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人的精神狀態一直很怪。
他們那一股子想要投靠長老,但又希望某位長老三天兩頭門,不出來投靠天下永無寧日啊的勁頭簡直了。
不多說什麼,大明朝在帝都幾千大大小小的官兒,最後陪着崇禎死去,殉國的多少個?有一百個嗎。
當然了,以長老們的能力,消化了這些儒生不難,但是改變他們的思想基本不指望。
事實,如果不發生從自大而到達自卑的窘態,已經不錯了。
這種對自我的全面否定,可伏爾泰借國來打壓歐洲街貴族政治和化,要恐怖的多,是一種來自內心深處的自卑感,是一種接受自己劣等的絕望感。
於是乎,這些知識精英,開始認爲國之所以落後、腐敗是因爲舊的傳統化在作祟;而舊傳統化之所以這樣頑固是因爲漢字。因此要想拯救國,必須掃除舊化;而要掃除舊化,必須先廢掉漢字。
這時候的知識精英,已經不再執着於穿不穿漢服,留不留漢發的表面問題了,而是開始糾結要不要廢除漢字這種更高級的階段了。連魯迅這種人物,都號召大家不要讀國書。
所有人都讀西方書的結果,是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全面被西方人同化,開始以西方人的方式思考問題,認知世界,這樣的國人還是國人嗎?直到許久之後,國的硬實力飛速增長,才終於開始有一批本土學者,開始挑戰這些觀念,提出用國傳統的知識來解決國問題,而不是一味的藉助於西方的經驗。
但那已經是好久之後了。
清末大量知識精英全面否定國的情況,雖然最重要的原因是硬實力的缺失,讓國家一次次受辱,人反思過後認爲歸咎於化層面,在加西方人有意識的推波助瀾,將國化徹底踩進了爛泥裡。
但是,不得不說,儒學到了此時,真是讓人哭笑不得而又無可奈何,反正是一句話,功勞都是他的,哪怕與儒家的人毫無關係,也可以牽強附會,錯誤都是別人的,哪怕出主意的執行的出錯的全都是儒生,隨便在底下找個屌絲做替罪羊還不難?
如果成長在一個國國力蒸蒸日的時代,較能客觀評價傳統化,接受國過去的落後,有化的因素,因爲長達數千年的驕傲自滿,把傳統化好的不好的,都當成優秀成分,一代一代傳承下來,自然會有許多積弊。
把精神停留在纏腳,納妾這樣膚淺的層面,這些當然是最顯眼的腐朽化,是要打擊清除的。但卻也是最粗淺的外觀,李向前更看重的是那些深層次的原因,如化失去了活力。
什麼叫失去了活力?
這個李建泰幾乎是活死人了,他一門心思的是想把自己的家產從那些泥腿子那搶回來,既然不行的話,那退而求其次,專心在保定發財。
但是保定的情況很糟糕,在這裡種地不是一個很好的差使,主要是人不多了,而地多的多。
但這些大明朝的精英,可能還不如農民出身,大字不識的人有闖勁兒,到目前來說,除非是硬性委派,大明讀書人願意自己離開本土去海外看看的,無。
歷史這個時代僅有的去海外的,居然是那個去日本求救兵的朱舜水。
簡直可笑,才幾十年前日本剛剛被大明揍了一頓啊。
所以長老們哪怕表面給了一些物質待遇,內心對這些儒生的鄙視早已化不開了。
幾百年來,他們已經習慣了這樣的模式:讀書,開竅,科舉,做官,貪污,享受,生兒子,讀書……
稍微偏離一點的行爲,都被視爲是邪惡而錯誤的,無論是賭錢或者讀非科舉書籍的行爲,當然了,把小丫鬟拉進房還是值得鼓勵的,多子多孫嘛。
化失去活力,不會向前發展,而是固守老傳統,不是向前看,而是向後看,國化開始失去活力這個趨勢,大體是從漢代到我大清時代一路向下的。
漢武帝支持董仲舒推行的獨尊儒術,是一個重要的因素,因爲儒家開始統治政治領域,也統治了最重要的資源分配權力,化發展也是需要資源來滋養的,其他化思想都失去了資源滋養,自然而然慢慢沒落了。
儒家越強勢,化越沒有活力,這個大趨勢始終沒有變過。
活力是什麼?是對外界,對爲止世界的好心。
但後世無知人將國化的沒落全部推給儒家,這是偏頗的,起碼李向前明白,儒家化只是傳統化的一部分。
國明的主體,是原明,國曆史的進程,既是一部儒家明漸漸排擠、融合其他明,也是一部原明排擠、融合其他明的歷史進程。
而原明的發源,在春秋戰國時期,這時候百家爭鳴,儒家只是其一種,當然是其最重要的一種,跟墨家、道家是最強大的三個思想流派,當時稱爲顯學,相法家早期只是一個小流派而已。
在春秋戰國百家爭鳴的時代,國化總體來說,跟西方化是處於同一水準的。絕不希臘、羅馬明差分毫。
到秦始皇一統天下的時候,國明已經明顯超越了西方明。秦始皇掃六合的時候,羅馬人還停留在奴隸制時代,無論西方人怎麼粉飾,也不能說那時候的西方是先進的,巨大的明代差,表現在具體方面,是秦漢時期的國,無論是人口還是軍隊都遠超西方。
不要說什麼羅馬軍團如何如何了,一堆跑跑不動,攻堅不足的傢伙,也是欺負明程度不高的北方高盧蠻子還行,遇見日耳曼蠻子撲街是必然的。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人口要增長,在技術能力大體相等的程度,一定是管理更出色,爭奪資源能力更強的國家和民族增長,而管理混亂,爭奪資源能力弱的國家和民族,只會消亡。
