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八章 高陽伯李文

第八十八章高陽伯李文

于謙在西寧待了一個月有餘。

做成了兩件大事,第一件大事,卻是于謙在清覺寺參加法會。

其實哪裡如葛藏所言,是準備好的法會,分明是葛藏爲于謙專門準備的法會。

只是于謙也當做不知道而已。

當了法會當日,靜覺寺人山人海的,也讓于謙看到了藏傳佛教在這一帶的影響力。

在法會之後數日,于謙又分別見了其他三衛的指揮使,僉事,已經各級土司。具體怎麼說,就不細說了。自然是一番揉扁掐圓一番,讓他們驚懼之餘,又心悅誠服。讓茶法能夠順順利利的推行下去。

到了而今新茶法的所有障礙都被一一清除了。

從江南,到四川,到陝西都做好了準備,但是剩下的事情卻不是于謙要做的了。

于謙作爲三邊總督,今歲陝西又大旱,不知道多少事情要等着于謙處理,于謙註定不能將精力全部投入到茶法之上。

所以,具體辦事的人就丘浚。

于謙這一段時間之內,不論做什麼也都帶着丘浚,讓丘浚完全瞭解這裡的情況,好對症下藥。

于謙的奏摺也得到了朝廷的批准。

西寧設州,與西寧衛同城,看上去是城中多了一個衙門而已,並無什麼不同,但是實際上卻是多了一套行政體系。

將西寧衛的民戶,與李家的頂戶納入其下。

于謙親自主持了分割,新設的西寧州下面就有編戶三萬多人。十幾萬畝土地。並全部登上編練黃冊,並將西寧衛從陝西行都司劃到了陝西都司麾下。

西寧州也劃給了臨逃府。

而西寧暫時沒有知州,只有一個主事。西寧州知州自然要朝廷任命。但是這暫時主持西寧州事務的主事不是別人,卻是張文。

本來當地人一般不會在當地任職。

這是規矩。

于謙卻知道西寧與其他府縣不同,不可糾結於成法。西寧一直是大明勢力薄弱的地方,甚至在大明剛剛收復西寧的時候,設的就是西寧州,最後爲什麼取消,種種原因時代久遠,也就不細究了,無非是當地人淪入蠻夷日久,已經不習慣漢人的統治方式了。

如果貿然改變,以內地的方式統治西寧,是萬萬行不通的。

而當地人熟悉情況。以張文的才能如果在內地一輩子都不能當上一個七品官,但是他畢竟是西寧土著,又熟悉情況。

WWW ▪ttκд n ▪C〇

讓他暫時管理卻是可以的。

甚至於謙已經建議,讓張文一輩子在西寧當官,從主事一直到知州,能讓他當幾十年了。其他的官員自然要從中原派過來。

有這個熟悉情況的人在。應該容易管理一下。

等二三十年後,張文老病或者亡故之後。張家或許在西寧成爲望族。但是張家的人再想在西寧官府任職就不大可能,除非是胥吏。

即便如此在如此多的土官,衛所官員威脅之下,張家已經是州府的幫手。如果張家能有出息出一個進士。

那麼州衙在西寧的地位也只能更穩固。

到時候,就順利的將西寧這種,在於謙眼中不正常的地方結構,變成大明內部正常的地方結構。

當然了,他只能做如此想,而那個時候于謙已經看不到了。

于謙並且上奏朝廷,將茶馬御史的駐地放在西寧。一來加強西寧的控制,二來也是好與烏斯藏方面溝通。

最後叮囑丘浚用心辦理茶馬事務,然後帶着李家一行人,離開了西寧回蘭州去了。

來的時候萬餘人隨行,走的時候也是萬餘人隨行。

不過人員構成就不一樣,來的時候萬餘人多有茶商夥計,而去的時候,卻多了李家一行,李家真是家大業大,光隨行就有千餘人。

而且李家在西寧的產業一時間也搬不完的。還留了好些人在西寧。

對這一點于謙也沒有看的太緊。

反正李家主脈不在西寧就行了,李家在西寧有些產業,也無關緊要。

李家不會去蘭州,而是直接去北京。

因爲關於李文的聖旨,已經到了。朱祁鎮出手相當之大方。

朱祁鎮在聖旨之中歷數李文的父祖輩的功勞,又說李文協助辦理茶馬事務有功,封高陽伯,京城賜第賜田,並擔任東勝總兵官。駐守東勝,修建城池管理養馬事務,以備瓦刺。還有賞賜若干,什麼金銀珠寶,封妻廕子等等。連會寧伯家的子弟,都調入乾清宮,成爲乾清宮侍衛。

可謂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說朱祁鎮小氣也小氣,反正最近幾年,朱祁鎮宮中開支,呈現直線下降的趨勢。但是朱祁鎮該大方的時候也會大方。

