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沒有在國內引發驚慌,這是一件非常令人高興的事情。

解放軍還沒有被擊敗,只是受到了點挫折而已。當大部分人已經進入夢鄉之時,攻臺總指揮部內依然一片忙碌,沒有人有心情休息,也不能休息,大戰迫在眉睫了,此時關蒼海的工作反而少許多了,作爲最高指揮官細節問題根本不用他來決定,也不用他參與,於是他決定利用這點空閒,到信息戰中心去看一看。

在去信息戰中心的路上,可能是由於大家都忙於工作了,使他的到來並沒有引起大家的注意力。

這時他首先注意到一個正在翻看文件的人,於是走上前去,問道:“你是網絡步兵營的人嗎?”

那人先是一驚,然後回答道:“是的,你是如何知道的?我叫萬濤,網絡步兵營的首席指揮員‘老鷹’。”

關蒼海:“因爲你穿的軍裝顯得大了點,並且軍服上沒有軍銜,加上你的動作也不象一個軍人。可你又能在此自由活動,那麼你只能是網絡步兵營的人”

“的確,你說的很好,那你是…”說到這他陷入了沉思,突然間萬濤問道:“你是攻臺總指揮官關蒼海?”

也許是由於萬濤的聲音大了點,使人家發現了關蒼海的到來,於是整個原本忙碌的大廳內一時間變得安靜了,不過很快在關蒼海要求大家繼續工作聲中恢復了原有的忙碌。

關蒼海問道:“你是如何看出我是攻臺總指揮的?我的身份還沒有公開。”

“你擔負攻臺總指揮的消息在網上早已不是機密了!”

“我們的指揮系統癱瘓了一個小時,聽說是由於“雨傘”系統發揮了作用纔沒有完全癱瘓,什麼是“雨傘”系統,你能詳細的介紹一下嗎?別人給我解釋過,可是那些技術術語讓我根本不明白,聽說是你們先提出的,是嗎?”

“‘雨傘’是一個防禦系統,當我方計算機受到攻擊出現危機,也就是其它防禦系統無效之時,‘雨傘’就先敵對計算機系統進行破壞,由於是自己進行的破壞,恢復起來時間就可以短一點。有關想法最初就是由我們提出的,不過變成現實則是你們的人接手之後的事。”

“有意思,先敵進行破壞,不給敵人進行破壞的機會。我想問一下,現在情況如何?”

“到目前爲止,敵人還沒有發現我們侵入了他們的系統。不過爲了安全,我們的行動還是有一些限制的。”

“你們是如何侵入敵人系統的?”

“如果我說的過於詳盡,你可能聽不明白。”

對此關蒼海點了點頭,應道:“那些技術術語讓我是似懂非懂,最好簡單一點。”

“說簡單一點就是,我們利用敵人系統的漏洞。臺灣使用的是由美國人提供的一種已經使用多年的軟件系統,同樣的軟體系統我們也弄到了一份,經過詳細的研究之後,發現這個軟件系統存在一個很大的漏洞,好象是美國人故意留下來的,在提供給別人的軟件中給自己留後門是美國的一個老習慣了,可惜臺灣對此還不知道。”

“你們有什麼重要的發現嗎?”

“發現的確很多,具體情況正在整理分析中。”

關蒼海問道:“能介紹一下嗎?”

“可以,不過我不行,但我可以給你找個人介紹一下。”說道,他把一個正在計算機前工作的瘦子叫了過來,並向關蒼海介紹道:“這是網絡步兵營中的情報分析家‘獨行的狼’。”

關蒼海向“獨行的狼”問道:“你好!你的名子叫獨行的狼?”

“獨行的狼”回答道:“‘獨行的狼’只是我的代號,網絡步兵營的成員之間一般習慣於以外號相稱呼。”

“那我也用‘獨行的狼’來稱你,可以嗎?”

“完全可以!”

“有什麼重要發現嗎?”

“獨行的狼”回答道:“我剛纔看一些臺灣中山科學院的機密財務報表,發現了一些情況,我個人認爲臺灣不僅在理論上掌握了核武器技術,而且已有能力進行核試驗。還有臺灣的中程地地導彈的技術水平也比我們估計的要高,臺灣可能已經制造出了少數的中程導彈。”

“你的話我有點不相信,這可能嗎?”

“有關的資料已經交給相關的專家了,相信很快就會有結論。”

當技術專家們將自己的分析結果交給關蒼海時,讓關蒼海大吃一驚,專家們的結論與“獨行的狼”相同,臺灣有進行核試驗的能力和條件,同時也可能製造出了中程導彈。

雖然這樣的結果讓人吃驚不小,可這並沒有影響解放軍的軍事行動。

對於將於13日開始的行動,雙方都充滿了樂觀的想法。臺空軍的一位參謀人員在他的日記中寫道:“截止12日早晨,解放軍部署到位的用於對臺作戰的戰機總數爲850架,但能夠使用的只有680架,經過中午的空襲之後,還剩下440架,雖然下午又陸續有增援部隊到達,但到明天,也就是13日早晨,能夠使用的戰機數量依然不會超過700架。相比之下,我軍擁有戰機600架,在質量上還遠遠超過對方,論戰力對比我方佔有2:1到3:1的優勢,勝利屬於我們。”

解放軍第二航空兵指揮部總指揮劉海風則在他的12日的日記中寫道:“明天早晨,我手中的兵力將達到了1100架飛機,其中可用的950架,其中戰鬥機700架,相對於敵人在數量上還佔有優勢,但質量不高。雖然綜合比較的話,雙方空中力量對比爲1:1,但我方有地面防空火力支援,所以勝利屬於我方。”

雙方指揮官都懷有樂觀的心情,飛行員則不同。臺軍飛行員在取勝之後,心情都非常好,衆多的新聞記者的採訪以及一系統的慶功活動,讓他們一晚之間成爲了明星,當然勳章、獎金、加官晉升是不可缺少的了,擁有了好的心情,再加上慶功宴上的美味佳餚,所以每個人都吃得飽飽的,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不能喝酒,因爲喝酒不利於飛行,不過還是有人不顧禁令,喝了一點,但也少量的喝點表示一下意思吧了。

相比之下,解放軍的飛行員們的心情可就不好了,許多人都吃不下飯,結果炊事員費了好大勁才做好的東西沒幾個人吃,晚上許多人就是睡不着,心情壞得幾乎想找人打架。

“開始裝填!”金門集羣司令員李瑞清於13日2點10分下達了命令,幾分鐘前他剛剛接到總部同意開火的命令。

“裝填完畢!”

