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逼戰

第三十七章逼戰

石璟對孟瑛的說法,並不是完全滿意的。

但是孟瑛卻多做解釋了。

在孟瑛看來,王驥未必是可靠的。畢竟五軍都督府與兵部之間,幾十年來此消彼長,其中恩怨糾結,不是一句兩句話能說得清楚的。

萬一王驥起了別的心思,沐家在雲南本地根基之深,不是尋常人能想象的。在事前透漏給麓川。

孟瑛就危險了。

這種生死大事,決計不能寄託於別人的節操之上。

當然了,孟瑛也沒有一直要瞞着王驥意思,在孟瑛帶這本部三萬衆出城之後,王驥也得到了孟瑛的留書。

孟瑛將昆明已經後方事務,都託付給王驥了。

因爲這個時候,王驥即便有小動作也來不及了。

因爲孟瑛不動則矣,動如雷霆。

兵貴神速,從昆明到景東,直線距離三百里。只是山路蜿蜒曲折,要生生增加一兩百里。孟瑛帶隊走在最前面。

這位五十多歲的老將軍,身先士卒,用了三日,就走完了這四百多裡的路。

翻越了數不盡是山巒,渡過兩條河流,終於在無量山腳下,停下了腳步。

從無量山往南,不過一二十里就是景東城了。

無量山就是後世蒙樂山,山勢陡峭,山高林密。孟瑛在山中早有佈置。

所有休息三萬士卒,卻還是可以的。

只是距離麓川軍大營太近了一點。相距不過十里左右。

也就是雲南騎兵少,斥候在沒有馬的情況之下,探查的距離是相當有限的。於是對外探查的範圍,也因爲山勢的而縮減了不少。

但是孟瑛也知道。

思任發也不是廢物,大軍在山中的跡象,一日一夜或許發現不了。但是時間長了,決計是瞞不住人的。

所以,留給他的時間不多了。

孟瑛召集所有將領說道:“今夜在山中休息一夜,明天四月初一日出身份,我帶着騎兵衝擊麓川本陣,爾等跟隨我廝殺,見我大旗在何處,就向何處廝殺,敢後顧者戰。”

“是。”衆將齊聲說道。

孟瑛說道:“那就好好休息吧。”

孟瑛是飽經大戰的老將,說休息就休息,但是孟瑛身邊的人卻不行了,特別是孟瑛的幾個兒子。

長子孟俊與石璟在孟瑛身邊當親衛,心中更是忐忑。

畢竟三萬之衆,對陣麓川十幾萬之衆,不是誰都能如孟瑛一般安之若素。

好容易才睡着,但是沒有睡幾個時辰,就隱隱約約聽見動靜,卻是天矇矇亮,孟瑛已經起身了。

石璟與孟俊立即起身,孟俊爲孟瑛打來洗臉水,並取來早餐。 шшш ☢тt kǎn ☢c○

所謂早餐卻是一個個飯糰。還有不少長條狀的乾肉。

這些飯糰與乾肉都是事先準備好的東西,可以說沒有一口是熱的。不過孟瑛早就習慣了,三下五除二吃完了。

然後帶着孟俊石璟等十幾個親衛,一隊隊的走過去。孟瑛就好像是一個老卒一般,沒有一點大將之風,不管與那一個士卒都能扯上一兩句,什麼渾段子,下三流的話,脫口而出,所過之處,這些本來有些緊張的士卒,頓時放鬆起來。

大戰之前的凝重的氣氛,似乎消散了不少。

孟俊這才問道:“父親------”

孟瑛頓時訓斥他,道:“軍中無父子,叫將軍。”

孟俊立即說道:“是,將軍,而今我大軍初到,敵軍無備,爲何不夜襲?”

孟瑛說道:“大軍不能久在雲南,示之以威,沒有什麼比光明正大以三萬之衆,擊潰麓川十幾萬人馬更容易示威了。”

“況且夜戰,不確定因素太多了,敗敵容易,破賊膽難,我要的就是令思賊破膽。”

孟瑛見時間差不多了,一聲令下,頓時號角齊鳴,鼓聲震天,明軍分爲三部,孟瑛帶着本部騎兵,踏着晨光出現在無量山南面的山坡之上在,而後面明軍都是步卒,也邁着整齊的步伐,山中還有無數旗幟虛插,一時間讓人分辨不出來,明軍到底來了多少。

