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一章 日本金銀

第九十一章日本金銀

朱祁鎮看過廣西的奏摺,又翻開了朝鮮的奏摺。

徐有貞將朝鮮情況一一說明,其中固然有避重就輕的地方。

比如徐有貞說的朝鮮已經安堵,但是根據錦衣衛的報告,朝鮮南方的山中,其實還有些百姓不肯依附大明。

不過,在朱祁鎮看來,也成不了什麼氣候。

而且報喜不報憂,是官場的常態。

朱祁鎮也就當做不知道了。

隨即徐有貞說明,山東,河南,河北一帶的衛所,已經遷徙到了朝鮮。徐有貞更是呈上地圖,卻見這些衛所分成兩部分,一部分就在漢城,平壤爲中心的平原地帶,這一帶乃是朝鮮的核心地帶。

另外,就是分別駐紮在各地的衛所。

在奏摺還有一箱子文書,就是各地衛所的花名冊,朱祁鎮也沒有看,就令人轉給兵部與五軍都督府兩地,他們自己抄寫一份。

徐有貞又報告今年朝鮮的賦稅。

朝鮮賦稅有也有幾十萬石。雖然不多,但是對於剛剛平定的朝鮮來說,能迅速的恢復生產,可見徐有貞還是有手腕的。

更不要說朝鮮糧草,直接從海路送到海西。從海西送到肇州。這一條路打通之後,朝鮮的幾十萬石糧食,能比得上江南幾百萬石糧食。

這對朱祁鎮來說,自然是一個好消息。

但是同樣也不是一個好消息。

朝鮮都正常納賦稅了。

這說明朝鮮改朝換代的過渡期已經過去了。朝鮮大部分上流社會都在海西屯田了。兩班貴族作爲一個政治名詞,已經不復存在了。

同時,也說明一件事情,那就是朱祁鎮想從朝鮮撈一筆橫財,卻也是不可能的。

面對財政缺口,朱祁鎮難道真指望明年風調雨順,能將這一筆錢給攢下來,連備用計劃都沒有?

朱祁鎮心中輕輕一嘆。忽然發現奏摺最後一番話,是介紹日本的情況。有大量日本在釜山貿易,奏請朱祁鎮,是否按照朝廷舊例在釜山開港。

日本這個詞一躍進入朱祁鎮的眼中。

一瞬間朱祁鎮雙眼之中,又一絲幽幽的青光,就好像是狼的眼睛一般。

人在吃了甜頭之後,總是會想有下一次。

而今也是如此。

其實滅掉朝鮮之後,所獲得的人力物力,才支撐着朝廷與瓦刺打上兩仗。朱祁鎮自然想複製這個行動。

但是大明附近有幾個,既好消滅,又能納賦稅的,還能洗劫一票的國家?

無非就是朝鮮,越南,日本。

越南離的太遠了,而且越南與大明打了幾十年仗,不敢說彼此清楚對方的底細,但是越南是又應對中國進攻的經驗的。

不可能速戰速決。

而且地理位置上也距離北京太遠了。

如果陷入僵持,豈不是賠了夫人又折兵,白白多了一個財政窟窿。

但是日本之前,朱祁鎮也沒有想過。

畢竟,日本在朱祁鎮心中是一個強國,遠遠比朝鮮要強,而且即便是滅朝鮮,如果是李瑈自己作死,大明也不可能輕輕鬆鬆的將朝鮮拿下來。

李瑈如果能得朝鮮民心,打個好幾年也是很正常的。

而日本更是如此了,滅日本搞錢?

朱祁鎮一想,就覺得有些不靠譜。

但是此刻忽然覺得,似乎不需要滅日本?

首先,此刻的日本其實比朝鮮還弱,沒錯,朝鮮在世宗時期剛剛打贏了一次日本。

其次,日本要比朝鮮還窮。

這也是真的。

估計真要佔領了日本,也收刮不出來多少油水。

但是日本金銀卻讓朱祁鎮惦記上了。

周忱開闢了大明銀幣體系。但是總體來說,大明銀幣已經不能算是主流貨幣,因爲發行量太少了。

因爲大明的銀礦產量就少。戶部寶泉局對銀幣制造也不上心。畢竟消除火耗乃是大部分官僚都不願意的。

這裡觸犯了他們的利益。

朱祁鎮倒是想擴大,但是戶部也是有正當理由的,而今大規模擴建,很快就會處於無銀可鑄的地步。

缺少大量白銀,乃是大明鑄幣稅一直提不上去的原因,但是日本有白銀啊?