“放!”隨着李瑞清的一聲命下,早已等候多時的炮手們,終於有利會開火了,於是反擊正式開始,此時是13日2點15分整。

各炮兵陣地頓時間閃爍出一簇簇、一朵朵白色的爆煙和桔紅色的火光。聲音稍遲纔到,連成一片密不透風的巨響,夾帶着炮彈劃空的尖嘯。炮彈在夜空中劃出的彩色曳光彈道像疾風驟雨,又像直瀉的瀑布。大、小金門先出現一些亮點、煙簇,接着,亮點變成火海,煙簇形成了煙霧。開始時人們還能聽出連續的巨響,可後來就什麼也分辨不出來了。驚天動地的爆炸聲將許多人從夢中驚醒,許多市民紛紛舉目遠望這壯觀的景象,一時間解放軍炮擊金門的消息傳開了。

解放軍的炮擊是相當猛烈的,大量炮彈被傾瀉在臺軍陣地上。與上次炮擊金門時不同的是,這次解放軍使用的最小口徑的火炮是122毫米的火箭炮,榴彈炮的最小口徑爲152毫米,不過威力最大的還是大口徑火箭炮。這些大口徑火箭炮分爲多種,口徑在300毫米左右,戰鬥部重達數百公斤,加上使用了許多新技術,使其威力非常大,一般情況下,只是一發命中就足以摧毀目標。

經過多年的詳細偵察,解放軍對金門守軍的佈防情況已經一清二楚,所以炮彈從開始就準確地落在了守軍陣地上,尤其是炮兵陣地。先是以122毫米火箭炮對目標區實施壓制,然後152毫米榴彈炮對目標進行精確打擊。可經過守軍多年經營之後,守軍大部分陣地都能承受住152毫米榴彈炮的轟擊,所以最後還是要靠大口徑火箭炮進行決定性的摧毀。再堅守的工事只要命中幾發戰鬥部重達數百公斤的大口徑火箭彈,就是沒有被摧毀,也沒有用了,工事表面幾乎被消去了一米厚,產生的大量碎石等將整個陣地埋在下面。不過這些工事還是非常堅固的,摧毀的多爲表面部分,深埋地下的部分則保存較好,而大部分人員正都隱蔽在這些最安全的地方,所以人員傷亡不大,但上層部分被摧毀之後,把許多人埋在了下面,一時出不來了。

面對如此猛烈的炮擊,金門竟然沒有立即開炮還擊,守軍只接到了進入戰備狀態的命令,而命名中沒有要求還擊的內容。對於這些沒有經歷過戰爭的人來說,炮彈的爆炸聲使他們的心跳加快、緊張、恐懼,驚荒失措,彷彿又回到了1958的金門炮戰。楊浦早預料到解放軍的行動,他讓守軍和居民全部進行地下工事,並做好了戰鬥準備。可他的行動受到了限制。首先限制他的是他自己,由於他反對臺獨,多年來一直遲遲得不到提升,所以他不想打。其次是他受參謀總部命令的限制。臺灣迫於美國的壓力,不得不採取了防守的態勢,於是參謀總部下令金門等地的守軍不得主動開火。這樣楊浦就失去了一個好機會,如果他首先開火,那麼解放軍必受重創。

楊浦雖早預料到解放軍的行動,可是解放軍遲遲不見行動,讓他感到長夜難熬,到了下半夜,他讓人弄了點酒來,與梓東溪喝了起來,一是爲消磨時間,二是爲借酒消愁,畢竟這場戰爭他不想打。當兩人喝得正高興時,解放軍的炮擊開始了。炮擊開始後,指揮部內就有點顯得混亂了,炮彈的爆炸聲不斷傳來,不時還有地動山搖的感覺,這是大口徑火箭彈穿入地下後爆炸引起的,這些都使人感到這樣很不安全,雖然實際上這裡是安全的。

楊浦在簡單的瞭解了情況之後,爲想試探一下情況,他命令幾個陣地開火還擊。沒過多久他就他發現情況不妙,不得不下令停止射擊。因爲只要一開火,馬上就會引來強大火力的壓制,受命開火還擊的那幾個炮兵陣地,很快就被摧毀了。當他在炮擊結束之後,到現場視察情況時,他才發現他們的工事並非堅不可摧,在大量炮彈的轟擊之下,工事即使沒有被摧毀,也無法使用了。

炮擊行動在進行了近2個小時之後,因爲彈藥消耗得太快了,已經供應不上了,炮管已經熱得不能再發射了,於是李瑞清下令暫停射擊以等候彈藥到位。此刻戰士們都累壞了,在近2個小時的時間,戰士們不停的裝填、瞄準、發射,但疲勞並沒有影響到人的鬥志,人們的精神狀態依然很好。這時天也放亮了,打了半天的士兵們終於有機會欣賞一下自已的傑作了。海風把島上的硝煙吹到海面,形成了一道厚厚的灰黑色的煙牆,將整個金門都掩護着了,雖然能從煙牆的某個漏洞中看到金門,但樣子已經不敢讓人相信那是金門了。與此同時,後勤部隊將一車又一車的彈藥運送到發射陣地上來,爲下一次戰鬥做準備。

