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章 內外新結構

第九十四章內外新結構

李賢說道:“各省都已經任命都水使了。只是而今各地都水司還都是一個空架子,想要履行職責,卻要還一段時間。”

朱祁鎮點點頭表示理解,說道:“各地條例制定了嗎?”

李賢說道:“不曾。”

朱祁鎮說道:“這可不行,難道我大明天下,只有京師沒有外地各省?這一點接下來要補上。”

李賢說道:“是。”

一邊說,他心中卻暗暗叫苦。

京師各部的資料還好辦,畢竟都在京師,都有存檔,但是各省各府縣就不一樣了。

如果簡簡單單弄出一分府縣架構,李賢不用想,就知道是不行的。聽皇帝話音,就知道皇帝要知道的是每一個官員職責劃分,非常詳細的那一種。

大部分府縣在京師都有存檔,但是未必是全部。而且天高皇帝遠,這些官員也未必會按照各種規定來。

總之,這是一個非常麻煩的事情。

朱祁鎮說道:“有一點,朕要先說明,地方三司,不,地方四司,布政司,按察司,都水司,都指揮司,今後由戶部,刑部,兵部,工部,多負責一些。”

李賢一時間也不知道是什麼意思。

什麼叫做多負責一些。故而他小心翼翼的問道:“陛下的意思是?”

朱祁鎮說道:“今後各省巡撫任免,推薦之權在內閣吏部,而各省各司的推薦任免考覈之權,卻在各部了。”

“當然了,吏部的覆核之權依然在。”

朱祁鎮就是要建立起一個新體系。

內外製衡,京師與地方的權力劃分,是一個永遠的命題,從古到今,即便到了後世這一件事情也不會總結的。

除非有一日交通工具能消弭距離的差距,這個命題或許纔有壽終正寢的時候。

朱祁鎮任命了各地巡撫,讓巡撫專任大權。

近乎一步到位的完成了巡撫這個官職近乎一兩百年的演化。

但是朱祁鎮也不得不思索一件事情,那就是地方權力是不是太大了。

巡撫掌控三司,幾乎全面負責一省民政,刑事,軍事。遇事還有徵召軍隊的權力。如是等等。

權力不可謂不大。

看韓雍就知道了。

韓雍葉盛打大藤峽時候用的很多兵馬,都不是朝廷經制之軍,而是徵召的民夫。

也就是說,如果有必要的話,巡撫是可以執掌一支大軍的。

朱祁鎮雖然覺得巡撫權力大,但是也不願意加以制約,原因很簡單,那就是大明現實的確定的。

因爲這個時代交通問題,削弱巡撫的權力,簡直是因噎費食。

當然了,朱祁鎮也不能不加以防範。

朱祁鎮很容易想到後世雙重領導的制度。給地方三司找一個頂頭上司,如此一來,地方三司,就成爲了中樞派出機構。

其實這個思路,在大明體制之中,也是有所體現的。

就好像是都指揮司,其實就可以看出五軍都督府的派出機構。所以朱祁鎮讓兵部負責,楊洪立即就不滿意了。

楊洪說道:“陛下,本朝各都督,以及都督僉事,入則宿衛京師,出則掌控各都指揮司,此乃故事也。何以讓都指揮司由兵部管轄?”

“臣以爲讓依故事,由五軍都督府負責。”

羅通立即說道:“非也,內外有分也,五軍都督府而今執掌京師,已經九邊各總兵,還要染指各地都指揮司,卻不知道是何意?”

羅通一言,又狠又毒。

楊洪聽了,立即出列謝罪說道:“臣不是哪個意思?”

朱祁鎮說道:“好了,都是同僚何至於此?”朱祁鎮目光轉了一圈,卻發現內閣之中並沒有反對。

首先,朱祁鎮這個想法,是爲了增加中央集權,在這一件事情上。內閣諸位都沒有反對的立場。

其次,朱祁鎮這還僅僅是一個想法。有多少成效,還難說的很。

很多時候,一些做法,並非古人不知道這樣做好,而是現實條件限制,縱然將各司納入各部的派出機構之中,讓他們直接對接。

如此一來,有利於中樞的一些政策鋪展開來。

比如一項政策由戶部負責,就可以從戶部直接發給布政使了。

如此一來巡撫的權力會受到很大的限制。

但是由於距離的原因,縣官不現管。到底能有什麼樣的效果,還真不好說。

自然不會反對了。

如果看上去不行,李賢自然會想辦法給皇帝收拾爛攤子的。

朱祁鎮說道:“這一件事情上,我本來要在五軍都督府條例上面說,既然說開了,朕就一併說了吧。”

“五軍都督府的體制而今已經不符合現實了,是需要大改的。”

楊洪說道:“陛下的意思?”

