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交趾與西洋

宣德十年的夏季,特別的炎熱,不過在清晨的時候,太陽還沒有升起,清涼的空氣籠罩着紫禁城的地磚之上。

讓人感覺分外清爽。

一行百餘人在王振的帶領之下,走在紅牆之間。

爲首的自然是張忠。他身後就是石璟了。石璟身後,就是各家子弟,還有外戚孫家與張家也都在其中。

當然了還有將近三分之一,卻不是勳貴圈子裡面出來的,乃是真正的好手。談不上萬人敵,也是那種能臨陣衝殺,數次陷陣的高手。

王振一邊走一邊說道:“你們在乾清宮之中當差,萬萬要注意體統,你們的活動範圍只有乾清宮,除卻乾清宮之外,任何地方都不準去,尤其是後宮之中,到時候丟了腦袋,牽連家人,不要說,雜家沒有提醒你。”

“‘宮禁森嚴’這四個字,可是用血寫的。”王振說道:“知道,胡美這個名字嗎?不知道的,回去打聽一下,別臨死,還不知道怎麼死。”

這些侍衛每一個人都是相貌堂堂,古代選官對儀表也是有要求了,更不要說在皇帝身邊當差了。

當然了,胡美一案,距離而今也有好幾十年了,乃是洪武年間的事情,很多人都不知道,但是張忠卻是很明白的。

胡美原名胡廷瑞,避朱元璋諱,改名爲胡美。原來是陳友諒駐守江西的大將,據說朱元璋當時招降胡美的時候,胡美要求不解散他的部衆,朱元璋原本不想答應,也是劉伯溫在後面踢了朱元璋御座一腳,朱元璋才答應下來。

之後,胡美與徐達合兵攻武昌,要轉戰福建,廣東,戰功赫赫,甚至有一女嫁給了朱元璋。

卻因爲胡美的兒子,擅自出入宮廷,有人傳言,與宮中某些人有染,結果胡美一家都被處死。

本來是開國大將,結果連一個名聲都沒有留下來。

後面的侍衛們,本來不是每一個人都是知道胡美的,但是很多勳貴家學淵源與張忠,卻是明白這一點。

氣氛頓時嚴肅起來。

特別是走到了乾清宮之前。他們更是大氣都不敢喘一下。

一百二十個人,分爲兩列,一個個都是穿着錦衣,腰配長刀,衣甲鮮明。

王振進去一會兒,一小太監將他們引進來。

卻見朱祁鎮早已起牀了。一行人立即拜倒在地,說道:“拜見陛下。”

朱祁鎮一揮手說道:“平身。”

王振在一邊指指點點的,小聲將這些人誰是誰,都告訴了朱祁鎮。

朱祁鎮雖然已經看過名單了。只是名單未必與真人能對上號。

朱祁鎮掃了一眼,卻發現這些人雖然站在一起,但有一種涇渭分明之感,這些勳貴子弟,從小都學過進宮的禮儀,都是非常熟悉的。但是有一部分人很明顯表現出禮節上的疏漏。

朱祁鎮立即明白,這一羣人之中,真正能打的也就這幾十個。

朱祁鎮指着其中一個大漢,說道:“你叫上,報上名來。”

這個大漢一開口,就聲如洪鐘,說道:“微臣乃遵化衛百戶張大川。”

朱祁鎮聽了這個名字,與名單上對照,說道:“張大川,朕記得你這個百戶乃是先帝提拔的。”

張大川大聲說道:“正是。宣德三年,臣爲夜不收,與韃子十餘騎,臣擊之,斬首四,其餘皆逃,先帝聞之,特別提拔。其實當時如果不是微臣的馬不好,這十餘名韃子,一個也跑不了。”

朱祁鎮一聽,就知道張輔是用心了。

張大川是敢在野外,以一敵十幾,還能斬首四名,就可以看出他的能力。張大川如此,其他幾十個非勳貴出身的侍衛,大抵也不會太差。

更重要的是,這些人都是宣宗皇帝一手提拔的人。

也就是說,如果宣宗皇帝能活上幾十年,這一批人很可能就是開國功臣,與靖難功臣之後,但宣廟功臣。

這些人對宣宗皇帝的忠心是最大的。繼而也將忠心轉移到他身上了。

朱祁鎮說道:“張統領,石璟與張大川,就當你的副手吧。”

張忠連忙說道:“臣遵旨。”