經過簡單的統計之後,李瑞清相信自己的初步目標已經達到了,摧毀了全部重點目標。金門守軍僅發射炮彈62發,造成解放軍傷亡12人,其中陣亡2人,少量裝備損失。現在金門除了少數的高炮和肩射的“毒刺”導彈之外,其它防空武器不是被摧毀,就是無法使用。同時作爲情報收集站的作用也失去了,金門雷達系統被全毀。大部分炮兵陣地已經無法使用了,尤其是面對大陸方向的,同時能投入的炮兵兵力也不多,許多火炮不是與陣地一起被摧毀了,就是被埋在地下了,可以說金門已經失去了還手之力。相比之下,營房、居民的住宅根本沒有受到攻擊,解放軍僅以純軍事目標爲打擊對象。不過令楊浦多少有點高興的是,人員傷亡很小,總計傷亡320人,其中陣亡112人,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精力構築的工事還是發揮作用了。

解放軍在炮擊金門的時,也對馬祖實施了炮擊。由於馬祖離大陸較遠,在一般的火炮射程之外,只有大口徑火箭炮能行,可是解放軍裝備的大口徑火箭炮數量不多,而且優先配置給了金門方面,所以在對馬祖的炮擊中只有爲數不多的大口徑火箭炮投入戰鬥,不過解放軍投入了一種威力不比大口徑火箭炮次的武器--反艦導彈。這些反艦導彈都是老式的,已不適合現代戰爭的要求,正逐漸退出現役,不過用這些經過改裝的導彈轟擊地面目標還是很有效的。反艦導彈那重達數百公斤的戰鬥部擊中目標的結果是可想而知的,結果馬祖守軍的全部重炮陣地被摧毀,失去了反擊能力。

第10章

當天還沒有亮的時候,飛行員們都被從睡夢中叫了起來,準備執行新的作戰任務。當飛行員們到達了機場時,陰暗的黑夜雖然已經有了幾點光輝,太陽就要升起了,但這時的景象還是使人感到壓抑。飛機已經準備好了,就等候着出擊的命令了。今天台灣空軍將出動所有能夠參加戰鬥的飛機,僅留下了不足100架的預備隊,想一舉消滅中國空軍“剩下”的飛機,再次創造“驚人”的戰果,以此向大陸施加壓力。而解放軍則想在此一戰中消滅對手,洗去昨天的恥辱。

空一師特遣隊的地勤人員正在忙碌着,飛行員則在飛機旁等候起飛命令。楊縝望着座機不知在想着什麼,他對殲-8-2F太熟悉了。當第一眼看到殲-8-2F時,該機根本沒能引起他的注意力。殲-8-2F的外表與普通的殲-8-2根本沒有什麼區別,不過當他座入它的機艙,看過機艙內先進的儀器儀表之後,他相信該機一點不比F-16差,甚至更好,這也是他主動請命改飛這種新機的原因。這時高潔走過來向楊縝報告情況。

還沒等高潔開口楊縝就問道:“準備好了?”

“是的,我們再次仔細的檢查過了,沒有發現任何問題。”

“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出擊?等候的感覺太難受了!我現在知道了什麼叫度日如年。”

“我想不用再等多久了,馬上就要天亮了!”

“我有點等不下去了!”就在這個時候,戰鬥警報響了。“太好了!終於等到頭了!”說着楊縝就迅速登機,作好起飛準備。

戰鬥警報一下達,各參戰部隊立即行動起來,其實所有人員都早已各就各位了,就等敵機來了。新的戰鬥馬上就要開始了!

自開戰以來,雙方信息戰部隊已經多次交手。臺軍信息戰部隊此時對解放軍的評價是,對軍用計算機系統進行了相當成功的防禦,但攻擊行動是失敗的,唯一一次反擊很容易的就被擊退了。大陸的網絡防禦能也是低下的,面對網絡攻擊,中國大陸竟自行關閉了大部分政府網站。在信息戰方面中國處於“弱勢”,這是他們在這一評價最後部分的結論。

當臺軍作戰飛機開動在跑道上滑行時,臺軍的信息戰部隊發動了攻擊,爲空軍的行動提供支援,可這一次行動從一開始就不順利,沒過多久臺軍信息戰部隊的計算機系統就陷入了癱瘓,在接下來的大部分時間裡,臺軍信息戰部隊的工作都是清理自己的計算機系統內的病毒,而不是發動攻擊。

臺軍信息戰部隊的退出戰鬥使夏健想中止已經開始的行動,可是飛機已經起飛了,行動不可能的取消了。

臺軍戰機剛剛起飛,解放軍戰機就接着起飛了,但並沒有立即迎戰,而是紛紛向內陸飛去,沒有一架戰機在海峽上空實施攔截,這一舉動讓某些臺灣飛行員以爲解放軍不戰而逃了。當第一架臺軍戰機飛過海岸線之後,解放軍機羣開始轉向,與敵機對進。當解放軍機羣完成轉向時,臺灣空軍參謀長羅林朋大叫道:“上當了!”原來這是解放軍故意實施的後退,先實施後退,拉開了雙方間的距離,將敵機引向內陸,然後解放軍機羣實施轉向,回過頭來對敵實施反擊。而且在實施轉向時,敵機由於距離太遠無法實施攻擊,所以解放軍的機羣可以安全的實施轉向。當解放軍機羣完全轉向時,臺灣機羣已經越過了海岸線,整個作戰空域也就隨之向內陸延伸,臺空軍的作戰構想就這樣破滅了。臺空軍認爲臺灣海峽上空的交戰空域有限,不可能容下雙方的全部戰機,如果解放軍在海峽上空實施攔截,則將是一場一對一的空戰,憑藉己方的質量優勢,解放軍必敗。可現在整個作戰空域已經內陸延伸了,解放軍有了發揮自己的數量優勢的機會,而且在後退的進程中,已經完成空中集結和戰鬥隊形的展開,還搶佔了有利的高度。誘使敵機在遠離其基地的廣闊的空域內交戰的目的達到了。臺灣發現了這一情況時已經太晚了,由於雙方機羣馬上就要接觸了,如果此時返航就只能被追着打,不得不硬着頭皮繼續前進。原來的空襲計劃變成了空戰計劃,空中形勢對解放軍十分有利。

