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章 會寧伯李家
會寧伯李家在京師只能算是二流勳貴,但是放在西寧卻是大名鼎鼎的。乃是西寧衛出身最大官員了。
前文說過,勳貴乃是衛所制度頂層建築。
大明三百多個衛所,只有極少數衛所是沒有靠山的,大部分衛所都是京城某一個勳貴的自留地。
或是當年祖上設立的衛所,或是某勳貴乃是某衛所出身,或者家族子弟在某地任過職。等等等。
比如石亨,雖然是新得的國公,但是他在海西就有某些特殊利益。
正即便是朱祁鎮改革京營,這種聯繫也是沒有完全斬斷的,想想就知道,武學的學生大部分都是衛所世襲軍官出身,朱祁鎮也不能改變的。
只是朱祁鎮重整京營之後,各家勳貴對衛所與京營的權重有些改變。更多正統勳貴更在乎在國家軍事上的話語權,而並非榮華富貴。
而有些沒有趕上的勳貴,還如同之前一樣。
會寧伯李家就是其中之一。
會寧伯李家自稱乃是五代李克用之後。先在西夏,後遷徙西域。而真正在大明發跡,卻是李南哥,在元明之交,舉西寧降明。洪武年間官至西寧衛指揮僉事。
其子李英更是李家崛起的重要人物。
他屢次與西番作戰,立下不少戰功,最出名的一戰,就是西域殺朝廷貢使,李英出崑崙山數百里,追殺殆盡,就是以此功爲會寧伯。
只是李英功勞不小,但是李英本身就不是什麼乾淨的人。
在洪熙年間,就有御史告發李英違法亂紀。但是仁宗皇帝寬恕李英不與追究,只是將這個御史調離西寧了事。
仁宗皇帝未必不知道是真是假,但是這種久鎮一方的將領,還是慎重爲好。
宣宗登基之後,掉李英帶西寧衛班軍入京營,跟隨宣宗出塞,倒也有些戰功,但是很快東窗事發。
特別是李英插手,西寧指揮使祁震家事,想扶持自己的侄子成爲指揮使,這一件事情,西寧祁家與李家反目成仇。
爆出了李家不少黑料。故而李英下獄。
只是畢竟是功臣,最後還是被放了出來,正統二年病死。其子繼承爵位之事,一直拖着。朱祁鎮親政之後,爲了拉攏勳貴,在很多地方放鬆了,李英之子,李詠也就是在這個時候襲職的,而今的李詠就在京營之中任職。
當然了,這會寧伯李詠在京營之中,也是一個排不上號的人物,範廣地位未必在李詠之下。但是大明勳貴看上去不少,但是真正分散在各地,卻不是每一個衛所都能出一個的。
仗着有會寧伯在京師,李家就是西寧衆多家族的第一。
當然了,李家之所以有如此大的聲勢,並非僅僅因爲會寧伯。
畢竟會寧伯雖然尊貴,但是也調離到京師了,只能作爲靠山,如果事事依靠,那也是遠水抵不上近渴。
西寧李家之所以這樣興旺,讓于謙側目,就是西寧李家本身的實力就足夠雄厚。
因爲西寧李家不僅僅在衛所任職,還是土官。
西寧李家,祁家,陳家,都是西寧土司,各自有各自的土地。而當初李英下獄的重要罪名之一,就是李家侵吞民戶七百餘戶。
李家將朝廷的百姓納入自己的管轄範圍之內。
而七百餘戶是什麼概念。在明代平均一戶有四五人。七百戶也就是三千多人?而之前官府檔案之中,西寧百姓總共才一萬五千多口。
也就是李家侵吞了近五分之一。
而且這僅僅是侵吞,還不算李家原來的擁有的人丁。
這也是爲什麼仁宗皇帝優撫李家的原因,因爲在西寧這個地方,李家的人丁未必比西寧衛的人馬少。
而李家還在西寧衛中任職。更加自己的影響力滲透進西寧衛之中。
