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五章 更改方略

第八十五章更改方略

沙縣的民亂,爆發很突然,但是鄧茂七並不是傻子。

就在一百多裡外,就駐紮數萬大軍。

他纔不會在沙縣多待。

故而將沙縣的土地收刮一空,就上山了。

不錯,閩西這個地方,別的不說,就是山多,面對連綿的大山,一時間朝廷也沒有什麼辦法。

魏國公帶着大軍分駐各縣。

而方瑾也從寧波過來了。

方瑾是最倒黴的。

葉留宗剛剛起來的時候,五千士卒足以平定,對方瑾來說,也是一個不小的功勞,但是到了杭州遇見瘟疫,被拉去封鎖寧波地區了。

一直等到了冬天。

整個寧波地區的瘟疫算是告一段落了。

並不是說瘟疫沒有了。而是因爲天氣的原因,死的人少了。

不同時間對瘟疫的標準是不樣的,在後世死上一個人都是死,但是在這個時代,只要不成村成村的死亡。

就不是什麼事情。

甚至可以說,這瘟疫的蔓延並不是被人控制住的,而是被天氣控制住的。

方瑾這才能來到前線,但是而今戰事,卻陷入攻山啃骨頭的時候,縱然大明精銳,陷入山林之中,對葉留宗與鄧茂七所部,也不會有太大的優勢。

魏國公,郭登,焦宏幾人在沙縣碰頭。

焦宏亡羊補牢,緊急的調了一批糧食,來安撫沙縣百姓,畢竟不是所有百姓都有勇氣跟着鄧茂七進山的。

至於剩下的百姓之中,有沒有搶劫糧食的,焦宏只能按法不責衆的辦法來處置。

也向百姓宣佈了朝廷的政策,法不責衆,鄧茂七是必死無疑,但是其他百姓下山來投的,卻免除罪責。

只是效果並不好。

百姓對官府的信任一旦被打破,想要重新建立起來,卻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

焦宏只能將招撫之事先放一放。

他要面對首要問題是財政問題。

“國公。”焦宏滿面風塵,說道:“而今浙江,江西,進入福建的軍隊,再加上京營人馬,福建本身的軍隊。總數已經有十萬之衆了。”

“福建在錢糧之上,本就是不寬裕。而今已經是勉力支撐了。下官已經將海關銀挪用了二十萬兩,再加上福建鹽運司借支白銀二十萬兩,這才堪堪維持,這就有了沙縣之事。”

“朝廷已經下旨斥責了。”

“所有這十萬大軍的錢糧,還請國公從浙江,江西借支,福建是一點都沒有了。”

這從鹽運司借支的錢糧,就是來自劉定之第一批賣到海外的鹽。

這一次福建平叛,福建鹽運司是立了大功了,因爲很多地方鹽是可以用來當錢用的,而劉定之手中別的不多,鹽是夠多的。

尋常時間,福建鹽運司一年上繳鹽稅不過幾萬兩而已,而在今年不算直接撥給福建地方,用以支付民夫報酬的鹽,單單是挪用的存銀就有二十萬兩,也就是近乎幾倍於之前的鹽稅了。

可以說劉定之這一次平亂之中表現,比焦宏本人還出彩,畢竟沙縣民變是硬生生打了焦宏的臉。

魏國公說道:“焦大人的意思我瞭解了,只是江西還好說,浙江大疫也花了不少錢糧,而且況鍾況大人因病去了,這一兩月之內,卻是撥不過來錢糧的。”

況鍾況青天本來就是久病之身,在杭州養病而已,這一次被朝廷啓用,他更是奮不顧身坐鎮寧波,每日看上去精神很好,不像是一個久病老人。

卻不知道,僅僅是一口氣撐着而已。

在瘟疫壓制下去之後,老人家一口氣鬆了。

就百病齊發,再也壓不住了,進是樓元看了,也只能搖頭,油盡燈枯,無藥可救了。況鍾一死,浙江巡撫空缺。

朝廷再派一個巡撫過來,也是需要時間。

再加上浙江的爛攤子,北有瘟疫,南有兵亂,縱然浙江是相當富裕的省份,一時間銀子也趁手。

焦宏說道:“最多在支撐一個月,否則國公就是在官司打到了御前,也是要錢沒有,要命一條。”

魏國公徐顯宗一時間也不知道該怎麼辦了。

大軍暴師在外,可以說是日耗千金。

軍隊的消耗不會因爲軍隊不能打而降低多少。而不將軍隊餵飽,這些軍隊或許不能打敵人,但是暴虐百姓,卻是一等一的好手。

對於這一點,朱祁鎮更是三令五申,所以魏國公以下,對軍紀都卡得很嚴。

下面的丘八們講道理是沒有用的,只有用錢說話。不給錢,他們表面上服從,實際上做出什麼事情,可真不好說。

甚至焦宏如此生氣,不僅僅是福建支撐不起這麼多軍隊了,還有就是軍隊屢屢犯事,偷雞摸狗,調戲婦女。乃至搶劫勒索。

大大小小的案子不斷。

郭登說道:“焦大人,國公爺,而今葉留宗不過殘兵敗將,滯留在山中,大軍不好進山,也用不來這麼多大軍了。是不是我們聯名上奏陛下,讓客兵出閩,只留京營與福建都司的人馬。困山圍剿?”

