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章 大寧

第五十八章大寧

大寧就在喜峰口外,古會州之地,東連遼左,西接宣府,乃是塞上重鎮。

有大寧在,直接將北京的邊防線向北推了數百里,只要大寧不失,北京決計不會有動則數驚的地步。

朱祁鎮一看大明的邊防圖,從來沒有感覺到有安全感。

當然在地圖之上大寧還是大明所有。但是實際情況上,朝廷在大寧早就沒有駐軍了。

這一件如果說起來,還是從靖難說起來。

太宗皇帝扭轉戰局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出塞下大寧,挾寧王,收塞上雄兵,這才讓太宗皇帝有了與建文抗衡的本錢。

當時太宗皇帝爲了大寧兵,連北京都不顧了。

當時仁宗皇帝被南軍包圍數重,奮力攻打。太宗皇帝都棄之不顧。

但是收大寧兵入關,並聯系兀良哈三衛,讓太宗皇帝對南兵有了抗衡的本錢。但是也留下一個問題。

就是大寧。

大寧並非一開始就有的。

而是洪武年間爲了進攻遼東而修建的。

洪武年間捕魚兒一戰,大寧就是出兵地之一。

但是這樣重要的地方,太宗皇帝將兵全部撤走了。大寧城如何守,於是乎大寧一地就空了。

一直到現在,都沒有恢復過來,似乎充當了朝廷與韃靼之間的緩衝區。

但是朱祁鎮很明白。

一塊地方,自己不去佔領,寄希望於別人不佔領,這是妄想。

朱祁鎮實在不明白,大寧這麼重要,直接關係到朝廷的安危,如何能夠空置。

這個問題,干係太大,關乎太祖太宗宣宗三個皇帝,金英,王振,亦失哈三人,心中頓時一沉,不知道該怎麼說。

既能避尊者諱,又將其中意思告訴朱祁鎮。

至於王振更是不管不顧,就好像沒有聽見的一般。

亦失哈說道:“太宗,宣宗皇帝都又重置大寧之意,只是耗費太大,洪武時建立大寧城,曾經免除北方數省的賦稅,讓百姓向大寧輸糧,一連數年,大寧存糧最多的時候有六十二萬石,用寶鈔一百二十多萬錠。”

“可以說傾北國之力,爲此一城。”

“大寧本身,易攻南守。所產根本不夠大軍所用,年年需要關內運糧。只是永樂以來,北方屢興大工,又數次北伐。”

“北方積蓄爲之一空,重建大寧城根本出不了這一筆錢。”

朱祁鎮也知道,永樂年間到現在,即便是太皇太后罷一切不急之務,其實還有很多大工要建。

河北乃是靖難的主戰場,本來就殘破不堪,而後又有修建北京城,修長城,支持大軍數次北征。

太宗皇帝北征,動則五十萬之衆。供應這麼多的糧草,不可謂不勞師動衆。

如此下來,北方哪裡能支撐起大寧這一項大工程。畢竟大寧城已經放棄這麼多年了,當初的大寧城,早就成爲了廢墟。

想要在大寧駐軍,恐怕要重建大寧城。

一想到耗資之大,即便是朱祁鎮也是暗地搖頭。

北方的糧草緊張,已經不是一天兩天了。

而今如今需要完成的大工程有,北京城的收尾工程,從永樂年間修到而今,北京城也算不得完工。

除此之外,宣宗皇帝的寢陵,長城的修建。等等。

這已經讓內閣有一點喘不過氣來了。再加上大寧城?

即便是朝廷有能力修建大寧城,太皇太后也支持,但是戰略環境已經變了。瓦刺打敗阿魯臺,一統草原。

這樣的情況之下,修建大寧城,非要與瓦刺碰上一下不可。

雖然不知道下面的軍戶實力如何,但是單單從將領上來說,朱祁鎮對大明而今的將領,信心並不是太足。

朱祁鎮心中微微一嘆。錢糧,錢糧,錢糧。大明朝的財政危機,似乎來得太早了一些。

朱祁鎮按下這一件事情不說,問道:“朕聽說,大寧乃是太宗皇帝割讓兀良哈三衛的?”

這個說法從來是傳得沸沸揚揚的。

金英聽了立即說道:“陛下,其中是有隱情的。”說道:“靖難之時,非常時期,太宗皇帝有默許,在太宗登基之後,早就將這一件事情給推翻了。”

“兀良哈三衛,一直沒有在大寧放牧,雖然時常有越界,但決計不敢在大寧多停留。”

朱祁鎮聽了微微點頭。

言外之意,這一件事情太宗皇帝大抵是做過的,不過再太宗登基之後,早已翻篇了。太宗皇帝的黑歷史,不好多問。

不過,大寧現狀如果再持續下去,隨着挖側的崛起,大寧這一帶的空白,恐怕不能持續下去了。

朱祁鎮將話題拉回來,說道:“亦公公,遼東的糧食可以自給自足嗎?夠不夠賑災女真?”