一百二十名侍衛,分成兩班,日夜守護,張忠因爲父親乃是英國公的緣故,就擔任了侍衛統領一職。

不過朱祁鎮也知道,張忠的身體,估計不可能日夜守護,真正的實權就在他兩個副手身上,一個副手是石璟,也就是未來的駙馬爺。是可以信任的。

另外一個,朱祁鎮選了張大川,就是看他底層出身,與勳貴沒有什麼瓜葛。

如果沒有宣宗皇帝提拔,而今他也不過是一個夜不收而已,看他樣子就知道,他是宣宗皇帝提拔的人,宣德三年到現在,六七年了,還是一個百戶。

就知道他上面沒有人。

朱祁鎮讓張忠安排乾清宮護衛,隨即召見了張忠。

張忠身形有些單薄,但是在朱祁鎮面前,沒有一絲失禮的,朱祁鎮卻看見了張忠鬢角都絲絲見汗了。

雖然已經是夏天了,但是清晨總得來說,還是比較涼爽的。張忠如此,就說明一身戎裝,配刀帶劍的,對張忠來說,卻是一個負擔。

朱祁鎮見狀,心中卻不是滋味。

一來,張輔有大功於國,他的子嗣卻這樣,顯然撐不起英國公府,而英國公府卻是支撐勳貴與文官對抗的支柱。

一旦張輔不在,英國公府後繼無人。誰來對抗文官?

二來,朱祁鎮私下裡,未免沒有一絲歡喜。

張輔作爲武勳第一人,威望很高,資歷很老,戰功赫赫。這樣一個大將軍,即便而今類似於賦閒在家,僅僅是在內閣之中,以被顧問。也不是皇帝可以輕易放心的對象。

如果張輔的兒孫滿堂,個個人才了得,朱祁鎮只會更擔心。

而今主少國疑之時,張輔唯一的兒子是這樣。朱祁鎮對張輔卻更加放心了。想來張輔即便是造反,也不過爲他人做嫁。那又是何必啊?

所以,朱祁鎮對張忠的態度就更好了。

朱祁鎮立即賜座,兩人坐定之後,朱祁鎮將一封奏疏遞給王振,再由王振轉交給了張忠,朱祁鎮說道:“先前內閣報上的,說是棄交趾之罪人,依然在獄中問如何處置。”

“王大伴,也常說,棄交趾乃本朝第一恨事。”

“令尊數次平定交趾,對交趾之事,認識極深,當初棄交趾,舉朝上下,就令尊力否。而今見了張統領,朕就想問一問,交趾之事,到底是怎麼樣的?”

張忠聽了,心中一動。

立即知道該怎麼說了,因爲他從朱祁鎮的語氣之中,就窺出了傾向性。

原因很簡單,張輔一生功業大半在交趾,在交趾一事上,張輔的態度大家都知道,作爲兒子萬萬不會打父親的臉。

“漢唐掩有西域,乃是漢唐之盛,而今西域凋零,已不勝兵,取之無益。故太宗皇帝欲取南洋,成就本朝之盛,這纔是太宗皇帝的本意。”

“而今交趾一失,不出數年,三寶太監之經營,盡喪之,喪交趾,就是喪南洋西洋。”

