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八章 識趣的襄王

第一百四十八章識趣的襄王

不過,還好太皇太后不是慈禧。也不是李太后。

知道輕重,而且這內庫的銀子,也是太皇太后一手一腳贊起來的。不會逼着朱祁鎮大出血。

說道:“現在襄王用錢的地方不多,就這些吧,將來卻要時時照顧着些,他畢竟是你親叔叔。”

朱祁鎮說道:“請娘娘放心,王叔坐鎮天南,於朝廷是有功之臣,朝廷決計不會虧待有功之臣的。”

太皇太后看了看朱祁鎮,說道:“你這麼說我就放心了。”

太皇太后當然也不是完全相信朱祁鎮所說的話,但是朱祁鎮從小在太皇太后的膝下長大,太皇太后也摸透了朱祁鎮的心思。

在太皇太后的教育之下,朱祁鎮是一個皇帝。

皇帝這種生物,講感情是完全沒用用處的。只有講利益才行。

襄王只要能在麓川站穩腳跟,雲南的負擔就減輕不少。西南方向的國力消耗減輕。對朱祁鎮對瓦刺大計,有極大的好處。

故而只要襄王能承擔起他的責任,安撫西南土司,牽制緬甸,使緬甸不能越麓川而北。在此情況之下,襄王即便是麓川做出什麼出格的事情,朱祁鎮也會當做看不見的。

就好像是太皇太后對楊士奇的兒子上面一樣。

太皇太后隨即在一子一孫的攙扶之下,清點她的私房錢。老人家性子來了。握着兩個孩子的手,一個說,這些箱子,是她的嫁妝。還有這些是仁宗送她的禮物,太宗的賞賜,等等。

金銀珠寶,還有綾羅綢緞。

太皇太后僅僅留下一些有特殊含義的,她想要帶進獻陵之中的東西。其餘的都留給了襄王。

這一切都清理好了,讓人送到襄王府上。

太皇太后也累了。朱祁鎮與襄王兩人聯袂出了慈寧宮。

朱祁鎮對襄王說道:“王叔,王叔去雲南監軍一事,聖旨已經寫好了,朕已經用印了。只是各種依仗,王府屬官,還有不少缺額。王叔可以去吏部問問,只要王叔有看中的,朕一概準了。”

襄王說道:“多謝陛下。”

朱祁鎮一把抓住襄王的手,說道:“越王叔去了,你與二弟,就是朕的骨肉至親,二弟尚小,朕也能依靠王叔了。”

襄王見朱祁鎮如此,眼簾微微一垂,似乎眼睛之中也有淚光,說道:“陛下放心,臣此去西南,有臣在一日,西南諸夷,不可能亂雲南。我襄王一脈,定然世世代代爲大明守此寸土。”

朱祁鎮說道:“王叔此言壯哉,此去之後,也不知道多少年能再見了。王大伴。”

王振立即出來說道:“奴婢在。”

朱祁鎮說道:“去請郕王來,今夜,朕在乾清宮擺酒,設家宴款待王叔,也讓郕王作陪。”

“是。”王振立即安排下去了。

夜晚,乾清宮之中。

幾十根蠟燭高高的燃起。

無數燈光相互輝映,散發出一團團的光芒。將大殿照着通明。並不比電燈暗上多少。

朱祁鎮與襄王對飲數杯之後,似乎將心思放開了。叔侄兩人之間,也不大拘束了。只是可憐郕王了。

郕王而今還小,只能眼巴巴的看着他兩個人喝酒,自己端着一碗飲子,就類似現在的冷飲喝。

襄王說道:“皇兄在的時候,我還抱過你的,只是沒有抱過郕王,郕王出生的時候,我已經在長沙了。你不知道,你出生的時候,可是引起好大風波。”

朱祁鎮心中暗自吐槽道:“我怎麼不知道,不就是我老爹廢后嗎?”真是一場大風波。一場風波大不大,要看影響了。

因爲這一件事情,即便是而今,孫太后在太皇太后面前,還是小心謹慎。不敢越雷池半步。

只是朱祁鎮不想說這一件事情,於是轉頭對郕王說道:“二弟,襄王叔將來要領兵打仗了,你將來想做些什麼?”

郕王立即說道:“自然是與王叔一樣,爲大明鎮守邊疆。”

朱祁鎮說道:“好,我弟弟就是不一樣。不過,你要鎮守邊疆,就要好好的練習騎射,不能如而今一般,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一般。”

郕王朱祁鈺聽了,連忙低頭,似乎想將頭埋在桌子下面去。

比朱祁鎮自覺的每天讀書習武,郕王朱祁鈺就差多了。不過,在對朱祁鈺的教育上,太皇太后乃至皇太后都沒有怎麼上心。

畢竟朱祁鈺將來最多是一個親王,無論如何也不能與朱祁鎮相比。

朱祁鎮搖搖頭,又問襄王,說道:“卻不知道祁鏞的功課怎麼樣啊?”

