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章 徵麓川餘波

第九十四章徵麓川餘波

錢婉兒見狀,心中想起自己看得一些書,比如列女傳,歷代賢后的傳記,她自然是一心想做一個賢明的皇后,忽然跪伏在牀上,說道:“陛下,太祖時有人獻元主之水晶刻漏,精巧勝此物百倍,但是太祖卻道:”

還不等錢婉兒說出來,朱祁鎮卻已經接着說道:“‘廢萬幾之心,而用心於此,做無益而害有益也。使移此心治天下,豈至亡滅?’”朱祁鎮輕輕一笑,說道:“本朝故事,朕比你熟悉。”

朱祁鎮這數年苦功可不是白給的,太祖,太宗,仁宗,宣宗實錄,朱祁鎮一一看過了,洋洋灑灑數千萬字。朱祁鎮看了不只一遍。

而看得最多的就是太祖實錄。

無他,太祖他老人家乃是祖制根本所在。

太祖皇帝人雖然去了,但是他老人的意志已經在大明朝廷的各處。朱祁鎮面對任何現實問題的時候,第一個想法就是回本溯源。看太祖皇帝面對這樣的事情是怎麼做的,而這幾十年來又有什麼變化。

這才能對症下藥。

故而太祖的某些語錄,朱祁鎮都記下來了。

朱祁鎮手一揚,將手中的金球香爐,扔了出去,叮叮噹噹的砸在地面之上,滾了好幾個圈,依舊沒有灑出香灰來。

朱祁鎮問道:“朕考考你,太祖皇帝這一句話的要點在什麼地方。”

錢婉兒說道:“臣妾不知。”

朱祁鎮說道:“此言之重,在做無益而害有益。倘若,此事有益於天下,又怎麼是壞事,水晶宮刻漏,朕也知道,乃是前宋之蓮花落相差彷彿,都是用水力推動的,前番於先生上奏,言河北旱情,他命人做大水車,一日可灌溉數百畝地,同樣是用水力,此事卻大有益於民,豈能以機心論之?”

朱祁鎮給錢婉兒說這個,錢婉兒自然不瞭解了。

朱祁鎮所言之機心論,卻是朝中一些御史上奏,詆譭馳道之事,雖然從門頭溝到北京的馳道還沒有完全修建出來。

但是天子腳下,出了什麼事情,都能很快傳開了。

所以有一個御史上書,就以機心之論,說馳道之事。

朱祁鎮也知道機心之論,出自《莊子》之中一句:有機械者必有機事,有機事者必有機心。在朱祁鎮看來,明明是諷刺儒家的,卻不想而今當真了。

但是朱祁鎮卻不知道如何在儒家話語權之下,反駁這一個論斷。

雖然,楊士奇已經答應了,他有一萬個辦法。讓下面人安分下來。但是朱祁鎮想要推進更多科舉發展,必然遇見價值觀的衝突。

想來就是煩心事。

卻不是錢婉兒能懂的。朱祁鎮輕輕一嘆,說道:“睡吧。”

朱祁鎮與錢婉兒並肩睡下,然而什麼也沒有做。

畢竟女人生孩子本來就是一道鬼門關,更不要說錢婉兒還這麼小。朱祁鎮自然不忍心,朱祁鎮也不要想什麼避孕的辦法。

且不說,古代避孕的辦法,管用不管用,單單是他想要避孕這個想法,被太皇太后知道了,就非得好好訓斥不行。

皇帝身上肩負着開枝散葉的使命,什麼避孕,絕對是歪理邪說。

至於生育風險,太皇太后決計不會在乎的。只能讓朱祁鎮自己剋制了。只能說他忍着很難過,卻也未必是單單是爲了錢婉兒,也爲了自己。

但凡皇帝早死,大半與一個色字有關。

朱祁鎮自然要處處留心了。

畢竟與區區女色相比,萬里江山纔是最美的畫卷。

第二日一早。

朱祁鎮依舊早起,要去上朝。

雖然上朝早已儀式化,但是很多時候人們會以上朝與否來看一個皇帝勤政與否。朱祁鎮當然要刷一個好名聲。

反正就是早上卻坐一會兒,臺詞大多是昨天擬定好的,甚至朱祁鎮想偷懶的話,也可以讓王振代爲說話。

畢竟,距離有一點遠,朱祁鎮即便說了話,也需要太監轉述,才能讓所有人都聽見。

只是錢婉兒也適應了皇宮的生活,早早起身,爲朱祁鎮穿衣,用小廚房做了一點清淡的小菜,陪着白粥。吃了一點東西,纔去上朝。而錢婉兒今天還有延請命婦。

剛剛下了早朝,朱祁鎮就在文華殿召見了王驥。

王驥也是京師休息了幾日。他回到北京的時候,正逢朱祁鎮大婚。只能等着了。

朱祁鎮對王驥禮遇甚隆,朱祁鎮自然知道,這所謂的雲貴總督的任命,並不合王驥的心思,自然要在其他方面彌補了。

朱祁鎮一開口,就給王驥食三俸的待遇,兵部尚書,都察御史,雲貴總督三個官銜。本來按大明的規矩,加銜僅僅是榮譽而已。

這也算是對王驥的安危。

雖然大明的俸祿比較低,但是三個高官的俸祿,也足夠王驥花了。

不過,朱祁鎮也知道,其實做官做到王驥這個地位的大官,人家都不在乎錢了,在中國古代,不,即便是現代有權,還弄不到錢嗎?