朱祁鎮給李文的政治待遇,還有各種財產,真算起來,十幾萬兩打不住。甚至如果朝廷真賣的話,上百萬兩也有人願意討錢。

畢竟在大明錢雖然是一個好東西,有時候真不決定什麼。

不說高陽伯每年幾百石祿米的俸祿,單單說賜宅,以京城的房價,皇城根的伯爵府邸,幾萬兩打不住。北京田產,畝產產量面積上未必比得上西寧這邊田產,但是價格上卻未必了。

北京作爲兼併最嚴重的地方,成片的田產,那可是比外地高上好幾倍。甚至按糧食產量來算,幾十年產的糧食也未必抵得上田價。

但是即便如此,北京城邊的田產,也是難求的很。

更不要說,很多政治待遇,已經御賜的寶物,更是無價無市。

除卻高陽伯不是世襲的,就沒有什麼不行了。

但是這也很正常,第一次封爵,本來就是流爵居多,向世襲罔顧,還欠了些功勞。朱祁鎮即便是在正統十四年大戰之後,封得伯爵也大多是流爵。

即便是會寧伯的爵位,也僅僅能襲承三次而已。

李文不知道幸運還是不幸運,已經被朱祁鎮立爲典型了,不管是改土歸流的典型,還是衛所改革的典型。

總之。

李文這一次賣身家,得到了很好的回報,一點也不虧。

但是李文也面對很多敵人。

土司這邊就不說了,大明的土司在政治上從來沒有地位。但是勳貴之中,也未必是全部是想改革衛所的。

無非是朱祁鎮趁着成國公爲首的靖難勳貴死的死,自殺的自殺,這個空檔,完成了對京營的整合,直接控制了京營,才能將這改革在京城周圍鋪開。

但是即便在中樞,在朱祁鎮嫡系武將之中,未必沒有想維持衛所制度現狀的人,更不要說地方上了。

只不過朱祁鎮的比較強勢,大家都不敢與一個正當年的皇帝硬頂而已。

但是不敢跟皇帝硬頂,但還收拾不了一個空頭伯爵。

沒錯,李文即便如此身家,但是沒有西寧的根基之後,在勳貴眼中也不過是一空頭伯爵。

所以李文所言面對的情況,並不能說平安,這一片平靜之下的風波詭迷,不知道李文知道不知道。

這些矛盾,都被與瓦刺的戰爭遮蓋下去了。

畢竟戰爭能夠勳貴集團帶來太多太多的東西,在與瓦刺作戰之上,皇帝與勳貴之間是沒有矛盾的。

但是在打完仗之後,有些事情就不大好說了。

朱祁鎮雖然借勝仗提高了威望,但是勳貴們也會因爲勝仗擴充自己的實力。雖然看上去朱祁鎮得利最大,但是真正情況誰能說得清楚。

有時候大腿也不是那麼好抱的,因爲大腿有大腿的敵人。

等於謙回到蘭州之後,他才整理思路,將他對整個西北施政的想法,一一寫在奏摺之上,開始一封接着一封的遞給了朱祁鎮。

第八十九章 于謙的西北政策第一百二十四章 燕然大捷的轉折點第十一章 甲光向日金鱗開第二百四十二章 突如其來第一百零一章 細川勝元,死第九十一章 開海三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義政第九十章 一巴掌一甜棗第一百三十章 天下大旱第六十四章 鳳凰衛第六十八章 鐵路伏筆第二十章 治水三人小組第三十六章 南方衛所第五十五章 奴兒干都司第九章 大明對奴兒干的經營第九十二章 堅持不懈埋子第五十九章 北方戰略構想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五十章 英國公餘威第一百零三章 韓雍的手段第一百四十三章 早膳第一百五十八章 財政緊急策略第十一章 微山湖計劃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的猶豫第八十七章 對劉定之的安排第三十四章 王振之死第一百七十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教誨第一百五十八章 財政緊急策略第二百三十五章 突如其來的血戰第三十一章 交趾與西洋第一百八十七章 兵疲將驕第十七章 王恕的猶豫第一百七十一章 喜寧第八十五章 河湟四衛第四十三章 下肇州第六十九章 水師主導權第一百三十七章 龍城飛將第四十七章 西虜寇邊第二十六章 換講官之意第十五章 禮樂第六十六章 楊士奇與于謙三第四十一章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二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的猶豫第四十七章 西虜寇邊第一百五十二章 與勳貴的聯盟第八十八章 錢婉兒的一天第一百四十一章 瓦刺貢馬第二百三十六章 南兵堪戰第一百二十章 兵部戶部之爭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的猶豫第一百九十七章 將軍百戰死第四十八章 廣西戰事第一百一十五章 議麓川六第十六章 大捷消息第一百一十二章 汪嶽的機會第一百六十一章 