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5 漢世之傑

薊王繼“門下署”後,又立“方技館”的消息,雖只在重臣間流傳。卻足以引起轟動。

薊王取“方技”爲館名,而非“方術”,便爲去蕪存菁。

技,藝也。術,道也。

薊王欲借舉辦“羣仙會”,趁海內方士慕名而來時。再行公佈於衆。並以印書爲名,蒐集各地“經方”,爲我所用。若能得諸如“硫磺伏火法(火藥)”,薊國機關器,必將再上一個臺階。

然在鄭玄等學壇大儒看來,如何去蕪存菁,纔是重點。

薊國海納百川,蒸蒸日上。將作館、國醫館,功不可沒。薊國機關之利,毋需多言。國醫館,良醫良藥,治病救人。亦有大功於社稷。尤其是治療、隔離難民。防止大疫爆發。功在當下,利在千秋。薊國人口密集,若爆發大疫,其後果可想而知。

更有甚者,國醫令華大夫,遣館中良醫,遍訪大江南北,深入疫區,尋找傷寒等大疫,治療之法。

所謂大醫治世,莫過如此。如此持重,儒者焉能不知。

薊王更多善待。

如國中豪商、巧匠。凡良醫,皆有“五大夫”民爵。爲二十等爵第九級。高於五、六、七級的大夫、官大夫、公大夫,號“大夫之尊”。得田二十五頃,得二十五宅,歲俸四百五十石,本家免役。單二十五頃美田,年可得新谷七千五百石。折二百二十五萬薊錢。若加稻花魚,及爵俸、官俸,春臘二賜,足可得五百萬錢。

正因實在豐厚。故在薊國,五大夫以上爲高爵。非有“大功”不可得。換言之,“五大夫”,乃是普通人,能得到的最高民爵。若要再進一步,須有大功於社稷。

何爲大功?

如薊王所言:“恩澤廣被,惠濟無遠。”

大儒鄭玄與薊國四少師,連夜碰面。商討,如何將“方技”與“神鬼”剝離。使之從“修仙”轉變成“治世”。爲國所用。

四少師已遷居王子館。打理嫡長子劉封入館前的諸多事宜。收到鄭玄手書,茲事體大,急忙趕來樓桑相會。

太學壇,後院精舍。

五大鴻儒齊聚。

聽鄭玄細說朝會之事。蔡邕忽吟詩一首:

“驅車上東門,遙望郭北墓。白楊何蕭蕭,松柏夾廣路。下有陳死人,杳杳即長暮。潛寐黃泉下,千載永不寤。浩浩陰陽移,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壽無金石固。萬歲更相送,賢聖莫能度。服食求神仙,多爲藥所誤。不如飲美酒,被服紈與素。”

“可是《驅車上東門》。”陳寔笑道:“此詩近年流傳甚廣,卻不知是何人所做。”

崔寔言道:“伯喈吟此詩,可是爲其中‘服食求神仙,多爲藥所誤’之句。”

蔡邕笑道:“主公欲去蕪存菁。求用‘方技’而不問‘丹藥’。然精通方術者,多爲求白日飛昇。若要將二者剝離,唯取‘不信神鬼’之人,方可。”

“伯喈之言,甚善。然若只取一人,力有未逮。料想,需‘方技館’內屬吏,自上而下,皆不篤信鬼神,方爲長久計。”一錢太守,劉寵又道。

“祖榮之言,大善。”陳寔欣然點頭。

聞此言,蔡邕又脫口而出:“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鄭玄一聲長嘆:“果然是‘神滅無鬼王仲任’。”

五人皆當世鴻儒。若讓‘方技館’內屬吏,自上而下,皆爲“無神論者”,唯王充門徒,方可勝任。一言蔽之。從薊王劉備口出,設“方技館”始。鄭玄便已領會王上之意:明爲“方技”,實欲引王充《論衡》學說入薊。

蔡邕笑嘆:“王仲任曰:‘天地合氣,物偶自生也;及其成與不熟,偶自然也’。”

人力有窮而天道無極。一人之力,不足以將“方技”與“神鬼”剝離。而一個學派,卻可以。

正如墨門興盛於將作館。薊王立方技館的目的,便是要扶植“王論”。

“主公,天降麒麟,果然世間英主。”陳寔一聲長嘆:“如今看來,王仲任之論,或有可取之處。”

崔寔一語中的:“對抗神鬼,當憑王充之論。”

蔡邕言道:“黃巾逆亂,殃及八州。正因太平道,裝神弄鬼,妖言惑衆。諸如符水救人,撒豆成兵,以此操弄人心。主公見時局之弊,故防患於未燃。扶立‘王仲任之學’,對抗‘妖言神鬼者’。”

“知我主者,伯喈也。”鄭玄嘆道:“不知當世,誰人承王仲任之衣鉢?”

“溫縣常伯槐。”蔡邕脫口而出。

薊王一言一行,皆大有深意。先前立“門下署”,理王家事。將國政與家政剝離。如此一來,凡遇後宮諸妃之請託,二位國相便不再左右爲難,只需將諸事,轉交給門下署即可。二位國相,自可專理國政,心無旁騖。

立方技館,亦是高瞻遠矚,長久之計。

隨着科學的發展,終有一日,必與神話剝離。那時,大漢便可輕裝上陣,一騎絕塵。

將王充學說引入,在剛剛經歷過黃巾之亂的漢末,可謂恰到好處。

儒學尚未完全劣化成儒術。更未異化成儒教。雖與先秦百家爭鳴時,大有不同。然時下儒士卻秉持春秋大義。凡利國利民,皆有可取之處。正如薊王劉備行圍魏救趙,曲線救國。明立方技,暗扶王論。

