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坐車倍感無聊,於是打開手機翻看我寫二十多回記錄,竟然覺得自己有種自我實現的感覺,但細細體味,卻又不知我到底實現了什麼?我並沒有實現什麼啊,記錄也只是流水帳、事務所也沒有起色,我的這個實現感從何而來呢?
我記得有本書上有寫過,人需要有些證明纔有實現感,比如說,別人認可的人證、物體改變的物證、自己印跡變化的自證等都是些證明。難道是我記錄中的點點印跡給我帶來了實現感?我怎麼也看重證明了呢?我是特崇拜王陽明的,推崇他的自性自足,此心光明亦復何言,只要發自良知、問心無愧,何需證明。
我走進辦公室,邊胡思亂想,邊念起了印度詩人泰戈爾的一句子:“天空沒有翅膀的痕跡,但我已飛過。”
搭檔們都笑問我又發什麼感慨,我便說起我的記錄帶來印跡與滿足感的事,並說:“只有泰戈爾這樣的詩人,才能真正做到自性自足。”
小王笑我說:“泰戈爾是位富家子弟,他是有條件自性自足,不太在意證明,而我們就不同了,只顧自性自足的話事務所開不下去了。”
老胡也笑對我說:“泰戈爾是憑他的印跡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他決不是一個僅僅滿足於自我感覺的人。他其實和我們大多數人一樣,也注重印跡的運用。‘天空沒有翅膀的痕跡,但我已飛過’這句話,說得很形象具象,他的用意就是爲了給讀者腦子裡留下印跡啊。”
而聞老師談起了另外一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她說:“我前幾天翻看過的一篇叫《老人與海》的小說,可能大家也看過,海明威憑這本小說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這本小說情節是較簡單,大篇幅描述了老人與大海搏擊的大量感受,精彩、緊張、刺激,對於深愛這片大海的老人來講,絕對是一種絕妙享受、是一種自性;而最後的那個魚骨架,是他的物證、是他與大海搏擊的信念支撐,也因爲有了它老人重燃希望之心。也就是說,自性與物證,兼而有之,能更好成就頑強意志力。”
這小說我是翻看過,但情節太簡單了也就沒細看,所以除了知道是位老人打魚外沒其它印象。今天聽聞老師這麼一說,我趕緊在手機查了一查:一個老人連續84天出海打魚,倒了大黴,一無所獲。第85天,打到一條從未有過的大魚,由於太大了,只好綁在船邊。回家的路上,大魚被鯊魚吃光了,只剩下一副大骨架。
老胡這時說:“海明威是位很有特色的作家,他的小說大都寫有意志力男人。這小說裡還有個着筆不多但非常重要的角色,就是一個小男孩。老人很在乎這個小男孩的認可,小男孩這個人證也是成就老人意志力的最重要因素。”
小王附和道:“是啊,老人出海重要原因就是想證明些道理給小男孩看,他對‘證明’的渴念更甚於對‘五斗米’的渴念,最終也是小男孩選擇相信他的物證而讓他重拾信心。”
我分析說:“看來做事一方面要注重自我感受、自我滿足、自性自足,另一方面也需要人證物證印證它證等證明,尤其是打造恆心意志力,最好是基於自性自足、加上各式各樣的人證物證它證等。所以做事過程中保有些物證、印跡等它證很有必要,而且如果能得到權威頒證重要人物肯定之類,那這個事就會持之以恆、不會輕易半途而廢了。”
老胡總結道:“年輕人喜歡追星追偶像之類,也是人之常情;其實印跡也可起偶像作用,可當作是自己參與了的、反映主動作爲的、事有所成有進展的形象。同時從理性層面而言,做事時很有必要主動保有些不同形式的印跡,除了能起助興、強化做事韌勁等作用外,還可用來自我比較,評估得失,總結經驗,從而指導前行,助你實踐出真知、校正你前行方向。”
聞老師最後笑說:“不僅是行動,情感活動好像也是如此。盡興之後,如果留下點紀念品作爲念想,那就更完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