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三章 北伐

第一百一十三章北伐

正統二十二年,春末。

北京大校場。

朱祁鎮身披金甲,騎着在白色駿馬之上,身後錦衣衛層層護衛,看上去雄偉非常。

從朱祁鎮的位置層層擴散開來,大明京營精銳都在這裡了。

在朱祁鎮的強烈鎮壓之下,大舉北伐的決策,總就沒有人能夠推翻。

所有的一切都在去年到今年之前準備妥當了。

依舊是分三路北伐,分別從開平,大寧,肇州三處進攻漠北,更準確的說是漠北東部。畢竟瓦刺的老巢在漠北西部,天山南北一帶。

朱祁鎮從來沒有畢其功於一役的想法。

這一戰明軍出出動了十五萬騎兵,但並非真正出動僅僅是十五萬,還有大量蒙古部落被徵召,還在楊洪,郭登所部還有一兩萬步卒作爲負責後勤。

這一次每一路都要深入千餘里,再加上可能有的戰鬥,不可能沒有後勤輜重。

總不能讓太宗皇帝一步,動員五十萬人,步步爲營,將糧食轉運到大漠之上吧。這消耗太大了。

帶了輜重,騎兵行軍能力就被限制了。很多時候都要讓後營有自保之力,否騎兵大隊去追擊瓦刺了,反手被人掏了老巢。

可就不好了。

所以後營都帶了大量火器,什麼火銃,火炮,萬人敵,乃至地雷,等等防禦性火器,再加上大量車輛,以及大量的輜重,即便被瓦刺大軍包圍住,守上一兩個月也是沒有問題。

這也是各部未慮勝,先慮敗的選擇。 ωωω✿ T Tκan✿ ¢ ○

如果瓦刺放過其他兩部,猛攻其中一部,步騎結合下來,也未必不能一戰。

這樣一來,大量的輜重,火器,彈藥要運輸,所需要運輸戰車數量就相當之多,所需要的馱馬,就非常之多。

否則根本不可能支撐大軍。

所以,這一次動員的人比馬多。

大明幾十萬匹戰馬馱馬,大半都參與進去了。

可以說,朱祁鎮掏出了血本。如果不是漠南蒙古臣服,給朱祁鎮帶來數十萬馬匹,還有西北送過來過萬馬匹,再加上朝廷之前,本來就保存的馬匹。

這猛地出動幾十萬匹戰馬,根本是大明不能承擔的。

至於石亨所部並沒有帶步卒,並非朱祁鎮對石亨另眼相看,而是石亨堅決不要的,他對這一次北伐的意見,就是以快打快,五萬騎兵持一月之糧,雙馬,突入漠北。趁着也先各部還沒有聚集打一個措手不及。

但是石亨的意見,被孟瑛否決了。

大明承受不起這一場大敗。

所以,很多時候寧可白跑一趟,也不願意在一兩千裡外用數萬士卒的性命賭一勝負。

有一點大家都承認。

那就是而今大明的國力,要比宣德年間強大太多了。一次不行,還有一次。只要沒有太大的天災,朝廷是能支撐的住。

但是朝廷在漠北大敗,銳氣一損,下一次北伐就不大容易了。

要知道,而今這一次大規模用兵於漠北,一直是有人反對的。

而今一切都準備好了,朱祁鎮準備出征之前最後一次校閱三軍。

這一次,朱祁鎮並沒有選擇在天安-門外,畢竟天安-門外一條長街,地方還是有一點小。容納不了十萬大軍。

對,這裡是什麼十萬大軍。

雖然這一次三路大軍每軍五萬騎,即便是加上輜重後軍,總數也不過二十萬,不過如果算上蒙古各部僕從軍之外,對外號稱三十萬大軍。

但是這些大軍有相當一部分,已經運動到位了。

北京到大寧馳道已經通了,但是北京到開平的馳道,卻還在修建之中。

北京到開平的馳道,要先到大同,然後從大同沿着當初留下的驛道,一路到開平去。這一段還在修建之中。

即便如此,而今已經有不知道多少輜重,從這兩條馳道之上往前線運輸了大量的糧草,輜重,還有人馬。

只有肇州那邊,卻是通過水路,將朝鮮,海西的物資,通過鬆陰城送到了肇州。

特別是肇州城那邊,因爲那裡距離北京太遠了,爲了在同一日出兵,肇州是準備最好的,而石亨此刻已經在肇州坐鎮了。

朱祁鎮校閱的僅僅是一部分士卒而已。

朱祁鎮從一個個方陣之前縱馬而過,只見一面面紅色的旗幟,就好像是一面燃燒的火海,無數士卒不論步騎,都整整齊齊的,如刀切斧鑿一般。

而今朱祁鎮終於感受到了後世閱兵的感覺。

朱祁鎮先在軍前縱馬一圈,然後來到了點將臺之上,他在龍椅上坐定,身後文武大臣紛紛就坐。

範弘立即出列,站在最前面,雙手打開聖旨,大聲宣讀道:“承太祖太宗仁宗宣宗之繼,隨九世之仇,亦不敢忘-------”

