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九章 長遠之計

第一百一十九章 長遠之計

“起來說話。”太皇太后終於鬆口了,等朱祁鎮起身之後,說道:“你給我說說,你所謂的長遠之計?”

朱祁鎮說道:“娘娘也知道,我家以藩王入主大統,從太宗皇帝到現在,無不秉行削藩之策。”

太皇太后說道:“都這個樣子了?你還想削?”

朱祁鎮說道:“不是朕不念親親之情,而是宗室繁衍日多,朝廷恐怕終究有一天會支撐不住的。”

“孫兒也不想讓太祖子孫當豬養。總是要想一個辦法,雖然孫兒而今還沒有想出一個辦法,但是不管怎麼做,總不能讓對國家有用的人吃虧。”

“不管是誰,只要能鎮守麓川。使得緬甸不再擾邊。都是大功一件,朝廷有那麼多時降時叛的土司,麓川一地,思氏可以聚集大軍三十萬,以人口而論,足夠我大明一下府,又令各路土司隸屬之。”

“如果能南並緬甸,也是一大國。”

“豈不比在家中枯坐強多了。”

“且花無百日紅,他日我大明有一個萬一,也能由他延續國祚。”

“如果不是二弟還小,沒有歷練,不能獨擋一面,孫兒纔不想給襄王叔的。”

“呸。”太皇太后說道:“你說什麼胡話的?這是你做皇帝該說的話。”

朱祁鎮說道:“是孫兒說錯話了。”

太皇太后此刻不再懷疑朱祁鎮的用心,倒不是太皇太后多相信朱祁鎮,他最少相信朱祁鎮沒有故意將襄王至於死地的想法。

太皇太后一時間陷入沉思之中。心中暗暗權衡這一件事情對襄王好還是不好。

太皇太后戰略目光很敏銳。

她從北京到麓川的距離上,很明顯的感受到了大明中樞對麓川一帶的鞭長莫及。正因爲距離這麼遠,襄王到了麓川之後,只要忠於朝廷,朝廷對襄王的支持也就是源源不斷的。

襄王坐擁天南大國的可能性並非沒有的。

但是作爲一個母親,她更希望的是孩子們能夠平平安安,而不是建功立業。滇南是什麼情況,太皇太后早有耳聞,他恐怕襄王連長沙的氣候都適應不了,要來北方修養。

去了麓川,不適應當地氣候會怎麼樣?

種種想法,讓太皇太后不能下定決心。

但是就在太皇太后下不定決心的時候,襄陽襄王府之中,襄王已經接到了京師的飛鴿傳書了。

襄王看了手中的紙條,臉上一時間百感莫及,沉默了一會兒,說道:“讓大總管來一趟。”

不一會兒,襄王府大總管來了。

這個大總管雖然是一個太監,但是從氣度上一點也看不出伺候人的樣子,手中捏着一念珠,說道:“王爺,你叫我。”

襄王將手中的書信給了這大總管,說道:“看看。”

大總管看完之後,微微一笑,說道:“這其實是太祖舊策,就如同太祖在封塞王一般。用好了,自然是好,但是用不好了,就是太阿倒持,又是一個靖難局面。”

襄王說道:“那你覺得,我這侄兒用的好還是不好?”

這大總管嘆息一聲,說道:“恰當好處。朝廷對雲南實在是鞭長莫及,封一王與麓川,恐怕麓川之地,號稱三十萬,但是能養上數萬精兵都不夠,從雲南到江南,到處是天險,只需卡住一處,就等朝廷數路而來,一舉殲滅。”

“而且從麓川南下攻緬甸,反而是高屋建瓴之勢。緬甸方圓數千裡,以足以王殿下。到時候王爺有了緬甸基業之後,會再想回過靖難嗎?”

襄王嘆息一聲,說道:“思家父子,都是鼠目寸光之輩,如果讓我有甲兵三十萬,決計不會來冒犯大明,橫掃緬甸各土司其不善。”

大總管說道:“看來,王爺是心動了。”

襄王說道:“怎麼,你作爲姚師的弟子,不心動嗎?還是你被斬去煩惱根之後,真的決心在我府上當大總管了。”

大總管說道:“阿彌陀佛。不過,其中兇險,王爺可想好了?我亡命之徒,卻是不怕的。就怕王爺?”