近乎割據的局面了。
朝廷未必對付不了他們。但是實在是鞭長莫及一些。
所以即便不看會寧伯的面子,西寧李家也稱得上地方豪強。
甚至不用調查,茶馬走私貿易如果能繞得過西寧李家,纔是咄咄怪事。西寧李家也是松潘各部惹不起的大人物之一。
西寧李家而今主事者,乃是李家二房李文,乃是會寧伯李英的侄子。坐鎮西寧倒也是有些戰功的。
不過於謙細細探查,李文的戰功也是多借助李家的實力而已。李文的實力用多少能力,倒是未必。只是李文在政治上足夠敏銳。
似乎與現任會寧伯李詠溝通過。當於謙一上任,他就過來通秉內情,將茶馬貿易的內幕一古腦捅給於謙。
以求代罪立功。
于謙之所以能夠這麼順利的將走私路線一一封鎖起來,其中未必沒有李家的幫助。
這卻是丘浚所部知道的。
可惜,即便這樣于謙也不能放過李家。
倒不是于謙小氣,翻臉不認人。而是于謙太明白了。如果朝廷在西寧衛沒有足夠的話語權,那麼茶馬貿易而今整頓過後,不過兩三年,就會變成原來的樣子。
之所以茶馬貿易荒廢。其實與大明太祖對西寧湟一代才用土流雜用,而統治手段也是以衛所爲主。
在衛所制度崩潰,各級衛所官員侵吞屯田,衛所幾乎成爲了世襲軍官世襲罔顧的家業田產,政府的權威蕩然無存。
這樣的情況之下,奢求茶馬貿易的正常進行,豈不是緣木求魚?
所以于謙覺得保證茶馬貿易,就必須整頓西寧等衛所。
改土歸流,這個時候並不合時宜。畢竟大明大敵在北,在青海這裡鬧出事情來,反而會分散朝廷的注意力。
但是整頓衛所,卻是大明自己的事情了。
如果實在不行,就重新將西寧衛變成西寧州,設立流官管理,恢復最基本的行政秩序,甚至於謙想今後巡視茶馬的御史,常駐西寧,形成常態,才能將茶馬貿易控制在一點規模。
並不是不會有人偷稅漏稅走私貿易了。
而是朝廷在這裡看着,他們即便是偷稅漏稅,也必須給皇帝那邊一點面子吧。這才能保證茶馬貿易中朝廷能獲得一定比例的收入。
否則即便茶法改的再好。也不過是無根之木而已。
歷史上弘治年間名臣楊一清也改革過茶馬貿易,但是結果不過兩三年之間,人亡政息,其原因何在?
是茶法有什麼弊端?
但是茶法經過唐,宋,元三代改良,實行引稅制,即便上已經是比較完善了,或許有缺陷,但還沒有讓整個制度推行不下去的缺陷。
就是河湟一帶的行政權力,早就被當地土司土豪給瓜分殆盡了。朝廷向從裡面分一杯羹,要問他們願不願了。
即便有名臣在位,一陣強力推行過後。不過數年就會反彈。
于謙正是看見了這一點,故而即便是李家已經提前投誠服軟,甚至可以交出大半茶馬貿易的渠道,但是于謙依舊不能能放過李家。
這是政治立場的問題,倒不是于謙對李家有什麼態度。
不過,就看李家能不能識趣到底了。
如果他們真能識趣到底,于謙也能給李家一些好處,讓李家回京師發展,並在皇帝面前說好話,讓會寧伯這個爵位能夠長久一點,甚至李家一門雙爵,也未必不可能。
但是如果不識趣。
于謙也只能用雷霆手段了。
不將西寧最大的地頭蛇,也是侵吞衛所最多的李家給收拾了,于謙下面的手段,就無從談起了。
時勢使然,政治就是如此,並不是于謙想顧及情面,就能顧及了。
李家現在還不知道于謙的打算,正在歡天喜地的準備迎接于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