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天災與人禍孰重?

第二十二章天災與人禍孰重

“朝廷不管小民出什麼意外,賦稅一定要送到的,一旦送不到,就要賠償。”于謙說道:“這也是朝廷正理,只是人有旦夕禍福,在路上遇見水火盜賊,一旦有失,這些賦稅丟失,尋常百姓家如何賠償?”于謙說道:“朝廷雖然三令五申,要求免除配納,但是地方官如果丟失賦稅,他自己也要承擔責任的。自然不敢承擔。”

“於是明面上沒有,但是暗地裡,卻變本加厲。”

“傾家蕩產,不足以納陪,自尋短見者有之,但是更多的卻是百姓流亡,不敢在家裡停留。”

“只是人丁逃離,地方官不敢報,人雖然走,稅負不能走,都分攤到各里頭上,於是乎百姓的負擔,越加沉重。情況就越發危機。”

“臣詳細問過今村安撫的十萬戶百姓,或多或少,都有這樣的原因,再加水旱蝗災,不得已才背井離鄉討生活了。”

曹鼐聽了,忍不住說道:“還有一件事情,臣本不該言,但不得不言之,就是徭役,按太祖所制之法,編有魚鱗冊,當十年役一年,但是太宗年間,大工頻興,歲無空役,直隸百姓頻頻上京勞作,哪裡還有心思務農,百姓不勝重役,乃有唐賽兒之事。至於運河過境,更是有萬般苦楚,百姓都要去岸上拉縴。日夜不停。”

“有千萬不忍言,不忍視之。”

“唯陛下登基以來,罷諸般事務,廢一切大工,與民休息,百姓方得喘息之機,卻不想災荒連連,臣----,臣----,臣-----”

曹鼐說了三個“臣,”卻說不下去了。

朱祁鎮頓時有些臉紅,因爲他知道,這不是的政策,這是太皇太后一力堅持的。

這個時候,朱祁鎮才明白太皇太后他老人家是多麼英明睿智。

天下之大,無數事情。太皇太后的政策看似很拙笨,卻是抓住了主要矛盾,最少對北方來說,卻是如此。

因爲太宗年間很多事情,都是發生在北方,不管是五次北伐,還是營造北京城,還是疏通運河,大部分都是動用北方的人力物力。

所以南方百姓多得安枕,北方百姓卻疲於奔命。

朱祁鎮說道:“這些話,也唯有卿等纔會告訴朕。”

于謙與曹鼐,一個是久在北方當地方官,一個就是北方的人,但是與內閣其他人不一樣,三楊,胡濙都是南方人,張輔雖然是北方人,但是他家產數萬畝,多爲賜田,不敢說與下情不通,有些事情到底是沒有切膚之痛。

曹鼐說道:“陛下遠見千里之外,即便臣不敢言之,也會有人言之。”

朱祁鎮說道:“那麼,你們告訴朕,去歲水災,這些百姓之中,有多少是天災所致,多少是人禍所致?”

曹鼐一時間不敢說話了。這事情他不大清楚。于謙當仁不讓的說道:“臣已經細細詢問過了,其中有八分天災,兩分人禍。”

朱祁鎮心中暗道:“八分天災,兩分人禍,這還算好的了。”朱祁鎮聽他們這說,忍不住想起後世北方大明鼎鼎的流寇,李自成,張獻忠。

可見流寇起於北方,是不有深刻的政治經濟原因的。

北方貧弱,災害不斷,反而將朝廷的大頭開支全部壓到北方之上,這種開支在國初雖有不得已之處,但是還算合理。

畢竟要讓南方運輸糧食到九邊,所耗數倍於北方運輸糧食。

但是這種沉重的負擔,壓制住了北方經濟的發展,而南方經濟崛起,又讓南方人在朝廷之上佔據上風,政策上向南方傾斜。

北方不堪忍受也算是必然。

如果朱祁鎮之前想江南重賦的問題,還有一些同情江南百姓,但是此刻朱祁鎮決定江南重賦原則必須保持。

絕對不能改變,不從江南挖肉,補北方的瘡,又從什麼地方挖啊?

只是北方這樣的情況,也不能持續下去。

朱祁鎮說道:“於先生,曹卿,當今北方之事,當初何處下手,才能釜底抽薪?”

于謙說道:“臣以爲當將錢糧民間運輸,改爲官運。”

朱祁鎮說道:“有先例嗎?”