朱祁鎮說道:“這一件事情,不應該先問我的意思,而要問你的意思,你才掌總的人?你覺得該怎麼辦?”

楊洪一時間沉默了。

他心中一邊揣摩朱祁鎮的意思,一邊緩緩的組織語言說道:“陛下之言甚是,而今五軍都督府已經不是當初的五軍都督府了。”

“之前五軍都督府分掌天下衛所,而今衛所大多爲兵部所掌,五軍都督府所能掌管的唯有京衛與京營而已。”

“貓兒莊一戰後,京衛潰散,陛下重振京營,解散各位以來,五軍都督府分別統領京營。已經不理庶務了。”

“故而之前的五軍都督府條例,已經不合時宜了。”

楊洪闡述五軍都督府一系列變化。

五軍都督府的前身乃是樞密院,後來又演變爲大都督府,隨即一分爲五,就是五軍都督府。前,後,中,左,右。這五軍都督府其實並不直接掌管軍隊,而是更像是五大軍區,分別掌管地方衛所與在京衛所。

而三大營,就是在京衛所之中挑選出來的精銳敢戰士聚集在一起的。

也就說五軍都督府是管理軍隊的機構,而三大營纔是戰時編制。

而隨着兵部一步步侵佔五軍都督府的權力,五軍都督府一度成爲將領養老之地,實權越來越小。五軍都督府的官職,如五軍都督,前都督,後都督,中都督,右都督,左都督,以及都督僉事之類的官職,成爲將領的加銜。