朱祁鎮的出兵詔書,自然是歷數大明與元的世仇。既然也先想接元之正統,那麼大明打也先根本不需要什麼藉口,更何況,尚有貓兒莊之敗,被朱祁鎮定性爲國恥,不可不報。

當然了,這些東西,是士大夫所看重的。

對於大部分參軍的士卒來說,他們對這些正統什麼的,並不是太感興趣。

朱祁鎮自然不忘記賞賜,一口氣拿出來一百多萬兩,給每一個士卒加餉十兩。算起來,也就是說,每一個士卒今年都是領的雙俸。

要人賣命,自然要重賞之下,必有勇夫。

大明的士卒可沒有那麼高的的覺悟,就算是現在打仗,也會有戰時津貼。只是不知道數目是多少。

而且在這個時候發出來,卻也是有一點開拔,安家費用的意思。

不得不承認,募兵制度也是有壞處的。

這些職業僱傭兵,很多時候都是看錢的。每有錢是不可能動的,所以,朱祁鎮也感到一件事情,那就是以大明之大,如果存募兵的,六七十萬軍隊的負擔已經足夠重了,如果在打仗的時候,加賞什麼的,更是一個財政極大的負擔。

朱祁鎮甚至有些反思。

這個制度是不是爲將來埋下禍根。

不過,這個時候並不是想這個的時候。這政策調整要之後再說,而今朱祁鎮立即要做的是鼓舞士氣,將眼前這一場大戰打贏。

於是封武定侯郭登爲徵北將軍,開平總兵官,西路軍總管,楊洪爲徵虜將軍,大寧總兵官,中路軍總管,石亨爲徵西將軍,肇州總兵官,東路軍總管。

一聲令下,大軍開拔。

於是一隊隊人馬從朱祁鎮的面前走過,一副車轔轔馬蕭蕭之感,在軍營之中,畢竟皇帝親自來送行,士卒還能保持莊嚴肅穆,但是出了大校場,兩側的道路之上,卻有不知道多少百姓。