大總管乃是姚廣孝的弟子。

而且是親傳弟子之一,參與了漢王謀反,見漢王不足爲謀,就投向了襄王。

他與姚廣孝其實是一路貨色,都是唯恐天下不亂的人物。

就看他在漢王敗亡之後,不投宣宗,反而投襄王就看得出來。他對什麼天下根本沒有什麼想法,唯一的想法就是在亂世之中一展謀略。

只是大明傳承五代之久,百姓附從,民心安定,雖然各地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但是總體來說,可以稱之一句太平。

他自然是找不到機會。只能在襄王府上蹉跎下來。

襄王咬着牙說道:“孤受夠了,困在這一座城池之中,簡直生不如死。襄陽城對別人來說,或許是安居樂業之地,但是對孤王來說,不過是一個大一點的監獄而已。”

“我寧死也不願意這樣過下去了。”

“不就是麓川嗎??”

大總管說道:“如此一來,王爺就要立即開始行動,向朝廷上書,給太皇太后寫信,將這一件事情給坐實。”

“最好能讓王爺從徵。”

“不是貧僧說王爺不是,而是王爺坐鎮過中樞,但畢竟沒有親臨戰陣,如果真封到麓川之後,這樣的戰事,今後就是家常便飯了。”

“王爺從大軍徵麓川,也積累一些經驗。”

襄王沉吟一會兒,說道:“小皇帝會答應嗎?”

大總管說道:“這一件事情,本就是他提出,他自然會了。”

“好。”襄王說道:“孤這就去寫信。”

襄王忙活了整整一夜,寫了一封奏摺,然後又寫了一封私信,是給太皇太后的。求得太皇太后的支持。

太皇太后畢竟是太皇太后,只有在手指縫中露出一點東西,就足夠襄王在麓川吃飽了。

這個時候不求太皇太后,什麼時候求?

天下明眼人都知道,太皇太后其實沒有多少日子了。

只是襄王的奏疏還沒有到京師。

卻有云南的八百里加急先到了京師。還有錦衣衛從瓦刺得到的消息。

一時間兩處消息,幾乎是前後腳到達了。

朱祁鎮先看到的是麓川請求朝貢的事情。

朱祁鎮一看,心中頓時一寬,援軍到雲南還有一段時間。而今在雲南,麓川固然不敢進攻明軍,明軍也不敢進攻麓川。

不過,麓川似乎有進攻的能力,而明軍的進攻能力卻有些缺乏。

所以,麓川自己想求和。朱祁鎮自然願意讓他們自己浪費時間,立即硃批一個準。

而今朱祁鎮已經開始將王振撇下,自己批閱奏摺。王振只剩下整理文書的權力了。

至於沐昂求的十二萬援軍,兵部已經準備了十五萬,除卻孟瑛本部萬餘人之外,其餘都是南軍。

這也是考慮到,孟瑛作爲主將,身邊沒有一點嫡系人馬,恐怕連這十五萬人馬都鎮壓不下來。

故而特別批准的。

而今的京營還不至於差這一兩萬人嗎。

隨即朱祁鎮給沐昂一封親筆信,讓他以守爲住,在大軍到來之前,不可再喪師。隨即歷數沐家功績,鼓勵他不負先人。只要守到大軍到達,就是大功一件。

朱祁鎮估計這一件事情,並不難做到。

朱祁鎮處理完這一件事情之後,翻開錦衣衛的密報,頓時又驚又喜,簡直不敢相信,說道:“脫歡死了?”