一種榮譽而已,沒有任何權力,甚至不能多領一分俸祿。

而這一切在貓兒莊之敗後發生了變化。

朱祁鎮直接對五軍都督府改革,讓五軍都督府由虛轉實,讓本來是加銜的官職,成爲實實在在的領兵官。

也將京營分成了五軍六營。

當然而今,大明京營特別是加上廣西新招募的軍隊,京營大軍已經不是五軍六營了,但是已經限制在五軍都督這個框架之內。

也就是而今局面之下,五軍都督府承擔的是之前三大營的定位,兵部反而承擔起具體軍務,五軍六營的後勤等等雜務,都是由兵部負責的。

朱祁鎮對這一點也是明白的。

這一次朱祁鎮重點,就是對京營體制的一次梳理。

雖然朱祁鎮靠着新組建的京營打贏了瓦刺,贏得了勝利與威望,還有政治上很多主動權。

但是朱祁鎮卻很明白。

雖然大明衛所改革一直在繼續,但是京營與大明原本兵制之間的矛盾還是沒有結束。

朱祁鎮之前不提,是因爲各地衛所改制還在繼續之中。而今這種改革已經接近尾聲了。朱祁鎮覺得是時候,對朱祁鎮進行多年的軍事改革,畫一個句號了。

當然了,並不是說在此之後,軍事上就不用改革了。而是大體框架已經完成了,今後即便是有需要改變的地方,也不過是細枝末節了。

第一百二十六章 寧化黃氏第七十四章 三喜衝厄第三十六章 士子之間的爭執第三十章 安南盛世第一百零八章 銀鋪第八十九章 工部侍郎提舉天下工場事第二十五章 會試第一百四十五章 李賢思路第七十三章 大宴第四十六章 海關銀第三十七章 何以養民第一百一十二章 議麓川三第四十五章 首勝第六章 困境第五十三章 天下大水第一百零三章 海西攻防戰第十三章 老臣心第八十章 沿途所見第四十六章 山西大案第一百三十八章 襄王之心第二十四章 願吾民無飢寒,願此河永定第一百一十一章 錚錚鐵騎鳴第二百五十一章 善後第七十三章 試行天下第二十二章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第三十七章 北京城的營造第一百五十六章 和親?第三十章 江華島水戰第一百五十三章 經筵vs大本堂第一百章 楊溥奏對第一百九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去向第二十三章 天子之問第一百六十四章 王翱第七十章 父子第一百五十三章 吉曲之戰第四十四章 李時勉到第六十三章 自省第五章 天馬來兮從西極第四十九章 瓦刺第九十九章 西軍脆敗第三十二章 修陵第一百零四章 周忱第一百零三章 廢天皇第九十九章 定風波二第一百一十三章 議麓川四第九十四年,徐有貞的日本任務第一百零八章 不負使命第一百四十一章 錦衣衛的手段第一百三十章 天下大旱第一百六十章 呼之欲出的周相第一百二十九章 勳貴斷尾第一百二十七章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第十七章 西北馳道第十二章 軍議第九十五章 大明軍制第四十章 思任發之死第八十九章 開海第六十一章 新內閣第一百二十四章 地震三第八十九章 太皇太后的考驗第三章 孟瑛vs沐昂第五十四章 金英第六章 此禍已種蕭牆間第一百四十八章 內閣人選的紛爭第二十六章 京城飛報第七十三章 試行天下第一百四十二章 夜雨如瀑第九十一章 整頓衛所的分寸第六十三章 馳禁令第一百零六章 倔老頭楊溥第一百三十章 謝家的家底第六十九章 水師主導權第四十二章 風雲會聚第九十三章 考成法第六十九章 太子回京第七十四章 三喜衝厄第七十二章 木蘭河衛之屠第一百一十九章 殺人是爲罪第二百零六章 分散突圍第一百一十三章 困獸之鬥第五十八章 大寧第二十四章 海運現狀第一百六十四章 太皇太后崩第八十二章 武進縣第一十三章 請修大明會典以安社稷疏第九十三章 武器生產體系第五十四章 于謙的身體第六十四章 田制第九十章 少府第六十七章 當年千里追異人第七十四章 春耕準備第十章 王直入閣第一百七十章 海河方案第九十章 少府第二十五章 丘濬的實學思想第五十四章 三邊總督第七十二章 木蘭河衛之屠第一百零一章 圍城第一百一十二章 議麓川三第一百零六章 射柳
第一百二十六章 寧化黃氏第七十四章 三喜衝厄第三十六章 士子之間的爭執第三十章 安南盛世第一百零八章 銀鋪第八十九章 工部侍郎提舉天下工場事第二十五章 會試第一百四十五章 李賢思路第七十三章 大宴第四十六章 海關銀第三十七章 何以養民第一百一十二章 議麓川三第四十五章 首勝第六章 困境第五十三章 天下大水第一百零三章 海西攻防戰第十三章 老臣心第八十章 沿途所見第四十六章 山西大案第一百三十八章 襄王之心第二十四章 願吾民無飢寒,願此河永定第一百一十一章 錚錚鐵騎鳴第二百五十一章 善後第七十三章 試行天下第二十二章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第三十七章 北京城的營造第一百五十六章 和親?第三十章 江華島水戰第一百五十三章 經筵vs大本堂第一百章 楊溥奏對第一百九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去向第二十三章 天子之問第一百六十四章 王翱第七十章 父子第一百五十三章 吉曲之戰第四十四章 李時勉到第六十三章 自省第五章 天馬來兮從西極第四十九章 瓦刺第九十九章 西軍脆敗第三十二章 修陵第一百零四章 周忱第一百零三章 廢天皇第九十九章 定風波二第一百一十三章 議麓川四第九十四年,徐有貞的日本任務第一百零八章 不負使命第一百四十一章 錦衣衛的手段第一百三十章 天下大旱第一百六十章 呼之欲出的周相第一百二十九章 勳貴斷尾第一百二十七章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第十七章 西北馳道第十二章 軍議第九十五章 大明軍制第四十章 思任發之死第八十九章 開海第六十一章 新內閣第一百二十四章 地震三第八十九章 太皇太后的考驗第三章 孟瑛vs沐昂第五十四章 金英第六章 此禍已種蕭牆間第一百四十八章 內閣人選的紛爭第二十六章 京城飛報第七十三章 試行天下第一百四十二章 夜雨如瀑第九十一章 整頓衛所的分寸第六十三章 馳禁令第一百零六章 倔老頭楊溥第一百三十章 謝家的家底第六十九章 水師主導權第四十二章 風雲會聚第九十三章 考成法第六十九章 太子回京第七十四章 三喜衝厄第七十二章 木蘭河衛之屠第一百一十九章 殺人是爲罪第二百零六章 分散突圍第一百一十三章 困獸之鬥第五十八章 大寧第二十四章 海運現狀第一百六十四章 太皇太后崩第八十二章 武進縣第一十三章 請修大明會典以安社稷疏第九十三章 武器生產體系第五十四章 于謙的身體第六十四章 田制第九十章 少府第六十七章 當年千里追異人第七十四章 春耕準備第十章 王直入閣第一百七十章 海河方案第九十章 少府第二十五章 丘濬的實學思想第五十四章 三邊總督第七十二章 木蘭河衛之屠第一百零一章 圍城第一百一十二章 議麓川三第一百零六章 射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