于謙說道:“有,先平江侯就令漕糧兌運。”

于謙所說的平江侯就是陳瑄。

說起來陳瑄的一生,也是相當之精彩。

他本是武官之子,跟隨藍玉征戰,卻沒有被藍玉案牽連,後被建文帝重用,總領水師抵禦北軍,卻不想他投降了。於是太宗皇帝才能長驅直入,直奔南京城。

他如果僅僅如此,也不過是兩面三刀之輩,不值得一讚。

但是他在永樂年間,前後主持海漕與河漕,現在的運河體系就是陳瑄一手打造的。這一點讓人不得不欽佩。

永樂年間第一治水之臣,就是陳瑄。

只是可惜陳瑄已經在宣德八年去世了,否則而今局面,朱祁鎮決計不可能不去詢問陳瑄。

朱祁鎮對兌糧法,還是有些瞭解的。兌糧法也不是完全的官運,漕糧的運輸,其實在唐代就有一個完整體系了。

之後不過是在上面增增減減而已。

其核心也就是集中運輸,降低成本。

陳瑄覺得讓百姓運輸糧食到北京,太過不便,就令百姓運輸到江陰,然後有漕運接管,然運輸到京師來。

說不上是完全的官運。

但是隻要有先例就行了。足夠讓朱祁鎮拿來當藉口。

朱祁鎮說道:“既然有先例,先生就可以看得辦,只是有些事情無須着急,因爲急也是急不來的。”

“一切都以渡過這個災年爲要,等這一年過去了再說其他。”

于謙說道:“臣明白。”

人是互相影響的。

于謙從正統元年到而今與朱祁鎮接觸最多,特別是朱祁鎮很多次微服出巡,都是帶着于謙。朱祁鎮心中所想與這個時代碰撞,所產生的強烈改革思想,也影響了于謙。

于謙的思想與行動也變得大膽起來。

但是于謙本心卻沒有變。他心中一切都是爲百姓。

因爲如果真能做到官運,朝廷定然會增加負擔,甚至也要承擔這一路上來的耗損。這一增一減,國家賦稅大大減少。

但是于謙與朱祁鎮都沒有說,于謙自然是想爲百姓減少負擔,至於朱祁鎮心中卻是令有心思。

對這一大筆財政缺口,心中已經有了預估。

當然了,于謙的改革,真正在全國推行開來,非要數年不可。

說這個也有一些太早了一些。

朱祁鎮話題一轉,問道:“於先生現在是直隸巡撫,卻不知道直隸省的架子搭建的怎麼樣了?”

于謙聽了,說道:“陛下,臣讓陛下失望了,臣雖然設行轅於天津府之中,但是萬事紛亂,一時間都沒有理順,僅僅是徒以虛名而已。”

朱祁鎮說道:“這哪裡怪先生,是朕太急了一些。只是有些什麼朕還想與先生叮囑一番。”

于謙說道:“臣聆聽聖喻。”

朱祁鎮說道:“先生不必如此,先前先生也說了不少,朕現在問一句,天下黃冊準嗎?”

于謙一時間沉默了,雖然他不想說,但是依舊老老實實的說道:“不準,朝廷只有在永樂四年的黃冊還算是比較準的,其餘的黃冊,都是填上以前的數字。略作加減而已,不過定額的總數卻是不變的。而直隸各地的黃冊尤其是有問題,因爲水患猖獗,百姓田土每每被水淹沒,數年之內,變化多次,早已不是黃冊上的情形了。”

“不知其田,不知其人,不知其產。”朱祁鎮說道:“朕何以治國?”