孟瑛所部的突然出現,頓時震動了整個景東戰場。

孟俊一時間覺得熱血沸騰,與軍中胞澤在一起,有一種說出來的自信,似乎天地之間,沒有人能夠阻擋他們。

景東城下麓川軍營,此刻已經亂成一團了。

所謂一鼓做氣,二而衰,三而竭。

思任髮帶着本部人馬,圍城半個多月,大規模進攻幾乎每天都有,但是在守城方面麓川比明軍差太多了。

雖然沐昂手中只有兩萬多殘軍,但是他鼓動景東百姓,凡是男丁,無論老少統統上城。

而景東又不是別的地方。

乃是滇南根基所在,大明在滇南經營最久的地方,可以說這個地方,凡是一個漢人,大多數都是軍籍的。

很多人對打仗並不陌生。

說起來,從開國到現在,雲南都沒有平靜過幾年。

洪武十七年大明才確定了景東的統治,還沒有二十年就是安南之戰,雲南是其中一個出兵方向。

從雲南撤軍之後,麓川又起。

百姓久經戰陣,也都習慣了。

以沐家的威望,沐昂只要不是一個傻子,就能守上一段時間。事實證明沐昂雖然不是大將之才,但是基本的軍事素質還是有的。

所以這十幾天之來,雖然傷亡慘重,景東城數次岌岌可危。但是總就是挫敗了麓川的進攻。

與此同時麓川也打不動了。

打不動的原因有三個。

一是,死得人太多了。

麓川本部也就是十萬左右,思任發自然不肯讓本部攻城,特別是在他知道,明軍守城厲害的時候。

於是乎大部分剛剛投降麓川的土司,都變成了前鋒。麓川本部壓陣而已。

但是這十幾天的進攻,這些土司本部人馬,損失數萬。每一家土司都傷筋動骨了。這些土司都開始彼此串聯,不肯出力了。

思任發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說起來大明與麓川之間的戰事,打到現在損失最大的,既不是大明,也不是麓川,而是大明與麓川之間的這些土司。

二是物資不夠了。

麓川畢竟不是大明,大明即便是在災年,支撐大軍雖然有些困難的,但是咬咬牙還能撐下去。

但是麓川就不行了。

雖然何文淵說麓川不過一縣之地,有些太過了。但是麓川本部也不過一百多萬人,組織出十萬大軍,從去年到現在打打停停,對麓川的財政消耗,是非常巨大的。

麓川思家四十多年的積累,正在飛速消耗之中。

而且麓川思家還看不到這一場戰事結束的時候,故而他就加重了對其他土司的剝削,來分擔開支。

但是這些土司也沒有多少錢糧,又能支撐麓川大軍在景東城下多長時間。

第三個原因,思任發擔心明軍的援軍將至。

雖然之前,思任發也聽說過孟瑛與沐昂之間的矛盾,但是思任發不是傻子,也不是對大明一點都不瞭解的人。

他小時候可是在沐家長大的。

他對大明內部的情況,也是非常瞭解的,更瞭解沐家是什麼樣的存在。

所以,他並不覺得孟瑛會真的見死不救。

在他想來明軍一定會來救的,只是不知道是什麼時候。

只是他萬萬沒有想到,幾乎是一覺醒來,他並不知道什麼時候來的明軍援軍,就已經來到了營地外面。

一時間他心中無數問題,領兵主將是誰,有多少人,城中會有什麼反應?但是當他知道各部土司的反應之後,立即將所有的想法都按下了,因爲他別無選擇,必須要與明軍打上一仗。而且這一仗必須打贏。