朱祁鏞乃是襄王的嫡長子。也是襄王世子。

襄王說道:“他的功課平平。”雖然襄王如此說,但是臉上還是不只覺得露出了笑容。可見對朱祁鏞還是很滿意的。

朱祁鏞是要比朱祁鈺還要小几歲。也算是朱祁鎮的堂弟。

朱祁鎮說道:“麓川百事艱難,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安定下來。留祁鏞一個人在襄陽,朕恐怕下人們照顧不周,朕準備延請明師,教育郕王,將來郕王之藩,也能獨擋一面,正好也讓祁鏞來京師吧。”

朱祁鎮說的款款情深,但是襄王聽得心中猛地繃緊。隨即緩緩的平和下來,襄王這一點城府還是有的。

在燈光之下,只是見襄王的動作微微一僵,根本沒有一點差錯。

襄王大腦之中,在飛快的運轉。第一個想法,就是人質,隨即也想明白了,即便是朱祁鎮真是拿他兒子當人質,襄王也是沒有辦法的。

這畢竟不是建文之時。

當時藩王掌握各地權力,好有一搏之力。而今所有藩王加在一起,也不可能與中央掰掰手腕。

既然不能抵抗,襄王自然往好處想。

的確麓川之戰,這纔剛剛開始了,真正等麓川平定下來,卻不知道是幾年之後的事情,孩子還小,留在襄陽固然不錯。

但是襄陽哪裡能什麼名師?之前襄王養兒子,也是拿來當富貴閒人來養的,只是而今襄王一脈的命運大變,將來一個富貴閒人,可是撐不起襄王一脈的命運。

留在京師,卻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襄王立即行禮說道:“臣謝過陛下恩德。”

朱祁鎮一把將襄王拉起來,說道:“這都是哪裡的話?我們都是一家人。”

襄王說道:“自然是一家人。”

