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海西都司

第十一章 海西都司

朱祁鎮說道:“老將軍請講?”

曹義說道:“老臣擔心朝鮮的態度。從陸路到雙城衛,翻山越嶺,道阻且長,很容易被瓦刺切斷,但是如果從海路到這裡,船隻從山東出發,要繞過整個朝鮮。如果朝鮮爲朝廷所用,自然沒有事。”

“甚至在緩急之時,還可以調動朝鮮糧草,但是一旦朝鮮有了二心,朝廷的船隻能否到了這裡,卻是難說了。”

“而今這朝鮮大王,繼位以來,連續拓邊。步步爲營。所謀的就是這一帶,一旦朝廷在這裡舍鎮,斷了朝鮮開拓之路,這位朝鮮王會怎麼想?”

“老臣一時間也不能揣測。”

就在這一帶,有一個很有名的地面,叫做間島。

宋教仁就是在間島事件之中,名聲大噪的,他所做的就是證明間島地區是屬於中國的,而不是朝鮮的。

但是而今很多朝鮮學者,依然認爲間島地區是屬於朝鮮的。

奴兒干都司,不是一場三國演義,而是四國。

大明,即將下場的瓦刺,女真各部,還有朝鮮。

每一方的舉動,都會引起各方聯動。

朱祁鎮連朝中的大臣,都沒有一個是百分百的信任,讓他將一個戰略的成敗寄託在朝鮮的不背叛之上。朝鮮王有那麼大的臉嗎?

朱祁鎮說道:“朝鮮向來是朝廷的藩屬,忠誠不二,這一點將軍你就放心吧。”

朱祁鎮口中這麼說,卻是他心中衡量過了。

朝鮮很大機率不敢與大明朝廷撕破臉,最多是私下有一些小動作而已。畢竟大明的震懾力還在,即便是野心昭然若揭的瓦刺,一邊在西北設立甘肅行省。但是另外一邊,與朝廷還是進貢不斷。

朝鮮畢竟是小國,有賊心沒有賊膽。

只要朝廷不在與瓦刺大戰之中,遭遇根本性的大敗,朝鮮是不會也不敢落井下石的。

歷史上一些細節朱祁鎮記不清楚,他也沒有記得土木堡之變後,朝鮮有什麼背叛大明的舉動。

但是,並不意味着朱祁鎮對朝鮮有好印象的了。

因爲他確立在推進東北開發的時候,忽然發現,其實朝鮮這位大王,能力不錯。處於朝鮮的位置上開發東北,特別是長白山以東,錫霍特山脈以西這一帶的時候,朝鮮的地理位置,遠比中國方便。

這也是爲什麼朝鮮人一直覺得長白山是他們的。

朱祁鎮一個念頭閃過,在他心中紮下根來,那就是如果以朝鮮的人力物力爲他所用,開發東北的時候,是不是會快一點。

朝鮮雖小,也有數百萬人口,當中國一省,朝鮮北方山巒不少,但是在南方還是有些產糧區的。

如果將這裡的糧食直接支援海西一帶,豈不是免了從山東,或者江南萬里迢迢運糧了。

說實話,朱祁鎮之前是沒有滅朝鮮的心思。

畢竟作爲一個成熟的政治家,從來不做沒有利益的事情。

朝鮮作爲太祖皇帝定下的不徵之國,雖然私下有一些小動作,但是明面上還是老老實實的,而且這位朝鮮王,與他父親宣宗皇帝,關係還不錯,彼此贈送禮物。

雖然國家領導人的關係好壞,其實與私人情感並沒有太大的關係。

但是朝鮮表現出如此恭順,朱祁鎮想要對朝鮮動兵,最大的問題,不是朝鮮實力如何,而是大明朝廷的道義問題。

畢竟大明與蒙古世仇,與瓦刺打。滿朝文武幾乎沒有幾個反對的。唯一擔心是消耗,或者能不能打過。

但是一旦打朝鮮,朱祁鎮可以預見到朝廷之中就會有一場風波。

他想想覺得,不划算。也就放棄了。

但是此刻,再看朝鮮與之前,就不一樣了。而今朝鮮在朱祁鎮的眼中,乃是匹夫無罪,懷璧其罪。

當然了,朱祁鎮有了想法,也要先放着。瓦刺當前,無暇他顧,也要等機會。朱祁鎮有的是耐心。

就看朝鮮是真老實還是老實了。

他要是一直老老實實的話,朱祁鎮也只能撓頭了。

這一件事情,按下不表,朱祁鎮說道:“這幾日,朕已經召海運總兵官王英到了京師,這一件事情,你們私下商議一下,看看可行不可行,如果可行的話,亦失哈。”

亦失哈立即說道:“老臣在。”

朱祁鎮說道:“奴兒干都司下轄一百七十多個衛,未免太多了一些,就勞煩你去一趟海西,選地建城,建立海西衛,爲海西都司的治所。”

“當然了,這海西都司還爲曹將軍下轄,曹將軍可要選一員大將鎮守。”

曹義與亦失哈齊聲行禮說道:“臣等明白。”

朱祁鎮心中暗道:“遼東已經設省了,將來太白山以北,長白山以東,黑龍江以南,可以爲海西省。未來東北有幾省,不確定,但是最少確定,將來東北建省的格局,與後世定然不同。”

“而且海西省已經有了,海東省還會遠嗎?”

