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李時勉

bookmark

胡鄞國公是誰?

是陽武侯薛祿,他本名薛六,從靖難起兵,數次爲先鋒,後從太宗北征草原,當方面之將。

是軍中大佬。

不過宣德五年去世了。

如果薛祿還在,縱然是張輔也不能越過他去。

只是薛祿雖然去了,但是在軍中的影響力尚在。

孫氏的意思已經很明白,就是爲了拉攏薛家。爲朱祁鎮找外援。

朱祁鎮心中感動,也明白,常德嫁到薛家,也是一門好親,雖然不知道這薛家二公子人品怎麼樣,但是想來也不會太差。

只是這邊是軍中大佬,陽武侯薛家,當代陽武侯的弟弟。另一面,僅僅是一個副千戶家的兒子。

雙方相差也太大了。

即便而今胡氏不是皇后了,但是胡氏生順德的時候,卻是世子妃。說起來,順德與常德都是宣宗嫡女。

“我知道你的意思。”太皇太后說道:“胡氏是一個可憐人,你將來看在我的面子上照顧一二便是了。”

“孫兒明白。”朱祁鎮說道。

這些都是家事,隨即太皇太后轉入正題了。說道:“你知道,我叫來是爲什麼?”

朱祁鎮說道:“孩兒知道。是經筵吧。”

“對。”太皇太后對朱祁鎮表現很欣賞,說道:“你有什麼意見?”

朱祁鎮說道:“孩兒自知學識淺薄,不足以擔當大任。開經筵也是爲了孩兒好。”

太皇太后說道:“我兒如此明理最好不過,只是這經筵被我否了。”

朱祁鎮說道:“可是有什麼不對?”

太皇太后說道:“還沒有出你父百日,我不想大操辦。”

朱祁鎮立即說道:“是孫兒不孝,沒有想到此節。”

經筵是一整套流程,其中要賜宴羣臣,還要賞賜。而今國喪百日,還沒有過。做這樣的事情,總是不合宜。

太皇太后說道:“你年紀小,想事情不周道,也是正常。不過,經筵可免,日講卻要進行的。你之前,由王振與張英教你,王振不過一秀才。張英倒是有幾分才學,只是卻不合適當你師傅,我給你選了一人,李時勉。你知道嗎?”

朱祁鎮這一段時間,雖然沒有閒着,但是他將心思都放在軍權上面了,故而對掌權的勳貴,各地的指揮使,與九邊鎮將,朱祁鎮都細細瞭解一番,對文官方面卻沒有多操心,主要是他領教過三楊手段,而今他即便是瞭解文臣,也不可能換下三楊的。

只要軍權在手,將政事委託給三楊處置,未必不是好事。

太皇太后說道:“李時勉乃是國子監祭酒,爲人再忠直不過了。又是學問大家,桃李滿天下,正好教你。”

朱祁鎮說道:“奶奶挑得人,自然是好的。”

太皇太后說道:“不過,有話說在前面,李先生是最嚴厲不過了,我已經賜給他一柄戒尺,如果你有什麼過錯,他可是會打你的。”

朱祁鎮並不在意這一點,說道:“孫兒自然會聽李先生的,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只是有一件事情,孫兒覺得需要改動。”

“哦?”太皇太后說道:“什麼事情?”

朱祁鎮說道:“孫兒畢竟是要做皇帝,讀書當然是要讀的,最重要的是要知曉治國之道,大臣所讀的書,都是講怎麼做臣子的,卻沒有多說怎麼做皇帝的。孫兒想,奶奶見過太宗,仁宗,和父皇,想來對治國之道,比那些大臣瞭解。”

“孫兒,想每日上午日講,下午來奶奶這裡,將朝中大事拿來,讓奶奶爲我講解,也好讓我們明白其中道理。將來也能擔得起祖宗留下的基業。”

太皇太后心中微微一動,心中暗道:“是這個道路。”

別人不知道,她不知道,太宗,仁宗,宣宗三位皇帝。她覺得最厲害的還是太宗皇帝,但是太宗皇帝如何對讀書人的,她也是親歷者。

其中道理,當時不明白,後來也就慢慢明白一點。

這麼多年過去,又常在宮廷,太多的事情都看穿了,自然知道很多人道貌岸然後面是什麼?