解放軍投入的戰鬥機包括了幾乎所有型號的現役戰鬥機,各種戰鬥機依照性能的不同被配置在不同的高度上,並保持相互間的間距很大,使得整個機羣並不顯得擁擠。今天的臺軍戰機還象昨天一樣,實施小編隊分散出擊,現在這些小編隊相互靠近之後組成了大的機羣,但還是顯得得過於分散,還處於相對較低的高度上。

不過令人不解的是,解放軍並沒有將全部兵力投入戰鬥,相當一部分的兵力被用於爲保護攻擊機護航,投入戰鬥的戰鬥機是以殲7爲主,蘇27、殲10等新式戰鬥機只有少量投入了戰鬥,結束處於有利地位的解放軍還是且戰且退,損失也相當大。這讓臺軍有了信心,對形勢還是相當樂觀的,依然相信勝任屬於自己。

楊縝再次認真的檢查一下各系統的情況,在確信絕對不會有問題之後,他打開了機載雷達。這是一種中國自行開發的機載雷達,原準備用在殲10上,可當它的第一臺樣機出來時,發現殲10上沒有足夠的空間可供按裝它的,而且性能也達不到要求。不過經過改進的它被成功的按裝在殲-8-2F上,並且性能也有很大提高,於是它就成了殲-8-2F的制式裝備。這的確是最好的國產雷達,雷達一開機就輕鬆的捕捉到目標,目標的各種信息清楚的顯示在液晶顯示器上。

很快楊縝就跟蹤分配到給他的敵機,並打開武器控制系統,目標是臺灣的IDF型戰鬥機機,此時兩方的接近速度極快,可供搜索、攻擊的時間很短。雷達順利的鎖定了目標,在距離目標100公里時,他使勁地按下外掛武器發射扳機。這時,只覺得機身輕微晃動了一下,看着導彈彈射離樑、點火、加速,噴着火焰飛了出去,與此同時他的隊友也發射了導彈,他們發射了全部——16枚紅光導彈。這16枚紅光導彈取得非常好的戰果,共擊中了8架敵機,計有10枚命中目標,但僅擊落了一架敵機,其餘都是擊傷,原來這些紅光導彈的引信出了點問題,使導彈過早爆炸。可楊縝沒有去注意導彈是否擊中了目標,因爲幾架幻影-2000已經衝過來了。

衝過來的是由第十一戰鬥機新任大隊長段喜榮帶隊的,他剛剛接替了被俘的何尚,何尚被俘一事在飛行員引起了不小的震動,爲了穩定人心,同時也爲了向手下證明一下自已的實力,他今天親自帶隊前來。段喜榮也開火了,可他發射的中程導彈無一命中目標。原來法國當年向臺灣出售這些導彈時,將導彈的技術資料送給瞭解放軍方面一份,因此解放軍早已掌握了對付它的方法。雙方迅速接近,近程格鬥開始了,於是楊縝與段喜榮間展開了近程格鬥,很快他們都發現自已遇到了一個強敵,而最令段喜榮感到吃驚的是,對手很瞭解幻影-2000的性能,所用的戰術也都是專門幻影-2000的,結果他無法有效發揮幻影-2000的性能。其實這並不奇怪,解放軍飛行員早就飛過幻影-2000了,對其的瞭解並不比臺灣飛行員少,對付它的戰術早就研究出來了。楊縝憑藉着頭盔瞄準器和霹靂-9D的優異性能,很快佔了上風,不久段喜榮就犯了一個小錯誤,楊縝終於找到了一個機會將一枚霹靂-9D發射出去。霹靂-9D的性能的確不錯,段喜榮雖極力躲避,但最終還是被擊中了,不得不棄機跳傘。

當兩方戰鬥機正糾纏在一起時,“雷陣雨”大隊憑藉超低空飛行和編隊中電子機的掩護,避開交戰地帶,秘密地向臺灣的預警機靠了過去。E2T預警機按計劃應留在海峽上空,不靠近大陸,可是爲了便於掌握情況,還飛到了海峽中線附近。等E2C預警機了發現了正在靠近中的“雷陣雨”大隊時,已經來不及躲避了。結果被牛寶石發射的紅光2導彈——紅光的射程加長型擊落。這一結果可把空三師9團長張仁藩氣壞了,原來對付E2T預警機的任務是他的,他正被幾架F16纏住了。牛寶石並沒有因爲擊落臺軍預警機而感到滿足,接着他率隊攻擊了臺軍地面雷達站,出擊前“雷陣雨”大隊的每架飛機上都另外加掛了2枚反幅射導彈,反正飛機裝完空對空導彈之後還有地方。對臺軍地面雷達站的攻擊取得了成功,發射的12枚反幅射導彈全部命中目標。這又把空2師的人氣壞了,按計劃對付這幾個地面雷達站是空2師的事。沒等“雷陣雨”大隊返航,空三師與空子師就找到劉海風,就此事告了一狀,最後“雷陣雨”大隊得到了一個通報批評的處分,雖然這是一個處分,但“雷陣雨”大隊卻是人人與此爲榮。

