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取之有道

所謂熙熙攘攘,利來利往。又說人爲財死,鳥爲食亡。

誠如陛下所思所想:人,總有所求,或趨名逐利,或沽名釣譽。諸如此類,不一而足。

那麼,薊王何所求?

若求大漢江山,斷不能給。若求裂土增封,自無可厚非。若求美人如玉,當多多益善。

奈何人心隔肚皮。

薊王之真心,究竟如何。不得而知。如今貴爲王爵,位極人臣。稍後還當重用。不可不察。

故陛下以“加九錫”相試。若薊王受領,乃犯人臣之大忌。如竇太后所言,日後必諸多設限。羅織罪名,莫須有構陷。輕則削縣,重則除國。身死族滅。

然若薊王推辭不受,恪守臣節。陛下亦會心生警惕。因爲在陛下看來,人總有所欲。有欲必有所求。無人例外。薊王乃當世人傑,自也不會例外。若行虛情假意,更需警惕。

一言蔽之:領受九錫,顯露野心;拒而不受,隱藏野心。於是,受與不受,皆不能令陛下安心。陛下若不安心,薊王又豈得安心。

於是,退而求其次。

薊王索要“賜婚”、“增邑”。

既表示對皇位“無野心”,又展示自己“有所求”。

陛下縱肉疼不捨,卻也給的安心。

薊王有功理應得賞,亦是理所應當,受之無愧。

如此一來,皆大歡喜,君臣無間。

再一言蔽之:“無野心而有所求”,方是薊王安身立命之道。無慾無求,死也。慾壑難填,死也。

如此複雜難尋的義理交鋒,差之毫釐的細微拿捏,生死一線的精準算計。自幼身居高位,快意恩仇的劉備,又如何能知曉。正所謂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思前想後,薊王這便起身下拜:“得諸位鼎力相扶,乃備之幸也。”

殿中諸謀主,亦肅容回禮:“得遇明主,亦是我等三生之幸也。”

君臣相知,莫逆於心。

“九錫”,周朝已見記載。《公羊傳·莊公元年》:“錫者何?賜也;命者何?加我服也。”後有註疏:“諸侯有德,當益其地,不過百里,後有功加以九賜。”周時,天子會授予在道德操守、文治武功等諸多方面,有極大成就的諸侯,九種特殊器物,便是“九錫”。

www TTκan ¢ O

周時加九賜,無關帝位。直到王莽時,“加九賜”才變得別有用心。王莽欲篡漢,然時人皆以爲,漢朝乃天命所歸,王莽本是漢臣,若冒然篡位,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國不正。國不正則位不穩。爲名正言順,王莽這才炮製加九賜,作爲稱帝的前置。加九賜後,王莽一切“如天子之制”,最終篡漢。

“加九錫”,本是對人臣最高褒賞。如王莽、曹操、司馬昭等,皆加九錫而位極人臣。然自王莽始,凡“加九錫”之人或其子,頗多篡位者。

王莽始作俑者,後被孟德父子,發揚光大。禪位前加九賜,成爲逼末代帝王“禪讓而篡位”之標配。後有西晉司馬炎、南北朝劉裕、蕭道成、蕭衍、陳霸先,隋唐楊堅、李淵、趙匡胤……如出一轍,大同小異。此舉,亦成爲後世權臣稱帝的基本模式。

時至今日,孟德雖未必再有機會。然王莽已開先例。

陛下以“九錫”加薊王。乃是以王莽故事,試之。

薊王,究竟是輔漢,還是篡漢。

用後世的話來說,這就是個坑啊。

明知是火坑,又豈能縱身跳下。

當然,亦不可逆來順受。且薊國君臣又深知陛下皇商秉性,善利益交換。於是退而求其次,先索美人,再取封邑。人地兩全,如何能不美。

收到薊王六百里加急上表。一眼掃過,曹節先長出一口氣。穩住心神。待細細看來,又不禁冷汗直冒。

一氣呵成,通篇讀完。饒是倒春寒夜,亦滿身大汗,猶如水撈。

備思前後。終換作一聲長嘆。普天之下,敢明目張膽,跟陛下討價還價者,唯薊王一人耳。

轉而再想。薊王此舉,當深得聖心。薊王之真心意,字裡行間,歷歷在目:孤不要陛下萬里江山。然千里封國,多多益善。

如此,雖不取陛下心頭之肉,卻也需陛下割肉放血。

薊王了得!

敢問陛下,還再“加九錫”否?

“嘶——”看過薊王上表,陛下倒吸一口涼氣。肉疼之情,溢於言表。

“薊王……三拒九錫,真純臣也。”陛下哆哆嗦嗦,一聲長嘆。實在是疼啊……

萬金堂內,張讓等十常侍,各個交頭接耳。薊王三拒九錫,不正應了陛下心意。爲何偷看陛下表情,竟如此之猙獰。

“至於,薊王所求,尚書令以爲如何?”稍作喘息,陛下居高下問。

曹節豈敢攬上身:“陛下三加,薊王三拒。所謂‘事不可過三’。若再加九錫,亙古未有。何不開朝議,納百官之言,再做定論。”

“此言甚善。”陛下這便點頭:“明日早朝,將薊王表奏公之於衆。且看百官之意。”

“老奴領命。”曹節叩拜。

臨鄉,薊王宮。

三拒表書副本,已快馬加鞭,傳回國中。

待羣臣依次觀過,王太妃自簾後發問:“諸位以爲如何?”