所以在古代,國人口長期保持領先,是國的管理能力更強,對資源的開發能力更強的原因。
有人說人口多是因爲國人能生,是國人多子多福的舊思想作祟。這又是一個笑話,隨便懂點生物學,生物的兩大基本特徵是新陳代謝和繁殖,繁殖能力是生物的最重要能力之一,如果說西方人在生育能力根本不如國人種,那隻能說他們在生物層面,國人劣等。
可事實,西方人同樣是很能生的,澳大利亞、加拿大和美國早期的移民,因爲擁有充足的資源,平均一個家庭七八個人的情況十分常見。因此西方人口長期不如國人口的原因在於他們落後的管理水平和對資源開發利用的低效,管理水平差造成羣雄割據,因爲他們沒有管理幾千萬人的能力,只能管理幾十萬數百萬人而不分裂,於是戰爭頻仍,沒有一個穩定的讓人口滋長的環境,對資源的開發利用效率低,同樣的土地養活不了跟國一樣多的人口,歷史數據也證明,工業革命之前,國土地的單產是全世界最高的。
工業革命之後,西方人口開始飛速增長,國人口從佔地球人口三分之一急速下降,到最後被印度超越,其實這纔是一種落後的體現,因爲你從世界汲取資源,養育後代的能力下降了。
藉助工業革命之力,白種人成爲三大人種,平均資源和富裕程度最高的人種,表現的是他們汲取資源的能力增強了。
造成國落後的表面現象是西方誕生了工業革命,將人類明推進到了工業時代,而國卻停留在農業明時代,這種明的代差,當年秦漢的郡縣制歐洲的奴隸制更大。
實際原因在於,產出。
當一個女大學生只要拿着手機約一些大叔,啪啪啪一頓,可以獲得哪怕她畢業後一年也賺不到的大筆金錢的時候。
當一個男生辛辛苦苦寫了一夜代碼,發現自己所得不過某些人的玩區塊鏈詐騙所得。
當一個小孩子發現學校裡不再學習成績,而是誰家有幾百套房子可以收租的時候。
同樣的,讀書,科舉,是這個時代投入產出極高的行爲,搞科研高。
在這個時代的士紳,習慣了看見誰家有什麼來錢的生意,或者什麼好偏方,直接巧取豪奪,有點人性的,還會給幾個子兒的錢來買,大多數霸道一些的,都是直接殺人奪產是了。
一個在科技領域經久不衰的話題是,爲什麼工業革命沒有誕生在國,從表面來看,國在唐宋時期,甚至更早,具備英國工業革命的基礎,工業革命之初,英國人口還沒有超過一千萬人,而這個人口規模,秦始皇統一國後有了,從技術層面看,工業革命早期的珍妮紡紗機、水力紡紗機等等機器,唐宋時期國也已經出現,兩宋時期相當普及。
至於工業革命最重要的鐵礦煤礦,還有一些懂得技術的工人,更是不缺。
所以無論是從人力資源,市場規模,還是技術水平方面,都無法解釋國沒有出現工業革命的原因,乃至後來有人將其歸咎於蒙古人和滿洲人的兩次顛覆原明來,但這絕不是真相,蒙古人南下之前,兩宋統治了國四百年,無論是北宋還是南宋,都在統治的前一百年達到了經濟領域的巔峰,可用一百年時間,依然無法突破工業革命這層壁壘。
真實的原因是,對待。
後世的時候,只要是做老闆的,抱怨自己手下的員工不靠譜,不肯吃苦,而一問起工資,他們多了不少如何少發工資的心得,總之,用僱傭苦力的錢僱傭喬布斯是。
這是問題所在,雖然貧富差距不應該過大,但是貢獻大的人總該得到點吧。
國缺乏的是,依靠技術進步,生產效率進步獲得利潤的組織。
哪怕是商人,其利潤的來源往往也是壟斷而非競爭。
英國人用珍妮紡紗機生產的時候,國不落後,用水力織布機生產的時候,國也不落後,可當瓦特經過反覆的數學計算,和物理推理後,改進了蒸汽機之後,國徹底落後了。
原因是,國自然科學領域,一直停留在總結工匠實踐經驗的層面,一切都是手工業式的摸索,而不是大工業式的研發。
因爲如果牛頓生在國,搞技術革新,然後,要麼被殺死奪寶,要麼因爲讓某些老爺利潤削減而被攻擊破壞風水,拆掉了那蒸汽機。
所以長老們一直都不限制跟西方交往和溝通,甚至主動派遣使者前去。
彌補了缺失之後,周琅相信隨着硬實力的增強,肯定不會出現知識精英全面否定自我化的現象。
從明最深層次,繼續傳承和推動國明發展。
歐洲已經誕生出牛頓這樣從世界本源尋求科學的力量的人了,而想一下那些指着你說你不讀弟子規不配當國人,必須給他交錢買了弟子規的書後纔算國人的人,只能是一聲嘆息了不是。
所以,問題不在自然科學,而是如何處理所謂的傳統勢力。
長老們破除迷信,打擊各種江湖勢力,算命先生,大小騙子,已經是與那些武俠小說裡的俠客們開戰的架勢了。
很悲哀的是,他們的敵人是全世界。
人家是四海之內皆兄弟,長老們是四海之內皆仇敵,無論是經商的,做官的,還是躺在那的大老爺,在本質都是長老們的敵人,死敵。
當然了,敢於跟長老作對的人是不存在的,尤其是保定這樣的地方,本身已經被順軍殺過一通了。
順軍未必良善,未必先進,但他們對立面的人也不是什麼先進代表啊。
李建泰卻發現,自己成了可有可無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