這軍隊一旦回到本身,就不管福建的事情了。

魏國公說道:“陛下對平定葉賊,十分心焦,日夜期盼,如果圍山清剿,豈不是曠日持久?有負聖意?”

魏國公可是明白,皇帝對這裡的看重,他每每上奏的奏摺,被髮回來的時候,上面就有大片大片顏色有些不一樣的硃批。

問各種問題的都有,民情,軍情,民間困苦,軍紀,等等。

魏國公不得不重新寫奏疏對這些問題一一詳細解答。

而顏色不一樣,這說說明,這些硃批不是一次寫上去了,而是反覆思量之後才落筆了。因爲乾涸的時間不一樣,這才形成墨色有細小的差別。

郭登所言並非沒有道理。

說實話,仗打到這個地步,想要快也不行了。

就好像是柳溥圍剿瑤民一般,這都幾年了,還是那樣反反覆覆,怎麼都料理不乾淨,是柳溥無能嗎?

不,是這些人藏在山中,人地兩熟,大軍進山,不佔優勢不說,弄不好還被他們咬上一口。

只能慢慢熬了。

而今的情況也是如此。

隱藏在大山之中,很多山脈都容不得大軍進出,也就是說很多地方,最多擺開幾百人。想要如當初數萬人擺開一場大戰,卻是不能了。

這種小規模戰鬥之中,京營士卒的優勢被抵消了不少。越是着急,越是死傷慘重。郭登所言其實就是改變圍剿戰略,從大軍圍剿,變成圍山困敵,然後派小股軍隊進攻,甚至派人招降等等。

好用最小的代價,將這亂子給平定下去。

焦宏說道:“郭將軍所言極是,如果國公不願意聯名的話,下官願意單獨向朝廷上奏。”

魏國公見狀,心中暗道:“郭登乃是皇帝的人,他想怎麼樣就怎麼樣吧。”說道:“好。就這樣辦吧。”

焦宏立即開始寫題本,片刻寫好,魏國公看了一遍,挑不出什麼錯處,於是三人聯名用印,發給北京。

魏國公這才鬆了一口氣,說道:“這葉賊方敗,就有鄧賊崛起,真是樹欲靜而風不止,這兩賊在山中,恐怕是要合流了。”

郭登說道:“國公所言極是,不過山中困苦,他們一萬多張嘴,如何才能養活,只需圍困數月,他們就會忍不住下山的。”

“倒是就是覆滅兩賊的時候。”

