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彪到龍城

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彪到龍城

凡是有利就有弊。

朱祁鎮不知道有沒有看見這一點,如果一切順利就罷了,否則出了什麼事情,皇子之間的爭奪很可能會演變成兵戎相見了。

對於太子接觸兵權,朱祁鎮並沒有太多限制。

無他,朱祁鎮只是關注不讓太子的兵馬在京城附近就行了。

天高皇帝遠的地方,太子還不能有些人手。

而且大明體制之中,對太子的權力範圍劃分十分大,幾乎是確定了副君的身份,太子可以名正言順插手很多事情。

在安南更是如此。

恐怕如郭登,韓雍這樣的名將重臣,也不會太乾涉太子的事情。有絕對的自主權。

這還後話。

石彪此刻一路飛馳,他雖然沒有稱作馳道上的馬車,但也是沿着馳道而行。

無他,馳道周圍,幾十裡一座驛站,一般來說,圍繞驛站就有人聚居,或者是衛所屯堡,或者是蒙古部落的駐地。或者是從關內遷過來的移民。

不得不說,整個大明最健全的馳道網絡,就是最南端是北京,最北端是龍城,最西邊是東勝衛,最東邊是海西。也就是覆蓋了東北平原,外東北地區,漠南漠北蒙古,乃至燕山前後,大同宣府一帶。

朱祁鎮對草原的統治,就是靠着馳道爲鎖鏈,將蒙古牢牢的鎖死在其中。

而馳道也完美的執行了這個戰略。

可以說,馳道就好像一根項鍊,草原上的人丁部落,軍屯,民戶,都是依附在這馳道上的珍珠。

當然了。

雖然朱祁鎮決策建立馳道已經有十幾年了。但是現實之中的馳道,雖然發揮出很大作用,但是畫風並不像是後世的鐵路。

別的不說,馳道一般與一條官道並行。

這也是有現實需要的。

無他,馳道雖然快,載重也多。但毛病也多。特別誰木頭鐵皮的結構,在春暖花開的時候,是很容易出問題的。

所以,每當出了這個問題。

馳道上的馬車,就要下馳道,繞過一段路程,然後再上馳道,,對,這些馬車其實也能在路上走,只是在馳道上更方便而已,甚至因爲馳道的原因,讓大明四輪馬車數量解決增多,因爲能馳道與官道兩用。然後稟告當地的驛站。這些驛站每一處都有駐軍,人數不多,多時候淘汰下來的老軍。

他們在驛站附近放牧耕田,專門負責道路的修繕。

在一般情況之下,馳道從來不是暢通無阻的,除非是行駛大軍,運輸軍需,先有人檢查一遍,纔會有大規模運輸。

如此情況,將馳道的好處抵消了大半。

不過,遵化鐵廠內部已經再用鐵軌做馳道了。不過都是用在鐵廠內部,還有礦區之中,對外似乎還沒有推廣的意思。

無他,鐵還是很值錢的。

在內地還好,在草原上很容易幾十裡沒有人煙,豈不是讓人偷?