第十七章 李時勉第二十二章 大明邊軍現狀第七十五章 推行青貯法第二百四十章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第一百一十七章 話南京第二百四十八章 報仇第一百一十章 阮熾的諒山撤退第八十四章 工業化的種子第一百零三章 白藤江第六十九章 水師主導權第八十五章 更改方略第五十六章 災情彙總第一百四十六章 京衛武學第一百三十三章 瓦刺臨邊第十六章 海漕第六十章 徐有貞的目的第四十五章 安南之糧第一百七十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教誨第八十二章 凱旋閱兵第八章 斷事官第一百三十四章 朱祁鎮的第一把火第一百二十章 鹽法開中法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元重光皇帝第五十五章 諸將第十八章 河北營田第八十三章 說客張文第九十一章 公主下嫁第四十一章 落子南洋第七章 定國公的野望第十二章 長樂未央不夜城第二十一章 衛河入海段第一百一十二章 海西殘局第一百六十三章 分封松潘之意第二百零一章 決戰前夜第二百一十九章 衛所腐朽的背後第十八章 鐵面講官第七十二章 木蘭河衛之屠第一百一十七章 話南京第一百四十五章 升龍大捷第八十一章 黃河水患第七十八章 雪山第七十章 肇州破敵第一百零七章 公主府夜宴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義政第四十五章 安南之糧第九十七章 對大藤峽的決斷第十五章 禮樂第八十七章 錢氏第八十六章 西北亂局第八十二章 錢夫人之心第二章 雲南局勢第一百五十二章 親親之道第七十二章 門頭溝至京城線第四十五章 石炭三第九十七章 風起西域第一百二十二章 周忱辦事之道第八十四章 陳懷第一百零六章 折戟白藤江第二十八章 工部兩尚書第八十四章 陳懷第十三章 劉定之入閣第九十八章 來自江西的暗箭第一百八十九章 張輔的奏對第一百八十九章 張輔的奏對第五十章 金山銀山弟七十三章 大計第四十八章 南洋衛第一百零七章 楊溥秉政第六十二章 大赦詔第一百一十章 各自退兵第五十一章 曬鹽法的進展第九章 大明對奴兒干的經營第一百三十章 北京震動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心思第七十二章 嫁公主的難題第一百七十章 東廠內第一百九十章 貓兒莊之戰第一百二十二章 地震第九十二章 開海四第二十九章 石璟第四十七章 西虜寇邊第八十七章 對劉定之的安排第二十五章 封滹沱河神第三十章 安南盛世第二十九章 武學開學第三章 西南風波起第一百五十一章 兵部尚書的人選第九十九章 不可讓楊士奇沒有好結果第三十七章 何以養民第六十二章 大明朝鮮女真第一百七十九章 成國公之心第九十五章 大藤峽背後第八十一章 正陽門下第九十八章 李滿住的決斷第一百一十七章 易知單的利弊第一百一十七章 西南定策二第七十九章 大明財政第五十八章 故地重遊
第十七章 李時勉第二十二章 大明邊軍現狀第七十五章 推行青貯法第二百四十章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第一百一十七章 話南京第二百四十八章 報仇第一百一十章 阮熾的諒山撤退第八十四章 工業化的種子第一百零三章 白藤江第六十九章 水師主導權第八十五章 更改方略第五十六章 災情彙總第一百四十六章 京衛武學第一百三十三章 瓦刺臨邊第十六章 海漕第六十章 徐有貞的目的第四十五章 安南之糧第一百七十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教誨第八十二章 凱旋閱兵第八章 斷事官第一百三十四章 朱祁鎮的第一把火第一百二十章 鹽法開中法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元重光皇帝第五十五章 諸將第十八章 河北營田第八十三章 說客張文第九十一章 公主下嫁第四十一章 落子南洋第七章 定國公的野望第十二章 長樂未央不夜城第二十一章 衛河入海段第一百一十二章 海西殘局第一百六十三章 分封松潘之意第二百零一章 決戰前夜第二百一十九章 衛所腐朽的背後第十八章 鐵面講官第七十二章 木蘭河衛之屠第一百一十七章 話南京第一百四十五章 升龍大捷第八十一章 黃河水患第七十八章 雪山第七十章 肇州破敵第一百零七章 公主府夜宴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義政第四十五章 安南之糧第九十七章 對大藤峽的決斷第十五章 禮樂第八十七章 錢氏第八十六章 西北亂局第八十二章 錢夫人之心第二章 雲南局勢第一百五十二章 親親之道第七十二章 門頭溝至京城線第四十五章 石炭三第九十七章 風起西域第一百二十二章 周忱辦事之道第八十四章 陳懷第一百零六章 折戟白藤江第二十八章 工部兩尚書第八十四章 陳懷第十三章 劉定之入閣第九十八章 來自江西的暗箭第一百八十九章 張輔的奏對第一百八十九章 張輔的奏對第五十章 金山銀山弟七十三章 大計第四十八章 南洋衛第一百零七章 楊溥秉政第六十二章 大赦詔第一百一十章 各自退兵第五十一章 曬鹽法的進展第九章 大明對奴兒干的經營第一百三十章 北京震動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心思第七十二章 嫁公主的難題第一百七十章 東廠內第一百九十章 貓兒莊之戰第一百二十二章 地震第九十二章 開海四第二十九章 石璟第四十七章 西虜寇邊第八十七章 對劉定之的安排第二十五章 封滹沱河神第三十章 安南盛世第二十九章 武學開學第三章 西南風波起第一百五十一章 兵部尚書的人選第九十九章 不可讓楊士奇沒有好結果第三十七章 何以養民第六十二章 大明朝鮮女真第一百七十九章 成國公之心第九十五章 大藤峽背後第八十一章 正陽門下第九十八章 李滿住的決斷第一百一十七章 易知單的利弊第一百一十七章 西南定策二第七十九章 大明財政第五十八章 故地重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