巡于闐122 左伯皮紙1.99 敬而遠之178 萇孝仁皇1.82 遼東婢女148 輕雲閉月121 非此即彼120 滅頂之災147 事大而急17 輕徭薄稅1.55 築臺募士91 英雄同契162 繩之以法1.69 東西交會1.9 策封爲王154 以享司寒139 開枝散葉1.5 重操舊業1.92 家賊難防17 廢長立賢163 百夷來朝117 水淹三軍134 天下初平117 再爲羣雄167 薄海從風1.89 秉燭夜話1.256 茅塞頓開1.79 撤村並邑154 無從科舉1.2 亂世苟活178 中洲一郡174 變俗易教1.72 炎漢控火1.44 豐取刻與1.69 父子同升1.27 出宮闢禍1.52 臥虎藏龍1.36 一金知心192 兵進隴關120 隨行就市186 當仁不讓71 頓遜海渠157 與漢同休1.60 伏波定海31 經緯之道153 志存高遠119 匡弼輔正1.49 以道御術165 片羽吉光191 世衰道窮1.22 勿爲禍先100 大象無形1.77 始料未及51 流民來附178 深明大義165 往昔之約1.75 金闕在望165 生而不凡162 舉棋不定1.79 快馬輕舟107 以夢爲繭91 一人之外1.78 四海英雄170 一拍即合1.55 洛陽一日180 身有所長1.46 尋機而動156 金牌免死1.60 廣而告之1.4 酈督二溝106 巡視南境1.34 大難不死1.22 百死莫贖142 各有心機1.8 神都洛陽1.40 兵車夜行1.32 明隱之爭1.36 兵亂在即173 有生之年128 魚遊燋釜1.35 西烏鐵騎
167 萬里征程108 天下名騎1.29 扶搖直上170 列城豪俠135 四時充美1.22 天下殘局1.85 得隴望蜀136 後果前因162 一戰揚名19 馬兒快跑136 甘心如薺1.65 攻略壽春14 公孫劍器167 萬里征程第2100章 1.289 洞若觀火第2103章 1.292 忠義無缺114 闢禍樓桑第2094章 1.283 一衣帶水192 夫子之牆184 南巡于闐122 左伯皮紙1.99 敬而遠之178 萇孝仁皇1.82 遼東婢女148 輕雲閉月121 非此即彼120 滅頂之災147 事大而急17 輕徭薄稅1.55 築臺募士91 英雄同契162 繩之以法1.69 東西交會1.9 策封爲王154 以享司寒139 開枝散葉1.5 重操舊業1.92 家賊難防17 廢長立賢163 百夷來朝117 水淹三軍134 天下初平117 再爲羣雄167 薄海從風1.89 秉燭夜話1.256 茅塞頓開1.79 撤村並邑154 無從科舉1.2 亂世苟活178 中洲一郡174 變俗易教1.72 炎漢控火1.44 豐取刻與1.69 父子同升1.27 出宮闢禍1.52 臥虎藏龍1.36 一金知心192 兵進隴關120 隨行就市186 當仁不讓71 頓遜海渠157 與漢同休1.60 伏波定海31 經緯之道153 志存高遠119 匡弼輔正1.49 以道御術165 片羽吉光191 世衰道窮1.22 勿爲禍先100 大象無形1.77 始料未及51 流民來附178 深明大義165 往昔之約1.75 金闕在望165 生而不凡162 舉棋不定1.79 快馬輕舟107 以夢爲繭91 一人之外1.78 四海英雄170 一拍即合1.55 洛陽一日180 身有所長1.46 尋機而動156 金牌免死1.60 廣而告之1.4 酈督二溝106 巡視南境1.34 大難不死1.22 百死莫贖142 各有心機1.8 神都洛陽1.40 兵車夜行1.32 明隱之爭1.36 兵亂在即173 有生之年128 魚遊燋釜1.35 西烏鐵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