有些是從保定,真定之地趕來的。

大明京營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河北軍。

因爲京營雖然有其他部分邊軍調入,但是總體已經演變成了募兵,而募兵地就是直隸八府再加上順天府,宣府,大同等地。

這一次征戰,對朝廷來說,固然是勝券在握,即便有所失利,也不可能敗的太慘。因爲在出兵之前,敵我力量對比已經是非常鮮明瞭。

但是對每一個士卒來說,卻不是這樣的。

打仗哪裡有不死人的?但是每一個人身後就有一個完整的家庭。這就是這些百姓,寧可跑上幾百裡,也要看一眼的原因。

要知道,這個時代管控很嚴苛,百姓從家鄉到京師,是非常困難的。

因爲他們知道,這很可能是最後一面。

只是有些人最後一面也未必能看得見。因爲他們來此,他們只能看見大隊人馬北上,卻無法從中認出那一個是他們的孩子。

或許都是他們的孩子。

因爲這都是河北男兒。

第十五章 香港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三章 災年第一百五十一章 馳道與運河第一百一十八章 殺一是爲罪第九章 蹇公第一百一十六章 易知單第二十六章 京城飛報第四十章 雨夜奪城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寧之會第五十八章 長腿的滹沱河第四十八章 新任衍聖公第一百一十九章 馬文升斷案第四十四章 也先的算計第一百一十五章 羅倫之心第三十四章 王振之死第五十六章 襄國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元重光皇帝第九十八章 關原之戰第六章 聖心如淵第三章 西南風波起第一百七十三章 脫脫不花賭贏了第一百四十八章 臨危受命的于謙第一百一十六章 皇太后心事第六十八章 徵日本之問第四十四章 瓦刺退兵第一百零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退步第一百五十一章 約戰第一百二十章 燕然山下第一百零八章 銀鋪第二百三十七章 傷亡慘重第十八章 鐵面講官第三十章 安南盛世第一百六十三章 好爲之第七十四章 三喜衝厄第二百二十五章 宣大戰局第一百三十二章 出巡第四十七章 西虜寇邊第二百章 馬第四十五章 石炭三第一百九十三章 瓦刺的崩潰第六十六章 突擊兀良哈第一百五十六章 塵埃落定大本堂第十章 魯蘇之爭第四章 朱祁鎮的京營第一百一十章 糧與銀第一百六十二章 太皇太后的堅決第一百二十一章 錢法第九十九章 亦失哈最後的演出第七十六章 田園將蕪胡不歸第一百零八章 南洋水師大出血第八十四章 雲貴總督第二百三十八章 挖出精銳第三十三章 郕王就封第五十三章 天下大水第十六章 李瑈的應對第十章 蹇公去矣第五十五章 諸將第一百四十九章 昆圖的法會第二百四十九章 殺俘第六十章 明浪第六十四章 鳳凰衛第三十六章 京營出京第九十三章 日本局面第一百二十二章 周忱辦事之道第一百五十七章 襄王出京第一百四十章 天下藩王第一百零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退步第三十一章 王振的預感第一百零二章 孤身入思明第五十章 金山銀山第四十一章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二第二十四章 碧溪第五十七章 三省大震第八十二章 南浦溪之戰第九十九章 亦失哈最後的演出第三十六章 老將不老第一百一十九章 男兒賭勝馬蹄下第一百零八章 時間差第五章 天馬來兮從西極第五十一章 三級教育制度第八章 張輔眼中的雲南戰局第一百零九章 諒山之戰之構想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統勳貴第十三章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第一百零三章 在京都第十九章 不準贖刑第六十六章 大疫第八十九章 太皇太后的考驗第一百三十五章 大明的銀子在哪裡?第十八章 令人頭疼的孫太后第一百一十七章 易知單的利弊第五十章 英國公餘威第一百零二章 往事第二十七章 擴大化第二百二十五章 宣大戰局第一百四十九章 黃河大工第三十五章 精簡少府第四十章 輿情第四十七章 大明巡撫
第十五章 香港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三章 災年第一百五十一章 馳道與運河第一百一十八章 殺一是爲罪第九章 蹇公第一百一十六章 易知單第二十六章 京城飛報第四十章 雨夜奪城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寧之會第五十八章 長腿的滹沱河第四十八章 新任衍聖公第一百一十九章 馬文升斷案第四十四章 也先的算計第一百一十五章 羅倫之心第三十四章 王振之死第五十六章 襄國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元重光皇帝第九十八章 關原之戰第六章 聖心如淵第三章 西南風波起第一百七十三章 脫脫不花賭贏了第一百四十八章 臨危受命的于謙第一百一十六章 皇太后心事第六十八章 徵日本之問第四十四章 瓦刺退兵第一百零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退步第一百五十一章 約戰第一百二十章 燕然山下第一百零八章 銀鋪第二百三十七章 傷亡慘重第十八章 鐵面講官第三十章 安南盛世第一百六十三章 好爲之第七十四章 三喜衝厄第二百二十五章 宣大戰局第一百三十二章 出巡第四十七章 西虜寇邊第二百章 馬第四十五章 石炭三第一百九十三章 瓦刺的崩潰第六十六章 突擊兀良哈第一百五十六章 塵埃落定大本堂第十章 魯蘇之爭第四章 朱祁鎮的京營第一百一十章 糧與銀第一百六十二章 太皇太后的堅決第一百二十一章 錢法第九十九章 亦失哈最後的演出第七十六章 田園將蕪胡不歸第一百零八章 南洋水師大出血第八十四章 雲貴總督第二百三十八章 挖出精銳第三十三章 郕王就封第五十三章 天下大水第十六章 李瑈的應對第十章 蹇公去矣第五十五章 諸將第一百四十九章 昆圖的法會第二百四十九章 殺俘第六十章 明浪第六十四章 鳳凰衛第三十六章 京營出京第九十三章 日本局面第一百二十二章 周忱辦事之道第一百五十七章 襄王出京第一百四十章 天下藩王第一百零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退步第三十一章 王振的預感第一百零二章 孤身入思明第五十章 金山銀山第四十一章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二第二十四章 碧溪第五十七章 三省大震第八十二章 南浦溪之戰第九十九章 亦失哈最後的演出第三十六章 老將不老第一百一十九章 男兒賭勝馬蹄下第一百零八章 時間差第五章 天馬來兮從西極第五十一章 三級教育制度第八章 張輔眼中的雲南戰局第一百零九章 諒山之戰之構想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統勳貴第十三章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第一百零三章 在京都第十九章 不準贖刑第六十六章 大疫第八十九章 太皇太后的考驗第一百三十五章 大明的銀子在哪裡?第十八章 令人頭疼的孫太后第一百一十七章 易知單的利弊第五十章 英國公餘威第一百零二章 往事第二十七章 擴大化第二百二十五章 宣大戰局第一百四十九章 黃河大工第三十五章 精簡少府第四十章 輿情第四十七章 大明巡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