亦失哈連忙說道:“遼東沒有府縣,唯有衛所,所有衛所屯田加起來,在兩萬頃,每年只能種一季,所得僅僅能自足而已。想要與女真通商,恐怕也要從南方調糧食。”

朱祁鎮說道:“國家有事於北方,多因糧南方,不是長久之策,卿在遼東,於屯政之上多上一些心。在北方多得一石糧食,就抵南方三石糧食。”

“至於這個糧食缺口,可以引商人往遼東。內廷也可以出一點力氣。”一邊說,朱祁鎮一邊看向王振。

王振會意,說道:“奴婢這就去安排。”

這個時候的大明畢竟還沒有淪落到崇禎時候,雖然國家用度有些緊張,但是不管是宮中,還是各府縣,都是有錢的。

只是要做的事情太多了一點而已。

而且在王振看來,女真的皮毛,東珠之類,還是緊俏貨色,有很多宮中需要,即便宮中不需要,轉手也是一筆錢財。

朱祁鎮對大內的財政並不是太瞭解,看王振臉上沒有難色。這才鬆了一口氣。他有自知之明,動用內廷的財物,他還有這個權限,但是如果想不通過內閣,就動用戶部的糧食,恐怕楊士奇定然會反駁過來。

所以能不動用戶部,就不動用戶部。

朱祁鎮對亦失哈繼續說道:“遼東能否成爲大明的糧倉,就看卿的經營如何了。”

亦失哈萬萬沒有想到,朱祁鎮對遼東有這麼大的期望,有些誠惶誠恐的說道:“奴婢定當效死力,只是遼東苦寒,一年只能種一季糧食,而且多種慄,曠土雖多,但是人丁稀少,多女真,朝鮮人,漢人都是從關內流放而來的。沒有人口,而今外患又起,多餘錢糧也要修繕城池,設立關卡。奴婢只能說盡力而爲。”

朱祁鎮心中雖然有些失望,說道:“好,卿與朕實話實話最好不過了。”

朱祁鎮一直以爲是遼東軍事管理體制,讓遼東農業發展不行。而且看來恰恰相反,是遼東人口,特別是漢人太少了。

不能支撐一套民政體系。

沒有足夠的人口,即便是設立府縣,又有什麼用處?

但是如國初一般大規模向遼東移民,也不是他現在能做的。不管他有多少想法,也只能按下來。

又對亦失哈一番賞賜。

讓亦失哈下去好好休息,與王振商議一番,就回遼東,處置女真的事務。

不過,這一件事情,朱祁鎮還要給太皇太后好好解釋一遍。

故而第二日,吃過午飯之後。就將這一件事情給太皇太后解釋了。

而太皇太后讓侍女沏了一壺茶,好像早就等在這裡,讓朱祁鎮坐在一邊,祖孫兩人中間隔着嫋嫋的青煙,太皇太后一對眸子,帶着一絲莊重的樣子。說道:“說說吧,你對遼東有什麼想法,或者說,你對亦失哈有什麼想法。好好說說。”