這也是爲什麼石彪不用馳道。

石彪心中召集,一個人加幾個護衛,帶了幾十匹馬,一股換馬,雖然比不上八百里加急,也不弱多少。

比馳道要強上不少。

所以,他走的就是沿着馳道兩側官道。

這官道其實並不是修出來,而今是走出來的,草原總體上一片平坦,即便有崎嶇難行的地方,在馳道選址的時候,定然會刪除。

周圍的道路都是修整馳道使用,並平整過的,再加上馳道上一個個驛站相連,很容易讓百姓沿着馳道走動。

於是就有了兩側道路。

不過,在北京還是秋天,到了草原之上就已是下雪了。

只是而今的草原與之前不一樣。

即便是已經下了初雪,這一條路上的行人依舊沒有斷絕。當然了多是從北向往南走的歸客了。

馳道的建立不僅僅是讓朱祁鎮完成了對草原政治上的統治那麼簡單,也讓大明與漠南漠北經濟上更加密切。

而今主要是馬匹牛羊與關內的鐵器糧食日用品的貿易。

當然了羊毛貿易也是其中一部分。不過羊毛紡織出來的東西大多是粗貨。但是總是一個東西。在這裡的貿易份額之中並不大。

這樣的貿易,在朱祁鎮看來還不夠緊密。

但是卻已經讓很多蒙古人歸心了。

無他,對蒙古下層百姓來說,投降大明這幾年,幾乎是他們過得罪舒服的幾年,青貯法的發明,讓畜牧業大發展,不至於每年冬天就餓死一大批牲口。

貿易的開通,源源不斷的牲口流入中原的同時,也讓草原上之前,用性命才能換來的鐵鍋,布匹等日用品變得普遍起來。

如此一來。

蒙古人的人數激增。

朱祁鎮當初擔心漸漸成爲現實。

不過同樣蒙古人對大明的忠心,也是與日俱增。

這也是爲什麼朱祁鎮在徵西藏這一件事情上,特別說明要挑選蒙古人。固然是因爲蒙古人有徵服西藏的先例。讓朱祁鎮有一種感覺,似乎高緯度的人更適應西藏的極端氣候。

但也是蒙古人對大明皇室表現出非常尊崇的樣子。

蒙古人每年送給莊妃不知道牛羊珠寶,幾乎是竭力供應,對五皇子更是當成了主子。這讓這位年不滿十歲的皇子,有了自己堅實的班底。

不過,即便雙方商貿往來頻繁,但也知道蒙古的冬天是多麼難纏。

一般漢人商販都是到秋天從草原上回來,回家貓冬,也準備貨物,等春暖花開之後,再次北上,又開始新一年的征程。

石彪自然是無心看路上有沒有人,有多少。

但是順着馳道到克魯倫河畔的時候。

雪變得大了起來。

路上也絕無行人了。該走的人都早就走了,畢竟漠北下雪要比漠南還要早。漢人商販本來到龍城就不多。一來因爲遠,二來也因爲石亨欺行霸市,沒有什麼好賺的。

石彪頂風冒雪,在寒風之中,揮鞭而行,但是即便如此,也是越走越慢,一來是馬也受寒,二來卻是雪已經鋪滿了地面。行動之間要比之前更加用力才行。

左右都勸他休息一下,避開風雪才前行。

但是縱然是天寒地凍,石彪也覺得比不上自己的心中更冷,因爲他此刻心中掛着石家上上下下幾十條性命。

如果一旦不能勸說石亨,石家定然成爲天下聞名的將門,一下子打回原形了。

縱然再辛苦,一刻也耽擱不得,只是低着頭尋找馳道的痕跡,一力向前。

在傍晚時分,雪似乎停了。或者說今日龍城附近雪也小了,這是龍城選址的原因,龍城西北東北方向都有山勢,遮擋住大風雪。

只是天色緩暗如鉛,一時間模糊了白天與黑夜,只覺得天色與雪地一般都帶着一種陰沉沉的感覺。

就在這個時候,龍城就在眼前了。

這裡是龍城南門。

被命名爲拱辰門。

爲政譬如北辰,衆星拱之。

其中含義,就好像是積極擁護中央之意。天下拱辰門都是北門,因爲北京在北,也唯有龍城這裡是南門。因爲這裡面向北京。

朝廷使臣以及軍隊物資都從這裡進入城中。

石彪此刻擡頭一看,只覺得一頭白虎握在蒼茫雪地之上,帶着一種凜然的殺氣,這股殺氣更多是守城士卒帶來的。

畢竟而今雖然說太平,但是實際上草原之上大大小小的事情,一點也不少。

大明所謂控制漠北其實就是控制了龍城附近幾百裡。更遠的地方都處於無政府地帶,瓦刺也管不上。

只是沒有政府並不是說沒有人。在草原上生活更艱難,爲了活下去,這些人敢做任何事情,所以駐守龍城的士卒一直要保持臨陣狀態。

第一百一十八章 石亨的心思第一百三十章 太子第一百四十二章 政治改革的預想第一百三十二章 慶都公主所求第七十七章 占城之戰第七十七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二第一百六十一章 王直鎮守南京第八十三章 弊政第一百章 楊溥奏對第一百九十三章 瓦刺的崩潰第二十六章 陳文的殺手鐗第一百五十一章 兵部尚書的人選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生一場大夢第二十章 出京第六十四章 屋漏偏逢連夜雨第六章 李賢的作爲第六十二章 楊信的失望第二十章 真相第十七章 西北馳道第五十八章 大寧第八十章 冼景主持天理報第一百一十二章 東勝衛之戰第十八章 令人頭疼的孫太后第三十四章 倉稟足而識禮儀第三十三章 生吃蝗蟲第二百一十四章 周忱的堅持第一百四十二章 挫扁第二十七章 北薛南吳第八十三章 西南隱憂第三十一章 王振的預感第一百章 定風波三第一百二十二章 一漢當幾胡?