朱祁鎮暢想自己心中的遠景規劃,一種成就感,油然而生,所謂權力就是最好的春藥,看着自己的想法,一件件落到實處,一聲令下,滄海桑田。

可比女人有意思多了。

再說,朱祁鎮缺女人嗎?

他要什麼女人,只要一招手,就能排成排。錢氏生下長子之後,很識趣給朱祁鎮身邊添了人。

只是朱祁鎮還沒有納爲妃子而已。

都是一等一的絕色。

朱祁鎮將西路收回來,翻出一封奏疏,卻是英國公張輔的題本。他打開一看,本來輕鬆的臉色,頓時凝固了。

他手用力捏着題本,在上面留下一個深深的手指印。他深吸一口氣,將所有情緒收斂起來,絲毫不外露。

但是剛剛的喜色卻一點也沒有了。

張輔的作戰計劃,朱祁鎮不能說看不懂,但也僅僅停留在能看懂的地步上,至於其中有什麼玄妙之處,也只有張輔解釋了,他才能聽清楚了。

他爲什麼這麼生氣,卻是這一次出征,全部是靖難勳貴。朱祁鎮提拔出來的人,是一個也沒有。

成國公朱勇,武進伯朱冕,興安伯徐亨。

成國公朱勇就不用說了。武進伯朱冕,也是將二代,靖難起兵的時候,他父親朱榮鎮守大寧,投降了太宗皇帝,從南下作戰,前後二十餘戰,屢立戰功,後從張輔討安南。又從太宗皇帝北伐,洪熙元年病死在遼東總兵官任上。

興安伯徐亨,他父親死的早,他的爵位是繼承爺爺徐祥的。乃是燕山衛老人,他初從陳友諒,後投降太祖,靖難起兵的時候,已經很老了,從徵太宗南下,封爵的時候,論功乃是伯爵之中第一人。

永樂二年就病死了。永樂二年,徐亨在永樂十二年從太宗北伐。打過勝仗也打過敗仗,在交趾之戰中,有過敗績,一度奪爵。

說起來,朱祁鎮不得不承認。

這些將領雖然是將二代,但是大多是比較合適的。能打仗的,但是問題是朱祁鎮並不是覺得他們能不能打仗。

而是張輔在安排三路主將的時候,居然沒有一個安排朱祁鎮提拔的人。

孟瑛身爲侯爵,又是新立大功,難道就擔不得一路主將嗎?

簡直是笑話。

朱祁鎮橫着眼睛就能看出來黨同伐異這四個字。比較瓦刺主力在西,這一次打兀良哈應該沒有太多的問題。

無非是勝多少。

這功勞,他們自然不願意讓給別人。

但是朱祁鎮在意的是,張輔將他這個皇帝放在什麼位置上了。朱祁鎮決計不相信,張輔不明白他這一段時間在做什麼?