不過,王驥對朱祁鎮這種態度還是挺受用的。

因爲食三俸的待遇,也只有楊士奇以及幾個老臣有,他在乎的是這個政治待遇。

如此讓王驥先平平了心氣。

朱祁鎮安撫好王驥之後,才問道:“而今雲南情況如何?”

王驥說道:“不容樂觀。”

朱祁鎮說道:“保定侯也給朕說過,說是緬甸有異動之心。”

王驥說道:“而今不是緬甸了,而是麓川思家東山再起,思任發之子,思機發離開緬甸,在孟養彙集思家餘部,東山再起。”

朱祁鎮說道:“什麼?這是什麼時候的事情?怎麼不報來。”

王驥說道:“就是臣在從雲南趕過來的時候,已經有了風聲,但還有沒有實報,臣以爲在今年三月之前,可以得到確切情報。”

“但是以臣之見,這已經成爲定局了。”

朱祁鎮問道:“王卿細細說來。”

王驥說道:“這一件事情,卻要從緬甸說起來了,緬甸莽氏乃是雲南各宣慰府之中僅此於麓川的土司。”

“緬甸與麓川之間,有很多間隙,彼此交戰不是一次兩次了。”

“沐晟將軍彙集土司攻麓川,其中緬甸就是一路,只是緬甸與朝廷隔着麓川,所以緬甸所侵攻的就是麓川南部。”

“保定侯平麓川之戰,打得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電光火石之間,抵定勝局,大出緬甸意料之外。也震懾了緬甸。”

“緬甸雖然收攏不少麓川餘部,但是卻很難吞併,一來是襄王爲了安撫麓川思家,娶了思家女子爲妃,思家已經分爲兩部,一部乃是麓川思家,另外一部就是孟養思家。”

“孟養思家,就是以思任發之子,思機發爲主,思機發願意爲緬甸臣屬,然不願意爲緬甸吞併,而且緬甸國小,也吞不下思家餘部。”

“襄王忌憚思家再起,屢屢以朝廷之名,督促緬甸交出思機發,因爲思機發一死,思家餘孽能盡歸麓川,則襄王可以借思家之力,打開局面。”

“只是如此,一來緬甸莽家畏懼朝廷大軍,反而不敢收留思機發,於是思機發離開緬甸,奪孟養立足。並招納麓川餘部,一時間彙集數萬之衆。”

“現在還沒有確切消息,在思機發就在孟養,但是以臣之見,能弄出這麼大的聲勢,除去思機發,沒有別人了。”

朱祁鎮聽了,暗暗皺眉,卻不想大軍剛剛撤離,雲南局面又出了而今的變局,朱祁鎮暗暗思量,忽然想起什麼,覺得有一點不對。問道:“思家在麓川就有這麼大威望?”

