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 野火燎原

正如劉備所想。

反叛伊始,各地黃巾軍攻城奪邑,焚燒官舍,掃蕩豪強塢堡,勢如破竹,節節勝利。

其中,張曼成率南陽黃巾攻克郡城,殺太守褚貢。波才領潁川黃巾,攻佔郡治陽翟。劉闢、龔都、黃邵、何曼、何儀等汝南黃巾,擊敗太守趙謙,取上蔡。廣陽黃巾殺幽州刺史郭勳及太守劉衛。大賢良師張角親率鉅鹿黃巾攻下廣宗……

三十六方渠帥,皆據大城而守。呈割據之勢。

與此同時,在黃巾軍的鼓舞下,各地紛紛揭竿而起。有打黃巾軍旗號者,亦有自立名號之徒。如漢中五斗米道首領“巴郡妖巫”張修所率“米賊”,先零羌、湟中義從胡、武陵蠻、板楯蠻等,亦紛紛復反。

冀州一帶,短短一月,歷經兩次賊亂。流寇散佈四野,不可勝數,乃是大亂之地。有先前投奔薊國者,言之鑿鑿,薊國官吏如何善待,衣食無憂,病創有治。於是一傳十,十傳百,北地流民皆向薊國蜂擁而來。

時下大漢朝有三大冶鐵中心:鄴城,鞏縣,宛城。其中鄴、宛二城,皆落入黃巾賊手。正如四大府丞所料,黃巾軍先佔豪強塢堡,取糧而食,再取治所,抄掠糧倉武庫。又據鄴、宛二城,鍛造兵器。如此不出一個冬季,便將兵甲齊備。

得六百里軍情邸報。正率衆遊獵上林苑的陛下急忙半途折返,升朝議事。

有北地太守皇甫嵩等數十人進諫,求開黨錮,並請陛下拿出西邸錢財,及西園良馬,贈給軍士,以振士氣。

中常侍呂強亦暗中進言:黨錮久積,若與黃巾合謀,悔之無救。

陛下面沉如水,顯然並未採納。

今日臨朝,便問計老臣楊賜:“太尉以爲如何?”

“老臣以爲,黨錮爲禍甚烈。此時開釋黨人,或正合時宜。”

陛下不置可否,轉向何進:“大將軍以爲如何?”

“黨錮不可解。”何進脫口而出。

陛下大喜:“願聞大將軍高見。”

“黃巾逆亂,不過困獸猶鬥,狗急驀牆耳。乃疥癬之疾。黨人結黨營私,黨同伐異,纔是心腹大患。”今日大將軍之言,字字珠璣,深得陛下之心啊。

“敢問大將軍。若除蛾賊,該當如何?”楊賜問道。

何進並未回答,而是看向陛下。

知其心意,陛下這便開口:“朕亦想知究竟該如何施爲。”

“蛾賊看似聲勢浩大,實則散佈數州,犯了兵家大忌。只需兵分數路,一戰而滅其精銳,再分割圍剿。不出數月,便可蕩平蛾賊。”

“如何分兵?”陛下急問。

何進清了清嗓子,這便出口成章:“一令度遼將軍臧旻、捕虜將軍田晏,將度遼、漁陽二營,並三郡烏桓、南匈奴、緣邊十二郡騎士及弛刑,沿大河北上,圍剿冀州黃巾。二令虎牙將軍夏育、輕車將軍董卓,將虎牙營、黎陽營、雍營、三輔募士、三河騎士,出虎牢,剿滅豫州黃巾。三令各州郡訓練士兵、整備兵器、召集義軍,再發還各地徙徒,令公卿捐資馬、弩,舉衆將子孫及民間通曉兵事者,入公車署試,存以備用。如此多管齊下,天下可定矣!”

餘音繞樑,振聾發聵。滿朝文武,皆瞠目。此……還是那個殺豬屠狗的何屠嗎?

陛下細想,確實有模有樣。似乎可行!

