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八章 衛所改革試點

第八十八章 衛所改革試點

周忱聲音最大,第一個說道:“陛下聖明,微臣遵旨。”

只是皆下來,關於如何辦才能既能開礦,又不能傷及百姓,一時間卻說不出一個所以然來,或者說形不成一個統一的意見。

各有各的理。

不過,他們所有方案的前提都是罷除太監監管。

楊溥瞄了一眼朱祁鎮,說道:“今日之事,議不出來一個結果,諸位回去之後,各具本上奏,來日再議不遲。”

楊溥之所以如此,就是擔心,從內廷挖出一塊肉,擔心皇帝不答應。

畢竟周忱已經在內廷財政之上狠狠的下手,以至於內庫之中的銀子,一直在千萬兩上下浮動。

而戶部的太倉銀庫雖然進進出出調運頻繁,但是每年入庫的銀子,是內庫的數倍。

這已經挖了一大刀,如果在從內庫之中,將礦稅給挖過來,就有一點太過分了。

下面羣臣或許沒有這個概念,甚至在他們想來,所有錢糧都放在戶部纔好,皇帝就應該簡樸節約,皇宮不應該有那麼多錢,錢都應該用在國事上。

而且皇帝錢不夠用了,可以向戶部要啊。

我們是大陛下的忠實臣子,又不會不給。

楊溥就要從中間調和了。

朱祁鎮說道:“既然首輔這麼說了,就說下一個吧。”

兵部尚書徐晞第一個炮轟五軍都督府,直接說道:“建寧行都司簡直是無用之極,賊人初起時,不足兩千人,一山賊而已,建寧行都司下轄數萬士卒,而不能滅之,反而讓賊人圍攻治所,簡直是滑天下之大稽。”

張輔面對兵部的指責也是沒有辦法,只能免冠請罪。

朱祁鎮立即勸慰道:“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南兵不堪爲用,不是今天開始的,今日議事,在於解決問題,不再於誰對誰錯?”

徐晞見好就收,說道:“陛下聖明,以臣之見,朝廷之前派出清軍御史還是不行,應該派人專門負責管理衛所,形成制度。以備整頓軍務,爲陛下所用。”

朱祁鎮聽了,心中立即搖頭。他看了張輔,張輔這麼鎮定的人,臉色也微微一變,隨即又面露苦色,一時間不知道從哪裡說起了。

但是成國公朱勇卻不在乎文官的意見,說道:“陛下,腐儒如何知兵事?”

徐晞立即懟回去了,說道:“成國公位列公侯,世襲罔顧,與國同休,又坐鎮五軍都督府,而今區區數千賊子,禍亂三省,波及七府,所費銀錢幾近百萬之多,成國公手握軍機,寧無愧乎?”

成國公一時間也是無言。

這一件事情,說到底都是軍方理虧。

但是徐晞所言的政策,軍方是萬萬不能接受的。

徐晞所言的政策,而今已經有了雛形,但是在後世被髮揚廣大,那就是兵備道,在明後期,地方從兵備道,巡撫,總督,督師,一層層將軍方管制起來。特別是兵備道,從軍紀,後勤,各方面幾乎無所不管。

這才讓文官徹底掌握了軍隊。

兵備道真正大規模設置,卻是嘉靖年間。而今大明的勳貴們,還沒有死完的,如何肯將權力讓過去。

所以,成國公即便是知道自己沒理,該爭的也要爭。

成國公不理會徐晞說道:“陛下,福建衛所無能,臣願意去福建整頓,請陛下恩准。”

朱祁鎮一時間真想恩准。遠遠的將成國公打發到福建去。

但是這個想法僅僅在朱祁鎮的心中存在一瞬間而已。他很明白,成國公僅僅是靖難勳貴集團的代表,並不是說將成國公打發了,這個集團就不存在了。

朱祁鎮微微一笑說道:“國公何出此言?區區福建之事,豈能勞動國公,九邊之事,卻是少不了國公的。”

朱祁鎮安撫了成國公之後,對徐晞說道:“既然已經有清軍御史,則設一員,豈不是多餘。不過改整頓也要整頓的,朕以爲建寧行都司已經沒有存在的必要了,撤銷建寧行都司,並如福建都司。令郭登爲福建都司都指揮使,令他清查福建各衛所人員。重新編練,老弱可以放出軍籍,人數不夠,重新在福建本地募集壯士。”

朱祁鎮看似在和稀泥,但是卻是推行他暗中先過多少次的事情,那就是增加軍隊的流動性,大明衛所軍隊,父子相承,近親繁殖,能好了纔怪。

朱祁鎮準備以福建作爲試點,想在衛所之中試驗,人員可以內外流動。放寬軍籍消除的條件。

也就是說,很多百姓如果不想當兵的話,是可以退出軍籍的。

成國公這邊眼鏡一閃,不再說話了,他心中暗道:“陛下,還是不知道下面的情弊,恐怕讓士卒可以退出軍籍,恐怕下面的士卒會逃散一空了。”

成國公卻是太小看朱祁鎮。

朱祁鎮豈能不知道大明底層士卒苦啊

他們根本就是軍官的奴僕,而且是世世代代的奴僕。幾乎永遠翻不了身,土地被侵佔,糧餉被侵吞,還要他們上陣殺敵,這可能嗎?