第一百二十三章 地震二第十七章 西北馳道第八十九章 陸永的抗爭第二百零二章 咫尺天涯第一百一十四章 海運三難第九十四年,徐有貞的日本任務第一百四十六章 回天之力第一百四十七章 大本堂第十章 開發東北第一步第二百零五章 希望的煙塵第一百八十三章 背城而戰第一百三十七章 曬鹽法第五十一章 西北茶馬第一百五十四章 也先第二十一章 北方民生之多艱第一百五十六章 和親?第五十四章 水利學堂第八十一章 馬政第七十五章 第一心腹于謙第四十六章 千金贈君子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的猶豫第一百二十八章 李東陽的手段第一百零一章 細川勝元,死第八十二章 西寧讀書人第十六章 大捷消息第一百三十九章 分殊定理外王道第二十八章 工部兩尚書第九十五章 西軍第八十四章 李家的決定第一百一十八章 石亨的心思第二十八章 工部兩尚書第一百二十章 兵部戶部之爭第八十九章 開海第四十章 輿情序章 我, 朱祁鎮第十二章 見義必爲,非勇也第一百三十四章 施禮生死第八十六章 合流第九十五章 西軍第八章 斷事官第十五章 預修大典第二十二章 天下大勢,浩浩蕩蕩第一百七十六章 瓦刺消息第一百六十一章 王直鎮守南京第二百五十一章 善後第一百零九章 諒山之戰之構想第一百六十七章 內閣調整第三十六章 京營出京第七十章 父子第八十六章 烏斯藏第九十七章 開海九第五十五章 奴兒干都司第五十九章 松潘舊事第一百二十八章 大案之始第六十三章 馳禁令第八十六章 大婚第一百一十章 各自退兵第十五章 香港第一百三十九章 回京第一百六十四章 太皇太后崩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五年正旦詔第五章 京衛改革第二十九章 塵埃落定大藤峽第一百二十六章 巡城二第一百三十九章 回京第四十八章 新任衍聖公第一百六十三章 特殊的早朝第一百零二章 往事第一百二十一章 錢法第一百四十二章 挫扁第一百六十七章 內閣調整第十章 老臣于謙第八章 遼東之戰的戰略規劃第一百三十一章 私鹽產業鏈第三十章 朱祁鎮的決斷第五十六章 亦失哈第九十二章 朱祁鎮的懼意第五十四章 三邊總督第四十二章 舉步維艱第七十四章 新理學的種子第五十四章 吳士漣的絕望與希望第二百零一章 決戰前夜第四十五章 孔府案第七章 西南局勢第二十七章 鴨綠江畔第五十九章 北方戰略構想第一百三十七章 北京城中的稅收第一章 天盛大可汗也先第六十四章 屋漏偏逢連夜雨第九十九章 西軍脆敗第一百一十三章 議麓川四第一百八十五章 成國公決斷第二百二十六章 屠城之後第九十八章 藏地第四十六章 重構東北戰略第一百零四章 鐵甲鏗鏘第一百三十章 天下大旱第十四章 遺詔第一百一十四章 寧化縣現狀第六十八章 定婚事
第一百二十三章 地震二第十七章 西北馳道第八十九章 陸永的抗爭第二百零二章 咫尺天涯第一百一十四章 海運三難第九十四年,徐有貞的日本任務第一百四十六章 回天之力第一百四十七章 大本堂第十章 開發東北第一步第二百零五章 希望的煙塵第一百八十三章 背城而戰第一百三十七章 曬鹽法第五十一章 西北茶馬第一百五十四章 也先第二十一章 北方民生之多艱第一百五十六章 和親?第五十四章 水利學堂第八十一章 馬政第七十五章 第一心腹于謙第四十六章 千金贈君子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的猶豫第一百二十八章 李東陽的手段第一百零一章 細川勝元,死第八十二章 西寧讀書人第十六章 大捷消息第一百三十九章 分殊定理外王道第二十八章 工部兩尚書第九十五章 西軍第八十四章 李家的決定第一百一十八章 石亨的心思第二十八章 工部兩尚書第一百二十章 兵部戶部之爭第八十九章 開海第四十章 輿情序章 我, 朱祁鎮第十二章 見義必爲,非勇也第一百三十四章 施禮生死第八十六章 合流第九十五章 西軍第八章 斷事官第十五章 預修大典第二十二章 天下大勢,浩浩蕩蕩第一百七十六章 瓦刺消息第一百六十一章 王直鎮守南京第二百五十一章 善後第一百零九章 諒山之戰之構想第一百六十七章 內閣調整第三十六章 京營出京第七十章 父子第八十六章 烏斯藏第九十七章 開海九第五十五章 奴兒干都司第五十九章 松潘舊事第一百二十八章 大案之始第六十三章 馳禁令第八十六章 大婚第一百一十章 各自退兵第十五章 香港第一百三十九章 回京第一百六十四章 太皇太后崩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五年正旦詔第五章 京衛改革第二十九章 塵埃落定大藤峽第一百二十六章 巡城二第一百三十九章 回京第四十八章 新任衍聖公第一百六十三章 特殊的早朝第一百零二章 往事第一百二十一章 錢法第一百四十二章 挫扁第一百六十七章 內閣調整第十章 老臣于謙第八章 遼東之戰的戰略規劃第一百三十一章 私鹽產業鏈第三十章 朱祁鎮的決斷第五十六章 亦失哈第九十二章 朱祁鎮的懼意第五十四章 三邊總督第四十二章 舉步維艱第七十四章 新理學的種子第五十四章 吳士漣的絕望與希望第二百零一章 決戰前夜第四十五章 孔府案第七章 西南局勢第二十七章 鴨綠江畔第五十九章 北方戰略構想第一百三十七章 北京城中的稅收第一章 天盛大可汗也先第六十四章 屋漏偏逢連夜雨第九十九章 西軍脆敗第一百一十三章 議麓川四第一百八十五章 成國公決斷第二百二十六章 屠城之後第九十八章 藏地第四十六章 重構東北戰略第一百零四章 鐵甲鏗鏘第一百三十章 天下大旱第十四章 遺詔第一百一十四章 寧化縣現狀第六十八章 定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