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章 礦稅

第五十八章礦稅

楊溥與張輔走了很久。

朱祁鎮還坐在龍椅上,雙目無聲盯着前方。好久好久沒有回過神來。

開採金銀礦對不對?

從決策上面來,朱祁鎮並不認爲自己不對的。

既然朝廷將銀兩作爲主要流通貨幣,那麼增加銀兩的流通重量,並增加朝廷財政收入的事情,怎麼能算是有錯的。

但是朱祁鎮萬萬沒有想到,下面弄成這個樣子,或者說除卻礦監這兩個字是乾淨的,下面都是屎。

礦稅在萬曆年間鬧得天怒人怨,不是沒有原因的,是因爲這個制度從根本上就是有問題的。

這問題還大了去了。

首先,朝廷開礦乃是無常役使百姓,前面也說過,百姓無常爲官家幹活,屬於徭役,這是一非常普遍政策。

在採礦之上,表現的尤爲有問題。

因爲按照太祖制度,服徭役乃是十年一輪換,也就是有時間期限的。但是你給官家開礦,這活是沒完沒了的。想服完徭役回家,做夢吧。

太祖皇帝在的時候,就是用事開礦,無事則罷。

固然有太祖皇帝小農思想做祟,但是根本上還是太祖皇帝愛惜民力。

但是太祖之後,大明的吏治是遠不如當初了。

既然後來都是長期開礦,這個制度就運行不下去了,自然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定額包賠制度就應運而生了。

如果給承辦的百姓,一些利潤空間,未必不行。

但是督辦礦場的官員,未必樂意分利,他們憑本事貪來的錢,爲什麼要分給這些窮哈哈了。

最多是給一些糧食,讓他們不餓死而已。

但是採礦本身是有技術含量的事情,這樣的情況下,不要說是技術改革了,就是保持原來的技術水準也是很難的。

更不要是採礦本身,也是風險的事情。遇見礦難,即便沒有礦難,平日一個不小心,也是會死人的。

這樣殘酷的局面之下,百姓哪裡願意呆在礦場之中。

要麼想辦法走關係,塞一大筆錢,免了此事。這又是礦場官員的一筆外快,要麼就想辦法逃走。這樣就遇到了官員殘酷鎮壓,錘死百姓不知其數。

當然了,他們也是知道的上面所需要的銀礦,還是要這些苦哈哈挖出來,只要聽話,還是能給一條活路的。

天長地久,他們也都放棄家鄉的田地,只能在礦上生活了。

這就是葉留宗這一幫人的來歷。他們也算是太皇太后裁撤礦監的得利者。

或許有人來問,這裡有怎麼多情弊,爲什麼沒有官員來管?

無他,因爲礦稅是直入大內的。

凡是牽扯到皇帝的問題,外面的官員都要多想想。而且他們並不是不管,他們管的辦法,就是罷礦監。

如果要改革制度,就要觸及大明祖制了,但是罷礦監不用,反正太祖皇帝那一會兒,也常常罷礦監。

朱祁鎮此刻也想明白了,爲什麼太皇太后一定要撤了礦監。

這其中情弊,太皇太后也是知道的。

朱祁鎮唯一慶幸的是,他登基之後,在礦稅上也有所改革,在除卻金銀等貴重金屬之外,都放開百姓開礦,以牌照與課稅兩種制度來徵稅。

最少有官辦,變成了民辦官課。這樣一來就大大減輕了百姓的負擔,最少不用承擔無償的勞役了。

效果好不好?