秋風秋雨愁殺人第五十四章 三邊總督第一百八十一章 大同城下第四十八章 新任衍聖公第二十四章 碧溪第一百一十二章 議麓川三第二十七章 朱見濬的決斷第九十七章 風起西域第一百二十章 燕然山下第一百三十章 佛山造第一百七十三章 脫脫不花賭贏了第十七章 江南大雪連四旬第一百一十九章 馬文升斷案第一百三十二章 施禮第一百三十三章 傳國玉璽第四十九章 京倉大火第一百三十三章 盧溝河第九十八章 藏地第一百四十一章 國策進退第七十一章 馳道第一百一十二章 海西殘局第六十四章 平越策第三十四章 遼東烽煙第一百零四章 桂西餘聲第一百六十章 南疆格局第八十四章 沙縣民變第三十四章 倉稟足而識禮儀第六十一章 鬆陰城第五十四章 三邊總督第三章 孟瑛vs沐昂第十八章 瓦刺內亂的可能第三章 災年第八十三章 大破葉留宗第二百三十五章 突如其來的血戰第十三章 建州女真第六章 擴大的兵部第九十章 工部侍郎彭誼第一百零六章 朝鮮震動第八十三章 日本兩幕府第九十二章 拼命娶公主第一百章 楊溥奏對第二百四十五章 撤退的開始第四十六章 海關銀第一百九十五章 張輔的落幕第二百三十三章 紫荊關下
第八十九章 于謙的西北政策第一百二十四章 燕然大捷的轉折點第十一章 甲光向日金鱗開第二百四十二章 突如其來第一百零一章 細川勝元,死第九十一章 開海三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義政第九十章 一巴掌一甜棗第一百三十章 天下大旱第六十四章 鳳凰衛第六十八章 鐵路伏筆第二十章 治水三人小組第三十六章 南方衛所第五十五章 奴兒干都司第九章 大明對奴兒干的經營第九十二章 堅持不懈埋子第五十九章 北方戰略構想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五十章 英國公餘威第一百零三章 韓雍的手段第一百四十三章 早膳第一百五十八章 財政緊急策略第十一章 微山湖計劃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的猶豫第八十七章 對劉定之的安排第三十四章 王振之死第一百七十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教誨第一百五十八章 財政緊急策略第二百三十五章 突如其來的血戰第三十一章 交趾與西洋第一百八十七章 兵疲將驕第十七章 王恕的猶豫第一百七十一章 喜寧第八十五章 河湟四衛第四十三章 下肇州第六十九章 水師主導權第一百三十七章 龍城飛將第四十七章 西虜寇邊第二十六章 換講官之意第十五章 禮樂第六十六章 楊士奇與于謙三第四十一章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二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的猶豫第四十七章 西虜寇邊第一百五十二章 與勳貴的聯盟第八十八章 錢婉兒的一天第一百四十一章 瓦刺貢馬第二百三十六章 南兵堪戰第一百二十章 兵部戶部之爭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的猶豫第一百九十七章 將軍百戰死第四十八章 廣西戰事第一百一十五章 議麓川六第十六章 大捷消息第一百一十二章 汪嶽的機會第一百六十一章 秋風秋雨愁殺人第五十四章 三邊總督第一百八十一章 大同城下第四十八章 新任衍聖公第二十四章 碧溪第一百一十二章 議麓川三第二十七章 朱見濬的決斷第九十七章 風起西域第一百二十章 燕然山下第一百三十章 佛山造第一百七十三章 脫脫不花賭贏了第十七章 江南大雪連四旬第一百一十九章 馬文升斷案第一百三十二章 施禮第一百三十三章 傳國玉璽第四十九章 京倉大火第一百三十三章 盧溝河第九十八章 藏地第一百四十一章 國策進退第七十一章 馳道第一百一十二章 海西殘局第六十四章 平越策第三十四章 遼東烽煙第一百零四章 桂西餘聲第一百六十章 南疆格局第八十四章 沙縣民變第三十四章 倉稟足而識禮儀第六十一章 鬆陰城第五十四章 三邊總督第三章 孟瑛vs沐昂第十八章 瓦刺內亂的可能第三章 災年第八十三章 大破葉留宗第二百三十五章 突如其來的血戰第十三章 建州女真第六章 擴大的兵部第九十章 工部侍郎彭誼第一百零六章 朝鮮震動第八十三章 日本兩幕府第九十二章 拼命娶公主第一百章 楊溥奏對第二百四十五章 撤退的開始第四十六章 海關銀第一百九十五章 張輔的落幕第二百三十三章 紫荊關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