第八十二章 南浦溪之戰第十七章 西北馳道第一百三十四章 張輔之意第三十四章 遼東烽煙第二十七章 水部設想第七十一章 朱見治第二百三十六章 南兵堪戰第四十二章 孔家南北宗第二百一十四章 周忱的堅持第七十八章 兩件大事第五十三章 五月政務第三十七章 楊溥難題第九十五章 大雲南第一章 海內老臣心第一百五十章 破釜沉舟第二百三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等待第五十四章 吳士漣的絕望與希望第一百六十七章 內閣調整第三十二章 辟雍堂中第二百四十八章 報仇第二百三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等待第一百三十三章 盧溝河第七十九章 歃血爲盟第九十六章 鎮守雲貴方略第三十六章 士子之間的爭執第七十三章 試行天下第七十一章 男兒自是重危行第一百四十八章 臨危受命的于謙第二十五章 會試第二百零三章 楊洪掛帥第一百一十八章 石亨的心思第七十九章 歃血爲盟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網第九十四年,徐有貞的日本任務第一百三十一章 監國第一百四十二章 夜雨如瀑第五十九章 滹沱河道知多少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明壽幾何?第八十五章 更改方略第五十二章 負擔第七十八章 趙新的考驗第一百三十六章 北京城的變化第七十四章 郭登的判斷第四十七章 大明巡撫第一百二十三章 黃河危局第七十五章 第一心腹于謙第七十九章 解縉第二百二十六章 屠城之後第六十四章 平越策第十五章 李實的辦法第三十四章 黎思誠第二十七章 北薛南吳第二十二章 大明邊軍現狀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業體系第四十九章 煙火羣山第一百一十九章 今有馳道可解憂第一百三十七章 爲大皇帝賀壽第二十章 治水三人小組第八十五章 河湟四衛第一百一十五章 新舊接替第七十五章 于謙奏對第四十章 輿情第一百二十八章 大案之始第五十五章 奴兒干都司第一百三十四章 朱祁鎮的第一把火第二百零八章 也先的嘗試第一百四十一章 錦衣衛的手段第九十五章 大雲南第七十二章 汪氏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報傳來第七十二章 汪氏第七十六章 佛山鐵業第一百一十八章 石亨的心思第二十八章 工部兩尚書第四十九章 煙火羣山第一百零二章 南洋水師初戰第二十六章 換講官之意第二十八章 決戰前奏第五十章 曲阜大學第二百三十九章 阿刺知院退兵第六十五章 也先的東北戰略第一百三十二章 給石亨新的選擇第四十四章 瓦刺退兵第九十五章 大明軍制第四十六章 海關銀第四十八章 南洋衛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的猶豫第七十八章 雪山第一百五十章 漕運難題第四十章 思任發之死第一百三十一章 朱祁鎮的試探第一百三十一章 監國第一百六十七章 內閣調整第四十七章 西虜寇邊第一百四十八章 識趣的襄王第一百二十章 屠萬是爲雄第一百一十七章 太醫院令樓元第十七章 李時勉第一百二十七章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第二十二章 破大藤峽之策
第八十二章 南浦溪之戰第十七章 西北馳道第一百三十四章 張輔之意第三十四章 遼東烽煙第二十七章 水部設想第七十一章 朱見治第二百三十六章 南兵堪戰第四十二章 孔家南北宗第二百一十四章 周忱的堅持第七十八章 兩件大事第五十三章 五月政務第三十七章 楊溥難題第九十五章 大雲南第一章 海內老臣心第一百五十章 破釜沉舟第二百三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等待第五十四章 吳士漣的絕望與希望第一百六十七章 內閣調整第三十二章 辟雍堂中第二百四十八章 報仇第二百三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等待第一百三十三章 盧溝河第七十九章 歃血爲盟第九十六章 鎮守雲貴方略第三十六章 士子之間的爭執第七十三章 試行天下第七十一章 男兒自是重危行第一百四十八章 臨危受命的于謙第二十五章 會試第二百零三章 楊洪掛帥第一百一十八章 石亨的心思第七十九章 歃血爲盟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網第九十四年,徐有貞的日本任務第一百三十一章 監國第一百四十二章 夜雨如瀑第五十九章 滹沱河道知多少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明壽幾何?第八十五章 更改方略第五十二章 負擔第七十八章 趙新的考驗第一百三十六章 北京城的變化第七十四章 郭登的判斷第四十七章 大明巡撫第一百二十三章 黃河危局第七十五章 第一心腹于謙第七十九章 解縉第二百二十六章 屠城之後第六十四章 平越策第十五章 李實的辦法第三十四章 黎思誠第二十七章 北薛南吳第二十二章 大明邊軍現狀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業體系第四十九章 煙火羣山第一百一十九章 今有馳道可解憂第一百三十七章 爲大皇帝賀壽第二十章 治水三人小組第八十五章 河湟四衛第一百一十五章 新舊接替第七十五章 于謙奏對第四十章 輿情第一百二十八章 大案之始第五十五章 奴兒干都司第一百三十四章 朱祁鎮的第一把火第二百零八章 也先的嘗試第一百四十一章 錦衣衛的手段第九十五章 大雲南第七十二章 汪氏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報傳來第七十二章 汪氏第七十六章 佛山鐵業第一百一十八章 石亨的心思第二十八章 工部兩尚書第四十九章 煙火羣山第一百零二章 南洋水師初戰第二十六章 換講官之意第二十八章 決戰前奏第五十章 曲阜大學第二百三十九章 阿刺知院退兵第六十五章 也先的東北戰略第一百三十二章 給石亨新的選擇第四十四章 瓦刺退兵第九十五章 大明軍制第四十六章 海關銀第四十八章 南洋衛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的猶豫第七十八章 雪山第一百五十章 漕運難題第四十章 思任發之死第一百三十一章 朱祁鎮的試探第一百三十一章 監國第一百六十七章 內閣調整第四十七章 西虜寇邊第一百四十八章 識趣的襄王第一百二十章 屠萬是爲雄第一百一十七章 太醫院令樓元第十七章 李時勉第一百二十七章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第二十二章 破大藤峽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