兩人重新坐定,朱祁鎮與襄王三言兩語之間,將這一件事情定下來了,唯一不高興的就是郕王了。

郕王也聽明白了,他將來的功課自然是難做的很。

只是郕王一點小心思,絲毫影響不了大局。

襄王非常識趣,回去之後,當即就上書朝廷,言語之中,萬般懇切,求皇帝恩准,留在朱祁鏞在太皇太后的膝下盡孝。

這樣符合封建國家價值觀的事情,皇帝自然沒有不準的。

下令以皇子禮節待襄王世子,並在宮中重建大本堂。收勳貴弟子又各藩王子弟入學。當然,這也是自願的。並傳令天下宗室,有想要效力于軍前者,都可投奔襄王麾下。

只是大明宗室,都被富貴給養廢了。到底幾個人有勇氣。捨棄榮華富貴,奔赴戰場,卻是一個未知數。

藉着襄王的名頭,這大本堂算是重建起來了。

但是大本堂重建,僅僅是朱祁鎮想建立的軍事體制教育的一環,雖然是最高一環。但是這一件事情,還不算完。

最少,要趁着這個東風,將武學給敲定。

這一件事情,就萬萬不能繞過張輔了。於是,朱祁鎮思量一晚上,第二天,就召見張輔

第一百二十三章 也先死了?第二百零四章 楊洪vs阿刺知院第一百零九章 諒山之戰之構想第一百三十八章 瓦刺退兵第九十八章 藏地第一百一十二章 東勝衛之戰第六十九章 建文已死第一百三十九章 張郎遺策第七十章 諸子第七章 對五軍都督府的改造第一百八十七章 兵疲將驕第六十二章 大明的草原第一百零五章 日本行第六十五章 也先的東北戰略第一百四十七章 二十萬騎第一百四十八章 內閣人選的紛爭第三十九章 欽州黃氏之戰第一百零七章 射柳二第三十六章 士子之間的爭執第一百二十四章 兩朝開濟老臣心第十四章 遺詔第九十七章 建州衛的處境第六十三章 水路救援第三十九章 石破天驚第七十四章 春耕準備第一百一十一章 也先最後的反撲第一百三十八章 瓦刺退兵第六十五章 楊士奇與于謙二第三十九章 整頓九邊第二百四十八章 報仇第一百二十二章 周忱辦事之道第十五章 香港第一百三十六章 大軍對峙的開始第六十四章 平越策第八十九章 陸永的抗爭第六十三章 水路救援第一百三十四章 出巡第三十二章 大明南洋戰略第三十九章 整頓九邊第七十九章 回師第一百五十六章 和親?第五十一章 三級教育制度第一百二十五章 于謙的隱患第一百六十八章 災情第五十二章 負擔第一百二十九章 大捷之後第九十章 一巴掌一甜棗第一百二十六章 巡城二第九十五章 西軍第一百三十四章 施禮生死第八十八章 高陽伯李文第一百一十六章 臺灣置州第十五章 禮樂第八十章 西寧第一百一十九章 長遠之計第一百三十八章 鹽業帝國的景願第六十四章 田制第三十八章 家事國事第一百一十五章 新舊接替第五十八章 長腿的滹沱河第五十八章 長腿的滹沱河第六章 困境第八十五章 更改方略第五章 瓦刺與西域第六十五章 調整政策第十九章 瓦刺內奸第六十八章 台州之戰第一百一十一章 錚錚鐵騎鳴第九十九章 亦失哈最後的演出第九十五章 大明軍制第九十一章 泥足巨人第一百八十二章 吳瑾揚名第一百零八章 時間差第一百六十章 思機發之死第九十五章 任禮出鎮甘肅第十五章 香港第七十四章 新理學的種子第八十三章 弊政第一百二十三章 黃河危局第四十四章 瓦刺退兵第七十九章 回師第五十五章 斬盡天下不平事第二十六章 誰對誰錯?第八十章 沿途所見第一百二十六章 寧化黃氏第六十四章 平越策第九十九章 潯州城下第一百零七章 射柳二第二章 外戚第二百一十章 噩耗傳來第一百四十三章 摸底第一百二十七章 瓦刺新主第二百三十八章 挖出精銳第一百一十四章 皇太后病倒第一百四十章 黃河決口第一百四十八章 識趣的襄王第四十一章 落子南洋第九十三章 日本局面第七十一章 也先吐血第五十四章 圍剿之策
第一百二十三章 也先死了?第二百零四章 楊洪vs阿刺知院第一百零九章 諒山之戰之構想第一百三十八章 瓦刺退兵第九十八章 藏地第一百一十二章 東勝衛之戰第六十九章 建文已死第一百三十九章 張郎遺策第七十章 諸子第七章 對五軍都督府的改造第一百八十七章 兵疲將驕第六十二章 大明的草原第一百零五章 日本行第六十五章 也先的東北戰略第一百四十七章 二十萬騎第一百四十八章 內閣人選的紛爭第三十九章 欽州黃氏之戰第一百零七章 射柳二第三十六章 士子之間的爭執第一百二十四章 兩朝開濟老臣心第十四章 遺詔第九十七章 建州衛的處境第六十三章 水路救援第三十九章 石破天驚第七十四章 春耕準備第一百一十一章 也先最後的反撲第一百三十八章 瓦刺退兵第六十五章 楊士奇與于謙二第三十九章 整頓九邊第二百四十八章 報仇第一百二十二章 周忱辦事之道第十五章 香港第一百三十六章 大軍對峙的開始第六十四章 平越策第八十九章 陸永的抗爭第六十三章 水路救援第一百三十四章 出巡第三十二章 大明南洋戰略第三十九章 整頓九邊第七十九章 回師第一百五十六章 和親?第五十一章 三級教育制度第一百二十五章 于謙的隱患第一百六十八章 災情第五十二章 負擔第一百二十九章 大捷之後第九十章 一巴掌一甜棗第一百二十六章 巡城二第九十五章 西軍第一百三十四章 施禮生死第八十八章 高陽伯李文第一百一十六章 臺灣置州第十五章 禮樂第八十章 西寧第一百一十九章 長遠之計第一百三十八章 鹽業帝國的景願第六十四章 田制第三十八章 家事國事第一百一十五章 新舊接替第五十八章 長腿的滹沱河第五十八章 長腿的滹沱河第六章 困境第八十五章 更改方略第五章 瓦刺與西域第六十五章 調整政策第十九章 瓦刺內奸第六十八章 台州之戰第一百一十一章 錚錚鐵騎鳴第九十九章 亦失哈最後的演出第九十五章 大明軍制第九十一章 泥足巨人第一百八十二章 吳瑾揚名第一百零八章 時間差第一百六十章 思機發之死第九十五章 任禮出鎮甘肅第十五章 香港第七十四章 新理學的種子第八十三章 弊政第一百二十三章 黃河危局第四十四章 瓦刺退兵第七十九章 回師第五十五章 斬盡天下不平事第二十六章 誰對誰錯?第八十章 沿途所見第一百二十六章 寧化黃氏第六十四章 平越策第九十九章 潯州城下第一百零七章 射柳二第二章 外戚第二百一十章 噩耗傳來第一百四十三章 摸底第一百二十七章 瓦刺新主第二百三十八章 挖出精銳第一百一十四章 皇太后病倒第一百四十章 黃河決口第一百四十八章 識趣的襄王第四十一章 落子南洋第九十三章 日本局面第七十一章 也先吐血第五十四章 圍剿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