答案是不好。

這就是底層行政權力的問題了。

爲開礦辦牌照,並派吏員上門徵收礦稅,是按出產礦產總量來徵稅的,具體在百分之零點幾道百分之七之間。

鐵課就是三十取二,大體保持不變。至於一些少見的礦產,賦稅只會更低。

但是這其中上下其手的地方,實在太多了。

所以,這種課稅根本沒有多少。在朱祁鎮看來,更多是象徵性的。除卻鐵課要上交,之前是實物。在周忱力主之下,折成了銀子,但也不過幾十萬兩而已。

至於其他班礦稅根本成爲地方辦公費用來源之一。

朱祁鎮不是不想,想辦法徵收一波。

但是他具體衡量了一下,稅收成本與行政成本,對這樣的局面,也就默許了。

想要從最基層將這種類似營業稅的稅種徵收上來,朱祁鎮認爲,他必須想改變整個大明的行政能力。要養一個龐大的稅務徵收體系。

即便他在下令督促,只能讓這個政策變成了害民之政。

這也是朱祁鎮後來選擇鹽稅的原因,因爲鹽稅徵收的行政成本最低。這也是古代相當多政治家的共同選擇。

正因爲這個政策的效果並不理想,朱祁鎮這纔將金銀礦要握在手中。

這方面的利益不想外流。

但是而今看這樣的情況,朱祁鎮覺得比起金銀礦的利益,他更看重百姓的性命。不管金銀礦將來能給他代來多大的收益。如果要用百姓的性命來換。朱祁鎮決計不願意的。

楊溥所言罷礦稅,這是而今的權益之計。

礦稅制度一定要改革的,但是該怎麼改革?朱祁鎮一時間沒有頭緒。不過沒有關係,財政上的事務,朱祁鎮向來是萬事不決問周忱。

而周忱也能很好的給他解決了。

朱祁鎮立即召見周忱。

周忱知道朱祁鎮召見他,也是鬆了一口氣。

葉留宗之亂傳開了,周忱這一段時間着急的如熱鍋上的螞蟻。

去年戶部糧倉大火案,周忱就是有責任的,而今葉留宗之亂,起因又是因爲礦稅。周忱又是首當其衝。

甚至周忱已經打聽到了,已經有很多言官已經摩拳擦掌,準備彈劾周忱了。

已經給周忱釘上罪名,那就是聚斂之臣。

將周忱上臺以來的所有財政政策,都打到了橫徵暴斂其中,他們右手高舉天下財富有數,不在民則在官。左手高舉,太祖皇帝藏富於民的財政政策。

一心一意將周忱給釘死了。

原因很簡單,在兩淮鹽案與之後的鹽稅改革之中,周忱雖然是長袖善舞,但時間一長,當年很多細節,也都隱藏不住了。

大家才知道,原來是周忱先向皇帝進言說鹽稅的事情,纔有兩淮鹽案。

原來以爲你是大大忠良,沒有想到卻是心中藏奸的人。

要知道不管是兩淮鹽案,還是後面的鹽稅改革,都有不知道多少人損失了他們鹽商的地位。

勳貴那邊,皇帝有意補償照顧,大多數勳貴雖然有損失,但是並沒有完全損失掉鹽業上的利潤,不過是換了一種方式而已。

但是更多人在這一場大洗牌之中掉隊了。

他們一直在盯着周忱出錯,而今機會來了,豈能不出手的道理。

周忱面對這個局面一直在想辦法,他思來想去,也只有皇帝能救他了。但是他求見的帖子被屢屢打回了。

原因很簡單,朱祁鎮得到消息的第一時間,都在關注這一件事情,沒有時間理會他。

戶部大體上還是充裕的,而且大明南方各省的財政狀況一行良好,這一支京營人馬到了當地就可以吃蕃庫,也就是省財政。

中央不用出多少錢。

朱祁鎮自然也不會詢問戶部的情況了。

而周忱滿懷心思到了宮中,朱祁鎮卻沒有心思照顧周忱的想法,而是直接問道:“葉留宗之事,卿聽說了嗎?”

周忱說道:“陛下,臣請罪。”

“你有何罪?”朱祁鎮說道:“不過是被地方矇蔽了而已。只是各地方礦監,有如此之情弊,卿乃是朕的理財之臣,對於這一件事情,有何看法?”