要求一羣一無所有的叫花子,保家衛國,有什麼比這個更滑稽的事情了。

朱祁鎮並不是不知道,一旦試行這個辦法,就會有大量的士卒逃亡。但是朱祁鎮卻並不後悔。因爲只有離開軍隊的人才會後悔。

有些際遇,只有少數人能夠享受到的。

朱祁鎮既然想在軍制上動刀子,決計不會讓社會輿論形成什麼好男不打鐵。他也不追求養三百萬軍隊,不費一錢。

只要能維持一支有戰鬥力的軍隊,那麼哪怕每年軍費開支高築,朱祁鎮也願意的。

反正農業社會的軍費開支放在工業社會就不值一提了,只要他推動社會發展,社會發展的紅利,總就會讓軍費開支在國家總收入佔比越來越小。

所以,逃離軍隊,只能他們沒有眼光而已。

具體怎麼重塑軍制,朱祁鎮還沒有想好,但是大體上以屯兵與戰兵兩部分爲主,衛所制度並不會全部廢除,最少在很多便遠的地方,各地衛所已經是大明主要的駐防力量,但是作爲京營,也就是野戰軍,朱祁鎮想採用募兵制度或者是徵兵制度,保持一支五六十萬人全訓野戰軍。

乃是朱祁鎮的總計目標。

而大明腹地很多衛所,都會在裁撤之列,既然不能爲朝廷提供戰力,改成縣之後,還能爲朝廷繳納一點賦稅。

不過,這一切之前提,就是朱祁鎮想取得在軍中爲所欲爲的權力。

換句話說,那就是朱祁鎮怎麼將一直把持軍隊的靖難勳貴集團,已經以他們爲核心的衛所軍官世襲集團。

在此之前,朱祁鎮做什麼事情都要小心。

如果不是,福建衛所軍在這一件事情上表現的太無力,朱祁鎮也不能順勢推動這樣的改革。哪怕是一個試點。

兩間事情商議過後,其他的時候就是小節了,比如免除被波及的幾府的賦稅。對其中很多表現很好的官員進行提拔,其中就有楊榮之子。

朱祁鎮目的達到了,也就點頭稱是。從善如流。

朱祁鎮回去之後,立即將寫了一封密信給郭登,在信中細細寫了讓他詳細說明放士卒軍籍,與招募士卒的情況。他想了想,又讓人準備一個匣子,一枚銀印,讓人送給郭登。

有這匣子封存,蓋上銀印,就能直通大內,任何人不能裁開。這樣的匣子內閣成員,每一個人都有一個,保證內外不爲人所阻隔。

其實雍正的密摺制度也就源於此。

“陛下,楊首輔來了。”朱祁鎮剛剛做完這一件事情,就聽人說道,朱祁鎮心中暗道:“果然來了。”

“請。”

