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章 收復遼東失地(四)

“貝勒爺,如果是正常情況,確實是如您所說,憑那些商人的實力,暗中培植起來的私人武裝,真得打起來,就算是當地的城防營,也拿他們無可奈何,更不用說全部被捉?”

“那,範先生,爲何會出現那種情況?”皇太極忍不住地問了一句,隱隱有着急切與催促之意。

“啓稟大汗,查抄與逮捕範永鬥他們,乃是大明朝廷密謀已久,有着詳細的行動計劃,事前,不僅從其他地方調去了一支精銳部隊,在城外嚴陣以待,更是有大量的錦衣衛混入城中,趁着他們不備之時,悍然發難,範永鬥他們的私人武裝幾乎沒有發揮到絲毫作用。”

“而且,整個密謀過程,明廷做得極爲謹慎,事前居然沒有一點的風聲走漏,就好像臨時起意一般,範永鬥他們根本沒有一點的防備,還不知道怎麼回事兒呢,一家老小就被錦衣衛和東廠的番子給全部抓住了。”

“由於範永鬥他們全部被抓,羣龍無首、沒有人指揮的私人武裝,就變成了一羣羔羊,沒有做出任何的抵抗,就全都繳械投降了。”

經過范文程的這一番講述,沒有一個人再抱有一幻想,如此情形,那些山西商人就沒有一點逃脫的可能。

此刻,就算是一個再如何愚魯之人,反應再如何的遲鈍,也明白,這件事情有多麼的嚴重,將會意味着什麼?

買不到東西,可以忍一忍,可是,一旦失去了關於中原的消息,明廷的各種消息,是一個什麼情況,後金的處境將會非常不妙,甚至於還很危險。

雖未挑明,但衆人的心裡很清楚,之所以屢次抵擋得住明軍的攻勢,女真人強悍的作戰能力只是一方面,主要還在於,對於中原的局勢把控和了解。

確切的來說,就是事先知道了明軍的行動,知道了明軍將領的計劃,後金才能夠從容以對,以優勢兵力,集中攻擊明軍的薄弱之處。

否則的話,後金總人口不過二十萬左右,加上蒙漢,兵力也不過十萬有餘,怎麼可能擋得住明軍的大舉進犯?

凡此種種,根據以往的經驗,他們這些人,對於“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這句話,有着極爲深刻的瞭解,更是奉爲行動準則,變成了一種習慣。

若是對敵人的情況一點都不瞭解,猶如聾子、瞎子一般,後果將會有多麼的惡劣,可想而知,而又難以相信,讓人心驚,讓人不安,讓人心中忐忑。

一時間,汗庭裡面的氣氛再次變得死氣沉沉起來,每個人的心情都是那麼的凝重,一副心事重重的樣子。

“真是沒有想到,崇禎這個黃口小兒,年紀輕輕的,居然就這麼厲害,就有如此手段,多少年了,好久沒有聽說過大明動輒就滅人滿族,就連別人的親朋好友也不放過,一下子還不是一兩家,而是整整八家,這份鐵血手段,還真是罕見。”

“還有這份眼光與心思,真夠毒辣和敏銳的,咱們與範永鬥他們之間的關係,暗中的往來,數十年沒有被人發現,就連天啓和萬曆都沒能察覺,才登基不過兩年,居然就發現了,那麼短的時間,就掌握了那麼多的證據,簡直就是匪夷所思。”

“最爲關鍵的是,就是這份深沉的心機,讓人心驚,居然藉助山西商人的風波,極大地震懾了中原的那些士紳,利用輿論,逼迫他們繳納和補繳稅款,讓人不佩服都不行。”

......

猶如自言自語一般,說這些話之時,代善的神色分外凝重,更有一絲憂慮縈繞於眉宇之間。

通過情報網,範永鬥等人遞送的情報,皇太極對於中原的情況極爲了解,山西八大商人風波,被滅了滿族,他關心的不僅僅是後金在關內的情報網徹底被摧毀,再組建的話,將會非常的困難,費時費力。

皇太極主要關心的還是,因此而衍生的諸多效應,大明之弊,人人都說是在黨爭,而他卻不然,認爲這一切的根源所在,而是那些士紳,通過個人或團體的影響力,影響着大明朝局的發展。

不難想象,一旦士紳被收拾的服服帖帖,老老實實地做小老百姓,崇禎今後的施政,將會更加的通暢,得心應手。

至於那些整飭軍紀、土地改革等等,都不過是一時的治標,並不能解決根本問題。

只要是明君當政,一心志在強大大明,再有足夠的耐心,假以時日。完全可以辦得到。

所以,聽到范文程的這番話,相比於代善的震驚與感慨,皇太極更加關心的卻是崇禎這個人,通過之前得到了種種消息,分析崇禎這兩年的施政,這個年輕的皇帝是一個極爲恐怖的存在!