六大謀主皆不在。薊都尹乃國之智囊:“回稟王太妃,再取二縣,指日可待。”

王妃遂問道:“其中可有曲折艱險。”

“料想,當無驚無險。”婁圭已想通一切:“不受九錫,另有所求。乃臣之道也。所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正如我主這般。”

樓桑令樂隱,急忙起身相問:“婁府君何不明言。”

王妃卻已明白:“有功當取。然該取何物,又取多少,便是爲臣之道。”

“王妃明見。”婁圭答曰。

經王妃一說,羣臣紛紛醒悟。樂隱這便言道:“陛下所予,非我主所求,故不受。我主有功於社稷,理應得賞,故求之。”

“知我主者,唯四丞也。”婁圭拜服。

洛陽朝堂。

陛下命黃門令左豐,誦讀薊王上表。

百官交頭接耳,並無異議。

細細想來。薊王當世豪傑,磊落坦蕩。所思故所想,所言故所行。表裡如一,又何須遮掩。先前只增封三縣,世人皆以爲恩薄。陛下欲加九錫,卻拒而不受。只求再得二縣,乃真性情使然。

換而言之。若薊王不受九錫,再增二縣,亦合情合理。

經一夜舒緩,陛下肉疼稍減。

環視羣臣,這便和顏悅色,居高下問:“當增封何處?”

157 耕雲播雨1.43 切莫辜負1.83 一網打盡15 蔣幹遺書1.97 霞樓仙居145 有軌騾車1.32 皇后召喚1.88 腰纏萬貫138 王親國戚1.53 青色火焰128 欲蓋彌彰1.227 主客之爭1.86 義舍病院1.9 麻姑獻壽1.42 鑿路先鋒1.20 繡衣直指148 三舉鄉黨104 掃榻以待15 正視己心1.74 星辰少女1.259 世道人心1.2 無孔不入130 不可定期21 御風而行160 解甲歸田196 神智夫人18 士異出仕155 六神無主215 按兵不動1.36 寒光耀雪291 無能之輩1.39 火雨焚城1.25 相遇上陵1.25 辛陳杜趙1.97 莫問神鬼1.88 暗流涌動第2087章 1.276 機不可失12 戰意橫生1.9 決裂諸侯1.98 正大光明1.3 亂世梟雄114 闢禍樓桑1.200 永安上壽1.83 銳不可當201 南北俱全1.34 大難不死1.34 庸人自擾1.25 水到渠成183 瓦釜雷鳴1.59 各有歸宿1.77 半島鎖鏈174 以謝天地1.67 大明輪船133 如有神助159 無當飛軍149 蝴蝶效應第2077章 1.266 羣鴉火雨1.22 天下殘局181 臨時改意1.208 殺出重圍125 伏路把關1.28 奇貨可居1.34 牽招賣馬1.232 繡衣追魂1.38 一日成鹽1.84 東海揚塵第2084章 1.273 賊心不死1.67 大明輪船1.29 迴光返照1.94 不虛此行165 政均法平1.79 圍湖造屋127 無詔不離124 上公九命1.279 危國之道1.20 嶄露頭角194 心生瑕釁1.26 循跡追兇145 狡兔三窟153 經營西域187 良平之奇13 大賢良師193 利大難估1.64 聞薊色變1.38 祠堂傳藝138 王親國戚1.224 碧血丹心119 濮陽之戰114 闢禍樓桑122 亦是豪傑1.2 圈地爲邑1.25 黃龍見譙128 了無蹤跡115 與虎謀皮1.37 鰲頭獨佔18 千里圩田1.97 借題發揮1.85 帝國拼圖1.200 得而誅之第2093章 1.282 將神駒威
157 耕雲播雨1.43 切莫辜負1.83 一網打盡15 蔣幹遺書1.97 霞樓仙居145 有軌騾車1.32 皇后召喚1.88 腰纏萬貫138 王親國戚1.53 青色火焰128 欲蓋彌彰1.227 主客之爭1.86 義舍病院1.9 麻姑獻壽1.42 鑿路先鋒1.20 繡衣直指148 三舉鄉黨104 掃榻以待15 正視己心1.74 星辰少女1.259 世道人心1.2 無孔不入130 不可定期21 御風而行160 解甲歸田196 神智夫人18 士異出仕155 六神無主215 按兵不動1.36 寒光耀雪291 無能之輩1.39 火雨焚城1.25 相遇上陵1.25 辛陳杜趙1.97 莫問神鬼1.88 暗流涌動第2087章 1.276 機不可失12 戰意橫生1.9 決裂諸侯1.98 正大光明1.3 亂世梟雄114 闢禍樓桑1.200 永安上壽1.83 銳不可當201 南北俱全1.34 大難不死1.34 庸人自擾1.25 水到渠成183 瓦釜雷鳴1.59 各有歸宿1.77 半島鎖鏈174 以謝天地1.67 大明輪船133 如有神助159 無當飛軍149 蝴蝶效應第2077章 1.266 羣鴉火雨1.22 天下殘局181 臨時改意1.208 殺出重圍125 伏路把關1.28 奇貨可居1.34 牽招賣馬1.232 繡衣追魂1.38 一日成鹽1.84 東海揚塵第2084章 1.273 賊心不死1.67 大明輪船1.29 迴光返照1.94 不虛此行165 政均法平1.79 圍湖造屋127 無詔不離124 上公九命1.279 危國之道1.20 嶄露頭角194 心生瑕釁1.26 循跡追兇145 狡兔三窟153 經營西域187 良平之奇13 大賢良師193 利大難估1.64 聞薊色變1.38 祠堂傳藝138 王親國戚1.224 碧血丹心119 濮陽之戰114 闢禍樓桑122 亦是豪傑1.2 圈地爲邑1.25 黃龍見譙128 了無蹤跡115 與虎謀皮1.37 鰲頭獨佔18 千里圩田1.97 借題發揮1.85 帝國拼圖1.200 得而誅之第2093章 1.282 將神駒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