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先說一下,這回的題目應當叫“事之終”,可以呼應上回題目“事之始”。但我覺得“事之果”,更好聽、更形象,也還能呼應得上回提到的樹,所以就以事之果爲題。上回記到,事務所探討了做事如何開始。
第二天一大早,王理事長便匆忙組織我們討論做事該如何結束的問題。小王說:“昨晚爲了好好理解老胡的‘終始’,我上網特意搜索了一番,有許多文章有類似的觀點,尤其是古人的文章。其中有一篇這樣寫的:
贈弟言
虧功一簣,未成丘山。
鑿井九階,不次水澤。
行百里者半九十,小狐汔濟濡其尾。
故曰時乎,時不再來。
終終始始,是謂君子。
這是北宋文人黃庭堅寫的。我覺得值得借用一下他的文章:做事業不重視終始,就常常半途而廢,行百里者半九十,難有自始至終的堅持;不做個好‘終’結,那麼,‘始’便浪費了,結局只會感嘆一句:碌碌無爲。只有認真做個‘終’結,才能事項化、形象化,時間沒有白過,換來了事、物、進展,這也算盡了人事、符合人性。《道德經》中有句話:‘慎終如始,則無敗事’,這論斷更勵志啊,只要認真做了與開始一樣的‘終’結,就沒有敗事。我們今天就討論下‘事之終’吧!”
對老胡昨天提出廣義定義與做“事”方法,我也消化了一晚上,雖說還是比較認同,但這種不看重過程、只注重開始與結尾的方法,讓我覺得情理上不公平。
我說道:“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各位怎麼也這麼俗了呢?十年寒窗的‘過程’堅守,你們不探討!卻急着探討成名的‘終’。”
老胡笑道:“林經理!你忘了我們討論的‘事’的前提。前提是我所說的廣義事,開花結果的感性作用強而且作用廣泛,而理性的埋頭苦幹只對你林經理這類人才有點作用。”
聞老師也勸我道:“林經理,先不要着急,先談‘終始’吧。而且,我們還是節點處、關鍵處着手,也許能起四兩拔千斤的作用。再說,如果沒有鮮明感性作用的‘終’,誰知道你這十年在幹嘛呢?十年寒窗之苦那就是白受了!”
老胡又道:“各位要注意到‘終始’的排序,‘事有終始’‘終’排在‘始’的前面,這一點也要注意。我昨晚也查了許多古文章,大多都是‘終始’的排序。古人有時把‘結局’比‘開始’更重要。這也有道理:其作始也簡,其將畢也必巨;結局的巨,帶來‘事物’感也更強。”
小王笑道:“當下,其實也是個終。當感嘆時間一晃太快之時,大多原因是不知道如何總結,沒有總結出對自己沒感性作用的點。也許先還是總結些自認爲對人有作用的點,這樣能減少些自己的無爲感。”
我道:“文人寫詩,收尾喜歡留白、餘韻式的務虛,讓人有許多的想象空間;而實幹人做事,收尾卻應當捶實。胡總,你得給我們這些文人好好講講如何把事捶實。”
老胡說了許多。我就簡單記錄了這些:
事之始:儀式化,展示爲某種嫩生生的小苗。可以是零,但不能無、不做,無是不能對比的,就無進展感。重在小有,鮮嫩的嫩芽。重在遠景,不必太明確。事之始,除了展示外,還得構築強大的根系:價值觀的土壤、興趣的營養養份、預期收穫的根系、目標的二三個主根。兼顧個體公利、物質精神、短期長期等。始不紊亂,終纔不會輕易棄。
事之過程:不用展示、多謙虛,但須有印跡,自用以利總結經驗,也預備成爲副產品。低頭,不受干擾、省成本;謹記土壤、根系,增加認識,抗干擾。執意於行事推進、執意於留下痕跡。畢竟不能全靠最後的藝術加工,天不知地不知我知,也得過自心關,過程中任一點還得對自身構成感性。
事之終:儀式化、專門行動化、太謙虛就是驕傲,應展示成樹,確定名稱的樹,根目標外露爲明確一二主幹,實現一二目標,三五根主枝莖其它收穫,繁多福報枝葉。應有‘虛’的鮮明花與‘實’的果,不利當下、利下次也是果。既要有自己想要的果,也要人衆想要的果。不僅物質上的總結果,也應有思想方法經驗上的總結果。應結出有兩種果,一種感性果、一種理性果,理性果主要用於自身發展、與理性人交投。既有利身的物質文明果,又有利心的精神文明果。要知道質量分割、揚長避短,移花接木。展示樹、果、花,也應強壯理論根系、補充肥料,爲新一輪事作準備。”
他最後還是借用樹來比喻做事之道:“開始、結尾,就如同馬路兩旁的綠化樹,有了樹這些標誌節點,車內的我們更有行進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