幻影-2000因空戰性能較好而在高空擔負掩護任務,F16、IDF處於中低空,本是想發揮其中低空性能好的優勢,可當其深入了內陸之後,臺灣飛行員發現問題來了,除了要面對地面的防空火力外,他們還受到了強大的電子干擾,與基地,甚至相互間的通信都中斷了,機載雷達也無法正常工作,也因此無法發射雷達制導的導彈。這是解放軍實施的電子干擾,這幾年解放軍在東南沿海地區實施了大規模的戰場建立,其中建立地面電子干擾網是其中的重要一項。雖然地面電子干擾網也同樣能使解放軍自己受到影響,如通信中斷,地面防空導彈無法發射等。可對對手的影響更大,臺灣引以爲豪的空中預警機與前方戰機的通信中斷而失去了作用,通信中斷也讓臺灣飛行員成了瞎子。不過這對於解放軍來說,並不全是壞事,在此情況下,原本沒有機會的殲6有了表現機會。在戰鬥中殲6充分的發揮了它機動靈活、加速性好的特點,在低空與敵機糾纏在一起,讓敵機飛行員十分頭痛。一位被殲6擊落後被俘的臺灣飛行員後來回憶說:“F6出現的太突然了,當我發現它從側面衝了過來時已經晚了,結果我們糾纏在一起,很快我就被擊落了,F6比我的IDF靈活多了,IDF太難控制了,反應太笨,性能也根本達不到說明書上的數字,如果我能早一點發現就好了!”可惜地面電子干擾網只能覆蓋部分地區,只能在有限的區域發揮作用。

激烈的空戰,使許多臺灣飛行員不得不放棄對地攻擊任務而投入空戰,因爲臺灣投入的兵力比解放軍少的太多了。即便有機會,對地面目標的實施攻擊,也要面對強大的地面防空火力。一名飛行員回憶道:“太可怕了!四周都是炮彈爆炸後形成的黑雲,我感到自己無處可躲。”

負責攻擊4號機場的8架F16因受到了解放軍戰鬥機的攔截,最後只有4架F16到達目標上空。第14防空導彈旅爲了能洗去昨日之恥,早就準備好了,現在機會終於有了。4架F16一架接着一架的飛了過來,第一枚“神箭”導彈發射了,不過此時地面制導雷達還沒有開機,導彈依據發射前輸入的信息飛向目標區,直到導彈接近目標時,地面制導雷達才突然開機,原來漫無目的地飛行的導彈接獲了目標信號,立即修正誤差飛向目標,這時飛行員才發現自已被制導雷達鎖定了,作出反應已經太晚了,導彈以4倍於音速的速度飛了過來。這就是所說的近快戰法。第一架F16被當場擊落,其它幾架發現了危險立即四散馳逃,可還晚了。第二架剛反應過來就被導彈擊中了,第三架爲避免攻擊,立即轉向,可剛轉過彎來,就被導彈打得凌空開花,第四架好一點,躲過了2枚導彈,不過還是被第3枚導彈擊中。就這樣4架F16被擊落。

當第14防空導彈旅爲擊落4架敵機慶祝時,第34防空導彈旅則於一場沉痛之中,原來發生了誤擊事件,第34防空導彈旅剛剛將己方的一架殲-7擊落。

誤擊事件的發生並非偶然,實際上在這樣的混戰中,誤擊己方飛機的事件時常發生。這可能是由於飛機太多了,雙方的指揮系統都無法及時準確的掌握空中的情況,也不能有效的指揮空中的戰鬥,空中的戰鬥顯得十分混亂了。這時雙方都發現原有的作戰指揮方法在這樣的情況下有點不太適用了。在這種混亂中,飛行員無法得到有效的指揮,許多情況下都要完全依靠自己,在此情況下,發生誤擊己的事就很正常了。相比之下,臺灣飛行員還要多注意一個問題,他們必須注意燃料的消耗情況,因爲他們已經不知不覺的深入了內陸,距其基地越來越遠了。

最讓解放軍想不到的是,臺軍的指揮系統竟是那麼的“弱”,只使用了一些簡單的攻擊方工就讓整個臺軍指揮系統處於混亂之中。原來臺灣軍隊爲了追求“現代化”,實現指揮的網絡化,建立了一個新的通信指揮系統,臺灣自稱其爲“天盾”系統。當這一系統建成之時,臺灣宣稱它是世界上最先進的通信指揮系統,實現了指揮的“網絡化”、“數字化”、“自動化”等等。現代化的指揮系統依賴於大型計算機是正常,也是必然的事,必竟計算機的速度快,可問題是計算機不能代替人。而臺灣人根本沒有意識到這一點,結果研究出來的“天盾”系統完全依賴於大型計算機。如果提起計算機,那麼臺灣人都會有一種自豪感,因爲臺灣擁有發達的IT產業,生產的計算機主板、硬盤等行銷全世界,還有大批的軟件人才,但這些都與個人電腦有關,而在大型計算機方面臺灣還不行,所以“天盾”系統使用的大型計算機都是從西方國家進口的,而且屬於民用型,因爲西方國家拒絕提供軍用型。可這些民用大型計算機並不適合於軍用,本身就存在許多問題。更讓人想不到的是臺灣爲了追求系統的先進性,竟採用了許多還不成熟的技術,使整個“天盾”系統本身就是非常不可靠的。

第11章

解放軍攻臺總指揮部內的大型顯示器上,紅色的小點代表解放軍的飛機,藍色的小點代表臺灣的飛機,這些紅點與藍點不時的增加或者減少,同時改變着位置。

關蒼海正在指揮大廳內,與大家觀看戰況,這時劉海風走了進來,還沒等劉海風開口,他就問道:“情況如何?”

劉海風回答:“情況很混亂,指揮、通信等全成了問題,許多部隊我們已經不能有效指揮了,敵我識別特成問題,已經多次出現誤擊事件。”

關蒼海說着:“不用怕!敵人的情況比我們還糟,不是嗎?”