四書五經不能不讀,不能不學。但是真一心覺得一本《論語》能治天下,卻是傻了。

她看着朱祁鎮心中暗道:“這道理我怎麼沒有想到。”隨即覺得,這些經驗是有必要傳給子孫的。說道:“既然你想如此,我自然應允,只是如此你就好苦一點了。”

“再苦,能比得上太祖太宗創業之苦?”朱祁鎮說道:“孫兒不怕吃苦。”

朱祁鎮出了慈寧宮,一邊走一邊說道:“去查查,那個石璟,還有薛家二公子,到底人品怎麼樣,武藝如何。”

“是。”王振跟在朱祁鎮身後,落後半個身位。

“還有將李時勉給查查。”朱祁鎮繼續說道。

王振說道:“這個奴婢知道。”隨即王振將李時勉的生平一一道來。

李時勉乃永樂二年進士。

李時勉的一生,可以用三個字來形容,那就是硬骨頭。太硬了。

他永樂年間入仕,接過得罪了永樂,洪熙,宣德,三個皇帝。

永樂年間,太宗遷都,李時勉以爲不可。被太宗皇帝責罰,下獄,幾乎要死了。不過太宗皇帝忍着氣嗎,看李時勉的奏摺,覺得李時勉雖然在很多時候說話不客氣,但是才能還是有的,這才保住了一條命。

一年多以後才放出來了。

這也罷了,永樂大帝不是一個脾氣好的人。又爲了打擊東宮太子,也就是仁宗皇帝,將很多人都下獄了。

李時勉僅僅是其中一個而已。

但是仁宗皇帝卻是好脾氣。最少在禮遇士大夫上,做的不錯,否則也不會諡號爲仁。

李時勉依舊頂撞了仁宗皇帝。將仁宗皇帝氣得不輕。

氣到什麼程度。抄起身邊武士的金瓜,砸了李時勉,將李時勉打斷了三根肋骨,李時勉差點死了,又是下詔獄之後,楊士奇悄悄的接濟醫藥,才活了下來。

結果,他沒有死,但是仁宗皇帝不行了,仁宗皇帝臨死的時候,還對夏元吉說道:“李時勉辱我。”