早被五大鴻儒,所窺破。

шшш●TTKΛN●¢ 〇

王充所著《論衡》一書,對時下諸多學術弊端,特別是頹風陋俗,進行了系統性的“鍼砭”。書中觀點,可謂石破天驚。《論衡》更被後人稱“博通衆流百家之言”之“百科全書”。

單就物理而言,王充對運動、力、熱、靜電、磁、雷電、聲等現象,皆有細緻觀察。並解釋人與自然之關係。王充把人之發聲,比喻爲魚引起水的波動;把聲的傳播,比喻爲水波的傳播。書中諸多見解,與後世聲學結論一致:物體振動產生聲波,並需藉助介質來傳播。

後有歐洲人波義耳,提出空氣是傳播聲音的媒介,比王充晚一千六百年。

范曄《後漢書》將王充、王符、仲長統,三人立爲合傳,後世學者更譽之爲“漢世三傑”。

只可惜。後世儒教盛行。王充之言,離經叛道,被貶爲“雜家”。歷代目錄書,皆將王充《論衡》列入無所宗師之“雜家”類。又說王充是“南方墨者之支派”。

薊王不敢苟同。

古往今來,生產關係需與生產力相匹配。

後世早已證明,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爲科技鋪路,必然要“神滅無鬼”。

102 捧日而立1.230 面目全非1.9 麻姑獻壽178 天下表率174 恰如其分1.235 演武十器1.4 只患不均241 楚河漢界1.74 星辰少女15 蔣幹遺書11 檀口溫湯211 入主小沛144 田貴如馬1.3 香消玉損1.68 爲而不爭1.266 驚悉隱秘190 雲夢之野1.22 我記下了138 盡如人意156 仁至義盡1.53 望廬而還41 功虧一簣121 各取所需第2083章 1.272 殺得性起1.34 無法交換1.52 空空如也1.54 一國之主1.60 故人夜來1.29 負荊請罪139 戶限爲穿1.37 魚目混珠120 四面合圍135 喜得千金130 不可定期173 王取幾何180 故技重施128 揮金僚朋169 東西交構1.74 唐突佳人71 以鹿爲幟1.36 一金知心174 爾虞我詐191 明燈指路115 與虎謀皮137 恩怨無主1.5 捅馬蜂窩71 一較長短1.95 黃巾屯田127 朝堂半壁147 絕非等閒1.48 百善孝先129 各方博弈161 漢祚復興1.37 人主之風140 天降流火1.48 後宮爭鬥1.8 北面而事198 一夜易主123 坐觀風雲1.36 兵亂在即1.36 懷真抱素1.62 倉廩府庫10 桃園結義19 與生俱來182 地大如礪1.36 天地干支120 驕兵必敗第2077章 1.266 羣鴉火雨138 一席之地111 無名之輩第2096章 1.285 與史同行198 千帆競發167 一去不返1.58 狐虎之威241 錐處囊中140 懷利相接1.8 馬桶廁籌1.7 酈城大建1.2 雞不下蛋1.48 微觀天下1.46 鷹擊長空1.25 百鳥朝凰101 減矢之計1.36 懷真抱素1.34 望文生義137 共飲此杯1.96 一億情義1.29 強渡漢水128 欲蓋彌彰149 厲兵秣馬181 呂布入陳1.76 難分良泰1.287 悉誅涼人1.25 兄弟鬩牆191 明燈指路105 鳳闕龍樓第2076章 1.265 分曹治事1.49 三路大捷124 獻履貢襪1.79 快馬輕舟
102 捧日而立1.230 面目全非1.9 麻姑獻壽178 天下表率174 恰如其分1.235 演武十器1.4 只患不均241 楚河漢界1.74 星辰少女15 蔣幹遺書11 檀口溫湯211 入主小沛144 田貴如馬1.3 香消玉損1.68 爲而不爭1.266 驚悉隱秘190 雲夢之野1.22 我記下了138 盡如人意156 仁至義盡1.53 望廬而還41 功虧一簣121 各取所需第2083章 1.272 殺得性起1.34 無法交換1.52 空空如也1.54 一國之主1.60 故人夜來1.29 負荊請罪139 戶限爲穿1.37 魚目混珠120 四面合圍135 喜得千金130 不可定期173 王取幾何180 故技重施128 揮金僚朋169 東西交構1.74 唐突佳人71 以鹿爲幟1.36 一金知心174 爾虞我詐191 明燈指路115 與虎謀皮137 恩怨無主1.5 捅馬蜂窩71 一較長短1.95 黃巾屯田127 朝堂半壁147 絕非等閒1.48 百善孝先129 各方博弈161 漢祚復興1.37 人主之風140 天降流火1.48 後宮爭鬥1.8 北面而事198 一夜易主123 坐觀風雲1.36 兵亂在即1.36 懷真抱素1.62 倉廩府庫10 桃園結義19 與生俱來182 地大如礪1.36 天地干支120 驕兵必敗第2077章 1.266 羣鴉火雨138 一席之地111 無名之輩第2096章 1.285 與史同行198 千帆競發167 一去不返1.58 狐虎之威241 錐處囊中140 懷利相接1.8 馬桶廁籌1.7 酈城大建1.2 雞不下蛋1.48 微觀天下1.46 鷹擊長空1.25 百鳥朝凰101 減矢之計1.36 懷真抱素1.34 望文生義137 共飲此杯1.96 一億情義1.29 強渡漢水128 欲蓋彌彰149 厲兵秣馬181 呂布入陳1.76 難分良泰1.287 悉誅涼人1.25 兄弟鬩牆191 明燈指路105 鳳闕龍樓第2076章 1.265 分曹治事1.49 三路大捷124 獻履貢襪1.79 快馬輕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