日本金銀礦是很發達的。

而且之前大明與日本之間,隔着朝鮮,朝廷不好將手伸日本去,但而今,大明已經吞併朝鮮,與日本僅僅是一衣帶水。

插手日本,更是方便之極。

而且日本內部也是相當的混亂的。

這個時代,正是日本南北朝向戰國時代過度的階段。

鎌倉幕府足利家維持的相當艱難,但是下面大名雖然各行其是,還沒有到挑戰幕府的情況。如果大明願意扶持足利幕府,讓足利幕府付出一點東西,估計足利幕府也是會同意的。

朱祁鎮也知道他自己這個想法太粗略了。

需要有一個人隨機應變。畢竟日本究竟什麼情況,錦衣衛傳來的消息,總是模模糊糊的。不身臨其境,是不能明白的。

而這個使臣必須有縱橫家的風範,否則未必能從日本榨出油水來。

選誰?

朱祁鎮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徐有貞。

徐有貞的手腕,真是又黑又狠,翻臉不認人,過河拆橋,將兩班貴族玩的欲仙欲死,如果不是徐有貞與他們關係很好,這些兩班貴族未必在大明消滅李瑈的時候,按兵不動。

徐有貞用完之後,像扔垃圾一下,將這些人給扔到西北了,一聲令下誅殺千餘人,很多還是他所謂的故友,徐有貞絲毫沒有含糊。

放在影視劇之中,妥妥的大反派。

但是朱祁鎮不在乎他品行如何,也不在乎他在朝鮮私下揩油。但是要看他能不能辦事了。徐有貞的所作所爲,讓他根本不能進入內閣,進不了決策層,但是作爲一個執行層的官僚,卻是很合格,甚至太合格了。

日本之行,估計非徐有貞不可。

朱祁鎮立即下詔說道:“召集徐有貞今冬來京述職。”

只是徐有貞即便來的快,估計也是年底臘月才能到京師。朱祁鎮只能等徐有貞來了之後,再做此事。

不過,錦衣衛在朱祁鎮的命令之下,已經先行一步了。

日本金銀礦很多朱祁鎮都記不住,但是他記住了兩處,一處是石見,另外一處是佐渡。

石見銀礦與佐渡金山,只有得一個,就足夠朱祁鎮揮霍相當一陣子了。

這兩個地方,自然要錦衣衛先去埋點了。

果然不出朱祁鎮所料,徐有貞接到召見聖旨,卻沒有立即上路,而是先上奏說明情況,朝鮮局勢剛剛穩定,他不能立即就走。

估計在臘月底能來到北京。

這也是因爲冬天天寒地動,深藏深山之中的朝鮮反抗者,在對抗着比明軍更可怕的東西,那就是朝鮮冬天。

沒有空來找大明的麻煩。徐有貞這才能趁着冬天來一趟北京,在開春之前,還要立即回去。

北國的冬天來的很早,最少大寧的冬天要比北京的早上許多。

就在朱祁鎮還在期盼徐有貞的到來的時候,大寧的冬天,已經到了考驗人能不能活下去的時候。

今年還比較好,有了賑災糧,大部分人都能活下去。

但是牲口就不一樣了。

總不能喂牲口糧食,大明的糧食也不能如此糟蹋。誰也不可能這麼奢侈,而且大明的糧食雖然朱祁鎮多給了一些,但是如果將這些牲口算進去,那也是遠遠不夠的。一匹馬的食量是三個人的。

