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聖心如淵

第六章 聖心如淵

楊溥屏退左右,敞開大門。直對文淵閣大廳之中。

內閣的值房乃是文淵閣之中隔出來的小房間。朱祁鎮對內閣大臣的待遇還是很好的。

雖然每一個內閣大臣的值房,也就是辦公室,其實並不大,但是也分內外的,外面是辦公會客,裡面更是能放下一張牀,如果遇見大事了,比如皇帝駕崩,邊疆戰事,需要內閣大臣隨時候命的時候,就可以在這裡休息。

朱祁鎮更是在這房間連通火道,與朱祁鎮在乾清宮的暖閣一般的待遇。所供奉的吃穿用度,都是一等一的好,連內閣這裡還有小廚房。

這些東西,有些是朱祁鎮之前就有的,有的是朱祁鎮之後添加的。

畢竟增添一點待遇,也費不了多少銀子。朱祁鎮甚至將收買人心都當成習慣了。

但是即便如此,在冬天的時候,楊溥開門,還是有寒風衝進來,這裡畢竟比王振精心打造的觀雪亭差了不少。

卻是楊溥政治理念,就是光明正大。不謀於私事之中。

當然了,即便楊溥擺出這個姿態,也沒有幾個人敢去偷聽內閣首輔與未來的兵部尚書的談話。

楊溥說道:“孟晞,陛下之意如何?”孟晞乃是徐晞的字。

徐晞苦笑說道:“閣老,聖心如淵,豈是臣子可以揣測的。”

楊溥嘆息一聲,說道:“是啊。”

他心中卻想道是朱祁鎮在太皇太后故去之後的表現。他私下有一個想法,就是皇帝越來越像太皇太后了。

太皇太后在正統初年,是怎麼控制朝廷。

那就是控制兵權,財權,壓制政務規模,然後放權內閣。楊士奇看似權傾朝野,但是都在太皇太后控制內。

而在太皇太后去後,朱祁鎮減少了對朝政的干預,很多決策上,並不會直接反駁內閣的意見,或者說很少對內閣意見有異議。

看上去內閣權力大漲。

但是楊溥卻越發感覺揣測不出朱祁鎮的意見。

之前楊士奇與楊溥都看得出來,皇帝其實很急,在做事辦事上,不知道從什麼地方來的一股急迫的心理。

一心要做這個做那個,似乎當這個皇帝就是用做事的。

但是皇帝自己似乎並不明白,皇帝本身就不是做事的。這本身就是一種身份的錯位。只是有些帝王心術,即便是首輔大臣也不好與陛下細細說來。

士大夫所言之,垂拱而治天下,雖然有一些想要限制君權的意思。但未必不是正理。

從來是皇帝接納某位大臣的意見,做出這樣的那樣的決斷,很少有皇帝有這樣那樣的想法,卻要說服下面大臣推行下去。

在政治生態上,這本身就不是太健康的。

畢竟凡是皇帝提出的事情,下面的人決計不會反對,即便有反對的,也更有小人迎合。皇帝急,下面自然有一批大臣着急,皇帝怠政,自然又一批弄臣迎合。

所以皇帝不要輕易表露意見,中道而行,維持整個大明體制的正常運行,具體的做事就是放在下一層了,這是內閣六部的事情。

這種錯位。就是皇帝讓人不放心的原因。

爲什麼道家乃是君王南面之術,這一番話,其實可以用無爲而無不爲而概括。但是真正能想明白,卻沒有多少個了。

太皇太后去後,朱祁鎮深刻反省之後,似乎照準了自己的定位。

但是對楊溥來說,讓他放心之餘,又感到難辦了。

原因很簡單,之前朱祁鎮的意見簡直是不加掩飾,最少在楊溥看來,是不加掩飾的,但是而今楊溥固然知道,朱祁鎮依舊看重,河北水利,鹽法,海運,等等事務。

但是朱祁鎮到底是怎麼想的,卻很少有紕漏了。

他僅僅是保持關注而已,甚至有時候自己不大滿意,也不會輕易表露,卻有一批言官上奏,說這個事情這樣那樣的問題。

楊溥第一次見到沒有明白,但是楊溥是何等老辣之人,他雖然沒有證據,但卻也肯定,這些言官背後有人。

是不是皇帝,卻不知道了。

楊溥也不敢知道。

看似朱祁鎮對內閣的意見,從來是沒有反駁過,但是內閣結論形成之前,朱祁鎮的某些想法就已經滲透進去了。

甚至楊溥還不清楚,到底誰是陛下的人。

這種感覺讓楊溥有一種在太宗皇帝下面的感覺。

所以,聖心如淵,這四個字,並不是楊溥的馬屁,卻是楊溥心中真實的感覺。朱祁鎮變得不好伺候起來。

比如這一件事情。

對於瓦刺西進的消息傳來,內閣朝會之上,已經有好幾輪討論了。放棄哈密乃是內閣方面的意見。

但是朱祁鎮並沒有不同意。只是留中。並下詔讓翰林院編一部《西域史》出來,詔書之中特別標明,要尋“西域漢唐以來故跡。”這幾乎是明示了,你這個方案,我不滿意。

楊溥勸諫過好幾次。

朱祁鎮總是說道:“朕將以何面目見太宗皇帝於地下?”