他們猜得一點也沒有錯,葉留宗帶着殘兵敗將與鄧茂七的烏合之衆此刻已經在天階山之中,雙方匯合在一起了。

這一次合流,他們的力量頓時壯大起來了。

只是雙方合流卻不是那麼容易的。

第六十一章 太皇太后問計第五十六章 襄國第一百七十四章 滿壁荒唐紙第五十二章 南北之爭第三十一章 交趾與西洋第四十三章 石炭第五章 太后二第一百零二章 皇帝的位置第九十九章 潯州城下第三章 都掌蠻第二百一十六章 震動天下第四十章 思任發之死第一百一十四章 各方雲動第七十九章 歃血爲盟第九十七章 對大藤峽的決斷第三十三章 一道德而同風俗第七十五章 于謙奏對第一百二十六章 其言也善第一百六十一章 秋風秋雨愁殺人第七十六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第七十章 父子第一百一十八章 西南定策三第二章 大明九邊考第七十一章 也先吐血第一百七十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教誨第一百二十章 韓鐵城到寧化第二十章 郕王之意第一百六十六章 正統四年的大水第一百一十八章 未入京城已憂心第一百一十七章 橫絕大漠第八十一章 錢家第四十八章 防秋第三十八章 李瑈之死第二十七章 擴大化第八章 修律vs修例第一百二十章 屠萬是爲雄第五十六章 襄國第七十六章 田園將蕪胡不歸第六十七章 風雨將至第一百五十五章 伯顏帖木兒的決心第二百五十章 京觀第一百八十一章 大同城下第一百三十五章 太子赴安南第一百四十一章 錦衣衛的手段第三十章 江華島水戰第一百零七章 楊溥秉政第一百零七章 楊溥秉政第十二章 軍議第十一章 孫氏第一百一十五章 羅倫之心第三十三章 郕王就封第一百五十五章 伯顏帖木兒的決心第六十八章 徵日本之問第一百二十七章 瓦刺新主第三十二章 辟雍堂中第二百一十二章 財政壓力第二十五章 民以食爲天二第五十三章 五月政務第七十四章 三喜衝厄第一百六十章 呼之欲出的周相第五章 新內閣第一百零八章 不負使命第八十二章 西寧讀書人第三十七章 逼戰第八十六章 西北亂局第一百一十四章 寧化縣現狀第一百三十章 謝家的家底第九十六章 鎮守雲貴方略第一百二十四章 情報速報第二百二十八章 列車爲城第十八章 令人頭疼的孫太后第一百一十五章 漕運爲正策,海運爲備策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統勳貴第一百二十二章 治政學院第六十三章 馳禁令第一百三十九章 楊溥的政治理念第十三章 劉定之入閣第八十七章 錢氏第二十一章 衛河入海段第一百五十五章 伯顏帖木兒的決心第一百四十二章 挫扁第一百一十五章 福建善後第九十章 貝琳第二十五章 侯大苟第二十九章 辟雍之殿第一百六十七章 馬政痼疾第九十章 工部侍郎彭誼第五章 太后二第八十六章 合流第一百五十七章 襄王出京第二十七章 北薛南吳第一百零九章 諒山之戰之構想第一百三十五章 北方鐵都第五十二章 南北之爭第一百六十九章 盧溝河水情第一百一十九章 今有馳道可解憂第八十四章 沙縣民變第八十九章 工部侍郎提舉天下工場事第九十九章 潯州城下第一百二十九章 寧化巡檢韓鐵城
第六十一章 太皇太后問計第五十六章 襄國第一百七十四章 滿壁荒唐紙第五十二章 南北之爭第三十一章 交趾與西洋第四十三章 石炭第五章 太后二第一百零二章 皇帝的位置第九十九章 潯州城下第三章 都掌蠻第二百一十六章 震動天下第四十章 思任發之死第一百一十四章 各方雲動第七十九章 歃血爲盟第九十七章 對大藤峽的決斷第三十三章 一道德而同風俗第七十五章 于謙奏對第一百二十六章 其言也善第一百六十一章 秋風秋雨愁殺人第七十六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第七十章 父子第一百一十八章 西南定策三第二章 大明九邊考第七十一章 也先吐血第一百七十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教誨第一百二十章 韓鐵城到寧化第二十章 郕王之意第一百六十六章 正統四年的大水第一百一十八章 未入京城已憂心第一百一十七章 橫絕大漠第八十一章 錢家第四十八章 防秋第三十八章 李瑈之死第二十七章 擴大化第八章 修律vs修例第一百二十章 屠萬是爲雄第五十六章 襄國第七十六章 田園將蕪胡不歸第六十七章 風雨將至第一百五十五章 伯顏帖木兒的決心第二百五十章 京觀第一百八十一章 大同城下第一百三十五章 太子赴安南第一百四十一章 錦衣衛的手段第三十章 江華島水戰第一百零七章 楊溥秉政第一百零七章 楊溥秉政第十二章 軍議第十一章 孫氏第一百一十五章 羅倫之心第三十三章 郕王就封第一百五十五章 伯顏帖木兒的決心第六十八章 徵日本之問第一百二十七章 瓦刺新主第三十二章 辟雍堂中第二百一十二章 財政壓力第二十五章 民以食爲天二第五十三章 五月政務第七十四章 三喜衝厄第一百六十章 呼之欲出的周相第五章 新內閣第一百零八章 不負使命第八十二章 西寧讀書人第三十七章 逼戰第八十六章 西北亂局第一百一十四章 寧化縣現狀第一百三十章 謝家的家底第九十六章 鎮守雲貴方略第一百二十四章 情報速報第二百二十八章 列車爲城第十八章 令人頭疼的孫太后第一百一十五章 漕運爲正策,海運爲備策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統勳貴第一百二十二章 治政學院第六十三章 馳禁令第一百三十九章 楊溥的政治理念第十三章 劉定之入閣第八十七章 錢氏第二十一章 衛河入海段第一百五十五章 伯顏帖木兒的決心第一百四十二章 挫扁第一百一十五章 福建善後第九十章 貝琳第二十五章 侯大苟第二十九章 辟雍之殿第一百六十七章 馬政痼疾第九十章 工部侍郎彭誼第五章 太后二第八十六章 合流第一百五十七章 襄王出京第二十七章 北薛南吳第一百零九章 諒山之戰之構想第一百三十五章 北方鐵都第五十二章 南北之爭第一百六十九章 盧溝河水情第一百一十九章 今有馳道可解憂第八十四章 沙縣民變第八十九章 工部侍郎提舉天下工場事第九十九章 潯州城下第一百二十九章 寧化巡檢韓鐵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