終於朱祁鎮明白,爲什麼土木堡之變,是在正統十四年,而不是他當初預料的正統五年六年左右。

因爲土木堡之變的瓦刺首領叫也先。就是今年上位的。

第六十二章 肇州第八十一章 馬政第十二章 內閣與司禮監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的猶豫第一百五十五章 治天下需用文臣第九十三章 日本局面第九十六章 廣西土司第一百二十七章 託古改制第三十六章 真假第三十一章,祭大成先師第九十章 工部侍郎彭誼第一百三十七章 爲大皇帝賀壽第三十三章 另外一扇門第二十三章 從直隸開始第二十八章 決戰前奏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東的滅頂之災第一百三十三章 盧溝河第四十八章 南洋衛第一百三十八章 封爵風波第一百二十三章 黃河危局第一百二十八章 大案之始第二十五章 侯大苟第八十五章 河湟四衛第七十七章 松潘之會第一百五十四章 也先第八十六章 合流第一百五十章 瓦刺的實力第一百七十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教誨第八十五章 尚書們的疑惑第七十四章 春耕準備第三十一章 崩潰的開始第一百零六章 朝鮮震動第五十二章 大雨時至第一百零三章 廢天皇第九十七章 對大藤峽的決斷第九十五章 大雲南第一百三十九章 回京第一百三十三章 盧溝河第一百三十七章 爲大皇帝賀壽第八十六章 天下行商第八十六章 大婚第一百二十六章 內閣變化第九十三章 小夫妻第一百四十九章 昆圖的法會第八十七章 胥吏之害第一百三十一章 監國第一百七十六章 瓦刺消息第一百二十九章 大捷之後第三章 孟瑛vs沐昂第一章 聖誕將至第一百四十章 今日方知獄吏之貴第五十六章 災情彙總第五十五章 送別第六章 李賢的作爲第二十二章 破大藤峽之策第九十七章 開海九第一百二十八章 大案之始第五十一章 三級教育制度第一章 瑞雪兆豐年第一百零一章 細川勝元,死第一百二十四章 燕然大捷的轉折點第十八章 陳綱案第一百零三章 在京都第五十七章 三省大震第一百八十一章 大同城下第五十六章 古道血戰第一十七章 皇后監國第一百零六章 朝鮮震動第二十四章 碧溪第五十五章 於公入陝第一百一十六章 易知單第七十八章 大越皇帝第一章 瑞雪兆豐年第一百二十九章 勳貴斷尾第一百章 大明鐵騎之威第四十三章 正統歷第七十章 懸危之計第一百一十二章 汪嶽的機會第一百八十三章 背城而戰第六十九章 水師主導權第四十五章 孔府案第二十八章 天理報第七十八章 皇帝與楊溥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亨第一百一十八章 殺一是爲罪第七十三章 大宴第五十章 糧倉案第九十七章 風起西域第一百一十四章 議麓川五第一百一十三章 朝廷風雲變第六十四章 田制第二十五章 民以食爲天二第一百九十五章 張輔的落幕第一百四十四章 大閱武學第四十五章 石炭三第十五章 徐有貞第十二章 徐有貞眼中的機會第七十六章 安南vs占城第十四章 李滿住
第六十二章 肇州第八十一章 馬政第十二章 內閣與司禮監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的猶豫第一百五十五章 治天下需用文臣第九十三章 日本局面第九十六章 廣西土司第一百二十七章 託古改制第三十六章 真假第三十一章,祭大成先師第九十章 工部侍郎彭誼第一百三十七章 爲大皇帝賀壽第三十三章 另外一扇門第二十三章 從直隸開始第二十八章 決戰前奏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東的滅頂之災第一百三十三章 盧溝河第四十八章 南洋衛第一百三十八章 封爵風波第一百二十三章 黃河危局第一百二十八章 大案之始第二十五章 侯大苟第八十五章 河湟四衛第七十七章 松潘之會第一百五十四章 也先第八十六章 合流第一百五十章 瓦刺的實力第一百七十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教誨第八十五章 尚書們的疑惑第七十四章 春耕準備第三十一章 崩潰的開始第一百零六章 朝鮮震動第五十二章 大雨時至第一百零三章 廢天皇第九十七章 對大藤峽的決斷第九十五章 大雲南第一百三十九章 回京第一百三十三章 盧溝河第一百三十七章 爲大皇帝賀壽第八十六章 天下行商第八十六章 大婚第一百二十六章 內閣變化第九十三章 小夫妻第一百四十九章 昆圖的法會第八十七章 胥吏之害第一百三十一章 監國第一百七十六章 瓦刺消息第一百二十九章 大捷之後第三章 孟瑛vs沐昂第一章 聖誕將至第一百四十章 今日方知獄吏之貴第五十六章 災情彙總第五十五章 送別第六章 李賢的作爲第二十二章 破大藤峽之策第九十七章 開海九第一百二十八章 大案之始第五十一章 三級教育制度第一章 瑞雪兆豐年第一百零一章 細川勝元,死第一百二十四章 燕然大捷的轉折點第十八章 陳綱案第一百零三章 在京都第五十七章 三省大震第一百八十一章 大同城下第五十六章 古道血戰第一十七章 皇后監國第一百零六章 朝鮮震動第二十四章 碧溪第五十五章 於公入陝第一百一十六章 易知單第七十八章 大越皇帝第一章 瑞雪兆豐年第一百二十九章 勳貴斷尾第一百章 大明鐵騎之威第四十三章 正統歷第七十章 懸危之計第一百一十二章 汪嶽的機會第一百八十三章 背城而戰第六十九章 水師主導權第四十五章 孔府案第二十八章 天理報第七十八章 皇帝與楊溥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亨第一百一十八章 殺一是爲罪第七十三章 大宴第五十章 糧倉案第九十七章 風起西域第一百一十四章 議麓川五第一百一十三章 朝廷風雲變第六十四章 田制第二十五章 民以食爲天二第一百九十五章 張輔的落幕第一百四十四章 大閱武學第四十五章 石炭三第十五章 徐有貞第十二章 徐有貞眼中的機會第七十六章 安南vs占城第十四章 李滿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