根據自己的分析,得出了一個令人心驚的結論,皇太極相信,如果大明一直都是由崇禎當政,在以後的日子裡,後金的處境將會倍加艱難,越來越不好。

“貝勒爺,在範某看來,恐怕這些事情並不是出自於崇禎之手,而是在他的身後,另有高人存在,暗中幫忙策劃着。”

范文程突然來了這麼一句,使得衆人的心中一動,似乎是被點撥了一般,皇太極的眸子裡更是點點光芒閃爍,一旁的鰲拜更是猛地一拍大腿,粗聲粗氣道:“是啊,範先生說得有理,就算是崇禎那黃口小兒,從孃胎裡就開始瞭解大明政事,對於那麼的弊病,也不可能那麼的清楚啊~!”

“何況,自從其祖父萬曆皇帝之後,還有其父明光宗、其兄明熹宗,儘管這兩位都是短命皇帝,前者登基不過一個月,後者執政不到七年,崇禎又怎麼可能知道,他會成爲大明的皇帝?”

“如此短的時間裡,對於一個十八歲的少年,能夠扳倒魏忠賢,有效地壓制黨爭,就算是妖孽般的天才人物,表現也不過如此,怎麼可能還有後續的一連串明智之舉?”

“在崇禎的背後,如果說沒有這麼一個人,爲他出謀劃策,制定相應的行動細則,打死我也不相信,登基之時,不過是十六歲,登記之前,從未離開過京城,這麼一個少年,能夠做到這些驚人之舉,幾乎沒有犯錯的地方?”