好吧。這個理由好強大。

宣宗皇帝放棄安南,也沒有說不能見太宗皇帝於地下。

楊溥已經覺悟了,不管這事情怎麼辦?最後放棄哈密的罪責,一定是要按在自己頭上。但是楊溥畢竟是社稷臣。

知道不能打哈密之戰,就是不能打。

且不說從陝西向西糧道漫長,西北本地的糧食根本不夠支撐大軍,單單說,瓦刺一部進入河套地區,威脅延安,陝西都司的防禦壓力大增,兵部與五軍都督府會議,已經有爲延安增兵的決策了。

兵力分散之後,單靠西北本地的軍隊,不足以與瓦刺決勝於哈密,看西北之亂就可以看知道,區區不過萬的騎兵,就讓西北亂了好一陣子。

如果從北京調兵,更是無稽之談。

等大軍到哈密,估計哈密早就被瓦刺拿下來了。

楊溥怎麼想,朝廷也不能爲了面子丟了裡子,所以即便今後被釘上棄哈密的罪名,也只能一諫再諫,自己勸諫不成,也要讓別人勸諫,哈密這一戰不能打。

楊溥沉吟片刻,說道:“孟晞,你的任命就好下來了,陛下之意你也明白,從正統以來,邊將都有要求修繕沿線邊牆的意見,陛下用你,就是要用你對九邊的瞭解,你到兵部之後,別的不說,先做一分修繕九邊的方案。重點放在宣大上面,記住做得嚴密一點,朝廷折騰好幾年,好容易河北水利差不多要結束了,手中有一點餘錢,但也不能讓九邊那些人給吃了空餉。”

朱祁鎮對九邊如此關注,楊溥豈能不好好揣摩一下朱祁鎮的意思。朱祁鎮寧肯讓兵部尚書空懸半年,也要用熟悉九邊的徐晞,就已經是很明白的表示了。

徐晞說道:“閣老,下官明白。”

“這是上任第一件大事,務必做好。”楊溥說道:“不用讓陛下失望。”

徐晞想起朱祁鎮對他的禮遇,說道:“不敢說九邊固若金湯,但是決計每一分錢都用到實處。”他微微一頓,說道:“只是哈密之事,當如何一個了局?”

楊溥說道:“你放心,陛下不是固執之人。總有人能說服陛下的。”他其實估計朱祁鎮此刻已經有定計了。只是被人勸諫好,這其實也是一個政治資本。就看皇帝要給誰了。

徐晞似乎想明白了,說道:“英國公?”

楊溥嘆息一聲,說道:“是。除卻英國公還有誰?”

徐晞心中有些不舒服,因爲他是兵部尚書,乃是兵相,而今皇帝軍國大事卻要英國公意見而決斷。

他的兵部尚書的權力體現在什麼地方?