第五十五章 於公入陝第一百六十六章 戰略決議第九章 內閣增補第一百零四章 二月十五日第三十九章 石破天驚第一百六十七章 馬政痼疾第十七章 李時勉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賢的決擇第二百零四章 楊洪vs阿刺知院第二百五十一章 善後第五章 瓦刺與西域第一百二十一章 安南捷報第一百三十章 慶都公主駙馬二第七十四章 春耕準備第三十九章 石破天驚第二十七章 鴨綠江畔第七十九章 解縉第二十章 真相第十九章 瓦刺內奸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年第一百零二章 往事第四十一章 麓川大捷第一百五十五章 治天下需用文臣第四十五章 首勝第六十三章 水路救援第一百二十六章 其言也善第八十一章 錢家第一百七十四章 滿壁荒唐紙第七十四章 春耕準備第二十一章 衛河入海段第四十三章 石炭第二百一十一章 孟瑛的計劃第十二章 見義必爲,非勇也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之將死第四十九章 貢品第一百零七章 掀牌第五十五章 諸將第二十八章 江南重賦第三十四章 倉稟足而識禮儀第七十二章 木蘭河衛之屠第八章 斷事官第三十四章 倉稟足而識禮儀第八十章 沿途所見第六十五章 調整政策第二百零九章 雙方退兵第九十五章 開海七第二百零五章 希望的煙塵第五十六章 古道血戰第十八章 河北營田第六十二章 于謙入京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元重光皇帝第四十六章 重構東北戰略第一百二十三章 也先死了?第一百零六章 倔老頭楊溥第四章 朱祁鎮的京營第二十六章 誰對誰錯?第一百八十三章 背城而戰第一百六十八章 誰是叛徒?第一百五十五章 治天下需用文臣第六十九章 婚事第一百二十四章 兩朝開濟老臣心第一百一十章 各自退兵第二百四十五章 撤退的開始第一百六十七章 內閣調整第四章 朱祁鎮的算計第一百二十八章 李東陽的手段第一百六十章 失意的楊榮第一百三十八章 封爵風波第六十三章 金蟬脫殼第四十九章 三湖五河總方針第一百五十二章 親親之道第一百二十章 兵部戶部之爭第六十四章 鳳凰衛第二百零三章 楊洪掛帥第一百章 戰爭的腳步聲第九十二章 堅持不懈埋子第六章 李賢的作爲第二百四十一章 失控的局勢第四十三章 萬方有過,罪在朕躬第一百三十八章 襄王之心第一百二十章 燕然山下第一百零六章 射柳第一百一十 章 議麓川第七十二章 汪氏第一章 襄王金冊第十八章 瓦刺內亂的可能第一百零四章 二月十五日第六十八章 鐵路伏筆第一百四十八章 識趣的襄王第六十三章 自省第十五章 預修大典第八十八章 冼駙馬?第一百五十八章 楊榮離京第一百六十一章 秋風秋雨愁殺人第三章 會昌伯孫家第二百五十章 京觀第九十五章 大藤峽背後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義政第八章 斷事官
第五十五章 於公入陝第一百六十六章 戰略決議第九章 內閣增補第一百零四章 二月十五日第三十九章 石破天驚第一百六十七章 馬政痼疾第十七章 李時勉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賢的決擇第二百零四章 楊洪vs阿刺知院第二百五十一章 善後第五章 瓦刺與西域第一百二十一章 安南捷報第一百三十章 慶都公主駙馬二第七十四章 春耕準備第三十九章 石破天驚第二十七章 鴨綠江畔第七十九章 解縉第二十章 真相第十九章 瓦刺內奸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年第一百零二章 往事第四十一章 麓川大捷第一百五十五章 治天下需用文臣第四十五章 首勝第六十三章 水路救援第一百二十六章 其言也善第八十一章 錢家第一百七十四章 滿壁荒唐紙第七十四章 春耕準備第二十一章 衛河入海段第四十三章 石炭第二百一十一章 孟瑛的計劃第十二章 見義必爲,非勇也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之將死第四十九章 貢品第一百零七章 掀牌第五十五章 諸將第二十八章 江南重賦第三十四章 倉稟足而識禮儀第七十二章 木蘭河衛之屠第八章 斷事官第三十四章 倉稟足而識禮儀第八十章 沿途所見第六十五章 調整政策第二百零九章 雙方退兵第九十五章 開海七第二百零五章 希望的煙塵第五十六章 古道血戰第十八章 河北營田第六十二章 于謙入京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元重光皇帝第四十六章 重構東北戰略第一百二十三章 也先死了?第一百零六章 倔老頭楊溥第四章 朱祁鎮的京營第二十六章 誰對誰錯?第一百八十三章 背城而戰第一百六十八章 誰是叛徒?第一百五十五章 治天下需用文臣第六十九章 婚事第一百二十四章 兩朝開濟老臣心第一百一十章 各自退兵第二百四十五章 撤退的開始第一百六十七章 內閣調整第四章 朱祁鎮的算計第一百二十八章 李東陽的手段第一百六十章 失意的楊榮第一百三十八章 封爵風波第六十三章 金蟬脫殼第四十九章 三湖五河總方針第一百五十二章 親親之道第一百二十章 兵部戶部之爭第六十四章 鳳凰衛第二百零三章 楊洪掛帥第一百章 戰爭的腳步聲第九十二章 堅持不懈埋子第六章 李賢的作爲第二百四十一章 失控的局勢第四十三章 萬方有過,罪在朕躬第一百三十八章 襄王之心第一百二十章 燕然山下第一百零六章 射柳第一百一十 章 議麓川第七十二章 汪氏第一章 襄王金冊第十八章 瓦刺內亂的可能第一百零四章 二月十五日第六十八章 鐵路伏筆第一百四十八章 識趣的襄王第六十三章 自省第十五章 預修大典第八十八章 冼駙馬?第一百五十八章 楊榮離京第一百六十一章 秋風秋雨愁殺人第三章 會昌伯孫家第二百五十章 京觀第九十五章 大藤峽背後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義政第八章 斷事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