然而,鰲拜的這番出言之語,看似無心,看似大大咧咧,看似是一時的有感而發,卻給衆人以極大的啓迪,由不得皇太極不得不深思,考慮存在這種可能。

畢竟,崇禎的表現地太過妖孽,妖孽的幾乎令人髮指,令人感覺,這不像是凡人所爲,而是出自於神人之手。

第三百六十二章 收復遼東失地(四十六)第二百一十二章 決絕的否定第六百二十五章 新難題第二百六十三章 扭虧爲盈第一百六十章 變質的沐府第四百七十三章 新的條件第五百二十六章 遲則生變第六百五十一章 不想做得太絕第四百三十一章 敲打第二百四十八章 三要素第六十章 喜訊第九十七章 尷尬第三百四十七章 收復遼東失地(三十一)第四百九十三章 皇權與教權的衝突第五十章 膽戰心驚的李祖白第三百四十四章 收復遼東失地(二十八)第一百零二章 震懾第二百二十五章 近乎於下馬威的開場白第二百五十七章 “活體”試驗第四百二十六章 一字之差第二百一十二章 決絕的否定第四百四十章 餿主意第二百零五章 分析第五百一十八章 遼東局勢大變第六百五十六章 試運營第四百三十章 輿論壓力第五十八章 不該啊第六百零四章 統一計時第七十四章 “合適”的內閣首輔第三百零三章 孫元化的好意第三百一十五章 身心俱疲第四百五十五章 佔盡優勢第三百三十七章 收復遼東失地(二十一)第二百一十章 衆人皆疑惑第五百六十一章 前科第五百四十一章 配合第三百七十六章 收復遼東失地(六十)第二百零四章 迂迴勸說第四百零四章 培養新一代的黔國公第四百七十八章 苛刻的條件第五百七十九章 貿易的條件第二百五十一章 好言相勸第二百二十六章 另一項重任第二百四十章 貨幣戰爭(五)第六百零三章 名利雙收第四百九十二章 大搞軍事演練第一百零四章 悲催的父子倆(一更)第三百八十五章 收復遼東失地(六十九)第九十七章 尷尬第九十三章 東南捷報第四百六十五章 籌碼第二百七十七章 機會第四百四十三章 紐帶第四十五章 帶頭作用第三百四十一章 收復遼東失地(二十五)第三百一十五章 身心俱疲第九章 山西八大奸商(求收藏求推薦)第二十二章 另一個重要任務第三百九十八章 宗教衝突第四百五十五章 佔盡優勢第二百五十七章 “活體”試驗第二百三十六章 貨幣戰爭(一)第一百九十五章 取巧手段第三百一十一章 沒有絕對的信任第五百八十五章 決心第四百六十五章 籌碼第五百九十一章 最糟糕的情況第二十一章 孫傳庭第四十九章 “將軍的搖籃”第一百八十三章 積分制比武第一百一十六章 反常表現第三百一十九章 收復遼東失地(三)第二百七十一章 不利局面第五百六十九章 留有餘地第三百八十三章 收復遼東失地(六十七)第五百七十七章 不對勁第四百四十一章 更深層次用意第三百九十七章 臨別交代第三百零五章 最爲緊張的霍維華第二十章 眼饞拍賣行第六百五十九章 新的規則(大結局)第二百八十一章 諸多弊病第五百八十七章 千萬兩級別第一百一十八章 疑惑不解的張書堂第四百三十七章 第三禍患第五百二十四章 絕望了第六百零五章 第一受害者第三百二十章 收復遼東失地(四)第四百九十六章 榜上有名第二百五十七章 “活體”試驗第三百四十三章 收復遼東失地(二十七)第五十三章 意義非凡第五百七十六章 一個機會第九十八章 剎那的共識第五百一十三章 暴利第五百一十五章 裁撤衛所制第一百三十一章 心有餘悸第三百六十章 收復遼東失地(四十四)第五百零一章 亦師亦徒第九十三章 東南捷報
第三百六十二章 收復遼東失地(四十六)第二百一十二章 決絕的否定第六百二十五章 新難題第二百六十三章 扭虧爲盈第一百六十章 變質的沐府第四百七十三章 新的條件第五百二十六章 遲則生變第六百五十一章 不想做得太絕第四百三十一章 敲打第二百四十八章 三要素第六十章 喜訊第九十七章 尷尬第三百四十七章 收復遼東失地(三十一)第四百九十三章 皇權與教權的衝突第五十章 膽戰心驚的李祖白第三百四十四章 收復遼東失地(二十八)第一百零二章 震懾第二百二十五章 近乎於下馬威的開場白第二百五十七章 “活體”試驗第四百二十六章 一字之差第二百一十二章 決絕的否定第四百四十章 餿主意第二百零五章 分析第五百一十八章 遼東局勢大變第六百五十六章 試運營第四百三十章 輿論壓力第五十八章 不該啊第六百零四章 統一計時第七十四章 “合適”的內閣首輔第三百零三章 孫元化的好意第三百一十五章 身心俱疲第四百五十五章 佔盡優勢第三百三十七章 收復遼東失地(二十一)第二百一十章 衆人皆疑惑第五百六十一章 前科第五百四十一章 配合第三百七十六章 收復遼東失地(六十)第二百零四章 迂迴勸說第四百零四章 培養新一代的黔國公第四百七十八章 苛刻的條件第五百七十九章 貿易的條件第二百五十一章 好言相勸第二百二十六章 另一項重任第二百四十章 貨幣戰爭(五)第六百零三章 名利雙收第四百九十二章 大搞軍事演練第一百零四章 悲催的父子倆(一更)第三百八十五章 收復遼東失地(六十九)第九十七章 尷尬第九十三章 東南捷報第四百六十五章 籌碼第二百七十七章 機會第四百四十三章 紐帶第四十五章 帶頭作用第三百四十一章 收復遼東失地(二十五)第三百一十五章 身心俱疲第九章 山西八大奸商(求收藏求推薦)第二十二章 另一個重要任務第三百九十八章 宗教衝突第四百五十五章 佔盡優勢第二百五十七章 “活體”試驗第二百三十六章 貨幣戰爭(一)第一百九十五章 取巧手段第三百一十一章 沒有絕對的信任第五百八十五章 決心第四百六十五章 籌碼第五百九十一章 最糟糕的情況第二十一章 孫傳庭第四十九章 “將軍的搖籃”第一百八十三章 積分制比武第一百一十六章 反常表現第三百一十九章 收復遼東失地(三)第二百七十一章 不利局面第五百六十九章 留有餘地第三百八十三章 收復遼東失地(六十七)第五百七十七章 不對勁第四百四十一章 更深層次用意第三百九十七章 臨別交代第三百零五章 最爲緊張的霍維華第二十章 眼饞拍賣行第六百五十九章 新的規則(大結局)第二百八十一章 諸多弊病第五百八十七章 千萬兩級別第一百一十八章 疑惑不解的張書堂第四百三十七章 第三禍患第五百二十四章 絕望了第六百零五章 第一受害者第三百二十章 收復遼東失地(四)第四百九十六章 榜上有名第二百五十七章 “活體”試驗第三百四十三章 收復遼東失地(二十七)第五十三章 意義非凡第五百七十六章 一個機會第九十八章 剎那的共識第五百一十三章 暴利第五百一十五章 裁撤衛所制第一百三十一章 心有餘悸第三百六十章 收復遼東失地(四十四)第五百零一章 亦師亦徒第九十三章 東南捷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