劉海風應道:“是的,敵人的指揮系統比我們還混亂,預警系統也被打亂了,敵機羣已經被我們拖往了,可以關門了!”

是的,“打狗”計劃的第一階級“引狗入套”結束了,開始進入了第二階段“關門打狗”。

此時臺軍機羣已經深入大陸腹地,海峽上空僅有少數戰機。此時的戰況對臺軍十分不利,主力已經在不知不覺中被誘入內陸,後方空虛。現在一架E2T預警機又被擊落了,接替其任務的另一架預警機剛剛到位就受到攻擊,這是空三師9團長張仁藩所爲的,張仁藩被“雷陣雨”大隊搶走了任務之後,並沒有放棄,而是積極尋找機會,結果成功的將另一架預警機擊傷。臺軍的空中預警機被打掉後,預警雷達系統也受到反幅射導彈的攻擊,先是“雷陣雨”大隊發射的12枚反幅射導彈,然後是空2師的蘇30機羣發射了的數十枚反幅射導彈,這些導彈讓臺軍的雷達系統付出了不小的損失。

接到了反擊命令之後,在一旁觀戰多時的蘇27、殲10等先進戰鬥機和攻擊機羣開始行動了。空3師和空11師的主力部隊很快就分別在臺灣海峽的南北兩側各組成了一個大機羣,隨後兩個機羣立即實施迂迴,按計劃這兩個機羣將在海峽中部會合,這一行動被稱爲:“關門”。

今天楊威又親自率8架殲7出擊,去執行一項他本人很不願意接受的任務,掩護廈門附近的炮兵陣地,防備敵機可能發動的空襲。由於空中的戰鬥陷入了混亂,他們得以未受阻擋地到達待命空域。正在他爲沒有仗可打而難受時,收到了指揮部發來的敵情通報,敵機來了,那是一羣AT3B攻擊機,一共有16架,是前來攻擊解放軍炮兵陣地的。AT3B攻擊機機羣一接近金門,楊威就率隊迎面衝了去來。掛滿了武器的AT3B攻擊機顯得反應太笨了,當楊威把飛機拉起來,再翻個跟頭回過頭來,準備從敵機羣后面再次發動攻擊時,他看見天空中多出了好幾個降落傘,數架AT3B已經墜入大海,除下的幾架AT3B正在低空拼命的躲閃着,希望憑藉AT3B的低空低速性能躲過攻擊。可這沒用,很快空中又多出了幾個降落傘,好在這時4架F5E出現了。於是楊威率隊去應付那些F5E去了,除下的6架AT3B了,藉此機會棄彈奪路而逃,令解放軍地面防空部隊失去了立功受獎的機會。

這4架F5E雖然拼了命,可是F5E的性能不佳,很快就被打得四處逃命。今天楊威已經擊落了2架AT3B,現在又緊緊的咬住一架F5E,可就在他準備按動發射扳機將這架F5E變成自已的第3個獵物時,不知那來的一枚導彈在他眼前將那架F5E打得粉身碎骨,氣得他大罵:“混蛋!”他向四周望去,隊友已經將其它幾架F5E擊落了,但沒有發現那枚導彈是誰發射的。這時從東南面飛來了幾架飛機,他立即率隊衝了過去,可等到了近處才發現那是不是敵機,而是殲10戰鬥機,而且不是幾架,而是幾十架,他這才恍然大悟那枚導彈是這些殲10發射的。

楊威看到的就是屬於空11師的,空11師在南面,空3師在北面,它們如同兩扇大門,在大門內有臺軍的幾百架戰機。

這時臺軍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如果大門被關上了,那將是毀滅性的結果,於是“絕對不能讓大門關上!”的死命令下達了,已經深入內陸的戰鬥機接到了回防的命令,機場上待命的戰鬥機也紛紛起飛了,臺空軍的預備隊投入戰鬥了。

但這並沒有起到什麼作用,空3師與空11師很快就會合了,包圍圈形成了,在包圍圈內約有300架臺軍戰機。臺軍要打開包圍圈可不太容易!空3師和空11師都是精銳部隊,裝備是解放軍中最好的,擔任關門任務的飛行員更是精英中的精英。被包圍的臺軍戰機立即試圖擺脫解放軍戰鬥機的糾纏,實施突圍,可在剛纔的戰鬥中它們已經消防了大量的燃料和彈藥,且飛行員已經很累了。與它們糾纏在一起的解放軍戰鬥機怎能讓它們輕易走掉?一見敵機撤退就立即在後面緊追不放。撤退時本應進行交替掩護,可臺軍指揮系統正處於混亂中,已經無法指揮撤退行動了,於是突圈成了毫無組織的行動,很快就發展爲潰退。這時臺灣飛行員發現他們的飛機存在一個很大的弱點,那就是無法攻擊尾後的目標,這是一個幾乎所有戰鬥機都存在的問題。無法把追擊者擊退,那就只有靠速度擺脫追擊者。可這些飛機的速度並不比解放軍的戰鬥機快,IDF的發動機一直是被人嘲笑的對象,實際上IDF的速度只比殲6快點,殲7可以很容易的追上16比IDF快了很多,但當F16以最高速度飛行時,發動機的油耗是驚人的。殲7、殲8在設計時所強調的高空高速性能得到了很好的體現,在追擊中殲7往往是從高空俯衝而下,迅速達到兩倍於音速的速度,追擊中低空的敵機,殲8則以其高空高速的優勢將高空中的敵機擊落或趕到中低空讓殲7來收拾。這一場在超音速情況下進行的空戰中敵機又一弱點顯露出來了。無論是IDF,還是F16在設計上強調的都不是超音速飛行,在高亞音速狀態下的機動性還可以,可一旦超過音速飛機的機動性就變得很差,而殲7、殲8在這時依然保持着良好的機動性,所以被追者一旦被追上就很難擺脫。