第一百零九章 天下徽商第一百章 平瑤策第六十二章 肇州第七十一章 教子第九十六章 廣西土司第八章 修律vs修例第一百三十三章 傳國玉璽第九十二章 開海四第二十四章 民以食爲天第一百五十三章 出塞第六章 擴大的兵部第一百四十三章 李賢的機遇第一百五十一章 武學的意義第五十六章 朱祁鎮之心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東的滅頂之災第八章 斷事官第一百零九章 諒山之戰之構想第十章 王直入閣第七十四章 江南清丈的開始第一百四十章 劉定之請纓第一百二十四章 兩朝開濟老臣心第六章 困境第五十七章 亦失哈二第二十五章 侯大苟第八十九章 陸永的抗爭第一百零一章 細川勝元,死第二百零七章 明軍步騎vs瓦刺騎兵第一十七章 皇后監國第二十三章 天子之問第八章 修律vs修例第十一章 甲光向日金鱗開第四十七章 肇州得失第六十三章 水路救援第八十三章 日本兩幕府第一百三十三章 瓦刺臨邊第七十七章 沿海航線第一百一十四章 皇太后病倒第一百二十七章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第三十四章 黎思誠第一百零八章 時間差第一百二十章 脫歡之死背後第二十八章 李時勉的倔強第一百四十章 劉定之請纓第八十六章 合流第四十八章 廣西戰事第四十八章 關山飛渡第一百二十一章 楊洪到第一百四十三章 捏圓第十五章 李實的辦法第一百二十六章 寧化黃氏第一百二十九章 如鯁在喉第十一章 朝鮮靖難第九十三章 當今日本第一百一十三章 北伐第一百四十五章 大朝餘波第九章 周忱的接班人第二十三章 天子之問第一百四十一章 錦衣衛的手段第一百六十一章 王直鎮守南京第八章 遼東之戰的戰略規劃第一百五十九章 周忱的斂財手段第八章 張輔眼中的雲南戰局第二百二十七章 孟瑛訓子第七十五章 于謙奏對第一百零七章 會獵朝鮮第三十三章 一道德而同風俗第一百零八章 麓川第一百一十一章 人間再無亦失哈第一百三十四章 張輔之意第七十九章 南洋近況第二十五章 丘濬的實學思想第一百二十四章 地震三第一百二十二章 一漢當幾胡?第一百一十二章 議麓川三第三十七章 漢城之戰第一百零八章 不負使命第一百零五章 日本行第十二章 徵朝鮮之議第一百三十二章 慶都公主所求第八章 登基大典第六十八章 徵日本之問第三十四章 王振之死第四十五章 首勝第十九章 毛裡孩第三十九章 整頓九邊第七十四章 瓦刺可滅乎?第一百一十一章 錚錚鐵騎鳴第二十一章 仁政第四十二章 舉步維艱第二十二章 破大藤峽之策第一百五十六章 塵埃落定大本堂第一百四十三章 李賢的機遇第二百四十四章 孟搏命第二章 財政危機的延續第八十四章 李家的決定第一百零六章 巡撫日本端木瑞第三十八章 李瑈之死第六十三章 馳禁令第九十八章 藏地第二百三十一章 河北征兵
第一百零九章 天下徽商第一百章 平瑤策第六十二章 肇州第七十一章 教子第九十六章 廣西土司第八章 修律vs修例第一百三十三章 傳國玉璽第九十二章 開海四第二十四章 民以食爲天第一百五十三章 出塞第六章 擴大的兵部第一百四十三章 李賢的機遇第一百五十一章 武學的意義第五十六章 朱祁鎮之心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東的滅頂之災第八章 斷事官第一百零九章 諒山之戰之構想第十章 王直入閣第七十四章 江南清丈的開始第一百四十章 劉定之請纓第一百二十四章 兩朝開濟老臣心第六章 困境第五十七章 亦失哈二第二十五章 侯大苟第八十九章 陸永的抗爭第一百零一章 細川勝元,死第二百零七章 明軍步騎vs瓦刺騎兵第一十七章 皇后監國第二十三章 天子之問第八章 修律vs修例第十一章 甲光向日金鱗開第四十七章 肇州得失第六十三章 水路救援第八十三章 日本兩幕府第一百三十三章 瓦刺臨邊第七十七章 沿海航線第一百一十四章 皇太后病倒第一百二十七章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第三十四章 黎思誠第一百零八章 時間差第一百二十章 脫歡之死背後第二十八章 李時勉的倔強第一百四十章 劉定之請纓第八十六章 合流第四十八章 廣西戰事第四十八章 關山飛渡第一百二十一章 楊洪到第一百四十三章 捏圓第十五章 李實的辦法第一百二十六章 寧化黃氏第一百二十九章 如鯁在喉第十一章 朝鮮靖難第九十三章 當今日本第一百一十三章 北伐第一百四十五章 大朝餘波第九章 周忱的接班人第二十三章 天子之問第一百四十一章 錦衣衛的手段第一百六十一章 王直鎮守南京第八章 遼東之戰的戰略規劃第一百五十九章 周忱的斂財手段第八章 張輔眼中的雲南戰局第二百二十七章 孟瑛訓子第七十五章 于謙奏對第一百零七章 會獵朝鮮第三十三章 一道德而同風俗第一百零八章 麓川第一百一十一章 人間再無亦失哈第一百三十四章 張輔之意第七十九章 南洋近況第二十五章 丘濬的實學思想第一百二十四章 地震三第一百二十二章 一漢當幾胡?第一百一十二章 議麓川三第三十七章 漢城之戰第一百零八章 不負使命第一百零五章 日本行第十二章 徵朝鮮之議第一百三十二章 慶都公主所求第八章 登基大典第六十八章 徵日本之問第三十四章 王振之死第四十五章 首勝第十九章 毛裡孩第三十九章 整頓九邊第七十四章 瓦刺可滅乎?第一百一十一章 錚錚鐵騎鳴第二十一章 仁政第四十二章 舉步維艱第二十二章 破大藤峽之策第一百五十六章 塵埃落定大本堂第一百四十三章 李賢的機遇第二百四十四章 孟搏命第二章 財政危機的延續第八十四章 李家的決定第一百零六章 巡撫日本端木瑞第三十八章 李瑈之死第六十三章 馳禁令第九十八章 藏地第二百三十一章 河北征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