“老臣粗略算來,南北四路大軍,不下十萬人。非軍中宿將不可將也。度遼將軍臧旻、捕虜將軍田晏,虎牙將軍夏育、輕車將軍董卓皆年輕有爲。奈何血氣方剛,亦不足以服衆。還需一老成持重之人統帥。”太尉楊賜笑道:“不知大將軍可願將兵伐賊?”

“非何某不願,而是不能也!”何進答道:“京畿重地,國之心腹。陛下安危身系社稷。乃是重中之重。爲防黃巾逆賊禍亂。何某當親率左右羽林及北軍五營,屯於都亭。整點武備,鎮守京師。”

“大將軍言之有理。”陛下心中升起一絲轉瞬即逝的暖意。

目光環視百官,陛下這便問道:“何人願代大將軍將兵剿賊?”

話音落地,大殿寂靜無聲。

須臾,忽聽有人喊道:“臣,願往。”

滿朝文武皆側目窺視。見一長人穩穩出列,這便心生欽佩,又自慚形穢。

“盧尚書願替大將軍統兵剿賊乎?”陛下試問。

“臣,非爲大將軍,而爲大漢四百年國祚,天下萬民。”恩師朗聲答道。

何進動了動嘴角,卻未置一語。

“不知盧尚書可通兵事?”十萬大軍非同小可。陛下如何能放心。

“盧尚書文武雙全,曾爲九江、廬江,二郡太守。任內亦曾率軍剿滅二地蠻亂。輔漢大將軍,薊王劉備,便是其門下高徒,深得真傳。”太尉楊賜這便言道。

“有理,有理!”一提薊王劉備,陛下頓時心安。薊王之授業恩師,如何能不知兵。

“便依大將軍所言。有勞大將軍親率左右羽林及北軍五營屯都亭,以鎮京師。擇吉日,拜盧尚書爲車騎將軍,金印紫綬,領遼將軍臧旻、捕虜將軍田晏、虎牙將軍夏育、輕車將軍董卓,分兵四路,出關伐賊!”

“陛下聖明!”

“陛下爲君興——”見陛下欲起身,中常侍張讓這便高聲唱喝。

“恭送陛下。”

今日朝堂,大將軍揮斥方遒。解陛下心憂,平百官驚懼。着實令人刮目相看。

將如此之大的一段話,倒背如流,想必亦痛下苦功。

“何人獻策?”出宮後,楊賜攔住恩師問道。

恩師答道:“乃輔漢大將軍幕府右丞賈詡,賈文和。”

“薊王何意?”

“薊王亦不想坐看天下大亂,萬民流飢。”理由簡單至極。

“此去,可選定副將?”

“已選定三人。”恩師答道:“北地太守皇甫嵩,上郡太守朱儁,奢延屬國都尉,亦是我門下弟子公孫伯圭。”

“原來如此……”楊賜老懷欣慰。此三人皆是薊王舉薦。薊王少稱麒麟。慧眼識金,每出必中。想必三人當不負所望。只可惜未能勸陛下重開黨錮。

此乃美中不足。

忽想起一事。登車前,楊賜又問道:“薊王爲何不上表伐賊?”

恩師答道:“冀州流民數百萬,拖家帶口,皆奔薊國而去。薊王自顧不暇,有心無力。”

“太平妖賊爲一己之私而不惜生靈塗炭。”楊賜頓首嘆氣:“萬物之內,生靈寡而禽獸何其多也。”