第一百三十一章 慶都公主駙馬三第一百三十五章 以工代賑第九十八章 來自江西的暗箭第八十六章 合流第一百四十六章 回天之力第一百一十九章 殺人是爲罪第一百零五章 日本行第三十八章 景東之戰第九十六章 廣西土司第一百二十六章 其言也善第四十章 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第一百一十三章 困獸之鬥第九十一章 開海三第五十章 英國公餘威第一百六十三章 特殊的早朝第一百一十四章 勳貴圈子的爛事第一十三章 請修大明會典以安社稷疏第一百五十一章 約戰第八十二章 錢夫人之心第四十九章 貢品第一百二十三章 黃河危局第一百四十七章 大本堂第一百二十四章 兩朝開濟老臣心第一百三十九章 張郎遺策第一百八十五章 成國公決斷第八十一章 馬政第九十九章 定風波二第七十八章 皇帝與楊溥第二章 財政危機的延續第四十七章 鐵壁鎮南第二百零七章 明軍步騎vs瓦刺騎兵第二十九章 石璟第九十四年,徐有貞的日本任務第八章 遼東之戰的戰略規劃第五十章 糧倉案第四十章 思任發之死第六章 新天子第四十七章 鐵壁鎮南第六十六章 突擊兀良哈第一百三十一章 朱祁鎮的試探第二百二十二章 來者猶可追第二十四章 誰能解之第五十一章 彈劾曹吉祥第五十六章 災情彙總第一百二十五章 楊溥之死第二十九章 兌子第二十章 三世說與大同世界第一百三十六章 北京城的變化第七十章 懸危之計第三十二章 跨過鴨綠江第二百四十五章 瓦刺大崩潰第一百一十八章 未入京城已憂心第一百二十章 韓鐵城到寧化第一百八十二章 吳瑾揚名第一百四十八章 十二渠圖第一百三十五章 太子赴安南第一百一十七章 橫絕大漠第九十二章 拼命娶公主第九十九章 潯州城下第五十九章 故人相逢大江上第三十一章 蠢蠢欲動的安南第六十六章 楊士奇與于謙三第五十三章 于謙歸來第九十二章 朱祁鎮的懼意第一百三十章 佛山造第一百三十三章 傳國玉璽第一百四十九章 忽蘭忽失溫之戰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義政
第一百一十八章 石亨的心思第一百三十章 太子第一百四十二章 政治改革的預想第一百三十二章 慶都公主所求第七十七章 占城之戰第七十七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二第一百六十一章 王直鎮守南京第八十三章 弊政第一百章 楊溥奏對第一百九十三章 瓦刺的崩潰第二十六章 陳文的殺手鐗第一百五十一章 兵部尚書的人選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生一場大夢第二十章 出京第六十四章 屋漏偏逢連夜雨第六章 李賢的作爲第六十二章 楊信的失望第二十章 真相第十七章 西北馳道第五十八章 大寧第八十章 冼景主持天理報第一百一十二章 東勝衛之戰第十八章 令人頭疼的孫太后第三十四章 倉稟足而識禮儀第三十三章 生吃蝗蟲第二百一十四章 周忱的堅持第一百四十二章 挫扁第二十七章 北薛南吳第八十三章 西南隱憂第三十一章 王振的預感第一百章 定風波三第一百二十二章 一漢當幾胡?第一百三十一章 慶都公主駙馬三第一百三十五章 以工代賑第九十八章 來自江西的暗箭第八十六章 合流第一百四十六章 回天之力第一百一十九章 殺人是爲罪第一百零五章 日本行第三十八章 景東之戰第九十六章 廣西土司第一百二十六章 其言也善第四十章 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第一百一十三章 困獸之鬥第九十一章 開海三第五十章 英國公餘威第一百六十三章 特殊的早朝第一百一十四章 勳貴圈子的爛事第一十三章 請修大明會典以安社稷疏第一百五十一章 約戰第八十二章 錢夫人之心第四十九章 貢品第一百二十三章 黃河危局第一百四十七章 大本堂第一百二十四章 兩朝開濟老臣心第一百三十九章 張郎遺策第一百八十五章 成國公決斷第八十一章 馬政第九十九章 定風波二第七十八章 皇帝與楊溥第二章 財政危機的延續第四十七章 鐵壁鎮南第二百零七章 明軍步騎vs瓦刺騎兵第二十九章 石璟第九十四年,徐有貞的日本任務第八章 遼東之戰的戰略規劃第五十章 糧倉案第四十章 思任發之死第六章 新天子第四十七章 鐵壁鎮南第六十六章 突擊兀良哈第一百三十一章 朱祁鎮的試探第二百二十二章 來者猶可追第二十四章 誰能解之第五十一章 彈劾曹吉祥第五十六章 災情彙總第一百二十五章 楊溥之死第二十九章 兌子第二十章 三世說與大同世界第一百三十六章 北京城的變化第七十章 懸危之計第三十二章 跨過鴨綠江第二百四十五章 瓦刺大崩潰第一百一十八章 未入京城已憂心第一百二十章 韓鐵城到寧化第一百八十二章 吳瑾揚名第一百四十八章 十二渠圖第一百三十五章 太子赴安南第一百一十七章 橫絕大漠第九十二章 拼命娶公主第九十九章 潯州城下第五十九章 故人相逢大江上第三十一章 蠢蠢欲動的安南第六十六章 楊士奇與于謙三第五十三章 于謙歸來第九十二章 朱祁鎮的懼意第一百三十章 佛山造第一百三十三章 傳國玉璽第一百四十九章 忽蘭忽失溫之戰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義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