臺軍投入全部預備隊實施解圍,可留做預備隊的都是一些老式飛機,而且飛行員的素質較差,好飛機和優秀的飛行員早就投入戰鬥了。只可惜這個包圍圍是在空中,如果是在陸戰中,那麼就不會有一個敵人能跑出這個包圍圈,因此最終還是有大量臺軍戰機得以衝出包圍圈。

當第一批臺灣戰機突出解放軍的包圍圈返回機場時,“打狗”計劃的第三階級“痛打落水狗”開始了。解放軍的攻擊機羣出擊了,由於臺灣的戰鬥機已經被拖往了,所以攻擊機羣未能受到空中攔截。不過還沒等攻擊機羣越過海峽中線,二炮導彈部隊就首先發言了。第一批發射的彈道導彈有12枚,其型號爲“東風”-21改,該導彈由“東風”-21改進而成,具有威力大和高精度的特點。爲此加裝了最新式的末端制導系統,最大限度地提高其精度,不過最大射程因此下降至500公里,還裝有一個重達一噸半的戰鬥部,這種戰鬥部最大特點是能夠將彈着點周圍300米內的軟目標摧毀,用於對付雷達和防空導彈陣地最有效。這批“東風”-21改是以臺灣的遠程預警系統和重要的防空導彈陣地爲目標,當它們發射之後,雖被美國人的預警系統發現,有關情況也通報給了臺灣方面,可是對於這些導彈,臺灣自以爲豪的“愛國者”導彈系統根本沒有機會實施了攔截,原來臺灣使用的攔截方案是按美國人提供的,而這一方案只適合於老式的彈道導彈,而對這些彈道導彈沒用,結果臺灣人只能眼睜睜的看着這些導彈全部準確的命中目標,於是臺軍失去了對彈道導彈的預警能力,“愛國者”導彈系統失去作用,雖然不是裝備全毀,但已經無法使用。只可惜“東風”-21改解放軍只裝備了12枚,因爲這些導彈生產不易、成本太高,這一次就被全用完了。

解放軍接下來發射的導彈有31枚,全是些老式的中遠程彈道導彈。這些導彈本來即將退役的,可爲了鍛鍊部隊,也是爲了清除這些無用的“庫存品”,在換裝了常規彈頭之後將這些導彈用於實戰。於是它們成爲世界上第一批被用於實戰的戰略導彈和中程導彈,而且是在內戰中。失去了對彈道導彈的遠程預警能力的臺灣,雖然還能從美國人那裡得到遠程預警情報支持,可是這些情報根本無法用於實施攔截。受到這批彈道導彈攻擊的是花蓮和臺東機場,因爲這兩個機場的位置是在臺灣島的東部,使用飛機進行攻擊不太容易。這些導彈的性能雖不是太好,可是數量很多。導彈在機場上留下了一個又一個巨大的彈坑,巨大的彈坑使機場等於被費棄了一樣。一位生還者對當時的回憶是:“那彷彿是世界末日,太可怕了!”

巡航導彈緊接在彈道導彈之後落下,這次解放軍一共發射了一百枚巡航導彈。由於臺灣一直重視彈道導彈的防禦問題,而對巡航導彈的防禦問題根本沒有認真對待過,所以除去幾枚因故障失事的巡航導彈之外,全部擊中目標。巡航導彈攻擊的目標是臺灣的防空導彈系統。在本是彈丸之地的臺灣,衆多的人口對土地的需求很大,不僅沒有太多的土地供軍隊使用,而且經常是居民與軍隊爭奪土地。結果在臺灣島上能部署防空導彈陣地的地方太少了,所以防空導彈不能隨便的轉移陣地,許多防空導彈部署在固定的陣地之上,結果在巡航導彈的打擊下損失慘重,尤其是以大型防空導彈的損失最重。這些巡航導彈是爲此專門設計的,其特殊設計的戰鬥部在目標上空爆炸之後,能將周圍數百米內的非裝甲保護的目標摧毀,而大部分防空導彈設備是沒有裝甲保護的。

巡航導彈的攻擊剛結束,解放軍的攻擊機羣就對臺灣的各機場發動了空襲。可是這時臺軍的大部分戰鬥機不是在機場上加油,就是已經消耗完彈藥和油料之後,正準備降落,能夠實施攔截的戰鬥機不僅數量少得可憐,而且很快被解放軍的戰鬥機拖住了。臺灣不得不依靠地面防空火力來實施防空作戰,雖然失去了戰鬥機的支持和大量的防空導彈,但臺灣的防空能力依然不低,臺灣投入防空的鉅額經費可是沒白費。在臺灣地面防空部隊的拼命抵抗下,解放軍付出了相當大的損失。好在解放軍的數量優勢發揮出了作用,損失一架之後又會有另一架出現,在連續不斷的打擊下臺灣付出慘重的損失。在解放軍飛行員手中無制導能力的火箭和炸彈就象長了眼睛一樣,以極高的命中率摧毀目標,不過飛行員還是希望能夠使用有制導能力的導彈和炸彈攻擊目標,因爲這些武器對飛行員的要求太高了,而且付出的損失也大。雖然臺灣的戰機性能與飛行員的素質並不比解放軍的差,但有限的兵力讓臺灣吃盡了苦頭,兵力根本不夠分配。臺軍的指揮官們還發現臺灣島太小了,根本沒有後方可言,全部目標都在解放軍飛機的作戰半徑內。不過臺灣多年來花在機場建設上的錢還是沒白花,堅固的機庫尤其是“佳山”計劃的實施爲臺空軍提供了一個不可摧毀的掩護所,使許多戰機得以在空襲中生存下來。

很快解放軍的攻擊機郡就消耗光了彈藥,紛紛返航了,於是激烈的戰鬥結束了。

在簡單地統計了一下情況之後,劉海風向關蒼海報告道:“我軍取得了重大勝利,消滅敵機約200架,敵預警系統被基本摧毀,重創敵防空系統。不過我軍也損失各型飛機達150架以上。”