第二十一章 青貯第六十四章 鳳凰衛第一百九十二章 鐵甲的黃昏第十八章 西域近況第七十五章 于謙奏對第一百二十七章 巡城三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寧之會第五十二章 捷報第四十三章 萬方有過,罪在朕躬第二百三十三章 紫荊關下第一百五十章 重啓遵化鐵廠第九十章 工部侍郎彭誼第一百四十八章 識趣的襄王第九十八章 藏地第八十五章 蔣貴第六十七章 銀幣銅錢兩級體系第一百零七章 會獵朝鮮第五十一章 三級教育制度第九十三章 武器生產體系第一百二十一章 楊洪到第五十三章 福建亂局第一百二十九章 慶都公主駙馬第十七章 水深火熱第一章 海內老臣心第八十四章 工業化的種子第四十章 薪火相傳第一百二十一章 工部改革第一百六十章 呼之欲出的周相第六十四章 鳳凰衛第一百二十九章 西征之議第三十五章 精簡少府第一百三十三章 盧溝河第十二章 見義必爲,非勇也第一百二十二章 周忱辦事之道第三十五章 廣西內部的分歧第七章 西南局勢第一百零二章 往事第十六章 李瑈的應對第一百一十八章 石亨的心思第一百一十五章 漕運爲正策,海運爲備策第六十三章 金蟬脫殼第一百三十九章 石彪的決然第一百八十五章 成國公決斷第二十五章 民以食爲天二第六十八章 徵日本之問第九十二章 堅持不懈埋子第三十九章 欽州黃氏之戰第一百一十五章 漕運爲正策,海運爲備策第八十八章 舊港施家第三十一章 試探安南第一百三十一章 朱祁鎮的試探第一百零二章 皇帝的位置第七十三章 黎思誠徵占城第八十一章 正陽門下第八章 遼東之戰的戰略規劃第一百一十三章 大明的金銀流向第九章 內閣增補第六十一章 鬆陰城第一百五十一章 約戰第一百四十四章 是天災非人禍第一百六十五章 武興第八十四章 工業化的種子第二十一章 衛河入海段第五十七章 天下水利工程第二十一章 太子南下第三十二章 修陵第四十八章 北元第三十九章 欽州黃氏之戰第一百零五章 日本行第十四章 糧食危機第一百五十九章 周忱的斂財手段第一百五十五章 天人楊洪第五十八章 長腿的滹沱河第二十三章 天子之問第八十五章 蔣貴第一百一十三章 海西之戰後第四十九章 京倉大火第二百二十一章 往者不可諫第一百一十三章 北伐第八十一章 黃河水患第九十九章 潯州城下第一百二十九章 如鯁在喉第十三章 建州女真第二百一十一章 孟瑛的計劃第五十五章 奴兒干都司第二十六章 朝鮮之戰的帷幕第五十一章 頓兵城下第二百一十三章 成國公的死訊第四十章 思任發之死第六十八章 鐵路伏筆第一百五十六章 東風長吹天山雪第一百七十九章 成國公之心第一百零九章 待詔陸祥第八十五章 河湟四衛第六十三章 自省第二十四章 碧溪第九十九章 亦失哈最後的演出第八十八章 衛所改革試點第二十四章 海運現狀第六十九章 太子回京
第二十一章 青貯第六十四章 鳳凰衛第一百九十二章 鐵甲的黃昏第十八章 西域近況第七十五章 于謙奏對第一百二十七章 巡城三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寧之會第五十二章 捷報第四十三章 萬方有過,罪在朕躬第二百三十三章 紫荊關下第一百五十章 重啓遵化鐵廠第九十章 工部侍郎彭誼第一百四十八章 識趣的襄王第九十八章 藏地第八十五章 蔣貴第六十七章 銀幣銅錢兩級體系第一百零七章 會獵朝鮮第五十一章 三級教育制度第九十三章 武器生產體系第一百二十一章 楊洪到第五十三章 福建亂局第一百二十九章 慶都公主駙馬第十七章 水深火熱第一章 海內老臣心第八十四章 工業化的種子第四十章 薪火相傳第一百二十一章 工部改革第一百六十章 呼之欲出的周相第六十四章 鳳凰衛第一百二十九章 西征之議第三十五章 精簡少府第一百三十三章 盧溝河第十二章 見義必爲,非勇也第一百二十二章 周忱辦事之道第三十五章 廣西內部的分歧第七章 西南局勢第一百零二章 往事第十六章 李瑈的應對第一百一十八章 石亨的心思第一百一十五章 漕運爲正策,海運爲備策第六十三章 金蟬脫殼第一百三十九章 石彪的決然第一百八十五章 成國公決斷第二十五章 民以食爲天二第六十八章 徵日本之問第九十二章 堅持不懈埋子第三十九章 欽州黃氏之戰第一百一十五章 漕運爲正策,海運爲備策第八十八章 舊港施家第三十一章 試探安南第一百三十一章 朱祁鎮的試探第一百零二章 皇帝的位置第七十三章 黎思誠徵占城第八十一章 正陽門下第八章 遼東之戰的戰略規劃第一百一十三章 大明的金銀流向第九章 內閣增補第六十一章 鬆陰城第一百五十一章 約戰第一百四十四章 是天災非人禍第一百六十五章 武興第八十四章 工業化的種子第二十一章 衛河入海段第五十七章 天下水利工程第二十一章 太子南下第三十二章 修陵第四十八章 北元第三十九章 欽州黃氏之戰第一百零五章 日本行第十四章 糧食危機第一百五十九章 周忱的斂財手段第一百五十五章 天人楊洪第五十八章 長腿的滹沱河第二十三章 天子之問第八十五章 蔣貴第一百一十三章 海西之戰後第四十九章 京倉大火第二百二十一章 往者不可諫第一百一十三章 北伐第八十一章 黃河水患第九十九章 潯州城下第一百二十九章 如鯁在喉第十三章 建州女真第二百一十一章 孟瑛的計劃第五十五章 奴兒干都司第二十六章 朝鮮之戰的帷幕第五十一章 頓兵城下第二百一十三章 成國公的死訊第四十章 思任發之死第六十八章 鐵路伏筆第一百五十六章 東風長吹天山雪第一百七十九章 成國公之心第一百零九章 待詔陸祥第八十五章 河湟四衛第六十三章 自省第二十四章 碧溪第九十九章 亦失哈最後的演出第八十八章 衛所改革試點第二十四章 海運現狀第六十九章 太子回京