第一百四十四章 誰的西域?第四十章 輿情第八十二章 凱旋閱兵第八章 修律vs修例第一百六十二章 太皇太后的堅決第一百一十一章 阿失帖木兒皈依真主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之將死第十八章 令人頭疼的孫太后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五年正旦詔第五十章 瓦刺二第一百零八章 銀鋪第十四章 主導權第九十二章 畜牧業革命第七十八章 趙新的考驗第七十九章 南洋近況第四十九章 京倉大火第十七章 王恕的猶豫第八十章 沿途所見第一百二十五章 于謙的隱患第一百二十一章 工部改革第七十章 楊士奇治水意見第二百二十七章 孟瑛訓子第一百三十五章 以工代賑第一百三十八章 鹽業帝國的景願第一百一十六章 臺灣置州第一百零二章 大崩潰第一百零七章 楊溥秉政第一百四十四章 是天災非人禍第四十四章 孔弘緒第八十七章 江南士紳家族第六十五章 調整政策第八十八章 對江南重賦不同的看法第三十七章 漢城之戰第九十三章 開海五第一百零四章 桂西餘聲第一百五十七章 方瑾與石亨的爭執第八十三章 說客張文第一百零九章 甘肅在行動第三十五章 冷眼旁觀新世界第七十一章 大朝會第七十八章 雪山第八十二章 錢夫人之心第一百四十六章 黃河改道第二百二十二章 來者猶可追第二章 大武學第九十四章 內外新結構第五十四章 于謙的身體第九章 大明對奴兒干的經營第三十三章 另外一扇門第一百七十章 海河方案第十七章 西北馳道第一百三十三章 傳國玉璽第十二章 內閣與司禮監第六十九章 婚事第九十二章 朱祁鎮的懼意第九十一章 開海三第五十章 曲阜大學第一百四十八章 臨危受命的于謙第五十一章 三級教育制度第一百七十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教誨第七十八章 大越皇帝第七十九章 解縉第一百二十八章 楊文正第一百四十三章 摸底第一百六十三章 分封松潘之意第一百八十五章 成國公決斷第九十二章 堅持不懈埋子第九十八章 藏地第一百五十三章 吉曲之戰第一百四十章 天下藩王第一百二十六章 其言也善第一百八十三章 背城而戰第一百一十三章 海西之戰後第九十章 少府第二百三十七章 傷亡慘重第一百四十六章 回天之力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十四年第七十四章 江南清丈的開始第一百四十九章 黃河大工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南定策第一百五十一章 武學的意義第一百二十四章 兩朝開濟老臣心第七十九章 大明財政第二十二章 天下大勢,浩浩蕩蕩第一百三十八章 襄王之心第二十七章 朱見濬的決斷第五十三章 福建亂局第十三章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第八十六章 天下行商第五十三章 中學教材第一百四十四章 大閱武學第二百四十章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第六十九章 水師主導權第二百零四章 楊洪vs阿刺知院第一百九十二章 鐵甲的黃昏第六十八章 台州之戰第七十四章 郭登的判斷第九十一章 曆法的背後第九十章 貝琳第五十九章 暗潮
第一百四十四章 誰的西域?第四十章 輿情第八十二章 凱旋閱兵第八章 修律vs修例第一百六十二章 太皇太后的堅決第一百一十一章 阿失帖木兒皈依真主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之將死第十八章 令人頭疼的孫太后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五年正旦詔第五十章 瓦刺二第一百零八章 銀鋪第十四章 主導權第九十二章 畜牧業革命第七十八章 趙新的考驗第七十九章 南洋近況第四十九章 京倉大火第十七章 王恕的猶豫第八十章 沿途所見第一百二十五章 于謙的隱患第一百二十一章 工部改革第七十章 楊士奇治水意見第二百二十七章 孟瑛訓子第一百三十五章 以工代賑第一百三十八章 鹽業帝國的景願第一百一十六章 臺灣置州第一百零二章 大崩潰第一百零七章 楊溥秉政第一百四十四章 是天災非人禍第四十四章 孔弘緒第八十七章 江南士紳家族第六十五章 調整政策第八十八章 對江南重賦不同的看法第三十七章 漢城之戰第九十三章 開海五第一百零四章 桂西餘聲第一百五十七章 方瑾與石亨的爭執第八十三章 說客張文第一百零九章 甘肅在行動第三十五章 冷眼旁觀新世界第七十一章 大朝會第七十八章 雪山第八十二章 錢夫人之心第一百四十六章 黃河改道第二百二十二章 來者猶可追第二章 大武學第九十四章 內外新結構第五十四章 于謙的身體第九章 大明對奴兒干的經營第三十三章 另外一扇門第一百七十章 海河方案第十七章 西北馳道第一百三十三章 傳國玉璽第十二章 內閣與司禮監第六十九章 婚事第九十二章 朱祁鎮的懼意第九十一章 開海三第五十章 曲阜大學第一百四十八章 臨危受命的于謙第五十一章 三級教育制度第一百七十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教誨第七十八章 大越皇帝第七十九章 解縉第一百二十八章 楊文正第一百四十三章 摸底第一百六十三章 分封松潘之意第一百八十五章 成國公決斷第九十二章 堅持不懈埋子第九十八章 藏地第一百五十三章 吉曲之戰第一百四十章 天下藩王第一百二十六章 其言也善第一百八十三章 背城而戰第一百一十三章 海西之戰後第九十章 少府第二百三十七章 傷亡慘重第一百四十六章 回天之力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十四年第七十四章 江南清丈的開始第一百四十九章 黃河大工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南定策第一百五十一章 武學的意義第一百二十四章 兩朝開濟老臣心第七十九章 大明財政第二十二章 天下大勢,浩浩蕩蕩第一百三十八章 襄王之心第二十七章 朱見濬的決斷第五十三章 福建亂局第十三章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第八十六章 天下行商第五十三章 中學教材第一百四十四章 大閱武學第二百四十章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第六十九章 水師主導權第二百零四章 楊洪vs阿刺知院第一百九十二章 鐵甲的黃昏第六十八章 台州之戰第七十四章 郭登的判斷第九十一章 曆法的背後第九十章 貝琳第五十九章 暗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