所以,朱祁鎮一直想要推廣的青貯飼料終於派上了用場。

朱祁鎮一直期盼的戰略武器,能不能在草原上發揮作用,一切是不是朱祁鎮所預料的那樣,就要看着個冬天了。

第四十三章 海西經營第八十章 經筵第八十四章 家族第一百一十章 阮熾的諒山撤退第一百二十八章 巡城四第一百三十二章 施禮第一百一十章 糧與銀第九十七章 誰是小人第一百二十六章 其言也善第八十九章 開海第三十一章 蠢蠢欲動的安南第一百一十九章 長遠之計第六十五章 也先的東北戰略第二十八章 天理報第七章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第七十四章 瓦刺可滅乎?第十五章 徐有貞第一百一十七章 雨季的來臨第五十二章 負擔第三十五章 精簡少府第一百零八章 南洋水師大出血第十四章 遺詔第八十二章 西寧讀書人第一百一十一章 也先最後的反撲第三十一章 王振的預感第一百一十六章 易知單第四十二章 風雲會聚第二章 大明九邊考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明壽幾何?第二十五章 封滹沱河神第一百二十七章 巡城三第一百零六章 倔老頭楊溥第二十五章 大明工部都水司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報傳來地一百五十四章 傳檄可定藏地第一百三十七章 爲大皇帝賀壽第一百三十四章 張輔之意第二十九章 兌子第八十三章 武進惲家第九十五章 西軍第二十八章 李時勉的倔強第八十四章 雲貴總督第二百一十四章 周忱的堅持第一百三十章 太子第四十三章 萬方有過,罪在朕躬第九十八章 平衡第一百一十八章 未入京城已憂心第一百一十四章 議麓川五第五十五章 斬盡天下不平事第三十章 江華島水戰第十九章 修德養望馬性和第一百三十九章 張郎遺策第七章 對五軍都督府的改造第一百四十三章 捏圓第三十一章,祭大成先師第六十章 久旱甘霖第二十八章 天理報第四十九章 煙火羣山第二百二十六章 屠城之後第三十九章 整頓九邊第一百零六章 折戟白藤江第二十九章 兌子第七十一章 朱見治第一百六十九章 香囊識人第十八章 西域近況第六十三章 無人能破的張輔紀錄第四十二章 舉步維艱第三十九章 大破麓川第六十七章 風雨將至第二百章 馬第一百五十章 重啓遵化鐵廠第二十七章 北薛南吳第一百一十五章 羅倫之心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賢的決擇第一百三十章 謝家的家底第二百三十八章 挖出精銳第一百四十五章 升龍大捷第六十二章 大明的草原第十七章 江南大雪連四旬第五十七章 馳道利弊第二百一十三章 成國公的死訊第三十四章 倉稟足而識禮儀第八十七章 錢氏第一百零五章 日本行第一百零一章 困境第八十二章 武進縣第四十六章 山西大案第一百一十八章 殺一是爲罪第一百五十章 破釜沉舟第一百九十六章 哀兵第一百四十一章 藩王危機第一百一十章 少府的工作第一百六十七章 馬政痼疾第一百三十三章 盧溝河第四十二章 最後一課第一百七十章 海河方案第九十九章 阿次帖木兒的藍圖第八十二章 凱旋閱兵第一百一十章 少府的工作第六十三章 馳禁令
第四十三章 海西經營第八十章 經筵第八十四章 家族第一百一十章 阮熾的諒山撤退第一百二十八章 巡城四第一百三十二章 施禮第一百一十章 糧與銀第九十七章 誰是小人第一百二十六章 其言也善第八十九章 開海第三十一章 蠢蠢欲動的安南第一百一十九章 長遠之計第六十五章 也先的東北戰略第二十八章 天理報第七章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第七十四章 瓦刺可滅乎?第十五章 徐有貞第一百一十七章 雨季的來臨第五十二章 負擔第三十五章 精簡少府第一百零八章 南洋水師大出血第十四章 遺詔第八十二章 西寧讀書人第一百一十一章 也先最後的反撲第三十一章 王振的預感第一百一十六章 易知單第四十二章 風雲會聚第二章 大明九邊考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明壽幾何?第二十五章 封滹沱河神第一百二十七章 巡城三第一百零六章 倔老頭楊溥第二十五章 大明工部都水司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報傳來地一百五十四章 傳檄可定藏地第一百三十七章 爲大皇帝賀壽第一百三十四章 張輔之意第二十九章 兌子第八十三章 武進惲家第九十五章 西軍第二十八章 李時勉的倔強第八十四章 雲貴總督第二百一十四章 周忱的堅持第一百三十章 太子第四十三章 萬方有過,罪在朕躬第九十八章 平衡第一百一十八章 未入京城已憂心第一百一十四章 議麓川五第五十五章 斬盡天下不平事第三十章 江華島水戰第十九章 修德養望馬性和第一百三十九章 張郎遺策第七章 對五軍都督府的改造第一百四十三章 捏圓第三十一章,祭大成先師第六十章 久旱甘霖第二十八章 天理報第四十九章 煙火羣山第二百二十六章 屠城之後第三十九章 整頓九邊第一百零六章 折戟白藤江第二十九章 兌子第七十一章 朱見治第一百六十九章 香囊識人第十八章 西域近況第六十三章 無人能破的張輔紀錄第四十二章 舉步維艱第三十九章 大破麓川第六十七章 風雨將至第二百章 馬第一百五十章 重啓遵化鐵廠第二十七章 北薛南吳第一百一十五章 羅倫之心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賢的決擇第一百三十章 謝家的家底第二百三十八章 挖出精銳第一百四十五章 升龍大捷第六十二章 大明的草原第十七章 江南大雪連四旬第五十七章 馳道利弊第二百一十三章 成國公的死訊第三十四章 倉稟足而識禮儀第八十七章 錢氏第一百零五章 日本行第一百零一章 困境第八十二章 武進縣第四十六章 山西大案第一百一十八章 殺一是爲罪第一百五十章 破釜沉舟第一百九十六章 哀兵第一百四十一章 藩王危機第一百一十章 少府的工作第一百六十七章 馬政痼疾第一百三十三章 盧溝河第四十二章 最後一課第一百七十章 海河方案第九十九章 阿次帖木兒的藍圖第八十二章 凱旋閱兵第一百一十章 少府的工作第六十三章 馳禁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