第二十六章 京城飛報第四十六章 重構東北戰略第九十四章 開海六第二四十三章 石瘋子第一百三十一章 私鹽產業鏈第一百五十章 重啓遵化鐵廠第一百五十四章 也先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統勳貴第一百一十三章 朝廷風雲變第十八章 令人頭疼的孫太后第三十二章 大明南洋戰略第三十八章 楊溥請辭第四十四章 石炭二第二百一十七章 素衣臨朝第一百零二章 皇帝的位置第一百三十章 佛山造第四十章 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第一章 瑞雪兆豐年第二十八章 天理報第九十七章 風起西域第十六章 經筵第一百零四章 周忱第二章 雲南局勢第六十六章 建文帝下落第二十六章 換講官之意第一百三十六章 蒸汽機的初應用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義政第一百二十章 屠萬是爲雄第二百零五章 希望的煙塵第二百三十八章 挖出精銳第一百二十一章 安南捷報第二百三十一章 河北征兵第一百四十三章 摸底第九十章 少府第一百七十三章 脫脫不花賭贏了第二十六章 朝鮮之戰的帷幕第八十二章 凱旋閱兵第一百六十五章 武興第一百四十四章 大閱武學第一百七十四章 滿壁荒唐紙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業體系第八十一章 會寧伯李家第九十八章 關原之戰第八十八章 舊港施家第一百九十六章 哀兵第一百三十八章 瓦刺退兵第一百六十九章 盧溝河水情第三十四章 倉稟足而識禮儀第一百三十六章 大軍對峙的開始第四十八章 防秋第一百七十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教誨第一百三十八章 瓦刺退兵第二十四章 誰能解之第一百四十八章 識趣的襄王第十六章 李瑈的應對第一百零一章 細川勝元,死第十章 老臣于謙第六十四章 楊士奇與于謙第一百一十一章 阿失帖木兒皈依真主第十四章 禮簡而刑繁第一百三十四章 施禮生死第一百一十七章 西南定策二第七十一章 朱見治第一百一十六章 易知單第二百三十六章 南兵堪戰第二十七章 水部設想第七十一章 馳道第二十三章 天子之問第一百二十一章 拜將第一百六十三章 好爲之第一百三十二章 紛紛南洋策第五十四章 吳士漣的絕望與希望第四十章 思任發之死第七章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第六十七章 風雨將至第七十二章 門頭溝至京城線第七章 聖誕安排第五十六章 古道血戰第一百零四章 行獵第一百三十五章 凱旋之後第三十章 安南盛世第九十二章 百官條例之內閣第一百零四章 二月十五日第二十一章 儒家激進派第十二章 內閣與司禮監第六十四章 肇州攻防戰第七十九章 南洋近況第一百九十一章 暴風雨前的平靜第一百二十四章 地震三第一百一十六章 皇太后心事第二十七章 田賦第二百一十三章 成國公的死訊第一百零八章 倭寇疑雲第一百四十五章 升龍大捷第二十七章 北薛南吳第四章 朱祁鎮的京營第六十四章 田制第五十一章 三級教育制度第三章 西南風波起第一百二十三章 地震二
第二十六章 京城飛報第四十六章 重構東北戰略第九十四章 開海六第二四十三章 石瘋子第一百三十一章 私鹽產業鏈第一百五十章 重啓遵化鐵廠第一百五十四章 也先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統勳貴第一百一十三章 朝廷風雲變第十八章 令人頭疼的孫太后第三十二章 大明南洋戰略第三十八章 楊溥請辭第四十四章 石炭二第二百一十七章 素衣臨朝第一百零二章 皇帝的位置第一百三十章 佛山造第四十章 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第一章 瑞雪兆豐年第二十八章 天理報第九十七章 風起西域第十六章 經筵第一百零四章 周忱第二章 雲南局勢第六十六章 建文帝下落第二十六章 換講官之意第一百三十六章 蒸汽機的初應用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義政第一百二十章 屠萬是爲雄第二百零五章 希望的煙塵第二百三十八章 挖出精銳第一百二十一章 安南捷報第二百三十一章 河北征兵第一百四十三章 摸底第九十章 少府第一百七十三章 脫脫不花賭贏了第二十六章 朝鮮之戰的帷幕第八十二章 凱旋閱兵第一百六十五章 武興第一百四十四章 大閱武學第一百七十四章 滿壁荒唐紙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業體系第八十一章 會寧伯李家第九十八章 關原之戰第八十八章 舊港施家第一百九十六章 哀兵第一百三十八章 瓦刺退兵第一百六十九章 盧溝河水情第三十四章 倉稟足而識禮儀第一百三十六章 大軍對峙的開始第四十八章 防秋第一百七十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教誨第一百三十八章 瓦刺退兵第二十四章 誰能解之第一百四十八章 識趣的襄王第十六章 李瑈的應對第一百零一章 細川勝元,死第十章 老臣于謙第六十四章 楊士奇與于謙第一百一十一章 阿失帖木兒皈依真主第十四章 禮簡而刑繁第一百三十四章 施禮生死第一百一十七章 西南定策二第七十一章 朱見治第一百一十六章 易知單第二百三十六章 南兵堪戰第二十七章 水部設想第七十一章 馳道第二十三章 天子之問第一百二十一章 拜將第一百六十三章 好爲之第一百三十二章 紛紛南洋策第五十四章 吳士漣的絕望與希望第四十章 思任發之死第七章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第六十七章 風雨將至第七十二章 門頭溝至京城線第七章 聖誕安排第五十六章 古道血戰第一百零四章 行獵第一百三十五章 凱旋之後第三十章 安南盛世第九十二章 百官條例之內閣第一百零四章 二月十五日第二十一章 儒家激進派第十二章 內閣與司禮監第六十四章 肇州攻防戰第七十九章 南洋近況第一百九十一章 暴風雨前的平靜第一百二十四章 地震三第一百一十六章 皇太后心事第二十七章 田賦第二百一十三章 成國公的死訊第一百零八章 倭寇疑雲第一百四十五章 升龍大捷第二十七章 北薛南吳第四章 朱祁鎮的京營第六十四章 田制第五十一章 三級教育制度第三章 西南風波起第一百二十三章 地震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