聽了報告之後,關蒼海說道:“很好嘛!損失雖然多了點,不過敵人的損失比我們大,還有我們可以馬上得到補充,而敵人不行。”

“是的,經此一戰,敵人失去了戰爭的主動權,但存在的問題也暴露出來了。我們僅集中力量摧毀了“愛國者”等較先進的防空導彈系統,不過原以爲威脅不大的“鷹式”、“小榭樹”等防空導彈,在戰鬥中構成相當大的威脅,對高炮火力的威脅也估計不足,結果付出了許多不必要的損失。不過最大的問題還是在指揮通信方面,由於指揮通信能力的限制使空戰中出現了混亂局面,原有的指揮方式也存在問題。看來需要調整一下空襲方案,不過這就需要一些時間,那麼下一步的作戰計劃就要向後推了。”

“可以對空襲計劃進行調整,但要快點。”

於是整個上午雙方沒有再次發生大規模空戰。臺灣空軍因損失慘重,已無力主動出擊了。臺灣的損失可謂“慘重”,損失了200多架戰機,遠程預警系統被破壞了,地面遠程雷達包括民用的和軍用的都被摧毀了,4架空中預警機中完全損失了2架,其中一架是“雷陣雨”大隊擊落的,另一架在空襲中被擊毀,還有一架空中預警機在戰鬥中被導彈擊傷,也就是空3師9團長張仁藩的戰果,只剩下一架完好的,不過也因發動機有問題而飛不了,這可能是它沒有被擊毀的原因,當然臺灣還有2架完好的空中預警機,不過此時還在美國等着交貨。臺灣飛行員接到了不得越過海峽中線的命令。解放軍則在總結經驗,制定新的作戰方案,同時派出了偵察機對臺灣實施空中偵察。

對於不斷出現在臺灣上空的偵察機,臺灣人幾乎是無可奈何,原來這些偵察機都是殲偵-8,一種由殲8早期型改裝的偵察機。由於臺灣的遠程預警系統被破壞了,所以殲偵8只有在接近臺灣島時才能被發現,能留給臺軍實施攔截的時間就不多了。殲偵8飛行高度達到萬米以上,處於臺灣經過空襲之後保存下來的地面防空武器射程之外,只能由在空中擔負戰鬥值班的戰鬥機有機會去攔截殲偵8,可是殲偵8達到兩倍音速以上的速度讓臺灣飛行員一時無法適應。更讓臺灣飛行員不能適應的是解放軍總是進行大量的佯動,讓人無法知道偵察機何時從何處衝來,採用什麼航線,目標是那裡,有時還以偵察機爲誘餌,伏擊臺灣的戰鬥機,讓人防不勝防。

13日中午時分,“海龍”號正在潛望鏡深度低速潛航,艇長阮天山正通過潛望鏡觀察着水面上的情況。現在他要做的是最終確認目標,聲納不久前發現一大型目標正向他們駛來,可潛艇的聲納可以確定船的位置、航速等情況,要確定船的國籍等,只能用人的肉眼。他終於看清楚,那是一艘大型集裝箱貨船,從船身上的標誌看,那是中國遠洋運輸公司的船,通過與資料的核對,進一步確認這一點,並且知道該船的船名爲“黑河”,是往返於中美之間的定期貨輪,在可攻擊的目標範圍內。經過仔細的偵察,他確信附近還沒有解放軍的艦隻或飛機,於是決定實施攻擊。

“黑河”號的幾位船員正在船甲板上聊天,這時一位船員突然大叫到:“那是什麼?”並且用手指指着左弦外的海面,其它幾位船員順着他所指的方向望去,發現不遠處的水下有一個東西,看上去象一條“魚”,但後面帶有不太明顯的

第46章 第51章 第1節 第3節 第58章 第38章 第1節 第60章 第3節 第3章 第1節 第3節 第49章 第2節 第3節 第24章 第1節 第17章 第18章 第56章 第19章 第61章 第60章 第1章 第25章 第1節 第1節 第46章 第30章 第3節 第4章 第62章 第8章 第26章 第1節 第44章 第41章 第8章 第10章 第3節 第3節 第1節 第2節 第3節 第9章 第2節 第64章 第46章 第2節 第23章 第21章 第42章 第3節 第1節 第16章 第3節 第2章 第53章 第17章 第2節 第1節 第1節 第54章 第57章 第3節 第3節 第64章 第1節 第1節 第33章 第61章 第1節 作者的話第34章 第1節 第38章 第2節 第50章 第2節 第52章 第27章 第29章 第22章 第2節 第2節 第59章 第1節 第52章 第3節 第48章 第3節 第45章 第3節 第39章 第6章 第1節 第3節 第3章
第46章 第51章 第1節 第3節 第58章 第38章 第1節 第60章 第3節 第3章 第1節 第3節 第49章 第2節 第3節 第24章 第1節 第17章 第18章 第56章 第19章 第61章 第60章 第1章 第25章 第1節 第1節 第46章 第30章 第3節 第4章 第62章 第8章 第26章 第1節 第44章 第41章 第8章 第10章 第3節 第3節 第1節 第2節 第3節 第9章 第2節 第64章 第46章 第2節 第23章 第21章 第42章 第3節 第1節 第16章 第3節 第2章 第53章 第17章 第2節 第1節 第1節 第54章 第57章 第3節 第3節 第64章 第1節 第1節 第33章 第61章 第1節 作者的話第34章 第1節 第38章 第2節 第50章 第2節 第52章 第27章 第29章 第22章 第2節 第2節 第59章 第1節 第52章 第3節 第48章 第3節 第45章 第3節 第39章 第6章 第1節 第3節 第3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