周忱細細咀嚼朱祁鎮所言的每一個字眼,暗暗揣摩朱祁鎮的意思,心中不由叫苦。

第一百四十一章 藩王危機第一百零四章 桂西餘聲第六十三章 馳禁令第一百二十章 兵部戶部之爭第四章 太后第四十一章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二第四十三章 正統歷第一百零二章 南洋水師初戰第一百三十八章 襄王之心第一百一十三章 朝廷風雲變第七十七章 占城之戰第八十八章 衛所改革試點第一百一十章 約期第九十七章 開海九第一百四十七章 又是一年風雨時第一百二十七章 揚州謝氏析產案第八十七章 錢氏第一百章 戰爭的腳步聲第十七章 李時勉第六十四章 田制第二百二十六章 屠城之後第一百零三章 往事二第一百零七章 掀牌第九十七章 建州衛的處境第一百章 大明鐵騎之威第四十一章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二第二百二十一章 往者不可諫第二十三章 從直隸開始第一百二十章 鹽法開中法第十一章 甲光向日金鱗開第一百二十九章 如鯁在喉第三十章 朱祁鎮的決斷第二百三十八章 挖出精銳第一百一十四章 皇太后病倒第一百八十八章 孤注一擲第四十一章 麓川大捷第五十六章 亦失哈第一百四十七章 又是一年風雨時第三十二章 大明南洋戰略第二十八章 江南重賦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義政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亨第九十五章 大雲南第一百三十章 天下大旱第一百三十三章 傳國玉璽第一百二十七章 託古改制第十七章 水深火熱第八十四章 工業化的種子第三十三章 一道德而同風俗第一百五十九章 孟養風雲第一百三十八章 襄王之心第五十五章 送別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年第一百三十五章 凱旋之後第一百五十八章 楊榮離京第一百零三章 往事二第二百三十九章 阿刺知院退兵第一百二十二章 周忱辦事之道第二十二章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第十一章 孫氏第二百一十三章 成國公的死訊第一百零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退步第一百三十章 佛山造第九十二章 畜牧業革命第八十七章 胥吏之害第一百二十四章 情報速報第五十章 英國公餘威第十一章 微山湖計劃第一百二十六章 寧化黃氏第一百五十六章 東風長吹天山雪第九十七章 建州衛的處境第一百二十九章 西征之議第六章 擴大的兵部第五十九章 滹沱河道知多少第三十七章 北京城的營造第一百七十三章 脫脫不花賭贏了第一百零二章 皇帝的位置第二十八章 朱見濬與權力第一次接觸第七十八章 皇帝與楊溥第一百四十二章 夜雨如瀑第一百五十八章 財政緊急策略第三十章 御前帶械第五章 天馬來兮從西極第二十六章 誰對誰錯?第三十三章 郕王就封第四十五章 登聞鼓第一百三十章 太子第五十章 官茶與商茶第二十九章 辟雍之殿第九十四章 明軍東來第三十七章 何以養民第九十五章 大雲南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年第一百五十三章 吉曲之戰第二百三十三章 紫荊關下第一百四十九章 黃河大工第一百零九章 甘肅在行動第一百八十六章 出塞之前第一百四十二章 夜雨如瀑第二百三十八章 挖出精銳
第一百四十一章 藩王危機第一百零四章 桂西餘聲第六十三章 馳禁令第一百二十章 兵部戶部之爭第四章 太后第四十一章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二第四十三章 正統歷第一百零二章 南洋水師初戰第一百三十八章 襄王之心第一百一十三章 朝廷風雲變第七十七章 占城之戰第八十八章 衛所改革試點第一百一十章 約期第九十七章 開海九第一百四十七章 又是一年風雨時第一百二十七章 揚州謝氏析產案第八十七章 錢氏第一百章 戰爭的腳步聲第十七章 李時勉第六十四章 田制第二百二十六章 屠城之後第一百零三章 往事二第一百零七章 掀牌第九十七章 建州衛的處境第一百章 大明鐵騎之威第四十一章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二第二百二十一章 往者不可諫第二十三章 從直隸開始第一百二十章 鹽法開中法第十一章 甲光向日金鱗開第一百二十九章 如鯁在喉第三十章 朱祁鎮的決斷第二百三十八章 挖出精銳第一百一十四章 皇太后病倒第一百八十八章 孤注一擲第四十一章 麓川大捷第五十六章 亦失哈第一百四十七章 又是一年風雨時第三十二章 大明南洋戰略第二十八章 江南重賦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義政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亨第九十五章 大雲南第一百三十章 天下大旱第一百三十三章 傳國玉璽第一百二十七章 託古改制第十七章 水深火熱第八十四章 工業化的種子第三十三章 一道德而同風俗第一百五十九章 孟養風雲第一百三十八章 襄王之心第五十五章 送別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年第一百三十五章 凱旋之後第一百五十八章 楊榮離京第一百零三章 往事二第二百三十九章 阿刺知院退兵第一百二十二章 周忱辦事之道第二十二章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第十一章 孫氏第二百一十三章 成國公的死訊第一百零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退步第一百三十章 佛山造第九十二章 畜牧業革命第八十七章 胥吏之害第一百二十四章 情報速報第五十章 英國公餘威第十一章 微山湖計劃第一百二十六章 寧化黃氏第一百五十六章 東風長吹天山雪第九十七章 建州衛的處境第一百二十九章 西征之議第六章 擴大的兵部第五十九章 滹沱河道知多少第三十七章 北京城的營造第一百七十三章 脫脫不花賭贏了第一百零二章 皇帝的位置第二十八章 朱見濬與權力第一次接觸第七十八章 皇帝與楊溥第一百四十二章 夜雨如瀑第一百五十八章 財政緊急策略第三十章 御前帶械第五章 天馬來兮從西極第二十六章 誰對誰錯?第三十三章 郕王就封第四十五章 登聞鼓第一百三十章 太子第五十章 官茶與商茶第二十九章 辟雍之殿第九十四章 明軍東來第三十七章 何以養民第九十五章 大雲南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年第一百五十三章 吉曲之戰第二百三十三章 紫荊關下第一百四十九章 黃河大工第一百零九章 甘肅在行動第一百八十六章 出塞之前第一百四十二章 夜雨如瀑第二百三十八章 挖出精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