宣宗皇帝從南京到北京繼位,來到北京之後,第一件事情就是見李時勉。先令人押李時勉來見,隨即又覺得氣極未解,傳令不必將李時勉押過來,直接午門斬首。

只是宣宗皇帝傳令的人,與李時勉錯過了。李時勉已經到了。

宣宗皇帝見了李時勉,操弓欲射,問李時勉上奏說了一些什麼。

結果李時勉一一道來,其中有,不應該遣太子遠離之話。宣宗皇帝聽了,其中雖然語氣太沖,但是卻沒有什麼不對的話。

左右又私下勸宣宗皇帝,爲仁宗皇帝身後名着想。

如果他殺了李時勉,就坐實了仁宗皇帝是被氣死的了。於仁宗皇帝身後名不利。

於是宣宗皇帝才放過李時勉。

李時勉兩次入獄都大難不死。但是脾氣一點也沒有變。

宣宗皇帝御經筵,賞賜諸位大臣金錢,所謂之金錢,就是宮中以金子鑄成銅錢狀的金錢。

接過金錢落在地面之上,大臣皆俯首撿起來,就李時勉不動,認爲這不是待大臣之道。

第一百一十八章 未入京城已憂心第三十四章 沐昂折戟第一百五十章 重啓遵化鐵廠第五十八章 大寧第一百二十六章 問天春秋幾何第八十五章 尚書們的疑惑第一百五十四章 老臣楊士奇第五十九章 滹沱河道知多少第一百一十八章 西南定策三第九十六章 軍工的發展第六十九章 建文已死第九十六章 開海八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賢的決擇第四十六章 山西大案第二十章 應對安南之策第一百三十九章 回京第七十八章 雪山第六十九章 松花江水師第一百零三章 在京都第一百四十章 劉定之請纓第八十六章 烏斯藏第三十四章 黎思誠第一百一十九章 長遠之計第三十八章 家事國事第三十七章 何以養民第六十一章 鬆陰城第一百二十六章 巡城二第四十四章 李時勉到第四十三章 萬方有過,罪在朕躬第一百六十四章 戎裝臨朝第九十八章 來自江西的暗箭第一百三十一章 慶都公主駙馬三第九十三章 當今日本第三十章 安南盛世第二百五十章 京觀第一百一十六章 巡邊的準備第八十一章 江南田畝狀況第一百一十一章 議麓川二第六十三章 水路救援第六十五章 調整政策第九十五章 開海七第一百二十二章 一漢當幾胡?第八十九章 工部侍郎提舉天下工場事第一百六十一章 王直鎮守南京第一百五十三章 郕王入武學第四十六章 千金贈君子第一百七十四章 滿壁荒唐紙第一百九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去向第二十章 治水三人小組第九十四章 內外新結構第五十六章 災情彙總第六十七章 朱祁鎮的後宮第一百一十八章 西南定策三第七十一章 大朝會第一百五十一章 馳道與運河第一百四十章 天下藩王第二十七章 擴大化第八十二章 殿試第二百零四章 楊洪vs阿刺知院第八十五章 更改方略第五十九章 滹沱河道知多少第九十一章 曆法的背後第一百四十一章 瓦刺貢馬第十一章 海西都司第一百二十四章 楊士奇最後諫言第五十四章 吳士漣的絕望與希望第二十八章 李時勉的倔強第二十一章 青貯第一百一十二章 汪嶽的機會第一百三十二章 給石亨新的選擇第一百一十三章 北伐第十二章 內閣與司禮監第二十章 治水三人小組第一百四十七章 又是一年風雨時第二百零一章 決戰前夜第十六章 吾道成矣第六十三章 水路救援第六十一章 新內閣第一百二十四章 楊士奇最後諫言第一百一十七章 話南京第二十二章 鴻門宴第四十章 雨夜奪城第一百零二章 孤身入思明第六十六章 大疫第二十五章 丘濬的實學思想第九十一章 整頓衛所的分寸第一百四十四章 大閱武學第一章 聖誕將至第一百五十一章 馳道與運河第二百三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等待第九章 周忱的接班人第三十五章 廣西內部的分歧第一百四十章 瓦刺使團第一百八十九章 張輔的奏對第十二章 軍議第一百零一章 困境第一百九十八章 顧興祖逃第二百一十一章 孟瑛的計劃第十九章 毛裡孩第一百三十三章 傳國玉璽
第一百一十八章 未入京城已憂心第三十四章 沐昂折戟第一百五十章 重啓遵化鐵廠第五十八章 大寧第一百二十六章 問天春秋幾何第八十五章 尚書們的疑惑第一百五十四章 老臣楊士奇第五十九章 滹沱河道知多少第一百一十八章 西南定策三第九十六章 軍工的發展第六十九章 建文已死第九十六章 開海八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賢的決擇第四十六章 山西大案第二十章 應對安南之策第一百三十九章 回京第七十八章 雪山第六十九章 松花江水師第一百零三章 在京都第一百四十章 劉定之請纓第八十六章 烏斯藏第三十四章 黎思誠第一百一十九章 長遠之計第三十八章 家事國事第三十七章 何以養民第六十一章 鬆陰城第一百二十六章 巡城二第四十四章 李時勉到第四十三章 萬方有過,罪在朕躬第一百六十四章 戎裝臨朝第九十八章 來自江西的暗箭第一百三十一章 慶都公主駙馬三第九十三章 當今日本第三十章 安南盛世第二百五十章 京觀第一百一十六章 巡邊的準備第八十一章 江南田畝狀況第一百一十一章 議麓川二第六十三章 水路救援第六十五章 調整政策第九十五章 開海七第一百二十二章 一漢當幾胡?第八十九章 工部侍郎提舉天下工場事第一百六十一章 王直鎮守南京第一百五十三章 郕王入武學第四十六章 千金贈君子第一百七十四章 滿壁荒唐紙第一百九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去向第二十章 治水三人小組第九十四章 內外新結構第五十六章 災情彙總第六十七章 朱祁鎮的後宮第一百一十八章 西南定策三第七十一章 大朝會第一百五十一章 馳道與運河第一百四十章 天下藩王第二十七章 擴大化第八十二章 殿試第二百零四章 楊洪vs阿刺知院第八十五章 更改方略第五十九章 滹沱河道知多少第九十一章 曆法的背後第一百四十一章 瓦刺貢馬第十一章 海西都司第一百二十四章 楊士奇最後諫言第五十四章 吳士漣的絕望與希望第二十八章 李時勉的倔強第二十一章 青貯第一百一十二章 汪嶽的機會第一百三十二章 給石亨新的選擇第一百一十三章 北伐第十二章 內閣與司禮監第二十章 治水三人小組第一百四十七章 又是一年風雨時第二百零一章 決戰前夜第十六章 吾道成矣第六十三章 水路救援第六十一章 新內閣第一百二十四章 楊士奇最後諫言第一百一十七章 話南京第二十二章 鴻門宴第四十章 雨夜奪城第一百零二章 孤身入思明第六十六章 大疫第二十五章 丘濬的實學思想第九十一章 整頓衛所的分寸第一百四十四章 大閱武學第一章 聖誕將至第一百五十一章 馳道與運河第二百三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等待第九章 周忱的接班人第三十五章 廣西內部的分歧第一百四十章 瓦刺使團第一百八十九章 張輔的奏對第十二章 軍議第一百零一章 困境第一百九十八章 顧興祖逃第二百一十一章 孟瑛的計劃第十九章 毛裡孩第一百三十三章 傳國玉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