261 寄神免禍129 山海之盟153 拾人牙慧1.82 遼東婢女1.88 立象林苑116 奇兵襲城1.83 紛華靡麗1.86 學壇祭酒192 漢矛無纓219 西林少年186 福壽未央182 共握權柄1.7 分庭抗禮1.43 切莫辜負154 以享司寒201 廣瞻博望118 義重於生1.66 海賊中計1.53 樓桑少君1.54 一國之主162 繩之以法16 五日京兆101 管中窺豹122 破而後立151 終成眷屬41 鑄山煮海193 西域使館1.27 路中捍鬼142 投石問路125 息事寧人124 獻履貢襪150 機關算盡105 禮樂刑政131 濯纓濯足1.73 西林馬場1.242 繞樑餘聲1.232 南閤祭酒146 東井戒火10 入九龍門151 金石爲開188 風聞奏事1.27 優倡商賈186 氾濫成災1.3 父子相隨1.9 車輪舫舟1.20 來去相宜192 言行若一1.52 明珠有價1.88 暗流涌動137 和氣生財115 耕三餘一102 載滿而還128 勢不兩立191 陰圖異計176 薊王東歸1.76 以國爲家175 綠洲熔爐第2074章 1.263 偶有失蹄1.43 切莫辜負131 衣錦榮歸136 和親之禮182 兩全其美151 君臣之約1 末路之難1.70 奉詔和親1.252 花期正盛1.24 家國同構1.59 飽虎飢鷹1.26 敦煌六姓1.34 庸人自擾121 怒海潮升1.5 捅馬蜂窩1.33 劍器大宗1.77 兼濟天下1.68 燕人來也1.258 激勵三軍115 帝王心聲133 侵掠如火1.54 漢風不滅176 百越諸賢1.58 夾縫求生129 棋逢對手第2086章 1.275 怒馬揚鬃1.58 萬般皆好1.4 砥礪同行1.245 更始決裂1.252 長城自毀1.205 長安小聚131 鳩佔鵲巢185 諸王稱臣1.80 善水良才1.29 浮屠佛祠1.56 靜觀其變1.22 東西合璧1.23 百騎踏營1.57 戰意正濃152 南橘北枳1.93 今冬尤寒16 五日京兆1.66 千里馳援
261 寄神免禍129 山海之盟153 拾人牙慧1.82 遼東婢女1.88 立象林苑116 奇兵襲城1.83 紛華靡麗1.86 學壇祭酒192 漢矛無纓219 西林少年186 福壽未央182 共握權柄1.7 分庭抗禮1.43 切莫辜負154 以享司寒201 廣瞻博望118 義重於生1.66 海賊中計1.53 樓桑少君1.54 一國之主162 繩之以法16 五日京兆101 管中窺豹122 破而後立151 終成眷屬41 鑄山煮海193 西域使館1.27 路中捍鬼142 投石問路125 息事寧人124 獻履貢襪150 機關算盡105 禮樂刑政131 濯纓濯足1.73 西林馬場1.242 繞樑餘聲1.232 南閤祭酒146 東井戒火10 入九龍門151 金石爲開188 風聞奏事1.27 優倡商賈186 氾濫成災1.3 父子相隨1.9 車輪舫舟1.20 來去相宜192 言行若一1.52 明珠有價1.88 暗流涌動137 和氣生財115 耕三餘一102 載滿而還128 勢不兩立191 陰圖異計176 薊王東歸1.76 以國爲家175 綠洲熔爐第2074章 1.263 偶有失蹄1.43 切莫辜負131 衣錦榮歸136 和親之禮182 兩全其美151 君臣之約1 末路之難1.70 奉詔和親1.252 花期正盛1.24 家國同構1.59 飽虎飢鷹1.26 敦煌六姓1.34 庸人自擾121 怒海潮升1.5 捅馬蜂窩1.33 劍器大宗1.77 兼濟天下1.68 燕人來也1.258 激勵三軍115 帝王心聲133 侵掠如火1.54 漢風不滅176 百越諸賢1.58 夾縫求生129 棋逢對手第2086章 1.275 怒馬揚鬃1.58 萬般皆好1.4 砥礪同行1.245 更始決裂1.252 長城自毀1.205 長安小聚131 鳩佔鵲巢185 諸王稱臣1.80 善水良才1.29 浮屠佛祠1.56 靜觀其變1.22 東西合璧1.23 百騎踏營1.57 戰意正濃152 南橘北枳1.93 今冬尤寒16 五日京兆1.66 千里馳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