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這番話,劉鴻訓的心神爲之狂震,頓時明白了崇禎的良苦用心,其中的那莫大企圖,這不是在故意找茬,破壞和談,而是用意深遠,從某種程度上來講,就是想yāngē後金,將其肢解,使得後者成爲一個只懂得打打殺殺的莽夫。
藉助這個機會,後金迫切地希望和談,一舉重創對方的文官組織機構,使得後者再次變爲一個遊牧性質的朝廷。
作爲一名文官,作爲一個大明的朝中重臣,劉鴻訓深有體會,更明白一點,只懂得衝鋒陷陣的武將,並不可怕,反而很容易控制。
即便身手再如何的了得,即便是有着萬夫不當之勇,那也只是一介武夫,並不足爲慮,只需略施手段,就能將其收服,爲己所用。
同樣的道理,只是單純的尚武國家,卻沒有文官相輔,威脅性並不大,也難以長久下去。
至今爲止,在大明這二百多年的歷史裡,在這絕大多數的時間中,無一不在闡述這一個道理,控制武將的最好辦法,就是採取愚昧之策,讓其成爲只懂得衝鋒陷陣的莽夫,指揮權掌握在文官手裡。
毫無疑問,皇上就是打着相類似的主意,以更加柔和而隱蔽的手段,不斷地削弱建奴,使其自我摧殘,一點一點地走向消亡之路。
衆所周知,一個正常的國家,就應該文武兼備,文官主政,武將主征伐,一旦發生失衡,都將對國家造成難以想象的損害,不僅僅像是一個跛腳鴨那般。
沒有文官的治理,也就意味着,這個國家的內政將會十分的混亂,陷入自我消耗的境地,難以形成內部的循環機制,以民生養軍隊,而後者保家衛國,抵禦外敵。
不難想象,一旦後金沒有了文官主政,治理天下,對於現在的後金而言,無異於雪上加霜,短期還看不出來,一旦日子久了,就會顯現出來,無法做到自給自足,休養生息,若是一味地只靠漁獵和搶劫,根本就無法長久下去,更無法快速地恢復元氣。
畢竟,只靠一味地劫掠,騷擾他國的邊境,從而獲得財富,並不是長久之計,更不是國家發展壯大的根本途徑。
這一刻,劉鴻訓的心態變了,折服於崇禎的深謀遠慮的同時,已經從心底裡接受了這個計劃,破壞後金的官制,從而破壞後金內部的自我恢復能力。
換而言之,若是能夠達到目的,就等於剝奪了後金的發展潛力,國勢只會越來越弱,最後成爲不入流的小國,直至消亡於歷史的長河之中。
“皇上,綜合各方的消息,以微臣的初步判斷,野豬皮不可能不知道那些文官的重要性,他能答應嗎?”
劉鴻訓的語速稍稍放緩,停頓了一下,深深看了崇禎一眼,緊接着繼續說道:“如果只是一兩個,十個八個,交出來也就算了,殺了也就殺了,但是,皇上您羅列的這份名單,幾乎涵蓋了野豬皮創建的文館的大半成員,其他的文官更是多達近百位。”
“不難想象,如果野豬皮真得答應的話,等同於自廢武功,後金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他推行的那些重農政策,幾乎是不可能再實施了,皇上,野豬皮會答應這個條件嗎?交出名單上的所有人?”
“當然會~!”
崇禎依舊是那麼的自信,對於這份名單上的後金官員,就好像有着十足的把握,志在必得,卻未說出自信的原因,仰仗所在。
“好了,劉尚書,不用再在這個問題上糾結,你只需將朕的要求告訴建奴的使臣,將這份名單交給他們,即可。”
“是,皇上,微臣遵旨。”
“劉尚書,稍等一下”
這個時候,就在劉鴻訓答應一聲,就要躬身退去之時,崇禎忽然將其叫住了,整個人的神色也變得鄭重無比,看到劉鴻訓投來十分疑惑的神情,進而幽幽說道:“劉尚書,朕不希望再出現萬曆年間的朝鮮之役那種情況。”
一時間,猶如天馬行空一般,突然說到這個話題,劉鴻訓沒有反應過來,沒有明白崇禎的意思,整個人有一些發呆,而後者自顧自地說了下去。
“想當初,爲了將倭寇趕出朝鮮,朝廷投入了大量的兵力、物力和財力,戰事持續了將近兩年,朝廷才取的一定的優勢,使得倭寇不得不提出和談。”
“然而,結果卻是,沈惟敬之輩,卻仰仗着通曉倭寇之語,欺上瞞下,暗中答應豐臣秀吉,也未將事情的真相告訴朝廷,釀成了嚴重後果,爲日後的第二場戰爭埋下了禍根。”
“當時的兵部尚書石星,更是在知道了真相之後,居然是膽大包天,繼續隱瞞,弄出了一個和談的假象,使得朝廷真得以爲,倭寇會退兵朝鮮,致使整場戰爭持續了七年之久。”
......
漸漸地,聽着崇禎的這番言語,猶如是在追憶一般,劉鴻訓已然明白了對方的意思。
沈惟敬事件,絕對是震驚天下的一個外交恥辱,堂堂的大明王朝,居然被一個官員騙得團團轉,堪稱是史無前例了。
當所有人都以爲,和談成功,倭寇答應了大明的全部條件,撤兵朝鮮;從此與朝鮮修好,不得再犯;只冊封而不得求貢。
然而,事實卻是,豐臣秀吉提出的議和條件:迎娶大明公主爲日本tiānhuáng後;發展勘合貿易;明、日兩國武將永誓盟好;京城及四道歸還朝鮮,另外四道割讓給日本;朝鮮送一王子到日本,作爲人質;交還所有的俘虜,包括朝鮮的二王子以及諸多官吏;朝鮮大臣,永誓不得背叛日本。
毫無疑問,先不說其他條件,暫且不論沈惟敬的彌天大謊,單單是第一條和第四條,就是在嚴重的挑釁大明的尊嚴和底限,絕不允許,也絕不會答應的事情。
wωw¤ TTKдN¤ Сo
皇明祖訓有云: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
關於第一個條件,迎娶大明公主,作爲日本的tiānhuáng後,自不必多言,雖是迎娶,但與和親無異?至於第四條,朝鮮雖是一個國家,但卻是大明的藩屬國,若是答應的話,與割地求和有什麼區別?
何況,豐臣秀吉提出議和條件,這本身就是在挑釁大明的尊嚴和國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